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學: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

2020-12-17 騰訊網

在「網際網路+」時代,學校傳統的面對面單向傳輸式現場學習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生長於數字地球上的學生需求。當前,未來學校的暢想曲已經響起,融合傳統課堂現場學習與網絡在線學習優勢的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將成為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主要方式。

2017年,筆者曾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調研「未來你心目中最理想的教學方式」這一問題,共收到31個省市區1559名教師的答案,調研結果表明「線上學習與線下研討結合的混合式教學」位居榜首,佔34.12%。其餘依次為:問題解決式教學,佔21.49%;啟發式教學法,佔11.99%;案例教學法,佔8.66%;小組合作教學,佔8.47%;翻轉課堂,佔4.43%;圖示法,佔3.91%;在線教學,佔2.18%;基於PAD的教學,佔2.12%;講授法,佔1.86%;談話法,佔0.77%。說明基於網際網路的在線學習對學校傳統教學方式已帶來巨大衝擊,廣大教師普遍存在開展混合式教學的意向,所以說混合式教學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01

混合式教學的設計原則

關於混合式教學的概念眾說紛紜,但包含兩項共同的關鍵涵義:一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強調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知識與能力的習得是學生在主動建構的過程中完成;二是學習方式是在線學習與線下學習的融合,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標誌。因此,我們認為開展混合式教學總體應該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堅持以兒童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

對混合式學習的理解必須建立於兒童中心論的哲學觀基礎之上,必須建立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之上。杜威曾說過「只要千篇一律地對待兒童,就不可能建立一個真正科學的教育學。」傳統課堂教學均使用同樣的教學素材,在教師的單向傳輸下完成同樣的學習任務,開展同樣的學習測試,儘管有少數課堂嘗試差異性教學實驗,但受學習媒體與教師「一對多」組織方式的掣肘,難以幫助學生完成個性化學習。

混合式學習基於網絡的學習平臺,可以極大豐富課程內容,使在線課程成為融合文字、動畫、視頻、探究任務、虛擬實驗等資源的系統化、可選擇的知識圖譜,學生通過在線學習自主確定學習內容,自主定義學習進程,甚至可以通過網絡尋求課程內容的定製服務。由是,在線課程成為開放的情境,再通過線上與線下的協作、會話,實現學習任務的有意義建構。

堅持「線上+線下」有效融合

在線學習與線下現場學習相融合,是混合式學習有別於傳統班級授課方式的最顯著特徵。在網絡環境下,藉助計算機、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工具,指導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與驅動任務,開展個性化、自適應學習,讓學生自主確定學習進程,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診斷學習效果。這種改變是自大班授課制以來學習方式的最大變革,其優勢是學生建構知識能力與自主解決問題能力得到增強,有利於學會學習、實踐創新兩大核心素養的養成,也使兒童中心論的教育思想得到落實。

但是,完全的在線學習卻存在不可避免的虛幻色彩,如學生難以聚焦學習主題而使學習低效等問題。所以,面對面的線下課堂學習不可或缺,在教師組織下的有意義聽講與交流研討有利於師生與生生之間的深度互動,有利於學生意志、品質的形成,這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情感需求,是理論與實踐充分融合的最佳路徑。這種「線上自主探究+線下協作研討」的混合式學習,也是當前翻轉課堂最盛行的組織形式。

堅持多元化融合提升學習成效

學習方式的混合,不只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學習場域方面的混合,還應兼備多元化追求,如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互融合、不同學科知識內容相融合、在線測評與線下紙筆測試相融合等。以自主式學習與合作式學習的融合為例,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的學習過程,都應該是兩者共生共建的過程。

一方面,在線課程平臺的文本、視頻、PPT等資源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知識載體,而學習平臺所擁有的交互論壇功能,則為合作學習提供了虛擬空間,並且能使合作學習突破時空界限,特別是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平臺(MOOC)或小規模定製在線課程平臺(SPOC)支持下的學習,其網絡化特徵使群體在線協作學習成為常態。另一方面,在線下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開展已成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自主學習是合作學習的基礎,合作學習是自主學習的驅動力。

02

混合式教學的組織模式

混合式教學發揮了學生在線學習與集體授課的優勢,其教學組織更加靈活多變,也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這對組織者而言是巨大的挑戰。

如果以時間軸建立教學模式,可大致分為先行探索、協作研討、拓展鞏固三個階段。下面以 「博雅雲課堂」學習平臺上《中國美術簡史》課程的導課「探尋中國名畫的秘密」的教學過程設計為例,說明混合式教學的組織流程。

▲ 「探尋中國名畫的秘密」教學過程設計

學生藉助學習平臺進行先行探索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混合式教學中的在線學習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按照翻轉課堂先學後教的設計思路,學生對每一個新項目的學習,首先可以藉助網絡課程平臺開展自適應學習,因此說這是一個以自主探索為主要特徵的環節。

在學生學習開始前,教師首先需要在「博雅雲課堂」學習平臺上建立一個虛擬的班級,並向全班同學發布3個探究性導學問題,讓學生帶著任務觀看「探尋中國名畫的秘密」微視頻,閱讀相關文本。這一環節為學生提供了可供選擇的學習資源,確立了學習目標。

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可通過多種方式與他們進行協作交流。如,可以在「我的小組」區與本組同學進行交流;可以發起討論,將自己的疑問提交到「我的話題」區供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可以在「我的問答」區向老師請教,等候老師在線指導。學生如果需要記錄學習心得,可以提交至「我的筆記」區,這對於重難點的理解與後續的複習有較大提示作用。

為檢查自主學習效果,可以完成在線檢測試題,其優勢是能夠即時反饋正誤,起到診斷與激勵的功能。在此階段,教師主要的職責是輔助學生學習,通過查閱學生學習信息調控學習進程。

需要指出的是,學生通過學習平臺開展的先行探索學習,並非一定要在課前完成,如果在學校機房或自帶行動裝置到教室中,則在課堂上可以更加順利地開展在線學習活動。

師生在真實課堂中進行協作探究

在物理世界的真實課堂中,教師的講解能夠讓學生及時獲得新思路、掌握新知識。教師針對課程內容組織的小組合作式教學活動,有利於引導學生高效率地思考、發表見解,通過追問、補問等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維,並通過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等活動進行及時指導與糾正。

這一階段的學習充分體現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優勢,即帶有身體語言與情緒的面對面互動探究式學習,不僅能夠完成閱讀、討論、展示等活動,還能開展實驗、計算、繪圖、製作等多種動手實踐活動。在面對面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集中解決學習的重難點,這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也是群體協作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薰陶。

所以說,傳統課堂是師生充分交流情感的場域,它克服了網絡學習的冷漠感與精力不易集中而造成的低效問題。

學生藉助學習平臺進行拓展鞏固

課後鞏固訓練是教學過程不可或缺的環節,它是克服遺忘的有效手段。利用在線平臺,可以提升鞏固學習的效果。一方面,網絡平臺上的視頻、文本、PPT等學習資源可以無限次重複使用,有利於學生針對未完全掌握的內容及遺忘內容進行複習,以強化認知。另一方面,教師通過網絡平臺發布拓展性探究任務及課後練習作業,可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形成性測評。如案例中「為什麼大家對中國畫的了解不如西方的多」這一問題,就鼓勵學生查閱西方繪畫的特點,並與中國畫進行比較分析,不僅鞏固了課堂所學的知識,也引導學生拓展性地探究新知識,培養比較思維的能力。

03

混合式教學充分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原理

從上述案例及闡釋中,我們應該認識到混合式教學充分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原理。「博雅雲課堂」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學習資源超市」,這是為建構性學習創設的情境,而平臺的交互性社區及真實課堂中的合作交流,則實現了協作與會話,在此過程中,學生自我調控學習進程,協作解決驅動任務,其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得到發揮,從而實現了知識的有意義建構。

如果將這樣的教學過程進行歸納與總結,可以建立起混合式教學的一般模式,其流程如圖所示。

▲ 混合式教學組織模式

「網際網路+」時代,混合式教學必將成為未來學校課程實施的主流模式。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混合式教學具有很強的複雜性、不確定性與非線性特點,對硬環境與軟環境都有更高的要求。可以預見,隨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實施,特別是「三通兩平臺」工程的升級推進,普及混合式教學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本文節選原載於《中國教育報》2019年6月6日

以上為全文

作者簡介

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南京師大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師大數位化教育評價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際地理聯合會地理教育委員會中國理事,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對象,教育部「國培計劃」首批專家庫人選。

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主持研發「多元交互式」課堂觀察平臺、校本教研評估平臺、博雅雲課堂智慧學習平臺、學校教育家長滿意度評估平臺等應用系統。

配圖|杏子 責編|阿諾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

相關焦點

  • 混合式教學 未來將成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
    「網際網路+」時代,混合式教學必將成為未來學校課程實施的主流模式。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混合式教學具有很強的複雜性、不確定性與非線性特點,對硬環境與軟環境都有更高的要求。   在「網際網路+」時代,學校傳統的面對面單向傳輸式現場學習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生長於數字地球上的學生的需求。當前,未來學校的暢想曲已經響起,融合傳統課堂現場學習與網絡在線學習優勢的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將成為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主要方式。
  • 混合式教學 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
    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混合式教學具有很強的複雜性、不確定性與非線性特點,對硬環境與軟環境都有更高的要求。        在「網際網路+」時代,學校傳統的面對面單向傳輸式現場學習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生長於數字地球上的學生的需求。當前,未來學校的暢想曲已經響起,融合傳統課堂現場學習與網絡在線學習優勢的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將成為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主要方式。
  • 混合式教學,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 朱雪梅  「網際網路+」時代,混合式教學必將成為未來學校課程實施的主流模式。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混合式教學具有很強的複雜性、不確定性與非線性特點,對硬環境與軟環境都有更高的要求。
  • 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1)涵義混合式教學,即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通過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可以把學習者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2)特徵①這種教學從外在表現形式上是採用「線上」和「線下」兩種途徑開展教學的。
  • 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6月27日,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教學沙龍活動,在校教師發展中心舉行。活動的主旨為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注重培養學生「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四大關鍵能力」,推動學校教學改革,培育優秀教學團隊,不斷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持續提高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
  • 深圳:基於網課的混合式教學實施路徑研究
    為加強網絡教學管理,學校以年級為單位,探索出較為有效的網絡管理模式。 三 從網絡教學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施路徑的構建與研究線下複課以後,學校結合線下教學情況,於6月份對3個月的網課進行了總結提煉,形成了混合式教學的「一體兩翼」實施路徑:「一體」是混合式教學的主體,指創立了「三合一」混合式生本教學模式,「兩翼」指以深度小組建設為基石的深度的組織保障機制,以及具有深刻性、綠色生態特徵的多元評價體系(如圖七:混合式教學圖式)。
  • 華師教育信息化專家王繼新:混合式教學將成未來教學新常態
    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是一種常態化教學,是學校正式教學的主體形式;而以往在線教學更多的是面對面課堂教學的補充,或存在於混合式教學之中。其二,組織模式的不同。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大多是面向區域開展的大規模同步教學、面向班級的線上學習活動,以及以資源為中心的自主學習的結合,這與以往純粹大規模或班級為單位的在線教學在組織方式上有一定差異。
  • 聚平外,話未來——未來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研討會在平外舉行
    由未來教育行動計劃組委員、愛學堂主辦,鄭州外國語學校平原校區承辦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討會,近日在鄭州外國語學校平原校區舉行。此時的平原外國語學校,綠意湧動,花氣襲人,有朗朗的讀書聲,還有濃濃的學術氛圍。「未來課堂簡單來說可以概括為「兩個平臺+一種模式」,兩個平臺包括智能教學平臺和移動學習平臺,一種模式是指混合式教學模式。
  • 英語混合式教學為落後生提供趕超機會
    人民網廣州5月24日電 由在線教學與課堂教學優勢互補的混合式教學方法正在被各高校認可。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更好地開展混合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破解在教學新模式中遇到的難題,近日,來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商學院、暨南大學等三十多所高校的近百名骨幹英語老師與國內信息技術領域及外語教學領域知名專家進行了研討。
  • 論混合式教學的六大關係
    作者結合近年來與不同類型學校的教師合作的經驗,探索了多種有效的混合式教學方法,總結了與混合式教學相關的六對關係,即:投入和產出,強調教師應基於OBE 思想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單向和雙向,提供了移動互聯時代教師的生存之道;加法和減法,討論了教學內容和學習成效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正向和負向,使得課堂教學中側重優秀學習者的「牽羊」策略和側重一般學習者的「轟羊」 策略可以同時進行;混亂和秩序,通過人為製造的
  • 清華大學於歆傑:混合式教育教學成為大勢所趨
    關於清華大學在線教育對今後教育教學有何借鑑價值,清華大學在線教學指導專家組組長於歆傑認為,清華大學這學期在線教學的各種探索,會促使教育新常態的形成。一方面,疫情還在持續,尤其是全球疫情的動向還不太明朗,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 複課後,構建混合式教學新生態
    如何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如何建立與疫情防控常態化相適應的教學機制?在這個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成為許多學校的現實選擇,並在實踐中進行了積極探索。這種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混合式教學不同以往,在教學安排上有新的特點,需要重新謀劃部署。
  • 愛學堂未來課堂混合式教學研討會給出...
    愛學堂未來課堂混合式教學研討會給出答案!2019年5月31日,融合創新,智能引領,未來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研討會暨「紫荊花行動」發布活動在鄭州高新區朗悅慧外國語中學舉行,來自全國150多所學校的校長與優秀老師代表齊聚鄭州,齊聚未來課堂。
  • 探索中小學混合式教學改革
    (51.79%)和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39.93%)是教師使用最多的資源,此外湖北省教育雲平臺(29.30%)、校本資源(28.37%)、區域統一組織師資錄製的資源(24.91%)是此次在線教學過程中教師採用的主要資源。
  • 課堂革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因此,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與MOOC教學模式實現優勢互補,「線上」(網絡教學)+「線下」(面授教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在之前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申請一個郵箱,把密碼告訴同學們。有問題,大家在裡面以郵件的形式探討,往往需要往返三四封郵件才能把一個問題說明白。而且,對於共性問題,其他同學也不方便參與探討。」國際經濟貿易學院袁平紅老師表示,正在她為此事犯愁的時候,學校推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搭建了超星網絡教學平臺,她的困惑迎刃而解。
  • 西浦國際商學院副院長:混合式教學是教育的未來所在
    西交利物浦大學西浦國際商學院(IBSS)副院長Eddy Fang博士表示,若能積極有效地結合線上線下教學,且執行得當,就可以讓學生同時體驗到二者的優勢並從中受益。「混合式教學是教育的未來所在。」Fang博士解釋道:「疫情的確推動了我們在線教學計劃的進程,但就算它沒有發生,我們也會朝這一方向持續推進。」
  • 曹培傑:複課後,混合式教學這樣做!
    如何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如何建立與疫情防控常態化相適應的教學機制?在這個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成為許多學校的現實選擇,並在實踐中進行了積極探索。這種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混合式教學不同以往,在教學安排上有新的特點,需要重新謀劃部署。複課後,學校普遍面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用半個學期的時間完成幾乎一個學期的教學任務」,採用常規教學是難以應對的。
  • 西安歐亞學院「邁向混合式教學—SPOC課程設計」教學信息化交流...
    西安歐亞學院「邁向混合式教學   為進一步應用推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幫助分院專、兼職教師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推進物流貿易學院教學信息化建設,在西安歐亞學院物流貿易學院成立五周年之際,物流貿易學院特邀請教師發展中心李篤峰老師為該院專、兼職教師做「邁向混合式教學—SPOC課程設計」分享,這是物流貿易學院繼企業導師座談會後舉辦的又一次
  • 慕課的短板與混合式教學落地的難點
    混合式教學則是一種將MOOC資源應用於課堂教學的解決方案,它可以理解為MOOC+課堂教學的混合體。混合式教學通常都採用翻轉教學模式,學生通過MOOC系統自學視頻課程,然後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來講解、討論課程,教師進行把關、點評和答疑。
  • iSchools聯盟院校混合式教學模式調研及啟示
    內容摘要:對國內LIS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四點啟示:線上線下交互式教學、教參資料引導式學習、平臺技術開放式創新、學習效果多維度考核。武漢 430072  內容提要:通過對74所iSchools聯盟成員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現狀的調研,為國內圖書情報學(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S)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借鑑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