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瑾在展示他的文言文作品
大江晚報消息 「敬勸諸公勤勉克己,明職辨司,厚德重教,博學篤行……」不久前的9月,安徽師範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學生袁瑾在新生開學典禮上,以一篇千餘字的文言文《與諸新生書》作為發言稿,獲得了師生們的稱讚。而這,並非袁瑾首次用文言文撰文論述,就在今年7月,他就曾因為一篇「三下鄉」實踐感悟《躬耕記》被媒體報導過。
作為一位理工科的大學生,為何袁瑾偏愛文言文?昨日,記者前往安徽師範大學,「對話」出生於1999年的袁瑾,了解到這個年輕人與古漢語不得不說的故事。
理科生酷愛文言文
見到袁瑾的時候,他帶來了自己多篇以文言文撰寫的文章。小夥子拿出其中一篇題為《與諸新生書》的文章告訴記者:「這是最新的一篇,在開學典禮上發言的。」 而他七篇的紙稿裡,最早撰寫的一篇文言文是作於2015年的《國史殤懷》,文章以「盤古創世,神州初立。人際初現,遂至炎黃。逐鹿鏖戰,奠我華夏萬年興盛之基」開頭,通篇洋洋灑灑數千字 。袁瑾有點羞澀地說:「這是我寫的第一篇文言文,現在看起來比較生澀,文白夾雜,不成熟。」他回憶稱,那是他心血來潮,第一次嘗試用文言文寫文章,從晚上8點動筆寫,一直寫到凌晨3點,沒有想到還獲得了校級作文比賽一等獎。
為什麼會嘗試寫文言文?袁瑾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他表示,自己對文言文,尤其是古典文學有著強烈的興趣。別人可能跟著老師或者文後的要求釋義或者背誦,而袁瑾在高中時就能將課本上的文言文通讀背誦,並咬文嚼字、舉一反三。袁瑾認為,和白話文相比,文言文明顯更加精煉。「中國文字博大精深,文言文裡,每一個字都有不同的意義,行文也很考究。」除了課本上精選的古文片段,袁瑾也很注重課外的閱讀,《古文觀止》、《詩經》、《楚辭》、《唐詩三百首》以及《唐宋八大家文集》都是他的案頭讀物。
他將實踐感悟寫成《躬耕記》
今年7月末,袁瑾在學校「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結尾時,以一篇800餘字、駢散結合的文言文《躬耕記》道出實踐感悟,先是走紅校園,隨後引來媒體關注。「時維七月,序屬炎夏,大陽之時……諸工志堅行端,可以為賢矣,餘當思齊而力行。」袁瑾說,《躬耕記》的靈感來源於長江,他第一天前往公司實踐時,面對長江之美,便想要動筆,隨後在體驗一線工人勞動的過程中,有了許多感觸。在7月23日即實踐結束的前一天,袁瑾決定先寫江景,以江景起興引出來公司的目的,再結合公司整體情況抒發自己的勞動感悟。
袁瑾表示,文言文講究句式工整、語句對仗,還有心境和情境的統一,有時還要用到一些典故。這就使得撰寫一篇文言文之前,他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構思和醞釀,才能動筆。「《躬耕記》我就花費了五六個小時去構思。」
為何如此喜歡文言文,卻偏偏選擇了報考理工科專業?對此,袁瑾給出了不同於尋常的答案,雖然高中時語文成績頗好,但他偏偏選擇了不具優勢的「理科」,用他的話來說,文科既然學得不錯,那更得把理科的短板給補齊。
採訪中,袁瑾在介紹每篇文言文的創作初衷時,無意中談到一件有趣的往事。他在提及2017年所寫文言文《法說》時告訴記者,這篇文章是他送給自己的同窗好友的,因為當時對方想報考警察,作為朋友,袁瑾就寫了文言文《法說》贈予好友,文中談論了法律對於國家的要義,以此來鼓勵好友。不過,他也笑稱,「只有關係很好的朋友,我才會給他們寫文言文。」
記者 李婷維 文 趙亞玲 攝
原標題:「90後」理工科男生的古漢語情緣(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網只作新聞傳播不作商業用途,若不同意轉載請原作者與本網聯繫,本網將作刪除處理。聯繫電話:0551-6528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