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讓小學習作課富有語文味

2020-12-15 學而思法

淺談如何讓小學習作課富有語文味

內容摘要

語文素養的的核心內容是指:學生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能力。因此習作教學就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現在許多小學生都怕寫作文,寫作文難,導致有習作課的恐懼症。近年來,在《語文課程標準》的引領下,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何使核心素養真正地滲透課堂教學,讓學生真正接受素質教育,減輕學生的負擔,讓課堂變得輕鬆活潑富有語文味,一直是我們教學路上探討的話題。現在就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使習作課更有語文味,我結合自己的教學路上的故事,在如何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上努力探索,讓學生的思維火花激情綻放。

關鍵詞: 有趣樂寫 有話想說 有物可寫 有人讚賞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文字表達出來。」如何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得以真正的提高,許多教師忽略了讓學生自己創作,讓學生一味去模仿例文,導致有的學生亂抄亂寫,是當前語文教師為之頭痛的問題。更有部分老師為了追求考試高分,讓學生背例文,在考試時生套硬搬,出現牛頭不對馬嘴的情況,讓人哭笑不得。學生常常是被動寫作,寫出的文章枯燥乏味,毫無欣賞價值,還導致學生對作文產生厭惡情緒,嚴重阻礙了寫作能力的提高。如何把「硬要我寫」轉化為「我要想寫」,關鍵就是先讓學生自己有寫作欲望,留心觀察事物,積累生活的素材,碰撞出寫作的思維火花,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具有真情實感,富有個性和生命力,使語文習作課富有語文味。

一、 有趣樂寫,寫出真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是兒童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出使學生作文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詞語。」為了讓學生的寫作的意願,我會臨場發揮,結合生活的實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寫作。記得在春天的一個下午,學生在上科學課,這時天空下起了毛毛細雨,他們望著窗外紛飛的雨,有的就在交頭接耳,已經是人在教室,心在操場上了。於是我說:「大家想不想與毛毛細雨來個親密的接觸啊?」學生不約而同地大聲說:「想!」「那我們就來一次跟大自然親密的接觸吧!」「我們現在就出去看,但要看清楚雨點怎麼飄下來的?你準備怎麼接住它的?心情怎樣?有怎樣的想法?同學們又是怎麼做的?要仔細觀察,等會兒請同學們說一說、寫一寫。」同學立即歡呼雀躍,跑向操場,在操場上歡呼,用手、用傘、用帽子、用紅領巾迎接春雨,互相追逐打鬧著,操場上充滿了歡聲笑語,完全沉浸在歡快的玩樂中。回到課室,讓同學們結合已學的課文《秋天的雨》,討論不同季節的雨有什麼特點,然後學生分享剛才的快樂,再寫下來。沒想到這次作文充滿童真情趣,寫得特別成功。其中一位學生寫到:那毛毛細雨就像跟我躲貓貓似的,追趕它,它輕輕地跑到我的背後,我只好停下來,仰著臉,它就輕輕地給我一個吻,不留意還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真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啊。看,就通過剛才這樣的情景中,他們寫作沒有了負擔,真情流露地把文章就寫出來了。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習作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寫作的源泉,哪裡有興趣,哪裡就有寫作的動力。

二、有話想說,積累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用語言文字與人交往就是作文。經歷一件事情,看到一樣事物,把它記下來,就是作文。有了對生活的積累,學生對作文就有了興趣,有了熱情。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設置情境,發揮想像,讓每個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裡記錄生活。在學生習作課上,往往有許多的學生寫作的興趣有了,但是在選擇和組織材料,怎樣謀篇布局,如何運用所學到的語言文字去表達等,又是一大難題。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是積累素材。俗語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每天看到的事物,思考的內容也挺多,但不善於隨時記下來,這樣就會使觀察到的材料白白流失,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也會白白浪費掉。我經常在講授新課時挑選好文章,有目的地進行朗讀,在誦讀中品味優美詞句,體驗美的含義、美的寫作方法和美的精神境界。課文是學生習作的最好的範例,在課堂上有適當的場景我就會讓學生感受課堂處處是素材,與習作課緊密溝通,達到文與我相融的境界。例如在教學《月光曲》一文時感受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的話語「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我先播放《月光曲》的舞臺劇,以聯想的方法,把學生帶進情景去,讓學生入情入境,用感情讀出盲姑娘對音樂的渴望,再通過朗讀「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這句話,一個對音樂痴迷、求知向上及懂事,善解人意的鄉村姑娘的形象就出來了。結果學生受到感染,聲情並茂的讀出語句的韻味,感受課文的美,激發他們朗讀興趣。在學生趣味盎然時,根據題材,調動興趣,我說:「如果是你當時也在場,請用一兩句話表達此時的想法吧。」由於學生非常感動,都紛紛暢所欲言,學生各抒己見後,我就要求學生把剛才的話寫成一個小片段,寫成小作文,由於學生興趣濃,發揮想像,效果非常好。我經常鼓勵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做讀書筆記,及時摘抄好詞佳句,以便在寫作需要時就靈活借用。因為現在的學生,思維敏捷、接受信息面廣,再加上求知慾很強。所以看的書越多,閱歷就越豐富,積累的題材越好,寫作水平就會越高。

三、 有物可寫,寫出特點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實際的生活體驗,憑空捏造是寫不出好文章的。要想使學生的作文具有真情實感,必須把學生引入生活的大舞臺。學生習作,其實就是寫生活中見聞,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因此,作文教學要超越課堂,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親近大自然,通過親眼目睹的事物,來豐富寫作的內容,就最能表現出個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常言說:「處處留心皆學問」。我們需要用眼觀察自然,用口描述所見,用心感受生活,也是提高知識水平和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而這一切都可以在看似無心的玩耍和遊戲中進行的。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園地六的習作就是要求學生寫命題作文《這兒真美》,我就說:「秋天是美麗的,大家能否畫一幅秋天的圖畫?然後再把你所畫的內容寫下來。」一開始,很多對畫畫有興趣的學生馬上就用畫筆勾勒出自己心中美麗的秋天,塗上色彩,很是吸引人。要求他們寫出畫面來,他們就馬上像洩了氣的球一樣,毫無表達的意願。於是,我就帶學生走出校門,(因為我們學校是一座城郊學校,一出校門就是田野)帶著孩子們走在田間的小路上,仔細觀察萬物的生長,留意農民伯伯的田間勞動,孩子們在田埂上把自己觀察到有興趣的、吸引人的場景講出來,大家有說有笑,好快樂喲!一節課下來,孩子們忘掉了寫作的壓力,再回到課堂上,個個馬上動手把自己觀察到景物寫下來,裡面的感情十分豐富細膩。結果文章一下子就交上來了,且有不少的同學觀察農民伯伯收割稻穀的不容易,還引用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來表達今後珍惜糧食的願望,這也是很好的收穫嘛。要是把他們困在教室裡去寫,可能就是憑空捏造一些脫離實際的內容,這不就是跟魯迅小時候的生活一樣,只看到高高牆壁上的四角天空嗎?反思之後,我就嘗試把習作教學變成一次郊遊、一項實驗、一次交談……通過這次活動,我終於明白了,原來大自然是孩子們的樂園,就是他們最真實的寫作素材。讓學生把自己觀察的事物及時地寫下來,就是一種適合小學兒童的教學方法。「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作成什麼文字。」葉聖陶先生的這番話十分精闢地道出了作文和生活的關係。為了讓學生的有更豐富的作文素材和情感,我經常布置一些與教材緊密相連的生活作業——如:「我最敬佩的一個人」、「震撼我心靈的一件事」、「難忘的第一次……」讓學生親近大自然,感受生活,這樣他們有物可寫,且寫出特點,文章就顯得真實生動了。

四、 有人讚賞,放飛心靈

人類本質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賞識。蘇霍姆林斯基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請記住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作文中東拼西湊,前後不對應的現象。這時教師如果否定學生的寫作內容,肯定會挫傷學生的寫作願望。因為學生用心寫出來的文章就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讚賞和肯定。「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清代學者顏元也說過:「數子一過,不如獎子一長。」這都是講讚揚欣賞的激勵效用。讚賞是廉價的,也是無價的。例如我教過一個這樣的學生,他天資聰穎,十分愛看課外書,說起話來頭頭是道,但書寫馬虎潦草,特別怕寫作文,每次寫作文都是馬虎應付,甚至不寫,有時還問一些刁鑽的問題,在一些老師的眼中,他就是一個怪學生。初時,我也這樣認為。但是有一次作文中他寫了一篇篇幅較長的文章,雖然說字跡潦草,有些難看,但用心品讀,卻發現裡面恰當使用了四字詞語,還有比喻和擬人等的修辭方法,加上文章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是一篇不錯的作文。這個發現讓我欣喜若狂呀,我後悔用有色的眼睛去看待他。我馬上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他,我用心地朗讀他的習作。此時,他的眼睛紅紅的,他可能沒有想到會得到老師的讚賞,教室裡也響起了同學們鼓勵的掌聲。我也沒有想到:就是這廉價的——幾句簡單的讚揚話語,同學的熱烈掌聲,竟然是學生走向成功的巨大驅動力。(課後我也真誠地說出他的不足)沒想到就是這廉價的讚賞,他一改以往不良的表現,主動愛上了寫作,不再是害怕,而是越寫越好,常常被我當作好文章在班裡張貼展示。當他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同學們欣賞的時候,他的寫作動力就更大了。學生寫上來的文章老師就要用賞識的眼光來點評,因為誘發寫作動機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能獲得榮譽和利益的喜悅」。我們應該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捕捉學生作文中的亮點,哪怕是片言隻語,教師都要毫不吝嗇地去讚賞,增強學生寫作的自信心。我在課堂上就經常以鼓勵為主,挖掘學生習作的亮點,肯定學生的成績和進步,然後讓學生朗讀自己的好文章或好片段,讓學生一邊欣賞自己的得意之作,一邊享受別人的讚賞,以後寫起文章來特別起勁。這樣做法還有互相提升的作用,帶動其他同學拿自己的文章跟別人比較,在欣賞別人的文章中得到啟發,了解自己的存在問題,寫作就會大有進步,自然就越寫越有信心,越寫越愛寫了。

習作教學路漫漫,我將上下而求索。核心素養是我們教學路上的指路燈,我努力引導學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就洋洋灑灑地發揮,用文字表達自己的童真童趣,同時我用讚賞的眼光來鼓勵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點滴進步。多年來,我就是嘗試用這種方式——讓學生「有趣樂寫、有話想說、有物可寫、有人讚賞」,指導學生寫作,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在培養核心素養的習作路上努力摸索前行。

參考文獻:

[1]《淺談如何營造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良好氛圍》

[2]《葉聖陶教育思想指導下作文教學/教學德育論文》

[3]《開拓低年級學生的寫話新天地_小學_語文_教育》

相關焦點

  • 「語文味」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味道?
    總體認為現在很多語文課語文味缺失,希望各級教研部門下大力氣扭轉這種傾向,讓語文教學回歸本位,充滿濃濃的語文味。「語文味」一詞,是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學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程少堂先生在2001年提出的教學理念。到底什麼是語文味呢?
  • 樹人小學語文綜合實踐周啟幕 趣味闖關讓生活處處都是「語文味」
    (原標題:樹人小學語文綜合實踐周啟幕 趣味闖關讓生活處處都是「語文味」)
  • 海小三年級組「小學起步習作教學策略研究」教學研討活動
    【海拉爾路小學】習作文本花開無聲,教學研討芳華灼灼 —海小三年級組「小學起步習作教學策略研究」教學研討活動1語感是語言的一種直覺能力,但訓練語感卻是一貫非直覺的過程。三年級的學生處於習作的起步階段,書面文字的表達需要受到規範、理性的訓練。針對如何培養好學生的習作興趣及能力,我校三年級教研組聚焦「小學起步習作教學策略」進行了教學研討活動。
  • 黃凌鎮小學:習作教學別樣精彩
    為了加強教師間對習作教法的探討與交流,促進教師提高習作教學水平,近日,黃凌鎮小學舉行「新課程目標教學」習作教學比賽活動
  • 作文裡的「有意義」和「有意思」 | 日課
    作文裡的「有意義」和「有意思」文 / 宋運來, 著名特級教師、童漫作文教學專家小學傳統作文教學,多注意到「有意義」的一面,而「有意思」則不太關注。其間,有詞語「有時、天天」的準確運用;有模擬象聲詞「汪汪汪」、「喵喵喵」、「丁零零」的形象表達;有母子倆的趣味對話;有一種意思用不同句式的多樣表達;有「急吼吼」遲到教室門口,面對班主任老師責問的機智應答……這堂課讓孩子的言語能力得到了實實在在的訓練與提升,不知道這樣的低年級說話、寫話課算不算有「語文味」?
  • 小學習作《我和___過一天》教學反思(2篇)
    當學生提到與本次習作有關的詞語或事物時,我引導他們把想像說具體,為學生下一步的習作作好鋪墊。2. 放飛想像,拓展想像空間。創設想像情境,讓學生想像會發生什麼故事。伴隨著舒緩的輕音樂,學生完全沉浸在想像的世界當中。每個學生均有了一次口述想像的機會,為下一步習作又搭了一個臺階。3.張揚個性,自悟習作要求。同桌互說後,學生迫切地想要與老師分享自己的想像。
  • [浦東]張江高科實驗小學:開放共建 跨界共融 創生共享-第十一屆...
    如何讓語文學科與中草藥課程碰撞出美麗火花,張江高科實驗小學的張曉玲老師和徐嘉欣老師結合中草藥課程帶來了兩堂繪聲繪色的語文課。 張曉玲老師執教了習作課《觀察日記之種植食用菌》,本課旨在提升學生連續觀察、用觀察日記記錄變化的能力。中草藥課程是張江高科實驗小學的特色課程,此次三年級的中草藥課程中有一項《種植食用菌》,深受同學們喜愛。
  • 玉山縣小學第五區域語文習作專題教學比賽舉行
    南山小學張華老師執教的《我的理想》,一開課就用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讓學生們暢談自己的理想,再用佳作引路,明確習作要求,完成習作提綱,層層剝筍,逐層遞進。樟村中心小學徐招喜老師執教的《歇後語編故事》,以歇後語導入,講故事,說趣聞,並用情境表演的形式,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臨湖小學廖琪老師執教的《我敬佩的一個人》,通過談話導入引出話題,採用小組討論引出「法度」,引導學生探究人物描寫的方法。
  • 新時代小學"習作教育"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研討會召開
    "習作教育"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研討會在首都師範大學朝陽小學召開。在研討會之前,學校準備了十四個不同科目的平開課,包括習作賞析課,口語交際課,課外書導讀課,數學思維訓練課,科學課等等課程。
  • 淺談雙語教學中習作教學方法的指導
    淺談雙語教學中習作教學方法的指導楊紅蘭(新疆克州烏恰縣實驗小學,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845350)摘要:近年來,隨著雙語教學改革的迅速推進和新教材實施計劃的全面推進,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們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同時筆者在日常的教學中不難發現,雙語寫作一直是少數民族學生們的薄弱環節。
  • 線上課堂「語文味」 蘭州東站學校「停課不停教」系列活動
    在這百花富貴草精神的時節,因為仍處在疫情嚴控期,為落實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指示精神,應對延期開學情況,東站小學積極開展並紮實落實「停課不停學"活動,通過多種不同的授課模式使教學正常進行,做到了教學效果「不打折」。校長、書記、教科室、教導處多次組織召開視頻會議,商討線上教學的改進措施。
  • 【特色學校】 人生從習作起步 | 北京市朝陽區樓梓莊小學「習作教育」探索之路
    習作教育不僅是讓學生像初生的小鳥一樣在陽光下張開雙翼,練習飛翔;習作本身也是學生的心和人的反映,是育人育心的結晶,是一種對生命確證的教育。樓梓莊小學的習作教育始終貫穿「還原生活的真實、傳遞幸福的情感,讓習作與生命同行」這一核心理念,讓習作教育成為了學校實現育人目標的有效載體。第一,還原生活的真實。真實是習作教育的生命。
  • 綿竹市紫巖小學:歷學課堂 讓語意綻放在孩子心間
    12月9日,紫巖小學丁芝萍、張勇和劉平麗三位老師在這三次語文高段研討活動中用精彩的課堂詮釋了歷學的意義,讓孩子們在經歷中學習,在磨礪中成長,在絲絲的閱歷中讓語文的志趣綻放於自己的心間。丁芝萍老師執教的四年級《出塞》,用深厚的歷史背景和邊塞組詩引導孩子們走近了戰火紛飛的大唐邊塞,在情景中體會到了邊疆戰士的情與思。
  • 《小學支援型習作教學》,幫助教師撬動學生寫作難的巨石!
    初識郭昶是在2002 年,《語文教學通訊》(當時小學刊刊名為《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舉辦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文大賽,他的文章《讓畫成為作文的載體》獲得一等獎,並發表於《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2年第10期。他當時30歲,這是他在作文教學上的一次創新探索。
  • 傳承人類文明 培養時代新人——天府新區籍田小學教師風採
    多次被評為籍田小學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優秀智育導師、優秀教學能手。2019年在天府新區小學數學第二屆教材解大賽中教學設計巜比例尺》榮獲二等獎,2020年在天府新區小學數學二年級大集體備課中作「線上線下教學教研深度融合」專題講座。並撰寫《有效導入讓數學課堂熠熠生輝》、《小學低年級數學實施生活化教學模式的策略》《網絡時代小紅班主任德育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等專業論文。
  • 開元國際分校舉行小學「4﹢4」體驗式雙課型習作教學研究成果交流...
    此項研究更新了開元國際分校教師的習作教學理念,充分發揮了教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真正讓學生成為習作的主體,學生的習作能力有了明顯提高。這一習作模式現已在該校大力推廣,並納入開元課程體系,形成學校的教學特色和教學常態。5月17日,小學「4﹢4」體驗式雙課型習作教學研究成果交流展示活動在濟南外國語學校開元國際分校隆重舉行。
  •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5課《習作:猜猜他是誰》教學設計
    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扣「猜」促進說、寫、評,降低習作的嚴肅性,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過渡語: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教材中的圖示是如何介紹同學的。(2)出示課文語句《大青樹下的小學》:下課了,大家在大青樹下跳孔雀舞、摔跤、做遊戲,招引來許多小鳥,連松鼠、山狸也趕來看熱鬧。
  •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5課《習作:猜猜他是誰》教學設計
    教學意圖一、教材解讀(一)人文主題及教學策略本次習作的話題是「猜猜他是誰」,這是統編教材的第一次習作,教學內容緊扣校園主題,指向學生的校園生活體驗。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扣「猜」促進說、寫、評,降低習作的嚴肅性,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
  • 三年級學生的習作如何入門?有哪些訣竅呢?
    在老師或者家長不失時機地引導下,孩子習作入門的速度就會「換擋提速」。【3】仿寫教師「下水文」⑴教師在讓學生寫某篇作文之前,自己要精心寫好「下水文」。一名將軍,在戰鬥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一名教師,無論上什麼課,都要上有準備的課,作文指導課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