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雜談:關於建設學校精神文化的教育,看完真是漲知識!

2020-12-23 酒罄君莫沽

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點也是難點。教育要促進作為具體的、活生生的、個體的人發展,這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職能。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指出:「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清華大學牢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隨著時代的進步,鑄就懂得優秀思想文化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清華人。要凝聚全體師生員工,必須要有一個鮮明激勵人前進的校訓。我們學校在經過思考實踐後,也確立了自己的理念——育人為本,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書籍是知識的載體,學校是文化的樂園。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周也只有24小時》一文中講了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的故事,這位老師對每一節課,「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的」使蘇霍姆林斯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秘——「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朱永新市長在《新教育實驗》中也提出要構建書香校園,促進師生共讀的和諧場景。教育的智慧並不是經驗的累積,還必須在實踐中對經驗加以理性的反思,必須通過閱讀時時汲取鮮活的知識。我們認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老師不是知識和學生之間某種傳遞和運輸的機械,不是文本知識的「現蒸現賣」,而必須是博覽群書、融會貫通、知己知彼的厚積薄發。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一桶水」的理論已經成為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的發展需要教師有「源頭活水」。因此,在學校文化建設中,要積極倡導全體師生「讀一本好書、學一種精神、悟一個道理」。我們學校每年要求教師徵訂一——二本的教育教學方面的期刊,學校也每學期增添許多有關教育教學的書籍供教師選讀,以此讓老師在讀書中擴展視野、吸納新知、革新理念,讓老師在讀書中走近大師,汲取智慧,反思實踐,創新行動。學校先後為教師配備了《走進新課程》、《我的教育理想》、《改變千萬人的一堂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解讀》等書刊,要求教師利用空餘時間閱讀並寫下讀後感,舉行演講比賽,促使學校教師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以此也帶動了全校的學生參與讀書,用優秀的書籍武裝頭腦,擴展視野,汲取智慧。

我們學校為學生開闢了圖書室,專門開設每天半小時的閱讀課,還利用早讀課時間開展古詩文的誦讀。讀書越多,思考就越清晰,智慧的力量就越活躍。朗朗書聲悅耳,縷縷書香怡人,人人之氣儒雅的書香校園和學習型團隊是我們學校文化學習文化建設的追求。校本教研隨著新課程的實施,逐漸被專家、領導重視。以往教科研是專家、科研所的事情,即使是教師參與課題研究,也是教研、教學「兩張皮」,教師的積極性不高。因此我們學校在致力於營造書香校園的同時,試圖通過專題講座、專題研討等方式營造一種學術氛圍,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我們認為,學校的管理,特別是領導班子在很大程度上並非簡單的行政管理,而是一種思想管理、理念的引領和靈魂的激勵。

因此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我們學校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結合新課程,結合學生的教育問題,每學期都要邀請有關專家來學校做專題講座。我們要求教師從實際著手,從小處著眼,確定自己的小課題進行研究,真正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此激發教師參與科研的興趣。「真正的學校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我們將儘可能的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服務,讓老師學會思考,讓思維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讓研究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學校應當多開展符合學生特點、引導學生全面成才、學生樂於參與的校園文化活動。落厄爾曾說過:「一個學校在其富有活力的時候才是最具有魅力的,而缺乏活力的學校則是自尋滅亡。」沒有活力,沒有激情,師生都會懶散,行動遲緩。活動是黏合劑,讓師生緊密團結在一起,同心協力;活動是調和劑,能愉悅身心,寓教於樂,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張弛有度。

因此我們學校每學期都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科技節」閃爍著智慧和創造的星星之火;郊遊野餐是意志的磨練、情境的體驗;「藝術節」飄逸的舞姿,清新的童聲,古樸的童話,展現了孩子藝術的氣息;「讀書節」,倡導了一個書香的世界,讓孩子在書籍的海洋中暢遊;環保宣傳活動讓學生明白了環保的重要,也引起了路人的關注;社區實踐,讓孩子體會了清潔工人的辛苦,感受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道理;陶藝製作讓孩子感受藝術的魅力所在;「學做小當家」讓孩子體驗父母的辛苦,更好的孝敬父母……每學期學校德育處、大隊部都要舉行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陶冶了情操,增強了能力,提高了素質,另外學校還努力開展學習型探究活動,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學會創造。

學生活動如此精彩,教師活動也是如此,每年一次登高活動、教職工運動會、教師節的茶話會、迎新春晚會等等,在活動中教師之間增添了合作,增進了彼此的情感,激發了創造的欲望。學校文化不是刻板嚴肅的,應該是豐富多彩,富有活力和多層面、多方位的。活動增強了師生的情感,使教師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知道得到拓寬,技能得到提升,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學校也將保持活力,昌盛不衰。薩克雷說: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曾說過:「教育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認為習慣的力量是無窮,我們也經常說:好習慣將有益於你的一生。而壞習慣將使人一事無成,甚至毀人一生。就日益發展的社會來說,良好的習慣是現代公民應有的素養,它可以使人不斷獲得成功。

培養良好的習慣要立足長遠,但也要抓住最佳時機,小學生可塑性很強,因此我們要讓我們的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學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包括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等。我們學校一向重視對學生習慣的培養,從上下樓梯到食堂用餐,從讀書寫字的姿勢到每天半小時的閱讀,從進校門的一聲問候到離校時的一句道別……時時處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力爭使每一個我校的學生在學校六年生活中都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在若干年之後,會有一大批孩子感慨的說:「我的這種好習慣就是在我小學六年中形成的,它使我獲得了成功。我要感謝我的小學生活。」那麼,到時每一個學校的老師都會無比欣慰的。

相關焦點

  • 教育雜談:漢語拼音教學的創新與實踐,看完真是漲知識!
    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培養創造性人才,教育責無旁貸,語文教育責無旁貸。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進行創新教育成為教育工作者們亟待探討、解決的問題。學齡前的兒童正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培育創新意識的關鍵時期。由此看來,創新教育在一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而剛入學的孩子首先接觸的便是拼音,那麼,創新教育在拼音教學中如何體現呢?
  • 【教育雜談】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1.幫助學生打下紮實的文化基礎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而傳統文化教育正是幫助學生深扎民族根、熔鑄中國魂的重要方式與方法。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不僅有經典原文,還有文化知識和遊藝遊戲。經典原文可以讓學生了解賢哲思想、文化脈絡以及祖國語言的優雅和精緻;文化知識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典故、人文常識以及古人生活的細節與圖景;遊藝遊戲可以讓學生了解風俗民情、風物百種以及古代工藝的巧妙和精湛。可以說,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文化素質最優質、最有效和最精細的教育。從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角度出發,它可以說是最優質的教育。如今,教師向學生灌輸所有的文化知識,已是不可能的事情。
  • 文化力是學校教育最偉大的力量,文化精神是學校教育最內在的精神
    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發展行動綱要的指引下,我們秉持「美好品行,卓著人生」的辦學追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育人理念,實施以文化引領發展,以系列教育活動鑄就現代化學校品質,力求再創學校新輝煌。學校也加強對三級家委會自身建設的指導與協助,發揮家長團隊的積極有效的作用。期末將組織評選「感動學校十大風雲家長」。
  • 美國教育雜談之一:青少年的體育文化
    談不上深諳中美教育之道,卻也可以侃上不少自己以及孩子們在學校的軼聞趣事,並從生活經驗中悟出一些兩國中小學教育的差別。寫此雜談與諸位分享。如果說起中美學校教育中差別最明顯的,恐怕不是語文數學天文地理,而是體育文化。體育在中國的學校中,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不過是一門不是十分重要的課程,而在美國青少年的教育中,卻表現為一種難得的文化。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教育·學校文化建設」(北京朝陽)高峰論壇的...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教育·學校文化建設」(北京朝陽)高峰論壇的通知各中小學校,各幼兒園: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探索麵向新時代的中小學學校文化建設發展新思路,集中展示「十三五」以來北京市朝陽區以建構適應時代的教育文化觀指引各中小學校實現文化立校
  • 平江縣教育體育局關於印發《平江縣教育體育局關於深入推進學校...
    平江縣教育體育局平教體通〔2018〕71號平江縣教育體育局關於印發《平江縣教育體育局關於深入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學區、縣直學校:現將《平江縣教育體育局關於深入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你們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 教育雜談:如何培養學生收集作文素材的能力,看完真是漲知識!
    如果我要求學生寫一篇家務類的習作,我會先請學生在家做一件家務,第二天在學校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來,再讓學生將做家務時的所做所想記錄下來。如在寫《包餃子》的習作時,我們先進行了一次包餃子的活動,讓學生親手包一包,體驗包餃子的快樂,然後把過程和感受寫下來。這時學生就不怕沒內容可寫了,寫作效果立竿見影。4.多活動、遊戲。
  • 教育雜談: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看完真是漲知識
    當今教育強調知識學習的探索性和創新性,教師不能再襲用傳統的以情節分析為中心的教師滿堂講、滿堂問的模式。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 【教育雜談】何以為限:關於「教育邊界」的思考
    其中,文化資本即是對一定類型和一定數量的文化資源的排他性佔有,它有三種存在形式:具身化的狀態(「文化能力」)、客觀化的狀態(「文化產品」)與體制化的狀態(「文化體制」)。後來,他又補充了「象徵資本」。因為資本對抗和競爭具有動態和不確定性,所以場域及其邊界是相對的。此外,布迪厄還揭示出場域的自主性。
  • 關於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
    教育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於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局),各計劃單列市教育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人事、勞動保障)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人事局、勞動保障局:為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
  • 關於印發《關於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建特色品牌學校的實施意見》的...
    各中小學校,職業技術學校: 現將《關於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建特色品牌學校的實施意見》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近年來,我縣各學校硬體明顯改善,但以文化為核心的軟體建設相對滯後,學校文化氛圍不濃,同質化現象突出,已經明顯影響了特色品牌學校。全縣各類學校要充分認識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建特色品牌學校的重要意義,迅速行動起來,加快形成厚重的校園文化積澱和清新的校園文明風尚,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邁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 關於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這是我國文化建設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加強文化素質教育,也是貫徹十五大精神,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 各地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 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
    各地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以文化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營造濃鬱的校園文化氛圍,生動傳播愛國主義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傳,讓學生處處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感染,同時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鬥。
  • 引領文化建設,助推學校發展
    在為期三天的培訓中,我聆聽了陳定凡教授關於《學校文化,智者之為》、潘勇《思政課面臨的形勢與任務》、黃明超《〈樂記〉正音與倫理範式》、肖雲《學校文化之德育文化探索》等四人的講座,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學校文化建設作了全面深入的解讀。除了深入領會之外,我從三個方面入手談談培訓收穫。
  • 教育部關於印發《關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
    為了貫徹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充分發揮中等職業教育在提高國民素質和民族創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我部制定了《關於全面推進素質教、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情況遵照執行。
  • 國家督學、山東濰坊中學校長王偉: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夯實教育現代...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對於學校而言,教育的現代化離不開辦學條件、教學設施的先進與一流,但更離不開、更重要的是學校文化的現代化。作為「以文化人」主陣地的學校,教育與文化一體兩面,密不可分。教育方方面面都蘊涵著文化,文化也時時刻刻影響著教育。教育現代化的最佳狀態,就是通過一個個或有形或無形的飽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行為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教化。  加強文化建設,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力,學校責無旁貸。
  • 北大精神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三)北大精神是是學生評估成長的參照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高校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精神在其中起到教育引導、團結團結助力青年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作用。評估校園文化育人是否成功,歸根到底還是要看行動,要看學生選擇什麼職業、走上什麼人生方向、成為什麼樣的人。
  • 教育解析:儒家學說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看完長知識了!
    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可以有效抵禦外界不良習氣的侵擾,我們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對儒家學說的借鑑應主要集中在對大學生的內心修養和精神世界的培育上。儒家思想關於生活哲學和倫理道德的闡釋,可從根本上填補現在高等教育倫理教育的空白,一方面,可使學生通過了解儒家文化,加強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另方面,也可運用儒家的生活哲學和倫理思想幫助青年學生塑造完整、健康的人格。
  • 教育心得|中小學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從筆者對本地區體育教師現狀的調研情況來看,當前有相當一部分體育教師只精通或擅長某一項體育運動技能,而對其他體育運動項目相關知識的掌握則十分欠缺,導致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往往舉步維艱。事實上,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不僅要求體育教師必須掌握所有常見體育運動項目的相關知識,達到基本熟練運用的水平,同時還必須掌握各種比賽的組織編排和裁判工作。
  • 我國學校教育制度演變
    我國學校教育制度演變我國的學校教育制度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是一個相當重要且容易出現記憶混淆的知識點,今天就最容易出錯的壬寅學制、癸卯學制、壬子癸丑學制和壬戌學制進行一個梳理。自該新學制公布至 1913 年 8月,又陸續頒布了各種學校規程,對新學制有所補充和修改,於是又總合成一個更加完整的學制系統,即「壬子癸丑學制」。該學制為參照日本明治維新後新學制擬定,改學堂為學校,廢除了尊孔讀經,取消了進士出身獎勵,確定了婦女的受教育權利和男女同校制度,同時籌辦各級女子學校。該學制施行到1922年,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