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偶然的機會下看到,關於古代棉花的記載,不免有點吃驚,因為在明朝之前,中國還沒有推廣棉花的種植,因而不免有些疑問,在明朝之前,沒有棉花的情況下,古代人是如何過冬的呢?蓋過棉花被子的人,肯定會說還是棉花輩子暖和。
據文獻記載和出土的文物來看,棉花在秦朝的時候,已經在中國存在過,但這並不表示,棉花是中國本土產物,也並不表示棉花在當時已經普遍使用,其實在秦朝也只是有而已,而且棉花在古代是通過兩條線路運往中國的,分為北路和南路,其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北路就是經過甘肅和新疆的絲綢之路,南路是經過四川和雲南的絲綢之路。
到了宋朝內陸才開始出現棉織品,但是之前填充被褥的還只是木棉,所以木棉在棉花廣泛使用之前,是古代被子的主要填充物之一。除此之外,其實古代過冬的被子,也有南北之分。
靠南的氣候稍微溫和的地方,人們常用羊雞鴨的毛來填充輩子,說起來,相當於咱們現在的羽絨被了,那時的人感覺還挺幸福的,不過這也只是一些有錢人家會這樣做,普通人家大多是用蘆葦的蘆花、積攢的柳絮,甚至是一些稻草來填充,外面縫製上麻料做的被罩就可以了。
看來不論是古代還是現在,有錢就是不一樣。
至於北方,那兒的人們生性粗獷豪放,平時以狩獵為生,冬天蓋的還是以動物的毛皮製成的「被子」為主。當然也會用一些可以利用的動物毛來做填充物,製成被子。
至於棉花的推廣,其實最早是南方先展開的,當時泉州的棉花是從海路傳入的,比較快。全國推廣棉花的種植使用還是在朱元璋的強制下才推廣,所以咱們還得感謝朱元璋,我們祖先才能在儘快地蓋上棉花被子,抵禦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