大型反腐專題片《永遠在路上》已經播放到第五集,該片揭腐敗細節剖落馬軌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諸多落馬官員出鏡,剖白懺悔。在這些落馬官員中,好吃喝者有,好豪宅者有,好收藏紅木、玉器、黃金者皆有,但始終不見好藏書者,甚至有官員不愛書房愛佛堂,能稱之為書的大概只有「佛經」了。我們不禁要問,官員八小時之外不讀書嗎?這些落馬官員官德失範和不讀書有沒有關係?
《荀子·大略》中有句話這樣說:「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意思是讀書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為官者必須堅持學習。《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可見,學習的目的是立德修身、明禮求道。而官德,即官員的職業道德,自然與讀書學習休戚相關。
誠然,飽讀詩書的不盡然是好官,但劣官,一定是不喜讀書的人。無他,劣官的興致不在於讀書,反而聲色犬馬的生活對他們更具有吸引力,在他們的文化消費品中,書籍定是居於酒色之下的,甚至尋不到書籍的蹤影,這點從大型反腐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查抄的官員家底中可窺一二。
讀書人是古代官場的主流,從兩千多年前子夏一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讀書和做官便聯成了一體。歷朝歷代的官員大多年幼時就開始學習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待到做官之後也是勤讀不輟,直到「致仕」仍手不釋卷,或讀書賦詩自娛,或著書立說傳世。仕宦一生,讀書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不二選擇,「明禮求道」是一生最大的奮鬥目標。
反觀當下官場,「讀書」之風頗有頹勢,2014年中共中央黨校課題組對在校學員進行的一次閱讀狀況問卷調查顯示,對於領導幹部目前讀書狀況評價「一般」的竟高達71%,而持積極態度的不足20%。曾經遍及朝野的好學之風緣何不再風靡,這與時下「泛娛樂化」的思潮有關,但根本原因還是領導幹部的價值取向發生著變化。於是時間與讀書的矛盾便成了不讀書者的遁詞。其實,「太忙沒時間」也好,「太累沒精力」也罷,終究是功利性思維削減了讀書的內生動力,思想的怠惰澆滅了讀書的渴望。功利性思維從政,則「懷土偷安,見利而趨,見難而懼」,思想怠惰則為官不為、尸位素餐,於國於民都是不利之舉,因此,領導幹部多讀書、讀好書,小則立德修身,大則利國利民。
何謂好書?不是《厚黑學》,更不是《權術論》《謀術論》。孔子的「為政以德」、孟子的「民貴君輕」,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積澱、充滿著普適性和前瞻性的智慧;毛澤東同志筆下的《論持久戰》《矛盾論》等一系列著作,引導著新的一代又一代的執政者繼往開來。從馬哲、毛著中紮實基本功、堅定理想信念,從國學經典中鑑知是非興替、彰往而察來。讀書的目的不是權術謀劃與明哲保身,而是明心見性、正身立德,這才是領導幹部讀書的要義。
讀書窮理、格物致知,熱鬧場中冷得下、名利場中放得下、紛華場中淡得下、清貧場中耐得下,如此便有幾分人品、幾分官德。「讀書」是官德的加油站,提升官德修養,不妨先從讀一本好書開始。
文/於海新
來源:紅網
作者:於海新
編輯:夏熊飛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6/10/24/4669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