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小學生,因為一篇文言文作文,火了。這篇題為《美說》的文章,是六年級學生小葉在期末檢測的語文考場上寫就的。按照新聞中的說法:「教研室主任用『震撼』描述閱卷老師的感受。」據說,小葉自幼喜歡閱讀傳統文化經典,各種名篇倒背如流。
最近,拿小學生寫東西說事成了流行。網上一搜,寫文言文的、寫現代詩的、寫小說的、寫情書的……就在前不久,還有一位湖南小學生小餘,寫了一篇也號稱是文言文的《父母之教》,同樣躥紅網絡。
(《美說》原文)
一說文言文作文,回顧個大家多半都知道的事:2001年高考,有位考生以三國故事為題材,寫出一篇名為《赤兔之死》的文章,一舉斬獲作文滿分,傳為佳話。當然嚴格來說,這篇文章跟《三國演義》類似,用的應該算古白話文,不過也在當時掀起了熱潮。
不知道是不是受這件事的影響。2009年,四川又出了一位更神的考生小黃,連文言文都看不上,直接拿甲骨文在高考作文上練手。結果,與前面這位的結局迥異,這篇奇文被判為「文不對題」,僅得了6分。雖然總分未能達到當年的三本線,不過小黃還是被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破格錄取,並在之後轉入本部學習。
按照原來的劇本,應該是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正能量故事。可惜現實往往比較骨感。因為覺得「這個學生有些浮誇」、「實際水平不怎麼樣」,負責帶他的教授向校方遞交辭呈,宣布「罷教」。目前,小黃的近況已無從考證。
就我自己而言,連文言文愛好者都算不上,也沒讀過什麼古典名著。小學時更不談,每天沉迷於跟同學追逐打鬧,揪小姑娘辮子,頂多看看連環畫。小葉跟小餘都是從小熟讀《弟子規》、《千字文》,這水平我肯定是比不了的。
不過好歹也是上過高中背過課文的人,憑著殘留的文言文水平,我還是隱隱覺得這篇文章有點不對勁,總給人一種「富賈,可為吾友乎」的感覺。對,現在的度娘是可以翻譯文言文的,大家可以去試試看。
(百度可直接翻譯)
古代人考功名,一不考數理化、二不考四六級,基本就是考個文言文寫作,運氣好直接就當上駙馬走上人生巔峰了。說起來簡單吧?
問題是,古代人讀書多苦啊!十年寒窗下來,手掌心都讓私塾先生給打出老繭了,依然寫不出像樣東西的大有人在。可想而知文言文寫作的門檻之高,不然你以為範進和孔乙己是怎麼回事。按照這個常識,一個上小學的現代人,能寫出正經文言文,難道真的是穿越?
再回到文章本身,所謂文言文,跟把「我」改成「吾」沒關係,跟加多少個「之乎者也」也沒關係。至於怎麼寫我也不會,但拿現在的文章生搬硬套肯定是不行的。按這個標準,不管是小葉寫的「心美者必不朽,其不亦正乎」,還是小餘寫的「日日夜夜,總是如此。吾成績拔高,品學俱升,亦不足為奇」,都很難算得上「文言文」。
當然,人家畢竟是小學生,更何況確實讀過不少東西,值得肯定。我小學看完《三國演義》,見人打招呼都說「別來無恙」,誰沒有個愛得瑟的時期呢?比較讓人擔憂的是,大人們對此事的態度,很難說會不會對孩子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對於老師來說,既然是搞語文教育工作的,基本的鑑賞判斷能力應該還是具備的。出於對孩子的鼓勵,說幾句好聽的倒是無可厚非。但如果不指出存在的問題,反而往「當代神童」的方向上拔高,恐怕就有些過譽。
危言聳聽一句,就算真是神童,學習這種事情也得一步步來,「傷仲永」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萬一,我是說萬一孩子嘗到甜頭後疏於學習,不去打牢基礎,反而指望靠這幾下子炒作鑽空子,到頭來怕是沒什麼好處。
非著名反雞湯電影《爆裂鼓手》裡,有一位每天臭著臉,教著教著還要動手的爵士鼓老師。男主角練鼓練得雙手流血、出了車禍還趕著上臺,但此君沒有半句好話,更沒有被「震撼」過。他覺得:對人說『不錯』是最有害的,如果你真覺得自己不錯,那就不會有成功。」
✄ 出品┃武漢晚報新媒體 編輯┃歐陽崧
✄ 版式┃胡肖 監製┃高星
✄ 洽談┃微信號:ouyangsong115
小編工資與贊掛鈎!一贊一分!求你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