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也是難點之一。學生作文最大的困難不是不會寫,而是覺得沒什麼可寫和不知寫什麼。那麼如何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呢?筆者認為除了寫作方法的指導外,教師更加應該注重對學生收集素材能力的培養。《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作文教學也應該是開放的。教師必須想方設法為學生打開這扇窗,把學生從各種枯燥繁瑣的練習中解放出來,走進生活,走進自然,引導學生放眼廣闊的生活,放眼大自然。葉聖陶先生說過: 「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多樣化的生活,同時要鼓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從生活體驗中收集素材,真正做到厚積薄發。
一、多體驗,有感而發,寫作就是表達自己的心理所感,自己的心理沒有感受,怎麼可能寫出獨特的心理感受呢?相比於聽別人說或靜止的觀察,親身參與活動是形成活動體驗的最重要的途徑。因此,教師要善於組織一些主體性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有感而發。1.多參觀、旅遊。想要寫好參觀、遊記,就需要多帶學生去參觀、遊玩,讓他們感受當地的一切。由於學生是身臨其境的,所見所聞自然歷歷在目。而且我要求學生在參觀、遊玩時注意記錄,於是學生就會有意識、有選擇記錄在自己的所見所想,為寫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事實證明這樣的體驗對學生的習作有很大幫助。如在一次寫春天的習作時,我帶學生去參觀了離我校不遠的西園。學生認真地參觀了西園,觀察了春天的西園景色,並將所見所聞做了詳細地記載。當作文上交時我欣喜地發現學生的作文十分真實,由於所見所想都出自自己的內心,學生不再為沒話可寫而煩惱,教師也不會因為學生千篇一律的作文而感到指導起來有心無力。
2.多觀察、接觸。對於一些描寫事物的習作,我會安排學生親身接觸要寫的事物,讓他們對該事物有個全面的了解,再進行習作。如在寫一種玩具的作文時,我讓學生把自己心愛的玩具帶到課堂上來,讓學生好好地玩一玩自己的玩具,在玩中仔細地觀察玩具的外形特點,然後有順序地對自己的玩具進行介紹,並指導學生要將玩具的特點具體地體現出來。接著我又啟發學生大膽想像,說說自己與該玩具之間發生的有趣故事,使學生的寫作思路進一步拓展。因為玩具是學生自己的,自然有話可說,寫作就水到渠成了。3.多操作、實踐。如果我要求學生寫一篇家務類的習作,我會先請學生在家做一件家務,第二天在學校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來,再讓學生將做家務時的所做所想記錄下來。如在寫《包餃子》的習作時,我們先進行了一次包餃子的活動,讓學生親手包一包,體驗包餃子的快樂,然後把過程和感受寫下來。這時學生就不怕沒內容可寫了,寫作效果立竿見影。
4.多活動、遊戲。平時,我會在班中舉辦各類活動,和學生一起遊戲,使學生置身於其中來體驗、感受再來進行習作。如在寫《記一次……遊戲》的寫作時,我和學生一起玩了搶凳子的遊戲,在玩的過程中,學生更能深切地感受這個遊戲,體驗這個遊戲帶給他們的快樂。然後請學生把自己玩遊戲時的感受和同學們的表現進行交流,最後寫成習作。在寫作時他們把遊戲的過程描寫地淋漓盡致,將自己的感受體現地酣暢淋漓,作文真實、生動,富有童趣。教師只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抓住一切機會,讓學生儘可能多地去體驗生活的一切,讓他們親身經歷、感受生活,並以自己的體驗作為寫作的素材,才能收穫到一篇又一篇熱情洋溢,富有真情實感的習作。
二、抓點滴,雙管齊下作為教師,在平日的教育教學中總會遇到一些事先不曾預料的偶發事件,對這些偶發事件的妥善處理,有時會收到出奇不意的教學效果。一天上晨會課前,我發現班級的垃圾桶裡有兩個包子,詢問後得知原來是我班的小雯同學因為吃早飯吃不掉就把包子扔了。看到這一情景,我覺得必須進行教育。於是在晨會課上請同學們發表對這件事的看法。學生的反應多種多樣,有的說小雯扔掉包子不對,不珍惜糧食;有的說包子可以帶回去給家長吃;有的說包子扔了就扔了,也不值錢;也有的同學背起了古詩《憫農》……對於學生的種種說法我不做評價,請學生就這件事寫一篇習作,可以寫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寫這件事的經過,只要圍繞這件事寫就行了,字數不限。有了剛才的討論,學生的習作駕輕就熟地完成了,很多學生的習作寫得大大超過了平時水平。有的學生寫《包子風波》,有的學生寫《可憐的包子》,有的學生寫《珍惜糧食》,有的學生寫《不該發生的事》……
一篇篇具有真情實感、表達流暢的作文很快完成了。這次的習作,我只是抓住了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不但讓學生可以練習習作,而且進行了珍惜糧食的品德教育。因此,作文教學中要及時把握和鞏固「我要作文」的初生狀態,以後學生就會在某些思想火花的驅動之下,產生主動尋求有關材料的欲望;而一旦找到學生所需要的有關材料,暫時擱淺的「我要作文」的寫作衝動便會再度湧起。這樣,一篇篇成功的作文便會從學生的筆端奔湧出來。因此,讓思想的火花在與外物的撞擊中升騰,乃是學生在作文成功路上邁出的極為重要的一步。三、重閱讀,厚積薄發閱讀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呂叔湘先生說:「閱讀的本領學會了,自己寫文章就不難了。」這道出了讀與寫的密切關係。閱讀是一種資源,是吸收知識的過程,是作文的基礎。教師可以從讀的興趣中引導學生,擴大學生的課外閱讀,為他們的寫作增添素材。
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廣泛地閱讀,首先要把課本閱讀好,理解透徹。課本中的課文大都是些名家名篇,實際上都是一些很好的範文,是學生獲取寫作知識,借鑑學習寫作方法的好範例。我們在進行教學時,可讓學生在充分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獲取多方面的語文知識,培養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除了讓學生學好教材上的範文以外,還要讓學生多讀課外書籍。讀書的時候,要求學生要真正讀懂其意,體會其情,並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有所感悟,寫出讀後感,要學會摘錄、仿寫、改寫、縮寫、擴寫、續寫等。這樣持之以恆,學生這方面的知識積累多了,寫起作文來也就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也就解決了學生作文時無從下筆的畏難情緒。
作文指導要從素材的收集入手,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小學生思維活躍,不喜歡受束縛,他們的思維又需要形象材料的支持。因此,教師要盡力為學生打開「這扇窗」——引導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多閱讀,收集對自己有幫助的文字材料,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一句話,要豐富生活,勤於積累。只有解決了「寫什麼」的問題,才能在語言表達的指導上著力,學生才會樂於表達,善於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