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高能離子轟擊,實現超高電容能量密度!

2020-12-11 騰訊網

一、研究背景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數碼電子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越來越快,以平板電視、筆記本電腦、數位相機等產品為主的消費類電子產品產銷量持續增長,帶動了電容器產業增長。介電材料可以存儲電荷,並在施加和去除電場後釋放電荷。基於電介質的靜電電容因其它們固有的快速充放電速率及其高可靠性已成為現代電子產品和電力系統的關鍵組件。電容器通常相對於其他電容器具有較低的能量密度。降低成本和設備小型化的要求推動了具有高能量密度,高效且可靠,並具有強大的溫度穩定性介電電容器的研發。

電容器儲能的關鍵參數主要是放電能密度Ud和效率η。在放電過程中,介質電容器具有較大的極化變化和較大的擊穿電場(Eb),以達到較高的放電速率和放電強度。這兩個特點是通常具有負相關性,通常一些研究的焦點是在通過誘導弛豫行為來改善儲能性能。材料設計的主要想法是通過化學摻雜或異質結構設計來改性鐵電體成張弛振蕩器,以利用其延遲偏振飽和度和相對較弱的滯後行為,但對於如何提高張弛振蕩器本身的儲能性能研究很少。

介電電容器是電子和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通過改變材料成分來優化電容器性能。有研究發現通過高能離子轟擊對有效的薄膜電介質進行後處理,由於引入了特定類型的缺陷,最終提升了儲能性能。由此可見,後處理對於改善電容器儲能性能很關鍵。

二、研究成果

介電電容器可以超快的速度存儲和釋放電能,並且已被廣泛應用於電子和電力系統。在各種候選材料中,基於張弛鐵電體的薄膜(一種具有納米域的特殊鐵電體)由於其高能量密度和高效率而受到特別關注。近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Lane W. Martin教授(通訊作者)等研究人員發現高能離子轟擊可改善弛豫鐵電薄膜的儲能性能。離子轟擊本徵點產生的缺陷可減少洩漏,延遲低場極化飽和,增強高場極化率,提高擊穿強度。儲能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133焦耳,效率超過75%。通過諸如離子轟擊等後合成處理方法的缺陷可用於克服高極化率和擊穿強度之間的權衡問題。相關研究工作以「Ultrahigh capacitive energy density in ion-bombarded relaxor ferroelectric films」為題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上。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499/81

圖1. 延遲極化飽和和低場能量存儲特性

圖2.誘導缺陷濃度和He2+濃度與深度的函數

為提高能量存儲性能,作者增加本徵點缺陷(例如,鉛,鈦和氧空位等)的濃度來實現這一點,這些缺陷是氦離子從其晶格位點敲擊目標離子時產生的。缺陷濃度的增加可以減少洩漏和引入穩定的壓印(即磁滯回線的水平移動),帶電點缺陷的創建會反過來引起中性缺陷偶極子的形成或更複雜的缺陷複合物,以保持電中性。

圖3.在10 kHz下測得的中等和最大E下的雙極(A)和單極(B)電滯回線。(C)由單極電滯回線計算出的能量密度和效率

圖4可靠性測試和熱穩定性測試

對於電容器而言,可靠性和熱穩定性是核心評價指標。可以看出,離子轟擊的PMN-PT薄膜擊穿強度增強,還具有優異的循環能力和溫度穩定性。

三、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因為離子轟擊會產生固有點缺陷,進而產生各種強大的儲能特性(即能量密度,效率,洩漏電流,抗疲勞性和溫度穩定性),它有望用於改善電容器的儲能性能。研究缺陷的產生和控制其他加工工藝(例如熱處理)以及通過合成後加工來優化生長過程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方法可用於提高其他儲能電容器的效率。(文:嘉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美國研發高級儲能材料 可製成超高能量密度的電容器
    不過,與電池或燃料電池等其他儲能系統相比,最常用的電容器通常能量密度較低,反過來不能在持續工作的情況下快速充放電。人們對降低成本和小型器件的需求不斷增長,也推動了高能量密度電容器的發展。電容器通常用於電子設備中,在電池充電時持續供應電源。伯克利實驗室研發的新材料最終可以將電容器的效率、可靠性和魯棒性與大型電池的儲能能力結合起來,應用於個人電子設備、可穿戴技術和汽車音頻系統等。
  • 南科大《Science》:室溫下離子明膠的巨大熱電勢效應!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劉瑋書副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陳剛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研發出了以離子為能量載體的新型室溫熱電材料,通過離子的擴散熵與氧化還原電對反應熵的協同效應,從而在準固態離子凝膠中實現了高達17mV/K的巨熱電勢效應,比典型的電子熱電材料高了近兩個數量級。
  • 中山大學:碳材料用於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的最新進展和挑戰
    成果簡介 鋅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ZHSC)結合了高能Zn離子電池和大功率超級電容器的優勢,近年來已成為有前途的儲能設備,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ZHSC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有許多瓶頸需要克服。尤其是,碳正電極的有限離子吸附能力引發的挑戰嚴重限制了ZHSC的能量密度。因此,設計新穎的碳正電極已成為關鍵問題,該電極能夠實現高能量密度,但又不會降低固有功率能力和長期耐久性。
  • 豐田氟離子電池曝光,續航可達1000Km,密度提升7倍
    而磷酸鐵鋰電池有著低成本高安全性的優勢,但是低溫表現一般,能量密度差,不過比亞迪已經推出了刀片式電池,讓磷酸鐵鋰電池有著媲美三元鋰的實力。 但是縱觀整個新能源市場,目前還沒有哪款車型可以做到續航1000Km的水平,這就是受制於電池能量密度問題,續航1000Km勢必帶來更高的車重以及更大的電池體積,對於乘用車來說按照目前的能量密度是不可能實現的
  • 南理工世界首次合成全氮陰離子鹽 理論能量密度為黃色炸藥10-100倍
    據相關論文,全氮類超高含能材料(炸藥)的能量可達3倍TNT以上,具備高密度、高能量、爆轟產物清潔無汙染(爆炸產物為氮氣,無汙染)、穩定安全等特點。全氮類物質的相關研究將直接推動超高含能材料的快速進步,相關材料的研製成功有望在炸藥、發射藥和推進劑領域產生驚人的發展。
  • 電容去離子技術在水處理中的應用
    關鍵詞:電容去離子;水處理;應用目前,人們已經開發出多種水處理技術。主要有反滲透(RO)、電滲析(ED),離子交換(IE),多級閃蒸(MSF)、多效蒸(MED)、蒸汽壓縮(MVC)、納濾(NF)和電去離子(EDI)等。但上述方法多存在設備複雜的問題,先進、綠色環保、高性價比的去離子技術成為了研究熱點。
  • 胡良兵:LLZO「半空半實」實現全固態電池330Wh/Kg超高能量密度
    石榴石型固態電解質因為具有較寬的電化學穩定窗口、高的離子電導率、對鋰穩定等特性而被認為下一代固態鋰金屬電池的希望。但是其應用面臨兩大障礙,一是循環過程中因金屬鋰體積變化引起的界面阻抗不穩定,二是LLZO基電解質片厚且質量大,會降低整個電池體系的質量能量密度或體積能量密度。
  • 電容去離子技術讓「硬水」快速「服軟」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固體所環境與能源納米材料中心團隊,基於電容去離子技術發展了銅基普魯士藍(CuHCF)選擇性吸附電極,基於其獨特的晶體通道及特有的贗電容效應,該電極展現出高效的選擇性電吸附鈣離子能力
  • 聽Maxwell談超級電容的應用前景
    除了在中國已經較為成熟的城市混合動力客車制動能量回收系統外,超級電容在軌道交通、卡車上也有很多應用案例。在美國,超級電容因為瞬間釋放大功率,大電流,低溫性能好,成為了重型卡車上的啟動電源;在軌道交通上,超級電容在動能回收系統上的應用也能有效減少30%以上的電網電力消耗。
  • EV網:能量密度是鋰離子電池10倍,本田氟離子電池取得重大突破
    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正致力於為電動汽車、電動工具以及各種電子產品尋找一種能量密度更高,儲能更多的新型電池,來作為鋰電池的繼承者。而研究出的所有的化學電池都需要經過反覆的試驗,研究人員必須努力在保證它們的優勢的時候減輕它們的負面影響,這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 脈衝星的密度高達10億噸/立方釐米,這是怎麼算出來的?
    1931年,德國物理學者瓦爾特·博特和赫伯特·貝克爾發現用釙的高能α粒子轟擊鈹、硼或鋰這些較輕的元素時會產生一種貫穿力極強的輻射。開始他們認為這種輻射是伽馬射線,但與伽瑪射線的特性差異很大,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查德威克在劍橋大學用α粒子轟擊硼-10原子核得到氮-13原子核和一種新射線,查德維克認為這是一種新的粒子,並且用實驗證明了它,中子被發現!
  • 鋼材的離子化學熱處理基礎知識及操作工藝原理
    離子熱處理夢幻般美麗的輝光,低壓容器內的稀薄工作氣體,在電場的作用下會產生輝光放電,放電的時候,帶電離子轟擊工件表面,使工件表面溫度升高,從而實現所需原子滲入工件表面,這種化學熱處理方法, 稱之為離子化學熱處理。
  • 可拉伸的微型超級電容:讓可穿戴設備擺脫電池,實現自我供電!
    超級電容的原理示意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未來,微型超級電容有望補充甚至替代可穿戴設備中的鋰離子電池。微型超級電容具有體積小、功率密度高、充放電速度快等優點。集成到衣服中的微型超級電容(圖片來源:麻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 / Trisha Andrew)然而,在應用於可穿戴設備時,傳統的微型超級電容具有的「三明治式」的堆疊幾何形狀,表現出柔韌性差、離子擴散距離長以及與可穿戴電子產品集成的過程複雜等問題。
  • 離子注入技術概述及應用實例
    1 離子注入技術的發展趨勢  一般來說,製造廠家生產3種類型注入機:強流注入機、中束流注入機和高能注入機。強流注入機提供高劑量注入,大束流,且成本低。工作電壓從200eV~120keV,可以注入各種元素,所使用的離子源是燈絲結構,或是抗熱陰極非直接加熱,產生電子和離子。
  • 【人物與科研】溫州大學王舜教授課題組:雜原子摻雜碳的超級電容起源
    另一方面,他們創新性地提出並建立了一種基於含氮雜環化合物與滷代共軛二烯間原位脫滷聚合的新方法,構建了一系列多種雜原子摻雜的高密度多孔碳,創造了無金屬碳基水系超級電容材料在鹼性介質中迄今最高的體積比電容和體積比能量,研究結果以「Heteroatom-Doped Porous Carbon Materials with Unprecedented High Volumetric Capacitive Performance
  • 月球發現弓形激波保護層阻擋太陽風轟擊
    圖中還有很多金色區域,其代表的是太陽風中的高能帶電粒子,它們中的很多都被地球磁場捕獲了。  北京時間6月7日消息,據美國太空網報導,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太陽帶電粒子衝入太空,時速高達每小時100萬英裡(約合160萬公裡),這就是所謂的太陽風。地球磁場在地球周圍構建了一個巨大的「氣泡」,阻隔了絕大部分此類粒子,從而保護這顆星球上的生命免受傷害。
  • Science | 三星:像素密度高達1萬的OLED屏
    OLED顯示屏所能達到的最高像素密度。2、發射光譜可調如圖3(a)、(b)所示,為不同結構參數設計下的三像素乘三像素陣列的高空間解析度電致發光(EL)圖像和發射光譜連續調控曲線,該結果證明可以通過改變超構表面的納米結構尺寸(即圓柱體半徑、密度等)的方式,改變FP腔種反射鏡的反射相位,進而實現諧振頻率的調控,最終達到在可見光譜範圍內任意波長可調的效果。
  • 電子離子對撞機——研究核子結構的超級顯微鏡
    EIC用沒有內部結構的電子轟擊質子和更重的原子核,可以探索核子和原子核內部夸克和膠子的結構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藉助這種超級顯微鏡,科學家們能獲得世界上最清楚的核子內部三維圖像,人類探索微觀物質世界的知識邊界將得到繼續擴展。核物理是研究核物質的領域,根據能標的不同,分為中低能核物理核、高能核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