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李思瑾 實習生 彭燁)「在我們貴州,茶葉是乾淨的,蔬菜也是乾淨的。」5月26日晚,由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委網信辦主辦的首場「2020年全國兩會貴州代表委員『雲連線』集中採訪活動」上,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所長孟平紅為貴州「乾淨蔬菜」打起了廣告。
孟平紅說,貴州生態環境好、汙染少,病蟲害相對輕,貴州蔬菜農殘合格率優於全國平均水平,是名副其實的健康菜、優質菜、乾淨菜、放心菜。
貴州蔬菜不僅「綠」,且產量高,有效帶動了山區百姓脫貧致富。孟平紅認為,這得益於貴州的「科技興農」,為此,她講述了三個有關「科技種菜」的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貴州典型的石漠化地區惠水縣好花紅鎮。六馬村、石頭關村和弄苑村的佛手瓜架下,當地百姓套種了3季蔬菜或2季蔬菜加1季食用菌,一年下來,四種農產品畝產值能達到2萬元至3萬元,比過去單一種植佛手瓜增加4到5倍的產值。羅平紅稱此為:「瓜-菜-菜-菜(菇)」一年三季四收的蔬菜高效種植模式。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貴州低海拔區。比如羅甸縣羅化村,過去是玉米→秋冬四季豆一年兩熟模式,年畝產值5000元左右。2016年開始,當地試種辣椒套種春大白菜模式100畝,3月下旬開始採收大白菜,賣出每公斤批發價2~3.6元的好價錢。村民楊勝發種7畝地,收入近10萬元,僅種植一季春白菜就脫貧。這種模式叫做:「辣椒套種春大白菜→水稻→秋冬果菜」一年3季4熟高效栽培模式。
第三個故事發生在黔西北的高海拔地區。18年前,貴州省農科院蔬菜專家李桂蓮在威寧自治縣利用「天然空調」的氣候優勢,使得威寧成為全國的夏秋喜涼蔬菜優勢產區。近幾年,省農科院專家在過去一年種植2季夏秋蔬菜基礎上,增加種植1季春夏喜涼蔬菜,農民平均每畝增收約3000至5000元。今年,威寧又實施「三白」工程,在5000畝蔬菜核心區,機械化、水肥藥一體化等技術正在研究推廣。
「從低海拔的冬春喜溫蔬菜,到秋冬喜溫蔬菜,再到高海拔的夏秋喜涼蔬菜,再到春夏喜涼蔬菜,貴州已形成了適宜貴州不同海拔地區不同上市期的山地特色高產高效錯季栽培技術體系。」孟平紅表示,蔬菜產業正成為貴州百姓的「幸福不動產」與「綠色提款機」。
編輯:胡宏濤
編審:林萌
審籤:王幸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