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醫生天天與您說健康】
人到中老年最關注的莫過於自己的健康,張先生的孩子就給他們老兩口買了血糖儀和電子血壓計,方便他們隨時關注自己的血糖與血壓。第二天張先生早晨起來就測了一下空腹血糖,結果顯示是6.9mmol/L,讓他很是著急,自己身體一向很好,感冒都很少,也沒有什麼不舒服,難道發生了糖尿病嗎?
生活中不少人無意中測血糖發現有升高時,既擔心又著急,很怕糖尿病發生在自己身上。實際上一次血糖檢測並不能說明就是發生了糖尿病,但至少提示血糖可能發生了異常,接下來該怎麼做才能排除或確診糖尿病呢?從醫學上來講是有一套流程的,簡介如下:
多次測量血糖
需要提醒的是:自己在家測血糖前一定要檢查一下血糖儀是否有損壞,尤其要確保血糖試紙在有效期內且沒有受到汙染,而且不能只測空腹血糖,還要測量從吃第一口飯算起2小時時的血糖,並對照如下標準看看血糖處於哪個水平?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3.9-6.1mmol/L及餐後2小時血糖4.4-7.8mmol/L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6.1-7.0mmol/L和(或)餐後2小時血糖7.8-11.1mmol/L糖尿病:空腹血糖大於7.0mmol/L和(或)餐後2小時血糖大於11.1mmol/L如果測出的血糖超出了正常值,提示血糖發生了問題,需要到醫院採集靜脈血檢測血糖,要知道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都是依據靜脈血的檢測結果制定的,家用血糖儀通過指尖血測量的結果只能作為監測依據而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再次測量血糖
標準的糖尿病診斷方法是進行糖耐量試驗,不僅要檢測空腹狀態下的血糖水平,還要檢測進餐後一小時、二小時、三小時的血糖,以了解進餐對血糖的影響,同時還會進行胰島素釋放試驗,了解自身分泌胰島素的功能狀況,有助於了解高血糖的發生是以胰島素抵抗為主引起還是以胰島功能受損為主導致,這兩種情況的幹預治療措施是有所差別的。
如果在醫院經靜脈血檢測達到了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在接受現實的同時,需要對自己的全身狀況做進一步了解,因為高血糖的發生不是一天兩天發生的,可能已經發生了一兩年甚至更多年而不自知,高血糖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導致了身體的損傷。
篩查併發症
主要針對心、腦、眼、腎等主要器官病變以及與高血糖密切相關的一些指標進行,比如心電圖檢查看心臟是否有心血管病變;頸動脈彩超看是否有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以評估腦血管是否存在發生病變的風險;眼底檢查,可以直接觀察到是否有微血管的損傷病變;尿常規檢查及尿微量白蛋白檢查,了解是否有早期腎損害發生。
同時要檢測血壓是否超過了130/80mmHg;血脂檢查看低密度脂蛋白是否超過了2.6mmol/L,甘油三脂是否超過了2.3mmol/L。超過這樣數值的血壓與血脂,將加速加重高血糖對血管的損害,加快各種併發症發生的進程。
制定治療方案
通過上述流程即可對糖尿病做出排除與明確診斷,要知道不同的人引起高血糖的原因不同,糖尿病病情也不一樣,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制定治療方案。一定要按醫生的醫囑規範治療,不要聽信周圍人所謂的建議和經驗,糖尿病的治療非常講究個性化,只有適合自己的治療才是科學合理的。
【如果此文幫到了您,點個讚打個賞點擊關注吧,一起學習了解更多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