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討論的自學套路,即歷史沉澱的自學方式,並非是我發明的,乃是我們無數前輩的經驗,不過是我用筆總結而已。
它適合私塾教育,適合在家教育,但不合適學校教育,因為學校的各科是平攤時間的,頂多額外重視某一個學科而已,云云。
我們知道,對於基礎教育階段,孩子們需要學習很多科目:語數外、音體美、數理化.還有各類才藝或興趣愛好,等等等。
當我們在家教育的時候,我們面對眾多的學科,我們家長開始的時候,就有一種茫然感,一種急促感,甚至感到呼吸困難,想想這麼多難處,那麼,不如把孩子丟給學校,給點錢,自己省點心,算了算了。
2、咱家的教育經驗分享
我給大家一個自學的建議,如果遇到上面的困難,先找到一個突破點:你們夫妻,最大的專長或興趣愛好是什麼?爸爸幫助兒子自學,媽媽幫助女兒自學,八九不離十,您的優點就是孩子的特長,因為你們有血緣遺傳關係,有生活影響關係。
比如我妻子和我女兒。
我妻子的爸爸,即我嶽父是小學教師,從小教導女兒按部就班,一個蘿蔔一個坑地按照教材前行的,自從娘胎裡出來,就不懂什麼叫自學。
妻子看到女兒要在家上學,不知所措,我跟她說,你不用著急,你照著你感興趣,你擅長的東西,教孩子就好,因為經上說:「因為人若有願作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林後 8:12)
因此,她帶著女兒做手工,帶著女兒畫圖玩..有什麼用嗎?我知道我妻子的美術功底或雕塑功底如何,沒有關係,母女心連心,至少點燃了孩子熱愛繪畫,有著比同類小朋友技高一籌的作秀情結——小孩子確實是驕傲,事實如此(人有才幹,一定會有驕傲出現,這是另外要對付的問題,這裡就不討論了)。
然後在十一歲左右的時候,我們需要一些啟蒙教導,就是規範性的素描、繪畫技巧方面的教育,因此,在深圳請了老師幫助孩子,一周一次,去上課,平時都是她自己學習,樂在其中地畫畫。
....
現在呢,請了中央美院一個老師,每周或兩周評點她的作品,我們不懂啊,她自己有興趣,也有志向在美術上有所成績,成為將來的工作...
這就是自學。當一門學得不錯的時候,她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對神的認識都逐步增加:就可以自學數學、英語、物理、歷史..!
昨天她告訴我,初中的地理書看了一冊,她想一個星期內,把初中的地理學習完畢...
我在培養我的二寶,即兒子自學,首先是對聖經的熟練,背誦,這是生命的根基,根基若壞了,義人還能做什麼呢?
他今年六歲,主要是通過聖經識字、寫字、學習句法....大量地背誦和抄寫,現在聖經大部分字詞都能認識,但閱讀還不流暢。家庭敬拜的時候,先帶他和弟弟讀聖經,然後一起讀。
這方面,我們抓得太鬆了,這是我們父母的過犯。
如果說女兒是媽媽的徒弟,那麼兒子就是爸爸的徒弟。在父母擅長的領域裡,先自學,其它的學科,就可以觸類旁通的。
3、古人的經驗教訓可參考
總之,自學不是一個複雜的事情,首先找到一個突破點,在個具體的學科或專長上,啟蒙孩子的熱情、學習方法,看到自己的能力,然後放開孩子,自己學習。
道理就像放風箏一樣,開始拉著線,助跑,看著他們如風展翅,升上去的時候,我們就放手..
千萬不要全面地鋪開,我們弄不過來,學校的學科多,老師也多,教學資源也多,且都預備好了,我們家庭哪裡能比得上,我們要發揮我們機動靈活的優點,以點帶面,觸類旁通地自學,先集中優勢兵力攻打一個隘口!
古代的嶽飛,爸爸英年早逝,所學都是她媽媽教的:用棍子在沙地上寫字,文通字順之後,就是自己讀書了;長大的過程中,遇到一個老師周侗,教導媽媽不能教的武術..不就成為一代將才了嗎?!
近代的梁啓超,蒙學就是跟著私塾先生讀書識字,然後自學,長大的過程中,就跟著康有為精讀四書五經,搞維新變法嘛,他也流亡日本,學習日語..後來是文章大家、國學大師,清華大學四巨子之一嘛!
國外的,華盛頓、富蘭克林等人,都是在童年受過紮實的某個經典或文法教育,基本上小學程度之後,放開自學,一邊幹活,一邊學習,伴隨一生,他們的學問或才幹豈在那些碩士、博士之下?
——————
更多的交流,歡迎加個人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