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學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有計劃地培養學生運用寫作知識進行寫作的能力,同時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將作文能力的培養融入到人的生存和發展等生命活動的需求之中,融入到人的知、情、意、行的辯證統一之中,融入到塑造學生優秀人格的實踐活動。做到四個關注:關注生命、關注生活、關注生本、關注生長。
關鍵詞:
作文教學 關注生命 關注生活 關注生本
關注生長 育人價值
寫作是學生思想感情的文字表露。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說,寫作是學生展現個人思想情感,以及價值觀的最佳方式。現今作文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 是:本應以"生命的表達和交流"為原點的作文,被異化成了與兒童生命狀態完全剝離的"技術活"。過於注重寫作知識和技能訓練,忽視了學生的主觀感受和體驗。使學生的思想固化,寫出的作文千篇一律,謀篇布局程序化,缺乏個性與創新,沒有從最大限度挖掘作文教學的育人價值。
眾所周知,作文教學主要有三大環節:1、通過解讀例文,學習寫作此類型文章的方法;2、創新實踐;3、作文評改。在這三大環節中,最能體現語文"人文性"特點的是作文教學"創新實踐"這一環節。下面我將從"關注學生情感體驗,注重以生為本"的創新實踐,初探作文教學的育人價值。
作文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以寫作為重點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它要求學生要綜合利用學習要素,發揮主體性和創造性去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理解與感悟。因此,作文教學其價值取向應具有四個鮮明的特徵,即關注生命、關注生活、關注生本、關注生長
一、關注生命
新課標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把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擺在了首位。以此為準繩,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理應重視對生命個體的關注,允許有獨特的個性體驗,鼓勵獨到的個性思考與表達。目前作文教學受到功利性的應試影響,作文訓練的目的直接指向考試。作文不再是心靈訴說的載體,而只是考試的一種方式。教師迎合考試,學生迎合教師。教師很少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因素,注重作文技巧、結構模式的指導,忽視對學生體驗的激活及情感的引領,整個教學過程缺乏生機和活力。學生在作文中弄虛作假,空話大話連篇,作文結構程式化,作文內容雷同化,語言表達成人化,缺少了個體的真情實感,缺失了自我的獨特個性。
二、關注生活
1、關注情感體驗,豐富寫作材料。
葉聖陶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學生寫出新鮮的文章,就要豐富學生生活,讓學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師必須十分注重學生感受生活的過程,讓他們情緒飽滿地投入生活:布置教室,設計黑板,組織班隊活動,編輯手抄報,參與文體表演,語數競賽,參觀科技展,公園花展……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實行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解放大腦讓學生思維,解放雙手讓學生動手,解放眼睛讓學生觀察,解放嘴巴讓學生發言,解放時間讓學生自由,解放空間讓學生活動。當學生在感受充滿激情的學校生活時,生活也饋贈給了學生寫作的素材和靈感。《難忘師生情》《調皮王變乖了》《我成功了》等文章寫出了學生獨特的感受,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同樣,家庭、社會紛繁複雜場景也在他們的內心世界蕩起漣漪。學生都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有自主寫作的欲望,那麼寫作的素材創新作文的土壤,就會越來越肥沃,創作熱情必然高漲。
寫真實的內容,有話好寫;出於真情地寫,沒有壓力。文筆交流,縮短了學習者與學習內容之間的心理距離;師生之間坦率地交流、分享彼此的真情實感,縮短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教學關係得到優化,老師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文筆交流的過程,是落實三維目標的過程,三維目標的落實最終要體現在關注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成長上。而情感體驗是三維目標達成的有效抓手,是寫作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達成的必要條件。
2、課外活動,經歷過程,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因此,使孩子們的學習、生活空間充滿情趣,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激發他們對寫作的興趣,鞏固寫作的熱情,這對於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十分有益。我帶領學生開展了以下語文實踐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中秋節前夕,我讓孩子們到公園或野外和家人一起賞月,並搜集有關月的文章。之後在班級中開展以中秋話月的主題活動。我們讀了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吟誦了蘇軾的《水調歌頭》、賈平凹的《望月》,在講完了有關月亮的故事後,同學們便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在大自然這本課外書的薰陶下,感受文字的魅力,閱讀的樂趣,積累寫作的素材。最後,我給出了兩個提示,任由學生選擇習作:一是在《望月》中,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賽背誦寫月亮的詩句,讓我們感受到小外甥對月亮具有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讓我們模仿小外甥的這段話,插上想像的翅膀,編出關於月亮的童話故事,題目自擬。二是寫寫在公園或野外讀詩吟文的別樣感受,題目自擬。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全身心地投入,他們不僅在教與學,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湧動和成長。寓寫作於豐富有趣的活動之中,正是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喚起了學生不吐不快的表達欲望,以至文思泉湧,落筆成文。過程本身的價值在於使學生既經歷知識建構的過程,又經歷情感體驗的過程,帶給學生探究的體驗、創新的嘗試、實踐的機會和發現的能力。經歷學習的過程是三維目標達成的必然要求。
3、在"小社會"中鍛鍊,"大社會"中融通。
首先,學生與父母、親戚朋友、同學構成了一個小小的社會關係網,學生在這樣的社會關係中通過寫作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無形中滿足了學生的需要。在集體中,經常有同學丟三落四,不是放學時把物品遺忘在桌上,就是把學習用品丟掉,有的學生在活動時將校服落在操場上,事後卻全然不記得,家長、老師常為此傷腦筋。對這些失物,有的同學說扔了算了,好讓失主引以為戒;有的說扔是一種浪費的行為。怎麼辦呢?有一學生對我說,可以建立一個失物招領站,替同學們保管這些物品,遺忘物品的同學得做一件好事才能拿回自己的東西。我說:"你想得很周全,把這個金點子寫下來吧,給大家看。"第二天,他果然交來一篇……
其次,縮短社會現實與學生思想交際的距離,注意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為應用而作文。針對環保問題,學生撰寫論文"怎樣處理生活中的垃圾"……並在升旗儀式上宣讀自己寫的倡議書,倡議大家收集廢電池,有的學生還給自己居住所屬的小區去了信。引導學生用心親近社會,關注社會熱點,關心身邊的事,品味人生,讓學生經歷了自我思考、自求自得的過程,從而產生自己的體悟,生發強烈的表達欲望,水到渠成地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寫出來,逐漸養成寫的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融入其中。
三、關注生本
作文教學應更多從"學生是作文的主人"角度,給作文以新的活力。作文內容假大空,形式千篇一律,其背後是教師強大控制力和學生個性被扼殺導致的悲哀,是教學中教師"獨大"、目中無"生"產生的後果。以體驗作文教學觀之,是忽略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存在。因此,作文教學應特別重視學生寫作主體的身心特點、認知能力和寫作需求,重在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和表達欲望,努力讓寫作進入一種自願的、快樂的、水到渠成的狀態。
第一: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充分考慮學生年齡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作文的寫作題材源於生活,採用遊戲、合作探究、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學生體驗真實情境,或是生活場景再現,或是媒體引導學生從寫他們所熟悉的、理解的,特別是對他們有觸動的、為他們所喜愛的、感興趣的真人真事和實物實景,寫自己的真情實感。
第二:尊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學,歸根結底是為了學生的學。學是內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過學才能起作用。沒有學生的主動性、積極陛,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毫無意義。作文的主體理所當然是寫作者,是學生。然而,作文教學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師授模式"依舊是目前的現狀。作文指導課,教師不厭其煩地運行著一套固定的模式,怎樣審題、怎樣選材,甚至細化到如何開頭、如何結尾。教師講什麼,學生就寫什麼,而且怎樣寫也是遵循教師傳授的所謂寫作模式。於是學生的作文一樣的開頭、一樣的過程、一樣的結尾。原本關於話題所產生的寫作衝動在固定的程式中僵化了,個性化的語言也湮沒了。教師成為學生作文的主宰者,客觀上也成了學生個性的屠宰者。體驗作文的教學正好相反,它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鼓勵學生表達最真切、最自我的情感和思想,讓學生回歸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擔當的是一個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習的服務者。
四、關注生長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並且能夠創造。"因此教師必須變教育觀念 , 擺正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放下架子,走下講臺,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建立一種資源共享的夥伴型師生關係,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放手能讓他們自由地想,大膽地質疑,積極地討論交流,滿足他們的表現欲,鼓勵別出心裁,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勇於實踐,積極探索,這樣我們才能在其中發現閃光點,利用課堂生成的資源,完善、延伸課本上的內容。
因此,作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積累體驗、深入生活,也要重視指導學生表達生活體驗。要想在作文教學中聽到花開的聲音,教師的教就必須深入解讀學生,在作文教學中學會停頓、傾聽的藝術,以生為本,關注生命本源,將寫作知識與能力提升,情感價值與態度相互融合,在學生習得寫作知識與技巧的同時,實現能力的提升,突破育人價值的窄化、泛泛化。點點星光匯聚,終將照亮作文成功之路。
參考文獻:
【1】王慧旻.新課程三維目標教學操作叢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1.
[2]朱連強.談寫作教學的幾點體會.小學生·新教育論壇,2008.6.
【3】李政濤.讓課堂聽到學生拔節的聲音
【4】李政濤.李政濤教授精彩語錄
【5】戴玲招.如何在作文教學中提高學生主體參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