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清政府的覆滅結束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愛新覺羅氏的族人後代也已經完全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曾經榮耀輝煌的姓氏在平民的普通社會並不能帶給他們特權,相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格外的受外界關注。他們近年來的祭祖規模越加盛大,主祭人竟然身著龍袍宣讀聖旨,百官跪拜高呼萬歲引起熱議。
國之大事在戎在祭
後代用來供奉,祭祀祖宗的陵墓和祠堂是神聖的,它承載了一個家族的歷史和文化沉澱,也是彰顯一個大家族的榮光所在,而祠堂的守陵人卻多半是族中犯了大錯的人,守墓是為了向祖宗慚悔自己的過錯,靜心悔過,被貶守陵的罪人也不可能再重返家族了。
清朝皇陵規模宏大,除北京以外在遼寧撫順還有三座陵墓,統稱為"關外三陵"。
三陵裡埋葬的都是一手建立輝煌清朝的先祖,對愛新覺羅後人來說無比重要,陵墓的守陵人一般不會是外姓人,重視三陵的愛新覺羅氏當然也不會找外姓人來守陵,大家族的祠堂往往守陵人眾多,時間一長與當地通婚,人數就越加眾多。
清朝雖然早已覆滅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愛新覺羅氏經過數年發展人口眾多,遍布全國,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許多傳統文化在這個時期未被傳承而消失,守陵這一傳統文化在許多地方早已消失,但三陵位置偏僻,且幾乎全村都是族人,一代一代就把守陵人的習俗傳承了下來。
在特殊時期,他們隱姓埋名不敢露頭,在文明發展至今的現代社會,他們高調地出現在公眾視野。
祭祀先祖對中國人來說是件大事,不論是向先祖祈求家族昌盛還是藉由祭祀向外人展示家族實力,祭祀文化被很好地傳承了下來,清政府的腐敗導致中國陷入數十年戰火紛爭,封建制度更讓國人深惡痛絕,這使得國人對清政府抱有一種難以言明的惡意,所以當愛新覺羅後人大肆祭祀先祖時,誇張的服飾,逼真的場景,引起大眾的熱議。
傳統文化還是糟粕文化
在每年的祭祖當日愛新覺羅後人會推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主祭人,身披皇袍扮作皇帝,佩戴上乾隆時期傳下的具有非凡紀念意義的扳指,站在高臺舉著聖旨模樣的黃布宣讀祭詞,背後站著扮作格格的人用盤子託舉著各種祭祀用品。
臺下有身穿清朝官服,頭戴頂戴花翎官帽,和辮子假髮的文武百官跪拜聽宣,一舉一動全程追隨著"皇帝",周圍甚至有人扮作官兵威風凌凌全程護衛,整場祭祀場面盛大,震撼人心,氣勢輝煌就如同真實場景一樣。
這種祭祀與普通祭祀完全不一樣,特殊的場景裝扮加上他們特殊的姓氏,大眾認為他們是借著祭祀在發出"復闢"的信號和願望,是妄圖恢復封建制度,是文明發展進程的倒退,是在宣揚糟粕文化需要禁止。
而愛新覺羅後人認為他們只是在進行普通的祭祀,是歌頌列祖列宗的功績和展示專屬於他們祖先的輝煌,也是傳承祖祖輩輩留下的傳統文化,不需要被外界指手畫腳,誰也無法說服誰。
其實中國人民素來便有感懷祖先,祭祀祖先的活動,這無可厚非,不少大家族的後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聚集舉辦祭祀活動,雖然各有特色但誰也沒有愛新覺羅氏特別,那盛大的場面和大肆的宣揚報導在明晃晃地告訴眾人他們以自己的姓氏為榮。
但是中國那數十年的戰火,數萬萬因戰火喪失生命的百姓,和中國數百年的文明倒退全都拜腐敗的清政府所賜,眾人無法接受他們如此的搞特殊活動,並有網友諷刺性說:不止愛新覺羅氏出過皇帝,清朝是最後一個王朝,在清朝前的數千年出過無數王皇將相,怎麼沒人來辦這種隱晦性十足的祭祀活動呢。
嚴格來說,清朝皇族後裔是倖存最多,覆滅後待遇最好的後裔了。清朝滅亡後,在新中國的開放政策下並沒有對他們趕盡殺絕,反而幫助他們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哪怕試圖復闢的末代皇帝溥儀在出獄後也放下架子,也低下了皇帝的頭顱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在他晚年時曾去看望從小服侍自己的老太監,老太監習慣性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拜呼聖上萬歲,溥儀趕緊上前扶起他對他說這裡沒有皇帝,只有新中國的溥儀,叫我同志就好,大家都是平等的。
曾經的帝王都不敢越線應對一聲稱呼,現在的愛新覺羅後人卻大張旗鼓的操辦如此具有暗示性的活動,更有聲稱自己是皇族後裔的人要入住故宮,一副皇家派頭。往日繁華已如過眼雲煙,卻還有人冥頑不寧,不論他們是想博取關注,還是真的想要回到過去,都是不可能的。
落後就要挨打
腐敗的清政府無力保護中國,致使中國被列強侵略,無數中華兒女家破人亡,付出無數鮮血抗戰勝利後的新中國用了數十年才恢復過來。
無數先輩們為了發展,犧牲自己的利益換取大眾的利益,付出了艱苦的努力,才讓中國在不到百年的時間從蕭條落後的新中國變成躋身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現在的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沒有人可以忽視,甦醒的雄獅已經有了保護自己國民的能力。
即使是文明發展的現代,戰爭的烽火依舊在別國燃燒,國破家亡,山河破碎,流離失所的難民發出失去故土的痛苦呻吟,我們是幸運的一代,錯過了中國的被列強侵略的戰火,錯過了新中國發展的艱難歲月,趕上了中國飛速發展的時代。
我們享受著無數革命先輩們犧牲自己換來的和平,享受著無數科研人員犧牲小家成就大家換來的便利,享受著祖國強大帶來的安全感,落後就要挨打,我們應該銘記歷史,砥礪前行,開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