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傑:複課後,混合式教學這樣做!

2021-02-19 中小學數位化教學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各地中小學陸續開學複課,在恢復正常教學秩序的同時,也面臨嚴峻挑戰:如何做好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效銜接?如何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如何建立與疫情防控常態化相適應的教學機制?在這個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成為許多學校的現實選擇,並在實踐中進行了積極探索。這種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混合式教學不同以往,在教學安排上有新的特點,需要重新謀劃部署。

複課後,學校普遍面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用半個學期的時間完成幾乎一個學期的教學任務」,採用常規教學是難以應對的。這就要求我們要打通線上線下的教學場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生能夠自己學會的內容全部交給學生,由學生通過線上自主學習來完成,學生自己學不會的或需進一步挖掘的內容,再由教師進行有針對性地線下教學指導,從而提高教學效益。所以,學校要合理調整教學計劃,適當減少集中教學時間,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數字資源,引導學生開展全流程的線上自主學習。

建設體系化的數字教育資源是學生開展線上自主學習的前提。數字資源開發至少包括微課、專題資源包和導學案。


一是微課。聚焦某一知識點進行精細化設計,幫助學生實現隨時隨地學習。微課的特點是「小而精」,不是「大包大攬」地提供一節課的內容講解,而是「有的放矢」給出一些關鍵信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微課製作要符合線上學習特點,避免出現「一張PPT從頭念到尾」的現象,通過創設認知衝突來引領學習進程。加強體系建設,對每個學科的核心知識進行重點開發,形成與學科知識體系相匹配的微課模塊。


二是專題資源包。圍繞某個教學主題,提供配套學習資源,包括教學案例、背景資料、參考素材、反饋練習、拓展材料等,支撐學生的完整學習過程。畢竟微課的作用是有限的,微課製作得越好,學生的後續學習需求可能就越強烈。利用專題資源包可以更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是導學案。圍繞教材和數字資源,精心設計學習路徑,注重思維和學法引導,以遞進式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導學案不是練習冊,更像是在知識地圖上留下了若干學習線索,學生根據線索自己去探尋答案,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

必須說明的是,數字資源不能都是教師開發,要充分利用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網絡開放課程資源以及居家學習時期的資源積累,適度引入市場機制,加強校內外協同,匯聚形成一整套高質量的數字教育資源。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大單元教學在課堂效益上具有明顯優勢,它倡導以大概念為核心進行單元任務設計,打破按教材章節進行教學的陳規,突出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正如布魯納所說:「不論我們教什麼學科,務必讓學生理解並掌握該門學科的基本結構。」這種基本結構就是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之間的聯繫。學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可以將其作為認識其他問題的工具,從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大單元教學設計包括五個環節:一是提取大概念,通過集體備課,考察各知識點的本質聯繫,把大概念從學科知識體系中提取出來。二是組建單元主題,在大概念的統領下,打破教材編排順序,採取刪減、融合、增補等方式重組課程內容,形成單元教學主題。三是明確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制定本單元教學需要達成的整體目標,並對整體目標進行分解,形成課時目標。四是設計學習任務群,結合學生的認知特徵和生活經驗,設計真實任務情境和序列化的探究活動。五是研製評價工具,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習任務,設計單元作業、練習測試、學習量規、觀察量表、作品分析表等評價工具。同時,利用網絡拓展大單元教學的邊界,加強線上線下學習的雙向聯動,充分利用數字資源,開展網絡探究學習,實現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大單元教學在具體實施中有三個策略:一是彈性課時安排,根據學科特徵和課型內容,改變40或45分鐘的固定課時安排,靈活設置長短課、大小課和階段性課時,更好地適應大單元教學的特點。二是學習方式變革,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把知識學習和動手實踐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像工程師一樣解決問題,實現更深層次的學習。三是跨班級共享教師,組建教師團隊,加強協同配合,教師根據自己的優勢和特長,自選教學模塊,形成特色教學經驗,輪流到各個班級進行授課。於是,一門學科有不同的教師來講,主講教師相對固定,輔講教師可以跨班級流動,既減輕了教師負擔,也保證了大單元教學的質量。

隨著混合式教學的開展,快節奏的教學進度、全流程的線上自主學習、挑戰性的大單元教學設計,很可能會帶來較為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如魚得水,獲得了更大發展空間;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則會陷入迷惑困頓之中,不僅完不成學習任務,學習信心也會受到打擊。加強分層指導、把差異變成教育資源,是有效開展混合式教學的關鍵。教師可以根據學情分析,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開展「線下異質分組」和「線上同質分組」,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

所謂「線下異質分組」,就是在線下的大單元教學中,將班級內不同水平的學生分成一組,全班設若干個小組,常態化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並進行組間競爭。每組設一名「小先生」(從學優生中選拔,確定後相對固定),配合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並對組內的學困生進行重點幫扶。

所謂「線上同質分組」,就是在線上自主學習中,最大限度地細化學生層次,將同樣水平的學生分成一組,跨班級組建小組,小組內的學生不一定來自同一班級,由年級組和學科組共同制定分層指導方案。這樣可以更好地發揮線上學習的優勢,打破班級的界限,跨班級調配資源、定製方案、提供支持,讓每一名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進度學習。

學生的層次劃分不能僅僅依靠學習成績,綜合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風格和能力水平,注重非智力因素對小組合作的影響。層次劃分不是固定的,而是動態發展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階段性調整,做到有進有出、有上有下,持續優化小組的組織結構。層次劃分要充分尊重學生,在同一條件下,由學生自主選擇小組,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儘量減少分層給學生帶來的心理負擔。同時,在分層指導中,既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也要重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幫助他們獲得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總之,體系化資源開發、大單元教學設計和分層次教學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三者之間形成合力,才能使混合式教學真正落地課前學習注重基礎,學生利用數字資源開展線上自主學習,自己安排學習進度,全面夯實基礎知識。課中教學強化能力,教師通過大單元教學設計,創設富有挑戰的任務情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不斷提升認知能力。課後指導補齊短板,通過分層次教學指導,有效彌補學習短板。這種混合式教學充分利用線上線下的差別優勢,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差異化教學,為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的複課復學提供了解決方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文章來源:《中國教師報》

微信編輯:李中華

監      制:朱   哲

相關焦點

  • 複課後,構建混合式教學新生態
    原標題:複課後,構建混合式教學新生態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各地中小學陸續開學複課,在恢復正常教學秩序的同時如何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如何建立與疫情防控常態化相適應的教學機制?在這個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成為許多學校的現實選擇,並在實踐中進行了積極探索。這種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混合式教學不同以往,在教學安排上有新的特點,需要重新謀劃部署。
  • 混合式學習已成趨勢!高校推進創新互動教學這樣做
    在5月14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對未來高校課程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在線教育仍然可以和課堂教學並行,也可以採用混合式教學......引導學生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從單純的知識傳遞向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培養轉變。」
  • 電腦程式設計課程混合式在線教學設計與實施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教育部給出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指導意見[1],全國學生上網課、全國教師做主播,在線教育成為新形勢下的主流教學模式。教學活動層採用混合式在線教學,教學活動通過「完全線上」遠程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從教學工具、教學平臺、教學資源和教學模式4 個方面進行深度混合。教學支撐層是教學活動和評價反饋的基礎,包括在線教學相關的軟硬體平臺、智慧化教學工具、各類共享/ 自建資源。混合式在線教學案例設計如圖2 所示。
  • 福州市教育局:中學複課後,教學這樣安排!
    教師隔空喊話,學生差異性又非常大,教學進度不一,加上一些學生自制力不強,課雖聽了,但理解不夠,似懂非懂。因此,教師必須做好複課後的教學銜接,可採取家長訪談、問卷調查、基礎測試等方式,客觀分析、評估學生前一階段網絡學習的效果,進一步了解學生的認知現實、情緒狀態、學習能力等,做到心中有數。雲課堂結束後至複課前一周,學校要組織教師安排一定的時間,對學情進行科學的分析,同時科學研製校本作業。
  • 論混合式教學的六大關係
    本文旨在總結與混合式教學相關的幾個關鍵問題。 首先辨析三個關係緊密的名詞: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和混合式教學。三者均為近年來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話題。翻轉課堂側重的是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設計,讓學生通過課外的學習和課上的鞏固來實施教學改革。混合式學習側重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混合,與本文相關的主要是線上線下學習活動的混合,即學生既有線上學習行為,也有線下學習行為。
  • 混合式教學 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
    2017年,筆者曾在全國範圍內調研「未來你心目中最理想的教學方式」這一問題,共收到31個省份1559名教師的答案,調研結果表明「線上學習與線下研討結合的混合式教學」位居榜首,佔34.12%。其餘依次為問題解決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等。調研說明混合式教學已越來越受到教師的歡迎。
  • 混合式教學,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
    其餘依次為問題解決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等。調研說明混合式教學已越來越受到教師的歡迎。  混合式教學的設計原則  關於混合式教學的概念眾說紛紜,但包含兩項共同的關鍵含義:一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強調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知識與能力的習得是學生在主動建構的過程中完成的;二是學習方式是在線學習與線下學習的融合,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標誌。因此,開展混合式教學總體應該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 混合式教學:未來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
    說明基於網際網路的在線學習對學校傳統教學方式已帶來巨大衝擊,廣大教師普遍存在開展混合式教學的意向,所以說混合式教學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02 混合式教學的組織模式 混合式教學發揮了學生在線學習與集體授課的優勢,其教學組織更加靈活多變,也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這對組織者而言是巨大的挑戰。
  • 混合式教學 未來將成學校教學組織的新模式
    2017年,筆者曾在全國範圍內調研「未來你心目中最理想的教學方式」這一問題,共收到31個省份1559名教師的答案,調研結果表明「線上學習與線下研討結合的混合式教學」位居榜首,佔34.12%。其餘依次為問題解決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等。調研說明混合式教學已越來越受到教師的歡迎。
  • 基於建構主義視角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討
    在這樣的背景下,催生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誕生,該模式體現學校環境下新與舊、傳統與創新、技術與人文諸因素之間的結合,是「一種將面授教學與基於技術媒介的教學相互結合而構成的學習環境」,是面對面課堂學習與在線學習兩種方式的有機整合,目的是實現信息化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優勢互補,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 對「慕課+雨課堂直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思考
    對「慕課+雨課堂直播」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思考馬克思主義學院 張瑜  疫情防控期間要從學校的指導精神和教學要求出發,結合教師所任課程的具體特點,進行教學方案的總體設計。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全體學生的公共必修課,通常是以大班教學的模式為主,近些年來,我嘗試運用雨課堂開展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在當前全程在線教學的過程中,建議可以建立一種慕課教學和雨課堂直播授課相結合的在線混合式教學模式。這種混合式模式具體來說就是以雨課堂為平臺,把慕課學習、直播教學、線上作業與考試銜接起來。
  • 深圳:基於網課的混合式教學實施路徑研究
    (1)課前、課中、課後三位一體,教學方式逐漸契合網課特點。 三 從網絡教學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施路徑的構建與研究線下複課以後,學校結合線下教學情況,於6月份對3個月的網課進行了總結提煉,形成了混合式教學的「一體兩翼」實施路徑:「一體」是混合式教學的主體,指創立了「三合一」混合式生本教學模式,「兩翼」指以深度小組建設為基石的深度的組織保障機制,以及具有深刻性、綠色生態特徵的多元評價體系(如圖七:混合式教學圖式)。
  • 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實驗室曹培傑:最好的課堂有哪些要素?
    (曹培傑現場分享)關於最好的課堂,不同的教育專家有很多不一樣的觀點。11月25日,在第四屆未來學校大會上,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實驗室副主任曹培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認為,未來課堂有五個要素,面向真實情景、跨學科、打破固定的課時、靈活多元的學習方式以及多元的課堂評價。
  • 如果小學複課後,英語課該咋上?專家這樣說
    針對如果小學複課後學生們如何儘快地適應線下學習節奏,老師們如何儘快地進入角色抓好英語教學,城市晚報力邀長春市教育專家、長春市小學命題組成員、長春市小學教研室教研員史才春老師做客「城市晚報直播間」,與廣大學生和家長們互動交流,指點迷津。
  • 論文 |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小語種口語教學中的應用——以初級日語口語課程為例
    以「藍墨雲班課」教學平臺為依託,嘗試在初級日語口語課程中引入混合式教學方法,旨在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小語種口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高等教育機構中外語課程的學習環境、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將信息技術應用於各教育階段的教學環節,以教學平臺為依託的網絡教學模式將成為一種發展趨勢。2003年,祝智庭首次對混合式學習做了系統介紹。
  • 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1)涵義混合式教學,即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通過兩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有機結合,可以把學習者的學習由淺到深地引向深度學習。(2)特徵①這種教學從外在表現形式上是採用「線上」和「線下」兩種途徑開展教學的。
  • 清華大學-新疆大學混合式教學創新周活動舉行
    清華大學-新疆大學混合式教學創新周活動舉行清華新聞網5月22日電 5月13-17日,「清華大學-新疆大學混合式教學創新周」活動在新疆大學舉行。他說,此次清華大學以組團幫扶的形式,選派一批高水平的專家、學者到新疆大學開展混合式教學周活動,正是積極推動新疆大學教師探索混合式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對於拓寬新疆大學教師思路、有效推進學校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 清華在線教育與混合式教學論壇及工作坊在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舉行
    清華在線教育與混合式教學論壇及工作坊在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舉行清華新聞網3月13日電 3月7日至8日,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與混合式教學論壇及工作坊在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舉行。朱拉隆功大學校長助理彭·宏查冷(Naebboon Hoonchareon),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主任於世潔等出席活動。
  • 疫情防控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優秀案例展: 櫥窗設計
    教學對象是服裝陳列與展示設計專業學生,教學內容從基礎的美學知識到創意方法再到櫥窗實踐製作。在疫情背景下,《櫥窗設計》課程教學充分利用慕課平臺資源,以企業真實任務為引領,企業專家線上教學、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踐融合、企業評價「以賽代考」等方式,探索與實踐混合式教學。
  • 混合式教學將成新常態?這所高校來了一場課堂革命,結果如何了?
    本文原標題:《混合式教學點燃學生學習熱情》。導語: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與現在學生的興趣點不銜接,課堂教學缺乏吸引力,學生不感興趣。有的學生玩手機、睡覺、神遊、看與授課無關的書籍。要想重新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就必須進行課堂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