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海豚」級潛艇
今年是以色列和德國建交50周年。以色列為此將獲得德國一份厚禮:德國將以巨資贊助以色列再購買兩艘德國「海豚」(Dolphin)級潛艇。增購「海豚」是以色列海軍提出的。以色列為什麼這麼喜歡「海豚」潛艇?除了德國給錢外,還有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就是「海豚」的優異性能深得以色列海軍的喜愛。
以色列陸地三面與阿拉伯國家為鄰,另一面臨海,沿地中海東岸有較長的海岸線和多個港口,那是以色列與歐美國家聯繫的主要門戶。海洋也是以色列的生命線。以色列政府一直重視海洋國土的防衛問題。以色列開國總理本·古裡安曾說:「如果我們無法控制周邊的海域,以色列就將成為一座孤立無援的城市。如同我們必須化沙漠為綠洲一樣,我們也必須徵服海洋。」潛艇是重要海軍武備,但以色列海軍潛艇戰力的發展並不快。在上世紀80年代,以色列海軍裝備的還是幾艘役齡很長的「海浪」級柴電潛艇。它們性能落伍,無力承擔以色列海軍封鎖東地中海海域、構成海上戰略威懾能力的任務。以色列海軍曾對「海浪」進行技術升級,可那也是「再會飛的老鴨難比鷹」,頂不了事。購新型潛艇吧,搞出了概念設計,又遇到經費等障礙。就在這時候,「海豚」來了。
在上世紀90年代初,德國公司與伊拉克合作生產化學武器、提供「飛毛腿」飛彈改進技術的事件被媒體揭露。一時歐美和以色列輿論對德國不利。當時德國政府總理科爾採取了一個獨特的平息國際不滿情緒的方法:向以色列贈送兩艘先進的新型「海豚」級潛艇。每艘潛艇價值3.4億美元,以色列當然滿意了。1995年,以色列希望德國提供第3艘「海豚」並承擔一半費用,德國又爽快地籤訂了合同。
「海豚」級是先進的柴電潛艇,自1992年開始由哈德威和蒂森北海造船廠合力建造。哈德威負責製造完整的艦體,蒂森北海船廠承擔組裝、舾裝和裝備測試任務,爾後再移往哈德威進行個別調整改進、海試和移交。3艘「海豚」相繼於1996年、1997年和1998年下水。3艘「海豚」被分別命名為「海豚」(INSDolphin)號、「裡維沙」(INSLeviathan)號和「塔庫馬」(INSTekuma)號,2002年前先後進入以色列海軍服役。
「海豚」級的基本結構類似德國海軍的212型,但增加了一個供潛水人員進出的艙段,以適應經常使用蛙人進行特種作戰的以色列海軍需要。「海豚」級潛艇主要任務是執行封鎖、監督和一些特殊任務。它艇長57米、寬6.2米、高6.8米,艇員35人,水上排水量1454噸,水下排水量1720噸。「海豚」採取單軸驅動,潛航最大速度22節,可在水下以20節的最高航速持續衝刺一個小時。它最大下潛深度350米,超過世界同類型潛艇。
「海豚」級配備先進的指揮控制和安全監管系統、觀測系統、聲吶系統和降噪系統。艇上平均噪音水平不高於127分貝,這樣的低噪聲值為各類聲吶系統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環境。它裝置有效的推進系統,使「海豚」以6節速度在水下巡航時,不用浮出水面便能保持30天不間斷潛航,潛航行程8800公裡。
「海豚」魚雷管數目可能是全球同類潛艇之最,有10管,攜帶魚雷14枚。所帶「海豹」魚雷航速35節,射程達13公裡,航速22節時則有25公裡的射程。它能夠自動修正航跡並且實施連續攻擊。「海豚」可發射美制「魚叉」潛射飛彈,採用掠海飛行方式,馬赫數為0.9,射程130公裡。換裝了與「戰斧」巡航飛彈通用彈頭的「魚叉」飛彈具備了更好的對岸目標攻擊和穿透能力。然而,其艇上4具口徑650毫米發射管是不是用來準備發射戰略戰役核武器已經成了一個引人關注的話題。(章一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