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該不該寫文言文? 看看語言泰鬥王力教授怎麼說

2020-12-11 浙江在線

2020-12-04 06:15 |樂清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王常權

高三學生的一模結束不久,有關語文課的作文也成了老師學生和家長們討論的話題。

想起2001年,一篇題為《赤兔之死》的文言作文獲滿分,此後幾乎每年全國都會出現一兩例高考文言文作文優作,由此也引發了該不該提倡學生用文言寫作多年的討論。

關於一般青年們用文言文寫作的問題,語言泰鬥王力先生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學不好固然是貽笑大方,學好了也就是作繭自縛。文章越像古文,就越不像現代的話。」本期的「國風堂」,我們就接著王力教授的觀點談一談這個問題。

文言和語體界限不清

文言和語體是對立的,然而一般人對於二者之間的界限常常分不清。普通對於語體的解釋是依照白話寫下來的文章,反過來說,凡不依照白話寫下來的,就是文言。這種含糊的解釋就是文言和語體界限分不清的原因。所謂「白話」,如果是指一般民眾的口語而言,現在書報上的「白話文」十分之九是名不副實的,所以有人把它叫作「新文言」。如果以白不白為語體文言的標準,「新文言」這個名詞是恰當的。但是,現在書報上又有所謂文言文,它和語體文同樣是和一般民眾的口語不合的。那麼,文言和語體又有什麼分別呢?原來這種文言文就是把若干代詞和虛詞改為古代的形式,例如「他們」改為「彼等」,「的」改為「之」等等。它和語體文的分別確是很微小的。如果語體文可稱為「新文言」的話,這種文言文可稱為「變質的新文言」,或「之乎者也式的新文言」。

這種「變質的新文言」如果寫得很好,可以比白話文簡潔些。有人拿它來比宋人的語錄。在簡潔一點上,它們是相似的。但是,宋人的語錄是古代詞彙之中雜著當時的詞彙,語法方面差不多完全是當時的形式。現在那些「變質的文言文」所包含的成分卻複雜得多了,其中有古代的詞彙,有現在口語的詞彙,有歐化的詞彙;有古代的語法,有現代口語的語法,有歐化的語法。總算起來,歐化的成分最多,現代口語的成分次之,古代的詞彙又次之,古代的語法最少。由此看來,現在一般所謂文言文並不是民國初年所謂文言文,後者是嚴復林紓一派的文章,是由古文學來的,前者卻是純然現代化的產品,古文的味兒幾乎等於零了。

現在一般人所謂文言文,既可稱為「變質的文言文」,又可稱為「變質的語體文」「白話化的文言」「文言化的白話」等等。這些都可以說明,它和語體文是沒有界限可言的。但是,我們所謂文言卻和現在一般人所謂文言不同,它是純然依照古代的詞彙、語法、風格和聲律寫下來的,不雜著一點兒現代的成分。

若依我們的定義,文言和語體就大有分別了。語體文是現代人說的現代話,心裡怎樣想,筆下就怎樣寫。有時候某一些人所寫的話超出了一般民眾口語的範圍,這是因為他們的現代知識比一般民眾的高,他們的「話」實在沒有法子遷就一般民眾的「話」,然而他們並沒有歪曲他們的「話」,去模仿另一個時代的人的文章。文言文卻不是這樣。作者必須把自己的腦筋暫時變為古人的腦筋,學習古人運用思想的方式。思想能像十九世紀中國人的思想就夠了,至於詞彙、語法、風格和聲律四方面,卻最好是回到唐宋或兩漢以前,因為文言文是以古雅為尚的。必須是這樣的文言,才和語體有根本的差異。我們必須對於文言給予這樣的定義,然後這一篇文章才有了立論的根據。

說到這裡,讀者應該明白我們為什麼向來不主張一般青年們用文言文寫作了。我們並不排斥那種「白話化的文言」。我們只以為它和普通的語體文的性質相似到那種地步,語體文寫得好的人也就會寫它,用不著一本正經地去學習。至於我們所謂文言,純然古文味兒的,卻不是時下的一般青年所能寫出來。

科舉時代,讀書人費了十年或二十年的苦功,專門揣摩古文的「策法」,尚且有「不通」的。現代青年們腦子不是專裝古文的了;英文、數學之類盤踞了腦子的大部分,只剩下一個小角落給國文,語體還弄不好,何況文言?中學裡的國文教員如果教學生寫兩篇「白話化」的文言文,我們還不置可否,如果教他們正經地揣摩起古文來,我們就認為是誤人子弟。因為學不好固然是貽笑大方,學好了也就是作繭自縛。文章越像古文,就越不像現代的話。身為現代的人而不能說現代的話,多難受!況且在學習古文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學會了古人運用思想的方式,於是空疏、浮誇、不邏輯,種種古人易犯的毛病都來了。所以即使學得到了三蘇的地步,仍舊是得不償失。

什麼時候可以學習文言呢?我們說是進了大學之後。什麼人可以學習文言呢?我們說是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學生。研究中國語言史的人,對於古代語言,不能不從古書中尋找它的形式;研究中國文學史的人,更不能不研究歷代的文學作品。語史學家對於古文,要能分析;文學史家對於古文,要能欣賞。然而若非設身處地,做一個過來人,則所謂分析未必正確,所謂欣賞也未必到家。甲骨文的研究者沒有一個不會寫甲骨文的,而且多數寫得很好。他們並非想要拿甲骨文來應用,只是希望寫熟了,研究甲骨文的時候可以得到若干啟發。語言史和文學史的研究者也應該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你對於文言的寫作是個門外漢,你並不算是了解古代的語言和文學——至少是了解得不徹底。

模仿古文不容易

但是,模仿古人,真是談何容易!嚴格地說起來,自古至今沒有一個人成功過。擬古乃是一種違反自然的事情。自己的口語如此,而筆下偏要如彼,一個不留神,就會露出馬腳來。姚鼐、曾國藩之流,總算是一心揣摩古文了,咱們如果肯在他們的文章裡吹毛求疵,還可以找出若干欠古的地方。至於一般不以古文著名的文人,就更常常以今為古了,例如《三國演義》裡所記載的劉備給諸葛亮的一封信:

備久慕高名,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雖有匡濟之誠,實乏經綸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達,再容齋戒薰沐,特拜尊顏,面傾鄙悃,統希鑑原。

如果現代的人能寫這樣一封文言的信,該算是很好的了。但是,漢末的時代卻絕對不會有這樣的文章。「先此布達」「統希鑑原」一類的話是最近代的書信客套,不會早到宋代。至於排偶平仄,整齊到這種地步,也不會早到南北朝以前。單就詞彙而論,也有許多字義不是漢代所有的。現在試舉出幾個顯而易見的例子來說:

「兩次晉謁」的「兩次」,漢代以前只稱為「再」。《左傳·文公十五年》:「諸侯五年再相朝」,就是「五年相朝兩次」的意思。《穀梁傳·隱公九年》:「八日之間再有大變」,也就是「八日之間有兩次大變」的意思。中古以前,行為的稱數法不用單位名詞(如「次」字之類),這裡是詞彙和語法都不合。

「不遇空回」的「回」,漢代以前只叫「反」。《論語》「吾自衛反魯」,《孟子》「則必饜酒肉而後反」,都是「回」的意思。漢代以前的「回」只能有「迂迴」「瀠洄」「邪」「違」一類的意思。

「濫叨名爵」的「叨」,「再容齋戒薰沐」的「再」,「特拜尊顏」的「特」,等等,也都是當時所沒有的詞彙。

依古文家的理論看來,這一封信的本身也不是最好的文章,因為它的格調不高。所謂格調不高者,也就是詞彙、語法、風格、聲律四方面都和兩漢以前的文章不相符合的緣故。

咱們現在模仿清代以前的古文,恰像羅貫中模仿漢末或三國時代的古文一樣的困難。雖然咱們距離清代比羅氏距離三國近些,但是,這幾十年來,語文的變遷竟敵得過四五個世紀而有餘。自從白話和歐化兩種形式侵進了現代文章之後,咱們實在很難辨認它和海通以前的正派文章有多少不同之點。然而咱們必須先能辨認文言文的特質,然後才能進一步學習文言文。

四川一位考生曾用甲骨文寫高考作文

文言文的特質

現在我們從詞彙方面談一談文言文的特質和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詞彙自然是越古越好。因此,每寫一句文言之前,須得先做一番翻譯的功夫。譬如要說「回」,就寫作「返」(或「反」);要說「走」,就寫作「行」;要說「離開」,就寫作「去」;要說「住下」,就寫作「留」;要說「甜」,就寫作「甘」;要說「闊」,就寫作「廣」;要說「才」(「你這個時候才來」),就寫作「始」;要說「再」(「說了三次他不肯,我不想再說了」),就寫作「復」。其間有些是可以過得去的,例如以「回」代「返」,以「甜」代「甘」,以「闊」代「廣」,雖然欠古,卻還成文;有些是清代以前認為絕對不行的,例如以「走」代「行」,以「離開」代「去」,以「住下」代「留」,以「才」代「始」,以「再」代「復」,等等,簡直是不文。

詞彙雖然越古越好。卻也要是歷代沿用下來的字。有些字的古義未有定論,或雖大家承認上古時代有這個意義,而後世並沒有沿用者,咱們還是不用的好。例如《詩·小雅·弁》篇「爾殽既時」,《毛傳》說:「時,善也。」後世並未沿用這個字義,咱們也就不能寫出「其言甚時」或「其法不時」一類的話。

一般人對於文言的詞彙有一種很大的誤會:他們認為越和咱們的口語相反的字越古。其實有些字的壽命很長,可以歷數千年而不衰;有些字的壽命很短,只有幾百年或幾十年存在於人們的口語裡。例如「哭」字和「泣」字都是先秦就有了的;現代白話裡有「哭」字沒有「泣」字,咱們不能因此就認為後者比前者古雅。又如「裡」字,很像是現代白話裡專有的字,然而《詩·邶風》已有「綠衣黃裡」,《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又有「表裡山河」,前者是指衣裳的裡子,後者已經引申為「內」的意義。至於像唐李邕《麓山寺碑》的「月窺窗裡」,簡直和現代白話的「裡」字是完全一樣的意義了。相反的情況例如「憨」字,它雖然對於一般人是那樣陌生,但它卻是南北朝以後的俗語,用於詩詞則可,用於散文則嫌不夠古雅。又如「偌」字,當「如此」或「如彼」講。「偌」字對於一般人,當然比「如此」或「如彼」要陌生得多;然而「偌多」「偌大」並不比「如彼其多」「如彼其大」更古雅。相反地,後者比前者古雅得多了,因為《孟子》說過:「管仲得君,如彼其長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其中正作「如彼」;而「偌」字非但不見於古書,而且不見於現代正派的文章。由此類推,寫文言文的時候,與其說「尪」,不如說「弱」;與其說「慵」,不如說「嬾」(懶);與其說「夥」,不如說「多」;與其說「叵」,不如說「不可」;與其說「棘手」,不如說「難為」。案牘上的詞彙,向來是被古文家輕視的,因此,「該生」「該校」「殊屬非是」「即行裁撤」之類,用於公文則可,用於仿古的文言文則適足以見文品之卑。所以咱們不能因它們違反白話就認為是最古雅的詞句。

典故也往往是和現代口語違異的,但也不一定可稱為最古雅的話。咱們試想:典故是根據古人的話造出來的,上古的人得書甚難,怎麼能有許多典故?到了漢代的文人,才偶然以經書的典故入文,然而漢賦中也只著重在描寫景物,不著重在堆砌典故。堆砌典故盛於南北朝,初唐還有這種風氣。自從韓愈柳宗元以後,古文家又回到兩漢以前那種不以典故為尚的風氣了。咱們現在學習文言,除了特意模仿駢體之外,最好是避免堆砌典故。因此,說「龍泉」不如說「寶劍」,說「鍾期」不如說「知己」,說「弄璋」不如說「生子」,說「鼓盆」不如說「喪妻」。因為典故的流行遠在常語之後。例如「生子」二字見於《詩·大雅·生民》篇(「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而「弄璋」用為「生子」的意義恐怕是最近代的事。至於「玉樓赴召」「駕返瑤池」一類的濫套,連駢體文中也以不用為高,普通的文言更不必說了。

方言的歧異也往往被認為古今的不同。自從北平的方言被採用為國語之後,有些人對於自己的方言竟存著「自慚形穢」的心理,以國語為雅言,以自己的方言為俚語。其實,如果以古為雅的話,國語並不見得比各地的方言更雅。北平話和多數官話都叫「頭」作「腦袋」,叫「頸」作「脖子」,顯然地,「腦袋」和「脖子」是俚語,「頭」和「頸」是雅言。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像廣東人稱「大小」為「大細」,似乎是俚語,官話和吳語以「細」為「粗」之反,似乎才是雅言。這種地方就容易令人迷惑了。實際上,「細」和「小」在古代一般地是「大」之反,所以老子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韓非子·說難》:「與之論大人,則以為間己矣;與之論細人,則以為賣重。」《漢書·匈奴傳》:「朕與單于皆捐細故,俱蹈大道也。」在某一些情況之下,「細」比「小」還要妥些,例如粵語謂小的聲音為「細聲」,古代對於聲音的小正稱為「細」,不大看見叫作「小」。至於「細」,當「粗細」講,來源也很早,例如「細腰」「細柳」之類,但是這種「細」字只是「長而小」的意思。現在官話和吳語謂不精緻為「粗」,精緻為「細」,卻是古語所沒有的。這一個例子可以說明,每一個方言裡都有合於古語的詞彙,咱們非但不必努力避免現代口語,而且不必避免方言。一切都應該以語言的歷史為標準。

相傳唐代詩人劉禹錫要作一首重陽詩,想用「糕」字,忽然想起五經中沒有這個字,就此擱筆。宋子京作詩嘲笑他道:「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其實,古代文人像劉禹錫的很多。因為大家受了「不敢題糕」的約束,數千年來的文言文裡的詞彙才能保持著相當的統一性。假使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文人都毫無顧忌地運用當時口語和自己的方言,那麼,寫下來的文章必然地比現在咱們所能看見的難懂好幾倍。但是,古人都並非因為希望後人易懂而甘心受那不敢題「糕」的約束,他們只是仰慕聖賢,於是以經史子集的詞彙為雅言。「古」和「雅」,在歷代的文人看來,是有連帶關係的。咱們如果要學習文言,得先遵守這第一個規律。

本文內容摘自王力《古代漢語常識》

1607033710000

相關焦點

  • 學生寫文言文作文不值得提倡
    近日,一名11歲小學生40分鐘寫的600字文言文作文在網絡上走紅。近年來,類似報導並不少見,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用駢體古文、古白話寫作文,甚至用甲骨文答卷。對此,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寧提醒,「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優秀文學遺產,不是為了仿古,學生寫文言文作文不值得提倡」。
  • 高考作文或禁用繁體字文言文 市民憂怪才難出頭
    王奎禮說,按字面理解,文言文寫高考作文應該也是不可以的,因為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規範,應該寫白話文。「不過有些學生文白夾雜的作文如果使語言典雅,也應該是允許的。」時下流行的網絡語言、火星文如果出現在試卷中會是怎樣的評判。「如果一些網絡語言是約定俗成、廣泛使用的,有些甚至收入到了新編的《現代漢語詞典》中,不會判錯。」王奎禮表示。
  • 高考滿分作文,但許多人卻看不懂?
    先看看2001年一位江蘇高考考生蔣昕捷的作文,當年轟動一時,作文題目是以誠信來作為主線,要考生發散思維,自擬題目來行文。蔣昕捷從小就閱讀了很多文學名著,也閱讀了很多三國演義裡面的一些內容,而且他能夠熟練掌握文言文的寫作方式,因此他就借用了三國演義裡面的《赤兔之死》的情節,再配以古白話文的形式書寫出了一篇作文。
  • 用文言文書寫一篇高考滿分作文
    高考中作文一般佔60分,作為人生重要轉折點的一次考試,每一分都關乎未來,其中作文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取得高考滿分作文成績的學生可謂是鳳毛麟角,用文言文來寫高考作文取得滿分的學生更是屈指可數。 為了保險起見,許多老師和家長不鼓勵學生以文言文作文。
  • 高考文言文閱讀看不懂,得分低,怎麼辦?聽聽老師怎麼說
    人們常說,學生語文學習有三怕,分別是魯迅的文章,作文還有文言文閱讀。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文言文學習佔用的時間是很多的,也是重點學習的內容之一,但是效果不理想。看看課內的文言文還可以,但是到了課外人物傳記閱讀,尤其是在做翻譯題的時候,更是一臉懵,看不懂。
  • 名師談 | 王力:修煉古文功底的秘訣——大量閱讀、記誦
    在中學生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由此可見文言文在中學生語文學習中造成的心理負擔。但凡文言基礎較好的同學,作文一般寫得很「雅潔」。如果高考作文寫得有一絲古韻,分數肯定不低。中學文言文的教學一直以來以文本翻譯和語法知識講解為主,可筆者認為這種學習古文的方法是捨本逐末。學習古文前首先應該明白我們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是僅僅為了懂得古代漢語的語法,還是為了能更好地閱讀古文。語言學習都是通過多看多背誦原文的練習開始的,培養語感,才能學好語言。
  • 川大學子分享,高考語文備考秘籍:作文、閱讀、文言文……收藏!
    近年來隨著教育部對高考的改革,語文在高考中的地位越發重要,難度也在不斷增加,總體趨勢表現為閱讀量不斷增加、題目更加靈活。語文不再是僅靠背誦就能取得高分的科目了,高考的同學們需要對語文的做題技巧有一個熟悉的掌握才能在高考中制勝。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高考語文備考的乾貨吧。
  • 考生高考作文寫文言文,兩大名校搶著要,不少網友讀了兩句就放棄
    高考作文寫古詩在多數情況下是不被允許的,這讓挺多人不能理解。畢竟我們從小學開始就背古詩,背了十幾年,到了高考卻不讓我們寫。對此,不少專家曾給了多種解釋,其中有一個解釋是最有道理的:古詩寫得水平如何,完全是見仁見智的事,閱卷老師在批改時是有難度的。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北大教授:高考不能鼓勵這類文風
    來源標題:浙江晦澀高考作文得滿分 專家:不鼓勵這樣的文風 針對近日引發熱議的浙江滿分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8月4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導張頤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該考生的知識積累值得肯定,但有「掉書袋」之嫌,不適合作為高考滿分作文進行推廣
  • 語言學家張伯江:與食物一樣,語言也不可穿越
    呂叔湘先生的《語文漫話》是張伯江教授從呂叔湘先生海量的語言學普及著作以及語文教育文字中,按照語言—文學的內在理路,遴選最生動活潑的部分,結集為一本統系清楚、名副其實的「大家小書」。&nbsp&nbsp&nbsp&nbsp提及語言規律,張伯江認為,語言的規律也應該有一定彈性,「因為語言的運用本來就是一個活的東西,同時我們每個人又來自不同的方言背景、社會身份背景,你的文化教育不一樣,從事的行業不一樣,大家的語言習慣千差萬別,這時候你要追求所有人同一個意思,只能用一種表達法,那是不可能的。」
  • 19年前,他用文言文寫出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他現狀如何?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高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彌足珍貴的機會,是唯一一次能夠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中,依靠自己改變命運的機會。所以每年的高考都備受人們的關注。尤其是語文作文,作文題目出來後很多人都會對作文題目進行解讀。寫作文一般都是文科生的強項,但是在2001年的時候有位理科生的作文,拿到滿分。
  • 英語該不該踢出高考:看看浙大教授鄭強怎麼說
    鄭強教授對英語的觀點:1、外語重要,沒有外語就沒有鄭強教授的今天;2、外語分量過分誇大,是民族不自信的顯著表現五個論點中,並沒有直接說將英語踢出高考,但很容易讓人產生外語要踢出高考的感覺。如果要仔細體會其中意味,還有其他一重意思:可以降低外語在高考中的佔比。降低英語在高考分數,影響勢在必行!
  • 高考文言文滿分作文,閱卷專家4頁紙注釋
    「古有科舉,今有高考。」古代從隋朝才提出科舉制度,在那之前窮人永遠都是窮人因為他們沒有改變命運的途徑,古代的科舉制度通過不斷改正其中的不足逐漸就演變為今天的高考,在考高這座獨木橋上面大家披荊斬棘,奮力一搏,無數的同學因為高考改變了命運,走出自己心中的那座大山。
  • 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惹爭議,第一篇文言文滿分作文你知道嗎?
    高考,是每年夏季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而高考滿分作文,更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談資。有的立意新穎、文採飛揚,讓人讀起來賞心悅目,當然也有的因為孤傲高深、晦澀難懂,引發一些爭議。高考作文是人們關注的焦點2020年高考,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滿分作文,再次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文中用到「嚆矢、濫觴、祓魅、婞直、振翮」被批評為故意「炫技」,更有網友挖出「高考語文作文閱卷組長」出版高考寫作輔導書籍,有違高考閱卷保密性的原則
  • 當代人寫文言文,就是一場尷尬的行為藝術
    近年來,從辭職信、請假條到情書,每一次文言文創作似乎總能成為社會熱點。其中自帶流量屬性的高考作文,更是成為新式文言文寫作泛濫的重災區,在評論區裡清一色「神作」「天才」「建議錄取」的稱讚實在讓人感到迷惑。其實,無論從立意還是文採來說,在當代被追捧的文言文創作都非常平庸,但偏偏被標榜為才華與文採的象徵。
  • 高考作文寫成文言文,有30字閱卷組長都不認識,卻被評為滿分作文
    高考對於每一個人都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它是我們人生當中的第一個轉折點。高考的每一分都有可能拉開幾千個人的差距。在我們參加高考時,我們一定會拿出自己最擅長最穩妥的方式力求我們能夠得到足夠高的分數。可是有一個人,他與我們不同。在高考中,他直接使用了一個新的作文形式——文言文。這個文體在以往的高考當中是完全沒有出現過的,也不屬於高考題目規定的文體。
  • 北大中文係為王力等三位一級教授銅像安放揭幕
    今年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成立110周年,也是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為緬懷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四位一級教授,在去年為古文獻專業奠基人魏建功先生舉辦銅像安放揭幕之後,11月21日,北大中文係為楊晦、遊國恩、王力三位先生銅像安放揭幕。
  • 高考作文775字,30字,老師不知道
    首先,高考作文屬於現場展示,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創作出一篇優秀的文言文文章。其次,擔心閱卷老師不贊成這種寫作方法的是閱卷老師,而不是語文老師。因此在以後的作文中,語文老師給王雲飛的分數比以前低了。然而這並沒有改變王雲飛在他的腦海中,他的母親支持他,他的父親和老師都同意。高考只有一次,他能起作用嗎?王雲飛中沒有答案,但他認為「好好做就對了!」
  • 高考滿分作文被指「辭不配位」:這項能力是高分關鍵,啟蒙要趁早
    據浙江教學月刊社微信公眾號「教學月刊」介紹,該篇作文的打分過程是這樣的: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點評稱:「細讀之後你會發現,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文章從頭到尾邏輯嚴謹,說理到位,沒有多餘的廢話,所有的引證也並非為了充門面或填充字數,而本屆高考,用這樣的方式引證各種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被批"無病呻吟"?浙大教授高度肯定,復旦學者吐槽
    近日,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高考滿分作文成為了廣大網友茶餘飯後討論的焦點。網友們對這篇滿分作文的評價呈現了兩極分化的態勢。滿分作文原文反駁:故弄玄虛,刻意堆砌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教授點評稱,&34;但這篇被閱卷組組長評議為&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