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密度高達每立方釐米1億噸,是否意味著還存在未知的元素?

2020-12-11 科學探索菌

中子星是超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形成的一種高密度星體,密度在每立方釐米8000噸至20億噸之間。這意味著,如果你能從中子星上取一湯匙物質,它的質量比地球上一座山峰的質量還高。

中子星上的物質只是密度極大,而這種高密度物質是在超強的引力作用下形成的,在普通環境下很難創造這種物質。中子星上這種高密度物質不是由未知元素構成的,是由中子構成的。

什麼是元素?

地球上的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由質子、中子和核外電子構成,其中質子和中子會結合成原子核。而我們就是以原子核中質子的數量來判定原子的種類的,不同的質子數對應著不同的元素類型。比如氫元素,它的原子核中就只含有一個質子。原子核中的中子數雖然不固定,但是也有規律可循。

具有相同核內質子數或者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被稱作元素。由於核內中子數不同,同一類元素往往擁有好幾種核素,比如氫元素就擁有氕氘氚三種核素,通常所說的氫就是指氕。同一元素下不同種類的核素互為同位素,氘和氚就是氫的同位素。

1869年,門捷列夫等科學家發現了元素周期律,並據此發明了元素周期表。整個元素周期表上共計118種元素,自然界中天然穩定存在的元素有90來種。其餘的20多種元素由於具有放射性,在自然界中的豐度較低,都是通過核反應人工合成的。原子序數在82(鉛)之後的元素大多具有放射性,而原子序數在92(鈾)之後的元素都是人工合成的,這些元素由於半衰期較短,只能存在很短的時間,然後就會衰變(衰變是指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粒子,轉變成另一種元素的過程)成其它元素。其實很多穩定的元素也擁有放射性同位素。

根據科學觀測,宇宙中豐度最高的元素是氫和氦,它們佔據宇宙中元素總量的90%以上。早期宇宙中基本上只有氫元素,元素周期表中的鐵及之前的20多種元素基本上都是在恆星內部用核聚變的方式創造的,其餘比鐵的元素基本上只能在恆星死亡的爆炸過程中形成。

中子星上的物質處於中子態,並不是未知元素

世界上並非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中子星是宇宙中一類緻密的天體,它不是由原子構成的,而是由中子直接構成的。既然不存在原子結構,也就沒有元素概念了。

中子星是已知的密度僅次於黑洞的天體,半徑通常在10~30公裡左右。理論上還存在一種密度介於它們之間的夸克星。對於中子星,通常質量越大、引力越強,中子與中子間就結合的更緊密,半徑也就越小。不過,中子星的質量存在上限和下限。當老年恆星的質量介於8~25倍太陽質量之間,該恆星在生命歷程的最後階段會以「超新星爆發」這種猛烈爆炸的形式結束一生,爆炸後餘下的核心便是中子星。只有在這種極端條件下,才會形成中子星。在強大的壓力下,原子核緊緊地挨在一起,中子星上的物質已經不能保持原子結構,這種狀態下的物質被稱作中子態。

下圖為中子星的推測結構

說到中子星,就不得不說它的超高密度,中子星上一塊方塊糖大小的物質就能輕鬆壓死你。地球的半徑為6371千米,如果地球的密度變得和中子星一樣,它的半徑將變為22米,體積足足縮小了上千萬倍。如此看來,中子星的密度和原子核的密度相當。

物質為何能具有如此高的密度?

在由這100多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中,密度最高的物質是金屬鋨,密度為22.6克每立方釐米。金屬鋨是一種穩定的物質,元素周期表末尾的一些放射性元素構成的單質在理論上的密度比它更高,耐何存在時間極短,有的不到1秒就衰變了。

其實,不管是什麼物質,只要不斷施壓,密度都將變高。普通的物質只有在極強的壓力作用下,才會變成中子態物質。此時已經不存在元素這個概念了。物質的密度之所以會變得如此之高,是因為原子具有可壓縮性。原子內部擁有極其廣闊的空間,原子的半徑大約是原子核的半徑的10萬~100萬倍,電子本身也非常小,而且原子核的質量佔原子總質量的99%。

下圖為原子世界的尺度

物質很難被壓縮,是因為存在反抗壓縮的這種力。物質通常是由原子構成的,構成原子的這些粒子都具有半奇數(如:1/2)自旋,被統稱為費米子。原子核帶正電,核外電子帶負電,正好異性相吸。電子之所以沒有掉進原子核,與量子力學中的泡利不相容原理有關,即在同一個量子態上不能有兩個及以上的費米子。當電子受到壓迫互相靠近時,除了庫侖斥力,還有因泡利原理產生的抵抗力,這種抵抗壓縮的力被稱作電子簡併壓力。這種簡併壓力你可以理解為由電子的熱運動而產生的電子氣壓。

普通物質要想變成中子態,就需要克服這種簡併壓力。如此強的壓力通常只存在於極端環境下。在原子結構沒有破碎之前,施加極高的壓力能夠形成超固態物質,白矮星上的物質就處於超固態;繼續施加壓力,原子外的電子被壓進原子核,然後與核內質子結合形成中子,中子態物質就這樣誕生了。而要形成黑洞,就要克服中子簡併壓力。在這種情況下,那還有什么元素之分。

宇宙中還存在未知元素嗎?

自從元素周期表誕生,就加快了人類尋找和創造新元素的步伐。算上自然存在的和人工製造的,目前已經發現了118種元素。宇宙中還存在未知的元素嗎?元素周期表的盡頭在哪裡?這些問題,目前科學家們也沒有明確的答案。

元素的種類肯定是有限的,因為原子序數越往上,元素就變得越來越不穩定了。如果還存在第119號元素,那麼它必然是放射性元素,而且半衰期極短,很不穩定。比如第118號元素,它的存在時間就不到1毫秒。

下圖為鈾238的衰變過程

自然界中有4種基本力(見下圖),原子中的電子和原子核依靠電磁力進行粘合,而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則依靠強力進行粘合。電磁力屬於長程力,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疊加,力的強度只會隨著距離的增長而變弱。強力則不同,只能作用於10^-15米這個數量級的距離範圍之內,靠得太近或者太遠,力的作用效果幾乎消失。因此,強核力只能束縛有限個質子。原子核中的質子都帶正電,同性相斥。當質子數量過多,庫倫斥力太強會造成原子核不穩定,從而產生阿爾法衰變。而中子不帶電,就起到了一個增強強核力、穩定原子核的作用。但是當中子過多,也會存在貝塔衰變。正是這些條件,限制了元素的數量。

根據核子物理的一個推測——穩定島理論,當原子核中的質子或中子為某個特定數值時,原子核就特別穩定,這一數值被稱之為幻數。幻數是原子核殼成結構的反映。如果這個推測正確,那麼某些超鈾元素的同位素將比其它同位素更穩定。根據這一理論,科學家們預測元素周期表總共有126種元素。

後來,科學家結合了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推出元素周期表總共有172種元素。但究竟有多少種,只能等實驗驗證了。

熱愛科學的朋友,歡迎關注我。

相關焦點

  • 中子星密度能達到每立方釐米1億噸以上,這是由什么元素構成的?
    中子星是大質量恆星在生命演化周期的後期所形成的一類特殊天體,在已知的天體結構中,其物質密度僅次於黑洞,組成物質每立方釐米可以達到上億噸,這在我們現實世界中是非常難以想像的,那麼中子星的組成物質是什麼呢?其中是否含有我們所未知的元素?
  • 中子星每立方釐米重達億噸,是由什麼特殊未知元素組成的嗎?
    一直有許多人對中子星物質奇高的密度百思不得其解,由此得出兩個結論,一是不相信,二是認為由什麼特殊元素組成,只是人類還沒有發現。這不有人就提出,中子星每立方釐米億噸密度,是不是代表那裡有人類未知元素存在呢?肯定回答:不代表。
  • 中子星密度極大,一立方釐米上億噸,這是什麼概念?
    在宇宙中有一類密度極大的星體——中子星,它是恆星死亡後的殘骸。而高速旋轉的中子星又被稱作脈衝星。中子星的質量一般介於1.5~3倍太陽質量之間,半徑則在10~20千米之間,表面溫度大約為1000萬℃。中子星上一立方釐米的物質,質量高達1億噸以上,甚至10億噸。中子星是目前已知密度僅次於黑洞的天體。
  • 脈衝星的密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如此高的密度是怎樣形成的?
    上圖為脈衝星(高速旋轉的中子星)結構簡圖脈衝星的密度確實高達10億噸每立方釐米。脈衝星上一湯勺的物質,其重量就比地球上的一座山峰還要重。不相信的可以動手算一算,地球表層巖石的平均密度大約為2.7克每立方釐米。
  • 中子星密度大質量大,一立方釐米重量上億噸,是什麼概念?
    中子星的確密度很大,中子星可以說是宇宙中可怕程度僅次於黑洞的天體,其表面的引力場異常強大,和黑洞有得一拼,換句話來說,中子星就是一顆失敗的黑洞。中子星和黑洞同樣是恆星生命末期可能到達的終點之一,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生命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形成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其生命末期會形成一種密度介於黑洞和白矮星之間的天體,這個天體就是中子星。
  • 每立方釐米超1億噸,中子星密度如此之大,還有我們未知的元素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元素的定義。根據化學教科書上的定義,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核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也就是說原子內部的質子數量決定了元素的種類。接下來,我們要了解中子星的形成以及其內部組成,看它是否符合元素的定義。
  • 地球壓成中子星半徑僅有22米,1立方釐米重1億噸,中子星有多強悍
    白矮星是一種密度非常高的天體。它的密度可高達10000噸/立方釐米。天狼星的伴星就是一顆白矮星。它只有地球那樣大小,但是質量卻有太陽那麼大。然而白矮星的密度在另一種奇異的天體面前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這種天體就是中子星。
  • 中子星密度達百萬億噸,這是什么元素?是否表示宇宙還有未知元素
    中子的存在會調和這個矛盾,因為不帶電荷,只提供強作用力。但中子多了會有β衰變的概率。α衰變,元素的原子序數會-2,β衰變則原子序數會+1,因為中子衰變成了質子,多了一個質子,原子序數自然就增加一號了,這也是重元素的產生機制之一。
  • 脈衝星的密度高達10億噸/立方釐米,這是怎麼算出來的?
    1931年,德國物理學者瓦爾特·博特和赫伯特·貝克爾發現用釙的高能α粒子轟擊鈹、硼或鋰這些較輕的元素時會產生一種貫穿力極強的輻射。開始他們認為這種輻射是伽馬射線,但與伽瑪射線的特性差異很大,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查德威克在劍橋大學用α粒子轟擊硼-10原子核得到氮-13原子核和一種新射線,查德維克認為這是一種新的粒子,並且用實驗證明了它,中子被發現!
  • 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遇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就是在自身的巨大引力塌陷作用下,電子已經不那麼「自由」了,因為讓它自由的空間急劇縮小,電子甚至被壓進了原子核內,和帶正電的質子結合變成了中子,因此無論是什麼物質,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堆密密麻麻的中子,因此說中子星的密度實際上就是原子核的密度,大約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10億噸。按照這樣的密度,如果把地球壓縮成一顆中子星,那麼它最後的直徑僅僅20米左右。
  • 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重達10億噸,把它放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宇宙中存在著很多巨大質量的恆星,當它們內部的核燃料消耗完之後,就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發生坍塌,並常常會發生威力無比巨大的超新星爆發,在一切結束之後,如果其殘留核心的質量大於1.44個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又小於3.2個太陽質量(奧本海默極限),那麼它就成了中子星。
  • 如果地球變成黑洞,一立方釐米物質將達4萬億億噸,那麼整個宇宙變成...
    宇宙中的黑洞是一個奇葩的存在,但是黑洞也是一種天體,和恆星行星一樣有它的質量,那麼黑洞中物質的密度有多大呢?這其實是一個很不好回答的問題,不好回答並不是說它不好計算,而是說它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為黑洞中物質的密度計算結果會有大有小,差別極大。
  • 如果把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會怎樣?
    倘若在中子星上挖出1立方釐米的物質,然後將其置於地球上,這會有怎樣的結果?中子星的來源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它們之所以擁有極高的密度,與它們的形成方式有關。中子星的前身是恆星,只不過這種恆星要比太陽重得多,它們的質量為8至20倍太陽質量。
  • 如果1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軟著陸到地球,會有什麼結果?
    無論是多少體積的中子星物質都無法帶到地球,不止是因為其質量,還有其失去中子星的超高壓裡環境後物質將成為自由中子,它會在約15分鐘內衰變成一個質子
  • 如果把一立方釐米中子星質量放在地球上,地球會不會被穿透?
    其中,中子星可以算是這些天體中的佼佼者。它們的主要特點就是:質量特別大,密度特別大。要知道在宇宙中是「質量為王」的世界,質量會影響到一個天體的宿命。像黑洞這樣的天體,如果它靠近了某些其他的天體,就會把其他的天體撕碎,然後吃掉。如果我們把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物質放到地球上,那地球不會被這些中子星物質的撕碎呢?
  • 矮白星,中子星,黑洞他們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聯繫?
    而在這之後電子繼續被壓縮,轉化成了中子,此時的恆星狀態被稱為中子星,而不是白矮星。當然,中子星的質量是有限的。如果原子核的質量超過這個極限,中子壓力將無法承受重力,中子星將進一步坍縮成黑洞。恆星的質量極限取決於它的溫度和密度。這些數據最終可以確定恆星的壓力。
  • 白矮星中子星物質已經不能用元素解釋,那麼黑洞裡面還有物質嗎?
    哪怕這個黑洞質量只有1克,其密度也是無限大的,因為無限小的體積無法測算密度。既然物質在無窮小的體積裡,任何我們認知的元素都不存在。我們認知的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元素也是有原子組成。我們人類能夠認知的最小尺度是普朗克尺度,也就是1.6×10^-35米。
  • 夸克星存在嗎?藏在中子星與黑洞之間的神秘天體,它究竟是什麼?
    除了這些以外,宇宙中理論上應該還存在這樣一種天體,它也是超新星爆發後留下的殘骸,它就是——夸克星。到目前為止,人類從未真正發現過夸克星的蹤跡,這是一個完全理論上的產物。其實這也很正常,物理學經常發生這樣的事,考驗一個物理模型好不好的角度之一就是它的預測能力。
  • 中子星每秒轉速達到上千轉,速度超過光速了嗎?
    說中子星轉速超過光速的人是把中子星看得太大了。中子星其實是一顆很小的恆星屍骸,其轉速再快,也超不過光速。中子星一般半徑約10公裡,也就是20公裡左右的直徑,周長也就是60幾公裡,每秒鐘轉1000圈也就6萬多公裡,怎麼會超過光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