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三明繁華的鬧市中心
也許不遠處便是破敗的城中村
在乾淨街道的百米之外
也許就是垃圾成堆、汙水橫流
三明,一面是天堂,一面似地獄
青山綠水VS霧霾煙囪
在許多攝影師鏡頭中的三明也許是像下圖這樣的,藍天白雲,青山綠水,城市建築鱗次櫛比,陽光下的天空之城。
▼虎頭山下的三明城
不過換一個角度的三明卻是另外一番景象,高強度的挖山開發導致滿目黃土,三鋼後山林立的煙囪讓人觸目驚心,晴天工地鋪天蓋地的灰塵,雨天黃泥卷著垃圾席捲沙溪河。
▼另一面的三明城遠景
乾淨整潔VS惡臭燻天
三明是文明城與衛生城,很多人都說三明很乾淨,但是其實個別街道和社區的環境衛生也並不那麼理想。
▼三明乾淨的一面
三明主幹道確實比較乾淨,但是棚戶區、菜市場這類地方衛生狀況實在不容樂觀。一些老舊的市場以及傳統的路邊攤據點附近都是汙水橫流、腥氣燻天,晚上的夜市也把地面弄得油膩膩、髒兮兮的;大型小區一般都有物業進行集中的垃圾清理,但是棚戶區中經常會藏著一個垃圾堆,裡面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垃圾。
▼徐碧村中的垃圾堆放區
擁擠老城VS新城建設
這點上不用多說什麼,在魚網歷年最具長久不衰的吐槽點除了三鋼汙染問題以外就莫過於大「城關鎮」了。確實,尤其是看過了新城規劃再回看城關建築布局尤為明顯,衛星圖上看整齊劃一,然而細看及恐……
▼此為徐碧新城商住區
▼下圖為城關的商住區(佔道經營,屋頂搭建,樓距狹窄,道路擁擠)
商業都市VS規劃敗筆
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然而在三明再給河西三十年也超越不了河東。也許自從鷹廈線建設把列西古堡和耕地一份為二,並且在河西興建工業區伊始,「尾歷」兩岸不同的命運就這樣已經形成定局。
▼列東東新二路
▼列西破敗的社區,部分居民樓下居然還是沙石路
如果說城關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失敗規劃是導致今天城關地區狹窄破敗的根源,那麼在90年代末才開始的列西老城改造時顯然沒有借鑑到城關的教訓,當年以極低的價格補償拆掉了從今天梅列大橋到正順廟一帶的在地居民建築,還規劃出和城關一樣擁擠,缺少空地、綠化、以及其他公共服務設施的落後社區。急於求成的結果就是在地居民既沒有從拆遷中得到實惠,也沒有享受到今天的城市帶來改觀。
都市社區VS工業鄉村
在三明北站還沒開通前,每次坐火車回三明,做靠窗的位置和坐靠工業區的位置完全是兩番不同景象。三明的確很美,但鐵路沿線,準確的說是鐵路的另一邊並沒有那麼美。
▼這是鐵路靠河一側的茶街,比不上列東,但是畢竟還宜居
▼而跨過了鐵路涵洞的三明則是另外一個樣子
一路的田野和棚戶區,再下去還有茫茫的煙囪和煤堆,真的,原來差距不僅僅是隔著一條沙溪河,亦或是隔著一座麒麟山,光是隔著一條鐵路,寸步之間,差距如此。
小橋流水VS汙水黃沙
下面用三張圖來說明問題,三張圖片代表了三明眾多溪流匯入沙溪河前的的三種不同結局。
▼仙人谷森林公園
▼列西某居民區汙水橫流
▼臺江大橋附近長期的施工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礁溪常年黃沙滾滾,沙溪入河口附近已經都形成水土流失造成的衝積扇了。
新市南路VS新市北路/快速路
新市南路和新市北路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就跟一個是親生的一個是抱養的一樣,其中的差別也可以看出城市建設差別的側寫,一邊是快速路和環島立交,一邊是已經破敗不堪卻連修修補補都不給機會的新市南路。
▼新市北路&快速路
▼新一代「月球路」——新市南路
其實同樣遭遇的還有臺江白板路,可能有人會說「因為南站還沒有建好,現在修了怕壞」其實這不是理由,北部貴溪洋現在和臺江一樣天天跑渣土車,後面還有一圈一圈的挖山工地,儘管一樣塵土飛揚,路卻比哪裡修的都要好,現在還在開工建規劃二路~
日新月異VS吃土去吧
看到這個標題就知道這又是一項標準的南北的差異,短短幾年從徐碧新城到貴溪洋新區一個個城市綜合體拔地而起,以驚人的擴展,而同時提出的臺江新區和東霞片區卻是龜速,臺江大橋建成後,目前只看到了在建的三明南站和還未動工的永嘉天地,即使南站建成要形成,等到形成配套和商圈,北部新城又甩多少年去了。似乎就是在告訴三元人民——你們就吃土去吧!
▼北部新城地塊——體育館
▼臺江新區地塊——仍然是菜地和棚戶區啊~
園林城市VS摩加迪沙
現代新建小區綠地和社區設施相對比較完善,像北部的幾個今年新建樓盤更是把環境和物業作為吸引購房的重點打造,由於存在大量老舊小區完全沒有規劃綠地這種東西,更不用說棚戶區了,在整體上顯得格格不入,其實有去過三明幾個棚戶區的親們應該都知道也就比非洲平民窟好上一點。
▼碧桂園
▼徐碧村
▼列西棚戶區改造點
▼列西
本文內容來源於魚網魚友@紫青 原創分享,請勿轉載!
點擊「閱讀原文」填寫報名表單
三明魚網為你提供一站式買房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