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媽媽說,自從自己感覺到胎動之後,發現寶寶是個「懶」寶寶。經常白天的時候不動,每次只有在吃完中午飯的時候偶爾翻身一下,辦公室另一個同事,和自己預產期差不多,經常說她家寶寶動得太厲害,有時候不得不站起來走一回,但是自己家寶寶白天也只是偶爾翻下身。但是一到晚上自己躺在床上,胎動那個頻繁的,有時候晚上都十一點了還動的頻繁的。
為什麼胎兒白天不動喜歡晚上動
記得當年我自己懷孕的時候也是,白天在辦公室幾乎胎動很少,晚上只要吃完飯躺倒床上我家姑娘就開始了,之所以胎兒喜歡晚上動可能是這幾個原因。
姿勢不同導致的
如果孕媽是在上班,經常性是坐在座位上的,孩子可能就是不喜歡動,這是坐姿會讓腹部收到擠壓,對於胎兒來說他們的活動空間減少了,而且孕媽長時間保持坐姿,胎兒活動空間有限,為了保持一種舒適性,孩子可能會選擇保持同一種姿勢,這樣胎兒自然都動得比較少了。而晚上躺在床上或者沙發上,坐姿更加舒服,可能胎兒更喜歡。
建議:不要經常性地坐在凳子上不動,不利於孕婦身體,更不利於胎兒。最好隔上1個小時可以走動一下,另外,坐下的時候一定要雙腿儘量伸直,讓腿的位置低於腹部,不會擠壓到腹部。
胎兒出現了環境偏好
白天和晚上相比,白天的環境會更嘈雜,更吵鬧。胎兒在25周的時候聽力和成人的聽力一樣,等到28周的時候,胎兒的已經可以對於外界的聲音刺激做出反應了。所以到了孕晚期,相對於嘈雜的環境,胎兒其實更喜歡安靜的環境。一旦工作的環境比較吵,也會影響到孕婦對胎動的感知。而晚上回到家裡,環境比較安靜,對胎動也能聽得更清楚。如果孩子更喜歡回到家裡的環境,證明胎兒更喜歡稍微安靜的環境,這可能是個比較文靜的寶寶。
建議:如果胎兒好靜,孕媽最好少去環境嘈雜的地方,避免嚇到胎寶寶。
胎兒是在發出「交流」信號
胎兒總是晚上胎動頻繁,媽媽們就要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晚上更喜歡和胎寶寶說話,是不是晚上自己的心情更舒服,是不是自己晚上躺下後更輕鬆。媽媽身體的變化和心理的變化都可以通過血液和胎盤讓胎兒感知到,如果我們總是養成了和胎寶寶在晚上互動,孩子也會更加喜歡晚上的環境。這其實是胎兒發出的「交流」信號,只是他想和媽媽一起互動。
建議:晚上可以抽出時間給胎兒做胎教,有研究證明胎兒出生後更喜歡聽曾經在子宮中聽到的聲音,而熟悉的聲音可以幫助胎兒出生後獲得安全感。
孕媽感知的錯覺
孕晚期胎兒在子宮的睡眠也會逐漸出現規律。《兒童心理學》中指出,從26周胎齡開始已經能夠能夠觀察到胎兒有明顯的清醒和睡眠的狀態,大約40分鐘一次的周期。如果孕媽本身睡眠比較淺,又容易頻繁清醒,可能每次恰好就會在胎兒清醒的時候睡不著,就會感覺到胎動會比較頻繁。
建議:如果胎動比較頻繁,可以更換一下睡姿,或者可以墊高上半身,儘量讓自己的情緒能夠平靜,胎兒也會逐漸平靜下來。
晚上胎動頻繁需要不需要額外注意
胎動過於頻繁需要額外注意嗎?如果晚上胎動頻繁是一種常態不需要額外注意,如果是突然間出現的,最好可以數胎動來觀察。如果晚上胎動頻繁媽媽要禁止做這幾件事。
晚上不要熬夜。胎兒對聲音和光的感知,同樣會影響到胎兒的睡眠習慣;不要總是保持同一種睡姿。不管是哪種睡姿,都不要長期保持同一種,隨時更換;儘量讓環境保持安靜。外界的幹擾也會引起胎動的頻繁,所以儘量不要處於吵鬧的環境中。晚上睡眠不要思慮過多。有的孕婦很容易焦慮,尤其是到孕晚期,媽媽的心神不定和焦慮情緒是會傳遞給胎兒的。總是胎兒的健康和媽媽的健康關係緊密,想要寶寶有一個舒適的成長環境,媽媽要先改變自己的生活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