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衝星的密度高達10億噸/立方釐米,這是怎麼算出來的?

2020-12-13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脈衝星是一種會發出周期性射電信號的天體,1967年英國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研究生貝爾發現狐狸座一顆神秘天體,它的特徵是會發出嚴格周期的脈衝電磁信號,這在外星人搜索非常熱門的六十年代絕對是一個新聞,甚至一度以為就是小綠人(想像中外星人的一種,後被引申為外星人)發來的信號!

不過在接下來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接二連三地發現了能發出信號的這些天體,天文學家意識到應該不是小綠人的信號,因此將其確認為這是一類新的天體,並且命名為Pulsar(脈衝星)!1968年有天文學家提出脈衝星就是自轉軸和磁軸不一致的中子星,具有強磁場的中子星快速運動的帶電粒子發出強大的同步輻射,隨著自轉掃過地球,就成了脈衝波束。

中子星發現始末

這要從1932年卡文迪許實驗室詹姆斯·查德威克發現中子說起,他是盧瑟福的學生,盧瑟福在1920年提出了中子存在的可能性,當時他認為一種原子的原子量和原子序數的差異可以用其原子核內存在的一種電中性粒子來解釋,比如常見的氦氣就是氦四,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構成,當時沒有發現中子,原子序數是2,但原子量卻是4多一丟丟!

1931年,德國物理學者瓦爾特·博特和赫伯特·貝克爾發現用釙的高能α粒子轟擊鈹、硼或鋰這些較輕的元素時會產生一種貫穿力極強的輻射。開始他們認為這種輻射是伽馬射線,但與伽瑪射線的特性差異很大,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查德威克在劍橋大學用α粒子轟擊硼-10原子核得到氮-13原子核和一種新射線,查德維克認為這是一種新的粒子,並且用實驗證明了它,中子被發現!

玻爾的原子模型

當時蘇聯著名物理學家朗道正因波爾的邀請,參加新發現中子的討論,會議中朗道提出如果恆星質量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也不會一直坍縮下去,而是電子會被壓入氦原子核,與質子一起中和成中子,中子和電子都是費米子,因此都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會有電子簡併力或者中子簡併力對抗引力坍縮,可惜朗道並沒有把這一想法發表成論文。

1934年美國威爾遜山天文臺工作的沃爾特·巴德和弗裡茨·茲威基認為中子簡併壓力能夠支持質量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恆星不再坍縮,因此預言了中子星的存在,但中子星坍縮後體積極小,雖然很亮但因距離遙遠也很難觀測,因此他們建議在超新星爆發的殘骸中尋找。因為他們認為重力坍縮能將提供超新星爆發時候的大部分能量,會將恆星外殼炸散成為超新星!

1965年射電望遠鏡發現蟹狀星雲中心有一個異常明亮的射電源,1967年貝爾發現脈衝星,1968年天文學家認為脈衝星就是中子星,1969年又證明了蟹狀星雲中心是一顆脈衝星,因此中子星、脈衝星和超新星之間聯繫到了一起。

中子星的密度有多大?

如果要討論中子星密度的話,必須要先來了解下原子的結構,上過中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但原子對於原子來來說太龐大了,相當於一個大型體育館中央的桌球,甚至整個比例還不到,而電子則在距離這個桌球的不同位置以概率雲的模式出現,在光子的作用下躍遷,釋放光子,跌落,隨機出現在某處再某處……

氦原子基態

真實比例是當原子這個大小時,原子核在中心遠遠達不到一個像素,電子似乎佔了一大片空間,但電子的數量和質子是對應,也就是說一個質子就一個電子,而且電子質量極小,即使你將它忽略,也不會對物質的總質量產生多大影響,僅僅是小數點後幾十位才能被感知,但電子必不可少!

因此當白矮星中的電子被壓入原子核附近時候,物質的密度會大幅上升,這種壓縮可比壓縮分子間隙的效率高多了,白矮星可以發揮的空間餘地極大,因為電子有一大片空間的「水分」可以被壓縮掉!但它的極限是電子被壓入質子,兩者中和成中子,因此理論上的中子星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各位可以考慮下,整個體育場的的質量都集中在一個桌球上,當這些個桌球密密麻麻排列起來時,這密度得有多大!

中子的直徑是:10^(-15)m

中子的質量是:1.67×10^-27kg

基本上各位可以根據這個就能計算出中子密密麻麻排布時的密度,但中子星也不是從內而外都這樣排列,在它外部還存在離子狀態的物質,也就是還未被中和,因此這部分密度是比較低的,而內部則是中子簡併態提供支撐力,那麼可能會密度更高,中心的中子星物質可能處在一種奇異狀態!

為什麼在中間的物質「夸克膠子等離子體?」要加個問號?因為這個狀態完全是猜測中,已經處在能量的邊緣,但未能證實,不過位於美國紐約長島的布魯柯海文國家實驗室,在2011年利用RHIC(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達到了夸克膠子的相變溫度,也就是所謂的夸克膠子等離子狀態。

所以中子星的密度範圍大概從中子星的密度在8×10^13克至2×10^15克/立方釐米之間,這就是為什麼有個範圍的原因。但如果中子的密度則是一定的,不過單獨一塊中子物質可沒法獨立存在,很多朋友問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在地球上會怎樣?其實不只是超高的質量,而是會衰變,質量虧損,能量釋放,比100顆大伊萬要厲害得多……地球完蛋了!

相關焦點

  • 脈衝星的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如此高的密度是怎樣形成的?
    脈衝星的電磁脈衝就是這麼產生的。上圖為脈衝星(高速旋轉的中子星)結構簡圖脈衝星的密度確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脈衝星上一湯勺的物質,其重量就比地球上的一座山峰還要重。不相信的可以動手算一算,地球表層巖石的平均密度大約為2.7克每立方釐米。
  • 中子星密度極大,一立方釐米上億噸,這是什麼概念?
    在宇宙中有一類密度極大的星體——中子星,它是恆星死亡後的殘骸。而高速旋轉的中子星又被稱作脈衝星。中子星的質量一般介於1.5~3倍太陽質量之間,半徑則在10~20千米之間,表面溫度大約為1000萬℃。中子星上一立方釐米的物質,質量高達1億噸以上,甚至10億噸。中子星是目前已知密度僅次於黑洞的天體。
  • 密度極大、溫度超高的中子星及可星際導航的脈衝星
    中子星的密度在所有宇宙天體排名第二,僅次於神秘的不可直接探測的黑洞。水的密度是1克/立方釐米,鐵是7.9克/立方釐米,地球上最重的金屬鋨的密度是22.59克/立方釐米。而中子星的密度在10^11~10^14克/立方釐米之間,即1立方釐米中子星物質在1億噸到10億噸之間。
  •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達10億噸,把它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就來了: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輕輕地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呢? 中子星的半徑一般在10公裡到20公裡之間,半徑越大密度就越大,理論上來講,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大約為8000萬噸/立方釐米,而最大密度則可以達到20億噸/立方釐米,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取一個容易計算的中間值,即10億噸/立方釐米。
  • 中子星密度大質量大,一立方釐米重量上億噸,是什麼概念?
    中子星的確密度很大,中子星可以說是宇宙中可怕程度僅次於黑洞的天體,其表面的引力場異常強大,和黑洞有得一拼,換句話來說,中子星就是一顆失敗的黑洞。中子星表面的物質密度很大,簡單來說,典型的中子星密度在上億噸每立方釐米,也就是相當於水密度的100萬億倍!白矮星幾十噸每立方釐米的密度跟中子星比起來,似乎有點微不足道了。事實上,如果把地球的密度壓縮成和中子星一樣的話,那麼地球的直徑將只會有22米,而像太陽這麼大的天體,壓縮之後的半徑也不過只有10公裡。
  • 地球壓成中子星半徑僅有22米,1立方釐米重1億噸,中子星有多強悍
    白矮星是一種密度非常高的天體。它的密度可高達10000噸/立方釐米。天狼星的伴星就是一顆白矮星。它只有地球那樣大小,但是質量卻有太陽那麼大。然而白矮星的密度在另一種奇異的天體面前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這種天體就是中子星。
  • 中子星密度能達到每立方釐米1億噸以上,這是由什么元素構成的?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在生命演化周期的後期所形成的一類特殊天體,在已知的天體結構中,其物質密度僅次於黑洞,組成物質每立方釐米可以達到上億噸,這在我們現實世界中是非常難以想像的,那麼中子星的組成物質是什麼呢?其中是否含有我們所未知的元素?
  • 什麼是脈衝星?有的脈衝星自轉速度竟高達每秒1000轉
    紅巨星和中子星什麼是脈衝星呢?脈衝星就是旋轉的中子星。它是在1967年被首次發現的,當時研究人員發現狐狸星座有一顆星會發出一種周期性的電波,因為這種星體不斷地周期性發出電磁脈衝信號,就把它命名為脈衝星。
  • 脈衝星和磁星,脈衝束可橫穿數萬光年,磁星磁場高達千億特斯拉
    中子星是宇宙中最奇特的天體之一,它們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由於核聚變進行到鐵元素的時候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形成的,其大小通常在直徑10~30公裡之間,一般都在直徑10多公裡左右,其密度非常高,每立方釐米的質量就在8000萬到20億噸之間,這是由於中子星基本就是一個巨型原子核,它的物質密度和原子中原子核的密度是一樣的
  • 如果地球變成黑洞,一立方釐米物質將達4萬億億噸,那麼整個宇宙變成...
    通常天體內部的物質密度要比外面的物質密度大一些,比如中子星,中子星表面的物質密度大概是每立方釐米一億噸,然而在中子星的內部,密度可能達到了每立方釐米一百億噸,所以黑洞很可能也是不一樣的,很多科學家認為黑洞內部有一個奇點,那個起點才是黑洞中物質和能量的聚集之地,會佔有整個黑洞質量的絕大部分,所以在黑洞的視界內部,其密度是不可能平均的。
  • 中子星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1億噸,是否意味著還存在未知的元素?
    中子星是超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形成的一種高密度星體,密度在每立方釐米8000噸至20億噸之間。這意味著,如果你能從中子星上取一湯匙物質,它的質量比地球上一座山峰的質量還高。中子星上的物質只是密度極大,而這種高密度物質是在超強的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在普通環境下很難創造這種物質。
  • 吃一勺中子星會怎麼樣?就像吃掉了10億顆氫彈
    前面我們講的白矮星的數據相當的恐怖,白矮星的密度相當驚人,1立方釐米達到1000噸的重量。不過我們這次講的中子星比白矮星更加的恐怖,更加難以置信。密度:中子星密度最大能達到1立方釐米10億噸,白矮星的密度是1立方釐米1000噸。如果把地球壓縮到中子星這種密度的球體,半徑只有22米!溫度:中子星表面溫度1000萬攝氏度(太陽表面溫度6000攝氏度),中心溫度超過60億攝氏度(太陽中心溫度2000萬攝氏度)。
  • 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遇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按照最直觀的理解,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可能會直接穿透地球達到地心的位置,但實際情況如何我們要具體分析來看一下。中子星顧名思義是全部由中子組成的特殊天體,這樣的天體已經徹底脫離了常規物質的概念。就是在自身的巨大引力塌陷作用下,電子已經不那麼「自由」了,因為讓它自由的空間急劇縮小,電子甚至被壓進了原子核內,和帶正電的質子結合變成了中子,因此無論是什麼物質,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堆密密麻麻的中子,因此說中子星的密度實際上就是原子核的密度,大約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10億噸。按照這樣的密度,如果把地球壓縮成一顆中子星,那麼它最後的直徑僅僅20米左右。
  • 如果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軟著陸到地球,會有什麼結果?
    無論是多少體積的中子星物質都無法帶到地球,不止是因為其質量,還有其失去中子星的超高壓裡環境後物質將成為自由中子,它會在約15分鐘內衰變成一個質子
  • 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會怎樣?
    中子星是宇宙中一種十分極端的天體,其物質狀態與眾不同。倘若在中子星上挖出1立方釐米的物質,然後將其置於地球上,這會有怎樣的結果?中子星的來源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它們之所以擁有極高的密度,與它們的形成方式有關。中子星的前身是恆星,只不過這種恆星要比太陽重得多,它們的質量為8至20倍太陽質量。這種恆星在消耗完核聚變燃料之後,由於輻射壓不足,它們的核心會劇烈坍縮,導致外層物質向外猛烈爆發,從而產生超新星。
  • 中子星每立方釐米重達億噸,是由什麼特殊未知元素組成的嗎?
    一直有許多人對中子星物質奇高的密度百思不得其解,由此得出兩個結論,一是不相信,二是認為由什麼特殊元素組成,只是人類還沒有發現。這不有人就提出,中子星每立方釐米億噸密度,是不是代表那裡有人類未知元素存在呢?肯定回答:不代表。
  • 如果把一立方釐米中子星質量放在地球上,地球會不會被穿透?
    它們的主要特點就是:質量特別大,密度特別大。要知道在宇宙中是「質量為王」的世界,質量會影響到一個天體的宿命。像黑洞這樣的天體,如果它靠近了某些其他的天體,就會把其他的天體撕碎,然後吃掉。如果我們把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那地球不會被這些中子星物質的撕碎呢?
  • 為啥會有中子星,它有多可怕,指甲蓋大一塊按地球密度有多大?
    常有人對中子星物質密度沒有一個直觀了解,因此抱著質疑的態度。今天我們就來通過剖析一下一塊指甲蓋大的中子星物質,按地球物質密度看看有多大,並根據這條線索,讓各位對中子星的來歷有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所謂指甲蓋大,就定義為1立方釐米。我們通過密度換算就知道了,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數學題。
  • 天眼科學目標:脈衝星的觀測與研究意義
    10月10日,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和國家天文臺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了我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取得的首批成果,其中包括新發現的兩顆脈衝星。這也是我國射電望遠鏡首次新發現脈衝星。  脈衝星是FAST的重要科學目標,其發現與研究意義備受關注與期待。
  • 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你都了解過嗎?網友評論太有才了
    熱點事件每天有,段子手在民間~每次爆出些熱點事件後,網友評論也是一個比一個精彩~下面就和大家一起看下引發了不少網友討論的【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你都了解過嗎~】,這條新聞短短1小時內已經收到了1613條評論,有人表示質疑,有人贊同,有人甚至還在評論區激烈討論了起來,來看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