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11歲小學生40分鐘寫的600字文言文作文在網絡上走紅。近年來,類似報導並不少見,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用駢體古文、古白話寫作文,甚至用甲骨文答卷。對此,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寧提醒,「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優秀文學遺產,不是為了仿古,學生寫文言文作文不值得提倡」。
在去年12月一次考試中,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區白鶴小學六年級學生餘晗睿寫了一篇名為《父母之教》的作文,通篇仿文言文寫成,敘述身邊發生的日常小事。「孩子之美,源父源母。父母之教,最為重。」該文開頭這樣寫道。一名閱卷教師拍照上傳,在網絡上廣泛流傳。
「媒體爭相報導,但少有真正分析這篇作文的。」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孟琢博士認為,這篇作文模仿《三字經》《弟子規》等童謠的句式,實際上還是用現代漢語詞彙寫成,「一個孩子閱讀蒙學讀物,形成這樣的語感並不難。這篇作文有很強的模仿性,但很稚嫩」。
「如果有個別孩子從小有條件,自己又喜歡,能寫文言文,這對產生文言閱讀語感是有促進的,老師和家長都無須禁止。」王寧表示,但這不意味著用文言文寫作可以推而廣之,「文言不是現代人的口語,沒有足夠的詞彙量來表達現代的思想」。王寧認為,書面語言與口頭語言一致,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體現,「如果給一篇淺顯文言文作文高分,同時大肆炒作,這無形中是在提倡,是有害無益的。」
孟琢認為,學習經典要帶著現實生活和情感的體驗,融入對現實的思考,才能讓經典更有生命力。如果一名小學生學習了經典,就使用並不能充分言情達意的文言文寫作,對孩子的天性是一種戕害。
2010年江蘇高考,江蘇如皋中學考生王雲飛通篇用駢體古文寫了一篇作文,也曾引起大量關注。據報導,該卷在閱卷時被視作「懷疑卷」提交給專家組,古典文獻學專家在評閱時用了4頁紙對其進行注釋。這篇作文大量使用生字、僻字,20%的字需要查字典才能明義。
「語文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如何準確優美地使用漢語。」孟琢認為,現在真正會使用文言文寫作的人並不多,如果教師看到模仿性很強的文言文作文就盲目鼓勵,可能會起反作用,「如讓一些學生產生投機心理,認為用文言文寫作文就能取得高分,或者鼓勵學生在寫文章時炫耀自己知道的生僻字詞,這些都背離了語文教育的本質」。
「繼承傳統不是復古,學習古代不是要現代人去模仿古人。」王寧認為,學習文言文、提升古文素養真正的科學方法是讓孩子在14歲以前,在背誦能力最強的時候多背一點文言文,「雖然不能完全理解,但可以貯存語料,形成語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中國教育報》2016年01月30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