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百年,還有守陵人?祭祖時穿龍袍,百官跪拜

2020-12-20 南宮欽

百年前清政府的覆滅結束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愛新覺羅氏的族人後代也已經完全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曾經榮耀輝煌的姓氏在平民的普通社會並不能帶給他們特權,相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格外的受外界關注。他們近年來的祭祖規模越加盛大,主祭人竟然身著龍袍宣讀聖旨,百官跪拜高呼萬歲引起熱議。

國之大事在戎在祭

後代用來供奉,祭祀祖宗的陵墓和祠堂是神聖的,它承載了一個家族的歷史和文化沉澱,也是彰顯一個大家族的榮光所在,而祠堂的守陵人卻多半是族中犯了大錯的人,守墓是為了向祖宗慚悔自己的過錯,靜心悔過,被貶守陵的罪人也不可能再重返家族了。

清朝皇陵規模宏大,除北京以外在遼寧撫順還有三座陵墓,統稱為"關外三陵"。

三陵裡埋葬的都是一手建立輝煌清朝的先祖,對愛新覺羅後人來說無比重要,陵墓的守陵人一般不會是外姓人,重視三陵的愛新覺羅氏當然也不會找外姓人來守陵,大家族的祠堂往往守陵人眾多,時間一長與當地通婚,人數就越加眾多。

清朝雖然早已覆滅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愛新覺羅氏經過數年發展人口眾多,遍布全國,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許多傳統文化在這個時期未被傳承而消失,守陵這一傳統文化在許多地方早已消失,但三陵位置偏僻,且幾乎全村都是族人,一代一代就把守陵人的習俗傳承了下來。

在特殊時期,他們隱姓埋名不敢露頭,在文明發展至今的現代社會,他們高調地出現在公眾視野。

祭祀先祖對中國人來說是件大事,不論是向先祖祈求家族昌盛還是藉由祭祀向外人展示家族實力,祭祀文化被很好地傳承了下來,清政府的腐敗導致中國陷入數十年戰火紛爭,封建制度更讓國人深惡痛絕,這使得國人對清政府抱有一種難以言明的惡意,所以當愛新覺羅後人大肆祭祀先祖時,誇張的服飾,逼真的場景,引起大眾的熱議。

傳統文化還是糟粕文化

在每年的祭祖當日愛新覺羅後人會推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主祭人,身披皇袍扮作皇帝,佩戴上乾隆時期傳下的具有非凡紀念意義的扳指,站在高臺舉著聖旨模樣的黃布宣讀祭詞,背後站著扮作格格的人用盤子託舉著各種祭祀用品。

臺下有身穿清朝官服,頭戴頂戴花翎官帽,和辮子假髮的文武百官跪拜聽宣,一舉一動全程追隨著"皇帝",周圍甚至有人扮作官兵威風凌凌全程護衛,整場祭祀場面盛大,震撼人心,氣勢輝煌就如同真實場景一樣。

這種祭祀與普通祭祀完全不一樣,特殊的場景裝扮加上他們特殊的姓氏,大眾認為他們是借著祭祀在發出"復闢"的信號和願望,是妄圖恢復封建制度,是文明發展進程的倒退,是在宣揚糟粕文化需要禁止。

而愛新覺羅後人認為他們只是在進行普通的祭祀,是歌頌列祖列宗的功績和展示專屬於他們祖先的輝煌,也是傳承祖祖輩輩留下的傳統文化,不需要被外界指手畫腳,誰也無法說服誰。

其實中國人民素來便有感懷祖先,祭祀祖先的活動,這無可厚非,不少大家族的後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聚集舉辦祭祀活動,雖然各有特色但誰也沒有愛新覺羅氏特別,那盛大的場面和大肆的宣揚報導在明晃晃地告訴眾人他們以自己的姓氏為榮。

但是中國那數十年的戰火,數萬萬因戰火喪失生命的百姓,和中國數百年的文明倒退全都拜腐敗的清政府所賜,眾人無法接受他們如此的搞特殊活動,並有網友諷刺性說:不止愛新覺羅氏出過皇帝,清朝是最後一個王朝,在清朝前的數千年出過無數王皇將相,怎麼沒人來辦這種隱晦性十足的祭祀活動呢。

嚴格來說,清朝皇族後裔是倖存最多,覆滅後待遇最好的後裔了。清朝滅亡後,在新中國的開放政策下並沒有對他們趕盡殺絕,反而幫助他們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哪怕試圖復闢的末代皇帝溥儀在出獄後也放下架子,也低下了皇帝的頭顱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在他晚年時曾去看望從小服侍自己的老太監,老太監習慣性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拜呼聖上萬歲,溥儀趕緊上前扶起他對他說這裡沒有皇帝,只有新中國的溥儀,叫我同志就好,大家都是平等的。

曾經的帝王都不敢越線應對一聲稱呼,現在的愛新覺羅後人卻大張旗鼓的操辦如此具有暗示性的活動,更有聲稱自己是皇族後裔的人要入住故宮,一副皇家派頭。往日繁華已如過眼雲煙,卻還有人冥頑不寧,不論他們是想博取關注,還是真的想要回到過去,都是不可能的。

落後就要挨打

腐敗的清政府無力保護中國,致使中國被列強侵略,無數中華兒女家破人亡,付出無數鮮血抗戰勝利後的新中國用了數十年才恢復過來。

無數先輩們為了發展,犧牲自己的利益換取大眾的利益,付出了艱苦的努力,才讓中國在不到百年的時間從蕭條落後的新中國變成躋身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現在的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沒有人可以忽視,甦醒的雄獅已經有了保護自己國民的能力。

即使是文明發展的現代,戰爭的烽火依舊在別國燃燒,國破家亡,山河破碎,流離失所的難民發出失去故土的痛苦呻吟,我們是幸運的一代,錯過了中國的被列強侵略的戰火,錯過了新中國發展的艱難歲月,趕上了中國飛速發展的時代。

我們享受著無數革命先輩們犧牲自己換來的和平,享受著無數科研人員犧牲小家成就大家換來的便利,享受著祖國強大帶來的安全感,落後就要挨打,我們應該銘記歷史,砥礪前行,開創未來。

相關焦點

  • 愛新覺羅後裔每年祭祖時,穿龍袍、當「皇帝」,還有文武百官跪拜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替溥儀皇帝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至此存在了276年的清王朝滅亡了。然而,現如今在遼寧省撫順市永陵鎮還有看護清朝皇陵之一——「關外三陵」的守陵人。不僅如此,愛新覺羅後裔每年祭祖時,有穿龍袍、穿龍靴的「皇帝」,有身穿清朝官服、頭戴花翎官帽、頂著假髮辮子的「文武百官」,還有全程護衛的「清朝官兵」,身著龍袍的主祭人宣讀聖旨,百官跪拜。那祭祀場面氣勢恢宏,人們就如同回到了一百多年前,仿佛身臨其境。
  • 清朝滅亡百年,竟還有人守陵?祭祖時穿龍袍百官跪拜,場面惹爭議
    距離清王朝的滅亡已經過去了近百年,可是,現代社會依然有人用一種「獨特」的方式紀念著盛世王朝的榮耀。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群體?沉睡百年的皇陵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麼一幕,當有哪個妃子或者宮女太監犯了大錯,就自願申請去守護皇陵,以此來懺悔罪孽。
  • 清朝都滅亡100多年了,為什麼現在還有守陵人?誰給他們發工資
    其實守陵人的傳統由來已久,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設立了守陵人的職務。據說後世守衛秦始皇陵的是蒙恬的後人,之後由於戰亂,漸漸的也消失了蹤影。那麼清朝的皇陵怎麼回事?
  • 乾隆皇帝七世孫親自主持祭祖大典實拍:穿龍袍,率百官跪拜祖先!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王朝,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清王朝就徹底從歷史上消失了,雖然後來還有張勳復闢等一系列荒唐行為,但是總體來說時代還是在向前發展的,近幾年來,由於文化的包容和風俗習慣的轉變,一些清朝皇族對祭祖十分熱衷,希望通過舉辦一系列活動來追憶自己的祖先,而乾隆皇帝的七世孫愛新覺羅恆紹就是其中一個
  • 清朝已滅亡百餘年,清東陵為何還有守陵人,他們的工資誰來發?
    ——張籍《送裴相公赴鎮太原》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辛亥革命之後,清王朝被推翻,中國迎來了新的篇章,而中國的封建時代也就一去不復返了。清朝雖然滅亡了,但清王朝留下的一些東西仍然影響著中國人、影響著中國社會。清王朝滅亡之後還留有一種人,這種人仍然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他們被稱為守陵人。
  • 清朝都滅亡一百多年了,為何清皇陵還有守陵人?誰給他們發工資?
    文/清朝都滅亡一百多年了,為何清皇陵還有守陵人?誰給他們發工資? 歷代王朝都會安排有專門的人去守皇陵,哪怕是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清朝,在清朝滅亡之後,都還有人給他們守皇陵。那既然清朝都已經不在了,什麼人去給他們繼續守陵呢?他們是有工資領的嗎?
  • 清朝滅亡了108年,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但是在清朝滅亡後,為何如今依舊有人在看守皇陵?守陵人:自古以來便有的職位在1912年,清政府正式滅亡,這個曾經統治中國268年的封建王朝終於吟唱完它最後的絕唱。清政府的作為,以及對於西方侵略者們的百般討好無疑是使自己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當外敵攻入時,他們沒有考慮如何抵抗敵人,而是希望通過割地賠款來討好敵人,為此他們不惜加大賦稅徭役,使得民眾們苦不堪言,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清朝已遠去百餘年,清皇陵為什麼還有守陵人,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按理說皇陵的守陵人應當是清政府派遣的,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清政府滅亡後,依然有許多守陵人世代守護著皇陵。為何在大清滅亡之後依舊有人在守皇陵呢? (一) 清朝的守陵人。
  • 清朝早已滅亡,皇陵依然有守陵人守衛,守陵人是靠什麼生活的?
    清朝滅亡已經100多年了,但直到今天還有人在守皇陵,那這些守皇陵的人是誰給他們發工資?他們是如何生活的?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些守皇陵人的生活現狀。其實守皇陵的人從古至今一直都有,清朝的時候,政府專門設立了守皇陵衛隊,最高峰時達到了3000多人,只要有人靠近皇陵,圖謀不軌,就會被這些守陵人射殺,保護皇陵的一草一木不被侵犯。他們的職責主要是守護皇陵裡的寶物,不讓盜墓賊盜挖。他們的工資也是有當時的清政府專項撥款,收入水平並不低,工作還很輕鬆。
  • 他是乾隆的七世孫,公開穿龍袍祭祖,不知道的還以為穿越了呢!
    晚清時期,面對著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危急局面,清朝曾經作了許多努力,以圖挽救王朝的覆亡。這些努力也產生了一些積極的作用,但主客觀條件決定了這些努力無法抗拒歷史大潮的衝擊,「無可奈何花落去」,最後終於沒能避免滅亡的命運。大清已亡了百年多,可乾隆七世孫,仍然活在夢裡。
  • 清朝滅亡108年仍有專人看守皇陵,誰給守陵人發工資?你可能不信
    導語:在清王朝走向衰敗後,「皇室守陵人」存在的意義也逐漸產生了變化。一開始主要是會派一些朝廷不和諧的大臣去守陵,斷送他們在朝政上的威信。後來,守陵人變成了一種對皇親國戚的懲罰,當你在宮中犯錯時,就會將你送到皇陵去面壁思過。
  • 清朝滅亡107年,為何還有守陵人存在?工資又是誰發的?
    清朝滅亡107年,為何還有守陵人存在?工資又是誰發的? 守墓人對我們來說是個很神秘的職業,在墳墓旁蹲守,本身就是一件常人難以接受的事情,但守墓人卻風雨無阻。而守墓人對墳墓的敬重,體現在中國人的傳統倫理思想中,可以說是空前的。
  • 清朝最後的守陵人, 族內分工明確, 世代只專注於一件事
    中國古人有其獨特的信仰,死後不但要求厚葬,有條件的人還要有人守靈,自殷、商到明朝中前期,守靈者都採用活人殉葬的方式,直到明英宗朱祁鎮,他臨終時決定廢除活人殉葬制度,其繼任者憲宗出於對先帝的尊重,也堅持不要殉葬,兩代皇帝開了先例,活人殉制度畫上了句號。
  • 大清已滅亡108年,清東陵為啥還有守陵人,是誰給他們支付薪酬?
    而在今天,既然清王朝已經滅亡百年之久,那為何還會有守陵人的存在,那他們的報酬是誰來支付的呢?但是帝王陵寢的命運確實是與國家命運時刻相連的,當清朝滅亡之後,其陵寢就曾被孫殿英等人侵擾,確實有諸多無奈。 清代守陵制度的建設 雍正八年八月十九日,在雍正皇帝的命令下,泰陵開始修建,而為此設立了一個專門的保護機構——泰寧協,而這也標誌著清朝陵寢管理制度的誕生。
  • 愛新覺羅家族的守陵人,現代發展成一個村落,一生專注一件事
    守陵人在我國古代是一種很神秘的職業,一般的皇族都有專門的守陵人,他們主要任務是為了保護皇陵的安全,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很多守陵人已經消失了,現在我們知道的還有愛新覺羅家族的守陵人,專門守護清朝的關外三陵墓,也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以及永陵。
  • 清朝都滅亡108年了,為何還有人「守護皇陵」?誰給他們發工資呢?
    清朝都滅亡108年了, 為何還有人「守護皇陵」? 誰給他們發工資呢? 古代皇帝的陵墓中有相當多的陪葬品,他們也會害怕自己去世後陵墓會被一些盜墓賊光顧,所以會安排一些人倆看管皇陵,當然也會給他們發放俸祿。下面就來說一下清朝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守護皇陵?誰給這些人發工資呢?
  • 歷史上清朝的那些守陵人,在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去哪了
    清朝時我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這個朝代的統治者是滿族人,滿族人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理念,死亡是滿族人十分重視的一件事情,所以清朝在對於建造皇陵的這件事情上,見解是十分獨特的,而且清朝也是十分注重祭拜文化的。
  • 清朝已亡100多年,為何清東陵還有守陵人?誰給他們支付工資
    在山村中有著守陵人的存在,那麼在繁華的都市中有沒有呢?答案是肯定的,在繁華的大都市中,也是由守陵人所存在的,比如說清東陵,雖然清朝已經滅亡了100多年的時間了,但是如今依舊有人為他們進行著守護,而且人還特別的多,其實這一點也是非常好理解的,因為畢竟這是皇室的陵墓,是不可能放著不管。
  • 清朝滅亡後,留下的14w皇室貴族去了哪?有的回老家有的出國
    但是,相對於其他朝代,中國最後一個朝代,也就是清朝卻是比較幸運的,清朝的滅亡並沒有戰爭,所以那麼多皇族血脈都生存了下來。據統計,清朝滅亡後,與皇室相關的皇族總計有14萬多人,那麼,那麼多的皇族血脈後來如何了呢?下面,請聽小編細細道來。我們都知道,清朝皇室的前身其實是建州女真族,所以在清朝滅亡後,有很多皇族選擇了逃離京城,回到了自己的東北老家。
  • 大清已亡了108年,清東陵為啥還有守陵人,是誰給他們支付薪酬?
    守陵人,這個職業似乎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但其實在先進的、快節奏的21世紀,依舊有人從事著這份職業,比如貴州平壩的桃花村,至今還有一位老人每晚住在洞穴中,只為看守祖先長輩們的棺材,雖然他覺得看守棺材只是身為子孫後代的義務,並不重視工資,但村子裡還是每月給他300元。遙遠的山村都有守陵人,那麼大都市有沒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