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這些年國內的產業升級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TCL、海爾、美的、格力為首的家電巨頭,以產品創新為驅動力,正逐步向全球邁進。海爾作為國際化最早的一批家電品牌,這幾十年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根據世界權威市場調查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海爾製冷連續第11次,排名全球品牌零售量第一位。其中,冰箱銷量超越西門子美的,連續11年成為全球第一,實力強悍。今年1月,海爾還公布了2018年經營情況,其全球營業額達到2661億元,同比增長10%;全球利稅總額331億,同比增長10%,業績亮眼。
近日,在上海召開的「海爾智慧家庭 定製美好生活」海爾全球品牌峰會上,其家電產業集團副總裁吳勇正式宣布,海爾的第3億臺冰箱已經下線。這個數字無論是對於冰箱行業還是家電行業來說,都創造了暫新的歷史,而這一切離不開張瑞敏多年的經營智慧。
上世紀80年代,海爾掌門人張瑞敏為了保證產品質量,怒砸冰箱的故事可以說是幾乎家喻戶曉。通過這件事喚醒了海爾全體員工的質量意識,並且傳遞出一種企業經營理念,那就是所有的有缺陷的產品都不能出廠,這也為日後走出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加入WTO以後,海爾加速了國際化市場的拓展,在九十年代末,企業提出將產品賣到全球去,其戰略目標為「三個三分之一」; 也就是國內生產國內銷售佔比三分之一,國內生產海外銷售佔比三分之一,海外建廠海外銷售佔比三分之一,而根據早前的規劃,海爾走的是「自主品牌+本土化運營」的全球化戰略,不過在打造全球化高端品牌上,並沒有預想中那麼成功。
經過十多年的海外徵戰,近些年來開啟了併購之路,相繼拿下日本三洋白電,紐西蘭Fisher & Paykel,並且以55億美元的巨資收購美國GE家電業務,震驚業內。由此海爾也完成了從全球第一白電品牌,到第一家電品牌集群的躍進,形成了一系列高端品牌的全球矩陣,實現了在全球市場上的品牌崛起和價值擴張。2017年,海爾的海外營收佔據集團的47%以上,從數據也可以看出其全球化戰略的成功。
如今,海爾在全球研發、服務、製造等全產業鏈條上均有深度布局。在中國、北美、歐洲、日本、印度等市場設立了十多個研發中心,以及在全球建立了24個工業園、108個製造中心、66個營銷中心,成為國際上又一個家電巨無霸。
張瑞敏曾表示:「不管是誰的資源,只有你能整合,那就是你的資源,特別是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現在集中全力,抓住網際網路時代的機遇,打造適應網際網路時代的商業模式。這就要求每個人都直面這個市場,每一個人都具有企業家精神。」從言語中也可以理解近些年海爾的併購行為,未來海爾能否再上一個臺階,整合能力是其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