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點也是難點。教育要促進作為具體的、活生生的、個體的人發展,這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職能。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指出:「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領導。」清華大學牢記「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隨著時代的進步,鑄就懂得優秀思想文化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清華人。要凝聚全體師生員工,必須要有一個鮮明激勵人前進的校訓。我們學校在經過思考實踐後,也確立了自己的理念——育人為本,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書籍是知識的載體,學校是文化的樂園。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周也只有24小時》一文中講了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的故事,這位老師對每一節課,「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的」使蘇霍姆林斯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秘——「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朱永新市長在《新教育實驗》中也提出要構建書香校園,促進師生共讀的和諧場景。教育的智慧並不是經驗的累積,還必須在實踐中對經驗加以理性的反思,必須通過閱讀時時汲取鮮活的知識。我們認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老師不是知識和學生之間某種傳遞和運輸的機械,不是文本知識的「現蒸現賣」,而必須是博覽群書、融會貫通、知己知彼的厚積薄發。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一桶水」的理論已經成為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的發展需要教師有「源頭活水」。因此,在學校文化建設中,要積極倡導全體師生「讀一本好書、學一種精神、悟一個道理」。我們學校每年要求教師徵訂一——二本的教育教學方面的期刊,學校也每學期增添許多有關教育教學的書籍供教師選讀,以此讓老師在讀書中擴展視野、吸納新知、革新理念,讓老師在讀書中走近大師,汲取智慧,反思實踐,創新行動。學校先後為教師配備了《走進新課程》、《我的教育理想》、《改變千萬人的一堂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解讀》等書刊,要求教師利用空餘時間閱讀並寫下讀後感,舉行演講比賽,促使學校教師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以此也帶動了全校的學生參與讀書,用優秀的書籍武裝頭腦,擴展視野,汲取智慧。
我們學校為學生開闢了圖書室,專門開設每天半小時的閱讀課,還利用早讀課時間開展古詩文的誦讀。讀書越多,思考就越清晰,智慧的力量就越活躍。朗朗書聲悅耳,縷縷書香怡人,人人之氣儒雅的書香校園和學習型團隊是我們學校文化學習文化建設的追求。校本教研隨著新課程的實施,逐漸被專家、領導重視。以往教科研是專家、科研所的事情,即使是教師參與課題研究,也是教研、教學「兩張皮」,教師的積極性不高。因此我們學校在致力於營造書香校園的同時,試圖通過專題講座、專題研討等方式營造一種學術氛圍,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我們認為,學校的管理,特別是領導班子在很大程度上並非簡單的行政管理,而是一種思想管理、理念的引領和靈魂的激勵。
因此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我們學校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結合新課程,結合學生的教育問題,每學期都要邀請有關專家來學校做專題講座。我們要求教師從實際著手,從小處著眼,確定自己的小課題進行研究,真正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此激發教師參與科研的興趣。「真正的學校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我們將儘可能的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服務,讓老師學會思考,讓思維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讓研究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學校應當多開展符合學生特點、引導學生全面成才、學生樂於參與的校園文化活動。落厄爾曾說過:「一個學校在其富有活力的時候才是最具有魅力的,而缺乏活力的學校則是自尋滅亡。」沒有活力,沒有激情,師生都會懶散,行動遲緩。活動是黏合劑,讓師生緊密團結在一起,同心協力;活動是調和劑,能愉悅身心,寓教於樂,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張弛有度。
因此我們學校每學期都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激發學生。「科技節」閃爍著智慧和創造的星星之火;郊遊野餐是意志的磨練、情境的體驗;「藝術節」飄逸的舞姿,清新的童聲,古樸的童話,展現了孩子藝術的氣息;「讀書節」,倡導了一個書香的世界,讓孩子在書籍的海洋中暢遊;環保宣傳活動讓學生明白了環保的重要,也引起了路人的關注;社區實踐,讓孩子體會了清潔工人的辛苦,感受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道理;陶藝製作讓孩子感受藝術的魅力所在;「學做小當家」讓孩子體驗父母的辛苦,更好的孝敬父母……每學期學校德育處、大隊部都要舉行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陶冶了情操,增強了能力,提高了素質,另外學校還努力開展學習型探究活動,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學會創造。
學生活動如此精彩,教師活動也是如此,每年一次登高活動、教職工運動會、教師節的茶話會、迎新春晚會等等,在活動中教師之間增添了合作,增進了彼此的情感,激發了創造的欲望。學校文化不是刻板嚴肅的,應該是豐富多彩,富有活力和多層面、多方位的。活動增強了師生的情感,使教師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知道得到拓寬,技能得到提升,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學校也將保持活力,昌盛不衰。薩克雷說:播種行為,可以收穫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穫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穫命運。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也曾說過:「教育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認為習慣的力量是無窮,我們也經常說:好習慣將有益於你的一生。而壞習慣將使人一事無成,甚至毀人一生。就日益發展的社會來說,良好的習慣是現代公民應有的素養,它可以使人不斷獲得成功。
培養良好的習慣要立足長遠,但也要抓住最佳時機,小學生可塑性很強,因此我們要讓我們的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學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包括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等。我們學校一向重視對學生習慣的培養,從上下樓梯到食堂用餐,從讀書寫字的姿勢到每天半小時的閱讀,從進校門的一聲問候到離校時的一句道別……時時處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力爭使每一個我校的學生在學校六年生活中都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在若干年之後,會有一大批孩子感慨的說:「我的這種好習慣就是在我小學六年中形成的,它使我獲得了成功。我要感謝我的小學生活。」那麼,到時每一個學校的老師都會無比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