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42歲的重度肺動脈高壓患者吳夢,不顧醫生勸阻執意懷孕一事引發眾議。類似的醫患糾紛不斷背後,是近年來日益擴大的高危產婦人群。
衛計委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以高危產婦人數與活產數之比來計算,近年來我國高危產婦比重整體呈上升趨勢,從1996年的7.3%到2016年的24.7%,20年間增長到原先的3倍多。(更多新聞,請關注新京報微信公號:bjnews_xjb)
在整體不斷上升的背景下,各地高危產婦比重的差異較為明顯,增速也各有不同。2016年,我國高危產婦比重最高的是北京,達62.8%,這一數字在2008年還是34%。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嚴松彪去年曾在節目中透露,2017年北京婦產醫院分娩的孕產婦中,有超過80%屬於高危人群。
高危產婦是指在妊娠期有某種病理因素可能危害孕婦、胎兒、新生兒或導致難產的產婦。引發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在增加。
「過去,我們醫院接診的高危孕產婦一般在50%到60%左右,『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後,2016年和今年(2017年)都達到了82.5%左右。」嚴松彪介紹,高危孕產婦最常見的是高齡,比如40歲左右,甚至是45歲左右的;再一個就是既往生過孩子,且第一個孩子是剖宮產,剖宮產術後再孕,受精卵如果著床在子宮瘢痕處,生產風險就特別大。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也顯示,近年來我國女性的生育年齡總體呈上升趨勢,從1990年的26.12歲上升到了2015年的28.48歲。
其實,我國婦幼健康問題一直也在改善當中。其中最直觀的,就是不斷下降的孕產婦死亡率,其中,農村地區狀況的改善更是十分突出。2016年,在我國城市地區,每10萬名孕產婦中有19.5人死亡,在農村地區,每10萬名孕產婦中有20人死亡。而在1991年,這兩個數字分別為46.3和100。
不過,目前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婦幼健康狀況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據世界衛生組織相關報告,2017年,日本的孕產婦死亡率為十萬分之五,新加坡的孕產婦死亡率為十萬分之十。
尤其在生育政策不斷鬆綁的當下,生育健康的服務也應進一步提升。要想進一步降低孕產婦的死亡率,需要有針對性地去應對幾類主要的致死病因。產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壓、心臟病、羊水栓塞、產褥感染以及肝病,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2016年,因這幾種原因死亡的孕產婦佔死亡總數的57.2%,其中最嚴重的是產科出血。
數據新聞編輯 李媛
製圖 陳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