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小時3公裡:中國最先進潛艇的水下航速比散步還慢
【科羅廖夫談軍事欄目第123期】
11月30日解放軍報文章,發表海軍南海艦隊某潛艇支隊以「信仰之光照亮深海大洋」為主題的黨課講稿,該支隊的372潛艇在去年曾因為潛航突遇「掉深」,快速反應挽救潛艇,被中央軍委授予一等功。文中還提到提到全軍優秀指揮軍官、支隊教練艇長曾棟良在潛艇裡摸爬滾打20多年,累計出海2000多天、水下航程5萬多海裡。
如果以出海天數2000天,其中三分之一為水面航行,三分之二時間為水下航行,水下總航程5萬海裡。那麼可以推算出,我軍常規潛艇每晝夜24小時的平均水下機動速度為37.8海裡,那麼平均水下航速為1.57節(節是海軍速度單位,每小時航行1海裡為一節,約等於1.85公裡/小時)。大約折合2.9公裡/小時的航行速度。通常情況下,一個成年人的步行速度為5000米/小時,散步或慢走的速度為3公裡/小時以下,那麼從上述推算可以看出,我國常規潛艇的平均水下航速還不如一個成年人走路的速度。
那麼水面軍艦的平均航速是多少呢,我們從一個例子得出結論。2014年6月,中國海軍北海艦隊飛彈護衛艦528綿陽艦、565葫蘆島艦和補給艦洪澤湖艦組成的遠海戰備巡邏編隊,經過19晝夜航行5500海裡航行,完成了西太平洋海域的遠海戰備巡邏任務,返航途中插入日本大隅海峽,距離日本本土僅8海裡。19晝夜航行5500海裡,平均航速12節。又例如海軍的053H1G江門艦,曾號稱南中國海戰力最強、噸位最大護衛艦,1995年入列至今18年,江門艦在2012年的全年累計總航程5000海裡,總航時520小時,平均航速為10節左右。這都屬於正常的任務巡航速度,是怠速時間、慢速時間和最高航速時間的總和平均值。
這樣問題就來了,為何中國常規潛艇的平均水下巡航速度如此之低,只有3公裡/小時,不僅大大低於水面艦艇的平均航速,甚至比成年人走路的速度還慢。是潛艇性能不好麼?
都不是,與很多人固有印象相反,常規潛艇在水下作戰,一直就是一個慢速的武器,從來沒快過。
常規潛艇依靠柴油機作動力。由於柴油機需要依靠空氣,所以早期的潛艇使用柴油機只能在水面航行。二戰以後的常規潛艇通常都安裝有柴油機通氣管,潛艇可以在水下10米左右的通氣管深度使用柴油機,能夠以10節以上航速進行潛航。但柴油機只能在通氣管深度內使用,超過了這個深度,就不能使用柴油機航行,得改用電動機。
潛艇在水下航行沒有興波阻力,所以相同動力條件下的航速比在水面航行時高得多,潛艇在水下以電機驅動可獲得10節以上的高速,現代先進潛艇甚至可以進行20節航速的水下電機航行。但由於潛艇電池容量有限,如果以電機驅動10節以上的水下高速航行,那麼一小時就能將電瓶的電量耗盡,於是潛艇水下電機航行通常為最低速,每小時只有1~3節的低航速,如果遇到逆流的洋流,潛艇的航速還會更慢,甚至可能被洋流推著倒退。
本文裡的教練艇長曾棟良駕駛的是一艘從俄羅斯進口的基洛級636M型常規潛艇,是比較先進的大型常規柴電潛艇,水面排水量約2300噸,水下排水量超過3000噸,基洛級以其優異的靜音性能被各國海軍稱之為「水下黑洞」。它的水面最高航速為12節,水下最大航速19節。中國從俄羅斯進口了10艘基洛級636M型常規潛艇,其中372艇艇名為「遠徵72」,於2006年開始服役於南海艦隊。基洛級潛艇屬於傳統的常規潛艇,無輔助動力,在水下只有兩個驅動方式,一直通氣管柴油機動力,二是電池電機動力。
目前最先進的常規潛艇,已經開始採用水下長航時輔助動力裝置(AIP動力),可以使用燃料電池或斯特林閉式循環發動機不依賴空氣進行水下長時間潛航,但實際的水下航速仍然有限。例如我國最先進的039A/B型常規潛艇,帶有AIP動力,排水量3600噸,水面航速12節,通氣管狀態的水下最大航速高達20節,使用斯特林閉式循環發動機做水下航行時,可潛航一個月無需浮出水面,但最大航速僅為3節。
常規潛艇的水下平均航速如此之慢,它如何與敵人水面艦艇作戰呢。潛艇水下作戰多採用伏擊方式,在遠程偵察和指揮體系的引導下,常規潛艇以慢速潛入伏擊區,在水下靜靜的潛航,或停機待命,當聲吶探測到敵方艦艇信號,再啟動高速水下航行實施戰術攻擊動作。
相對常規潛艇的低航速,核潛艇的水下航速具有明顯優勢。大多數核潛艇都能以20~30節的高速長航時潛航,現役最快的俄羅斯阿爾法級核動力攻擊潛艇,水下航速可以達到42節,而且能夠長時間保持最高航速。
所以各海軍都對核潛艇有著不可抑制的欲望,無他,那玩意在水下跑的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