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2020「我為鄉村種風景」長三角青年鄉村振興設計大賽在長三角路演中心落幕。
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長三角地區20餘所大學近1000名青年師生與設計師匯聚於千年古鎮楓涇參與鄉村振興的設計大賽。這是一次00後前衛設計思潮與優化農村人居環境碰撞融合的全面展示,把畫作在廣袤土地上,把汗水滴在肥沃的泥土裡。大賽共計吸引了300餘個團隊提交了設計作品。
長三角青年鄉村振興設計大賽現場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副主任黎而力,上海團市委副書記鄔斌,金山區副區長吳瑞弟,上海農商銀行黨委副書記李晉,東華大學副校長舒慧生,江南大學副校長張凌浩,浙江省美協副主席、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藝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駱獻躍,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南京藝術學院原副校長何曉佑及長三角14所高校設計學院專家教授等出席活動。
以此次大賽為契機,「上海交通大學創新設計中心新鄉村主義研究和實踐基地」、「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鄉村振興設計研究實踐基地」和「金山區鄉村振興青年人才聯誼會」在現場揭牌。
長三角十四所設計院校的院長共同啟動了「長三角青年鄉村振興設計教育聯盟」。
大賽路演展示環節
入圍決賽的設計作品逐一上臺展示,大學生們運用圖片、多媒體等展示手法,以路演的方式,將項目背景、現有問題、改造方向、設計主旨等一一闡述。
大賽頒獎環節
經過一上午的角逐,下午四組進入一等獎候選隊伍又進行了設計作品的路演展示,並得到了評委會主席的總結點評。最終《山水鄉愁》、《閒研逸學》獲得鄉村空間設計類一等獎;《張橋羊肉品牌設計》、《「丁義興」牌楓涇丁蹄高端特色伴手禮包裝設計》獲得本土物產類一等獎。
歷時半年,鄉村振興「潮」起來
如何引入當代大學生、青年人才的設計思潮助力鄉村振興的建設,一直是當地政府和各所院校所思考的課題。
今年6月,金山團區委、楓涇鎮立足金山優勢和實際,聯合全國藝指委、行業協會、長三角地區高校,面向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等相關專業在校學生以及青年設計師,共同發起2020「我為鄉村種風景」長三角青年鄉村振興設計大賽,讓長三角青年力量助力村域綜合規劃整治、鄉村文化品牌塑造,紮實推進「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本屆大賽「拋」出了金山區範圍內19個有設計需求的鄉村公共空間點位,包括村頭小公園、村委會、農業研學基地、鄉村遊景區、農村一條埭等;首次設置了17個本土物產選題,如楓涇粽子品牌設計、農業合作社形象設計、亭林月餅品牌設計等,通過對鄉村物產的品牌形象、包裝系統等進行創新設計,充分體現地域文化和鄉風民俗。
而此次大賽的舉辦,一方面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校外實踐平臺;另一方面助推了金山區一批基層公共空間的更新,「美顏」了一批金山區農產品的文創設計形象,用青年們的智慧與創意為鄉村振興的「土味」話題注入了一股「國潮」之風。
沉入田野,畫出村民心中「最美」
設計不是「紙上作畫」,而要充分沉入點位,傾聽需求。自今年6月發布大賽信息以來,一批又一批拿著筆記本的大學生,或訪問老農,或查看現場,或拍攝老建築,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設計出符合點位需求的方案。
經過設計與打磨,最終13個設計方案進入了總決賽路演環節。來自上海東華大學的參賽團隊「JJH pro」以「共生·共情」為題,為楓涇鎮中洪村設計了中國農民畫村互動遊樂區及畫村體驗區。團隊負責人介紹說,中國農民畫村的核心是農民畫,農民畫的核心是農村人、農村物和農村生活。因此,他們將改造目的定位為「營造一片能夠被國人再次熱愛的空間」,並使國際藝術與中國農民畫達到和諧共生關係。
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馮信群在比賽評審階段表示,鄉村設計是一個對話、共生、影響的過程,必須兼顧政府、設計師、老百姓在想什麼,慢慢地把審美扎到老百姓心裡;鄉村審美應該是自然「長」出來,未來將成為一種自覺。他認為,滬郊鄉村在規劃設計上,要充分展現「海派鄉村」「未來鄉村」的特質,準確把握鄉愁的走向。
「我為鄉村種風景」長三角大學生鄉村公共空間設計大賽已在楓涇舉辦第二年。為什麼舉辦這樣的活動?楓涇鎮黨委書記張斌解釋說:「楓涇這個千年古鎮,這些年我們始終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她。如何守護,我們就通過「更新和保護」的方式來進行。而「更新」的過程中,我們要突破傳統的「包工頭」式審美,希望匯聚更多的大學生和青年人才的智慧,通過『挖掘美、設計美』,讓學術成果從校園走向田園,『種』下新風景,」 (楓涇鎮、金山團區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