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創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駛入快車道 四輪驅動,引領創新之城崛起

2020-12-25 華夏經緯網

  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已成為長沙一張世界矚目的科技名片。  長沙晚報記者 鄒麟 攝

  鐵建重工研製的國產首臺高鐵大直徑盾構機。長沙晚報記者 王志偉 攝

  ←天儀研究院自主研製的微小型科學實驗衛星「瀟湘一號」,是我國第一顆由民營企業以純商業模式自主研發製作的微小衛星。  長沙晚報記者 黃啟晴 攝

  ←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長沙磁浮快線,是我國首條開通運營的中低速磁浮線。長沙晚報記者 李鋒 攝 

  長沙晚報記者 小李卓 通訊員 方明寨

  天舟一號的液晶顯示器、國產大飛機C919的剎車系統……上半年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中,「長沙元素」頻頻亮相;

  中低速磁浮快線、超級雜交稻、國家超算長沙中心、中國第一臺高端選擇性雷射燒結3D印表機……一張張科技名片世界矚目。

  2005年至2015年,長沙GDP以460%的增長率領跑全國。2016年,長沙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唯一獲評全國創新驅動示範市。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長沙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升到30%以上,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4位。中部地區,悄然崛起一座科技創新之城。

  長沙憑什麼?經濟高速增長的十年,也是科技創新效應同步釋放的十年。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總量「核聚變」的強大內生動力,答案不言自明。

  行棋當善弈,落子謀全局。今天,市委、市政府召開長沙科技創新大會。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打造科技創新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發揮人才引領作用、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四輪驅動,萬眾創新,長沙在創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路途上走得更快更穩。

  1

  成果轉化

  以機制創新帶動成果創新

  7月20日,湖南頂立科技自主研製的「全自動智能化十八管還原爐」投產,成功打破了美國、德國壟斷高端鎢粉還原設備的局面。其與中國工程院羅安院士聯手開發的銅箔加工智能裝備純國產小型樣機,也將在明年正式亮相。這就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長沙速度」。

  發揮扶持資金的槓桿作用,給成果轉化加一把「料」,長沙特別設立了「產學研合作資金」和「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專項。2011年至2015年,「產學研合作資金」和「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共支持項目2425項,支持金額達4.57億元。

  2014年10月,被稱為「長沙自主創新33條」的政策,醞釀了4年後橫空出世。在科技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大膽探索與實踐。在中聯重科,記者看到,同樣是資金支持項目合同,一個是立項之後給予資助,一個卻是在項目驗收合格後給予補助。這一前一後,對企業科技創新引導資金由「無償、事前投入」調整為「無償與有償、前補與後補相結合」,市財政科技資金更加注重成效。如今,在《關於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及配套細則中,相關政策再次細化。

  上周,來自雪梨科技大學和湖南大學的教授,帶著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與企業面對面進行成果對接,這樣的對接會在長沙每年有數十場,已經成為新常態。引進來,走出去,讓塵封在高校實驗室的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長沙先後成立22家市外高校長沙技術轉移機構以及湖南大學科技園、中南大學科技園、嶽麓科技產業園、湖南省大學科技產業園等成果轉化平臺;特別是依託國防科大建設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產業園、芯城科技園和中電軟體園等軍民融合重點園區,園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8%,成為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的典範。

  孵化器、眾創空間……這些創新平臺託起了科技成果成長之路。目前,長沙共有規範化科技企業孵化器達31家,孵化面積280萬平方米。出臺了《長沙市關於支持眾創空間發展的實施細則》,支持建設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建的創客空間、眾創空間有34家,阿里、騰訊、亞馬遜等也紛紛在長沙布點。

  從2007年至今,長沙成功舉辦了10屆「科交會」,共收集發布各類科技成果54806項、技術需求及融資需求5813項;舉辦技術成果對接、投融資對接、成果發布等成果轉化活動122場,累計籤訂各類科技合作項目2148項,籤約金額1707億元。

  科技成果轉化的道路已經暢通,長沙市成立了科技成果轉化專門服務機構——長沙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長沙生產力促進中心,湖南首家且以公司制運作的技術產權交易經紀機構——長沙技術產權交易所和專門服務駐長高校智慧財產權成果轉化的湖南省高等院校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中心。各區縣(市)、園區也成立了專門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機構或部門,形成了上下聯動、部門統籌的科技成果轉化網絡。

  2011年以來,長沙市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2192項,獲省級以上科技獎勵841項,國家級獎勵74項,國家級創新團隊1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連續四年位居全國10強,累計申請國內專利139978件,獲得國內專利授權84532件。長沙市應用型科技成果轉化率達26%,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5%。作為科技成果轉化最為直接的「風向標」。2017年上半年,長沙市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額增長迅速,已完成34.53億元,相較於2016年全年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額22.79億元,增長51.51%,同比翻番。

  2

  平臺打造 夯實科技家底,服務科技創新

  8月17日,在位於湖南師大的淡水魚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主任劉少軍向記者展示了實驗室的重大成果——世界上首次研製出的一系列源於遠緣雜交的四倍體魚和二倍體魚品系。「實驗室的建立,為的就是服務於湖南的產業發展,服務於湖南的父老鄉親。」劉少軍說,湖南是「魚米之鄉」,該實驗室的建成,將成為我國從事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平臺,助推湖南千億漁業目標的實現。

  技術研發平臺是創新之基。除了22家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截至目前,長沙共支持建設了科學研發機構96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0家,國家級孵化器15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4家,省級重點實驗室114家,並且這個數字仍在增加中。

  創新服務平臺是「勤務兵」。作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重大改革舉措之一,科技創新券在2016年正式啟用,由政府向中小微企業無償發放,專門用於購買科技服務機構創新服務,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最近,專門為高鐵提供電源產品的長沙廣義變流技術有限公司要對產品進行型式試驗,在委託湖南電子檢測所進行試驗後,企業僅需支付一半的費用,剩下的費用憑著一張虛擬的科技創新券的券號,就可以抵扣。「像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類似的試驗每年要做幾十次。而科技創新券所有的申請流程都在網上進行,非常方便,每年可為企業節省大量成本!」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傳統的研發平臺也在進化、嬗變,工研院這種新型研發機構應運而生,集技術研發、技術轉讓、企業孵化、產業培育於一體。「作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工研院通過引進、合作和自主開發得到的科技成果可以推向市場!」在依託航天凱天環保成立的長沙環保工研院,副總裁曾毅夫告訴記者,其環境治理拉動了整個產業的上下遊,打造了湖南省VOCs治理、環保裝備、環保材料等細分領域新興產業,預計未來可為塗裝行業節約100億元VOCs排汙繳費。環保工研院建設了完備的研發試驗基地,引進國際知名專家,研發成果包括新型過濾材料、土壤修復劑、固廢處理成套設備、高溫煙氣治理技術裝備等,部分成果甚至可以供給曾經的競爭對手,共促行業發展。在以華曙高科為主的3D列印工研院,為航空航天、汽車、醫療、義齒等領域提供眾多輕量化、功能化、定製化的金屬產品,其下遊企業將平臺研發的3D列印技術應用於醫療領域,迄今為止,雙方已將3D列印拓展到全國20多家三甲醫院。

  「科技平臺和科技服務,其核心是提供服務能力,雖然不直接產生經濟價值,但能夠為產業發展創造基礎和環境!」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趙躍駟說。

  3

  人才窪地 創新的大地需要更多領跑者

  「只要把血樣和尿樣試紙放進去就可以檢測,非常方便!」8月16日,在長沙三諾生物,美籍華人科學家蔡曉華向來賓展示了「秘密武器」——即將進入市場的特種蛋白質分析儀,國外同類產品售價幾萬元,而這款在眾多指標上遠超進口產品的儀器,成本僅千元。蔡曉華曾研發出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醫院級血糖儀,被許多同行作為黃金標準。如今,他帶著團隊在長沙打造中國自主研發的血糖儀品牌。

  2016年,長沙立項支持境外高層次人才創業和引進國際先進適用技術項目項目34個,總金額1080萬元。引導華曙高科、華騰製藥等一大批「海歸」創辦的企業,成為長沙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生力軍。

  城市求賢才若渴,鳳凰擇良木安居。長沙市自「十二五」以來先後實施人才引進「313」計劃、「3635」計劃、萬名優秀青年計劃等,先後引進國際高端人才107人、高端人才團隊17個、「3635」人才164名;目前全市已擁有兩院院士58名、國家「千人計劃」人員82人、湖南「百人計劃」人員113人、各類科技人員42萬人。最近出臺的「人才新政22條」以及配套落地細則,更是將納才之舉推向高潮,天下英才摩拳擦掌,盡入星城。

  高端人才紛紛落戶長沙,因為它是最具幸福感城市,安居和創業的良好生態環境全國矚目。為支持領軍人才的科技創新創業活動,發揮高端人才的支撐引領作用,長沙設立了「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資金專項」,2016年支持項目13個,支持經費1300萬元。在科技成果收益方面,更是明確「成果收益」的利益分配: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淨收益可按70%的比例歸屬成果完成人和團隊。

  「人才新政」的手筆更大:引才引智、百億資金獎勵補貼,緊缺急需人才集聚工程、引進培育2000名高層次緊缺急需人才;建設30家以上院士專家工作站、30家以上博士後科研工作站、40家以上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協作研發中心,分別給予每家100萬元、100萬元、60萬元經費支持。其中對於科技人才的激勵機制更是引發關注,市屬高校院所科研人員離崗創業,5年內保留人事關係,並同等享有職稱、社保等權利。

  作為「新長沙人」,率領團隊打破國外盾構機壟斷的鐵建重工總經理程永亮感受頗深。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老家河南、四川求學的他在星沙的一片荒地上,帶領團隊打造了世界上最完備的盾構生產線。這位由相關部門「四顧茅廬」請來的「諸葛亮」,擔任鐵建重工盾構機的總工程師時只有31歲。研發過程中,程永亮另闢蹊徑,匯聚了一批工程機械、液壓和電氣行業內的頂尖人才。2016年6月,他和團隊研發的「國產首臺大直徑全斷面硬巖隧道掘進機(敞開式TBM)」被選作中國掘進機械行業唯一代表,在北京「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創新成就展」接受檢閱。近3年來,鐵建重工的TBM佔據了國內70%以上的市場份額,並實現了批量出口。

  4

  企業集聚

  創新主體帶動產業崛起

  在市場競爭中磨礪的企業,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這個時代舞臺上的主角。

  近年來,長沙堅持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計劃,聚焦移動網際網路、北鬥衛星導航應用、先進儲能材料、太陽能光伏裝備、生物醫藥、3D列印等技術優勢產業,優先發展高端製造、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文化創意、生物和信息網絡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市科技局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對符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目錄的產品和技術給予直接支持。僅2015年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58個,支持金額2235萬元。「北鬥衛星通信及導航等系統開發與應用」等一批重大專項的實施,有力推動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長沙市科技計劃專項資金秉承「3個70%」的原則:企業項目佔比不低於70%,資金佔比不低於70%,其中中小微企業資金佔比不低於70%。科技專項資金的槓桿撬動起了企業巨大的研發投入,「十二五」期間,長沙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穩定增長,超過530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759.65億元。僅2016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科研經費支出236億元,同比增長7.8%。近5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申請專利佔全市專利申請數比重年平均達到47.97%。中國第一臺高端選擇性雷射燒結3D印表機、國內首款具有完全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圖形處理晶片均出自企業。

  根據市科技局統計,2016年,長沙備案登記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接近3000家,認定科技創新小巨人企業201家,為壯大長沙高新技術企業隊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全年通過專家評審經公示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464家,同比增長85%,佔全省認定高新技術企業870家的53%。

  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為攻克技術壁壘,長沙的企業更多採取了抱團發展。多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長沙汽車行業,今年產業產值有望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成為全市第七大千億元產業。產業聯盟這種抱團發展的模式功不可沒,長沙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4家整車企業的檢測實驗室、3個國家級的零部件測試實驗室以及湖南大學等共9家檢測單位,開展產業服務、產業對接活動93次,聯盟承擔的長沙市科技重大專項「汽車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汽車輕量化關鍵技術研究及其產業化」順利通過驗收。這樣的產業聯盟,長沙一共組建了19家。

  如今,湖南的高新技術企業,長沙佔了半壁江山。在智能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以高新技術為驅動力的八大產業帶動下,2016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9569.2億元,同比增長17.0%;實現增加值2868.0億元,同比增長16.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30.8%。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效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111家,佔全省50.2%。從「科技小巨人」到大型高新技術龍頭企業,長沙的高新技術企業梯隊背後,一大批高新技術產業初具崢嶸,科技之城的「城市名片」更加耀眼。

  數說科技創新

  2192 項 

  2011年以來,長沙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2192項,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連續四年位居全國10強。

  65%

  長沙市應用型科技成果轉化率達26%,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5%。

  96 個

  截至目前,長沙共支持建設了科學研發機構96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5個,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22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0家,國家級孵化器15家。

  107人

  自「十二五」以來,長沙先後引進國際高端人才107人、高端人才團隊17個。

  42 萬人

  目前,全市已擁有兩院院士58人、國家「千人計劃」人員82人、湖南「百人計劃」人員113人、各類科技人員42萬人。

  3000 家

  2016年,備案登記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接近3000家,認定科技創新小巨人企業201家。截至2016年底,全市有效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111家,佔全省50.2%。

 

相關焦點

  • 邁進新時代,長沙崛起「科技之城」
    十八大以來,創新成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今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深度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廣泛拓展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極大提升了我國在世界科技競爭中的戰略地位和影響力。  十九大報告對於創新的重要性給予了進一步的高度重視。
  • 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武漢這樣安排
    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盛繼亮介紹了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部署安排和具體措施。盛繼亮指出,打造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就是要堅持把創新擺在事關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圍繞「四個面向」,實現科技的自立自強;就是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既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疏通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科技成果產業化雙向連結快車道。
  • 緊扣「創新驅動」這個關鍵詞
    上周,北京召開了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工作會議。會議回顧了北京市2017年215項工作任務和重點項目完成情況,並對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這一戰略目標進行了部署。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不僅是黨中央賦予北京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北京強化首都功能、謀劃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和重要抓手。對於首都北京來說,減量發展是特徵,創新發展是出路,而且是唯一出路。事實上,北京綜合科技創新水平一直位列全國首位,以創新驅動發展也正是北京的優勢所在。
  • 衡水科技創新驅動發展「一號工程」開創新局面
    今年以來,衡水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關於科技創新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把科技創新作為抓發展的「一號工程」,拿出「十年磨一劍」的耐心、恆心和勇氣,把創新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創新主體培育、創新平臺建設、創新合作與交流、優化創新環境等方面重點發力,以科技創新驅動我市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 科技引領 才聚東莞⑤|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
    中國散裂中子源積極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已完成的四輪運行中,共完成超過300多項用戶課題,產出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例如新型鋰離子電池、磁性材料、超強鋼等。以產業聚人才 以人才興產業:拓寬高層次人才發展空間平臺近年來,東莞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效應」,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人才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圍繞「產業鏈」構建「人才鏈」,通過「人才鏈」提升「產業鏈」,既從宏觀層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又從實施層面精準施策
  • 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面對日趨激烈的科技競爭和不斷湧現的創新趨勢,蘇州工業園區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強化創新策源、拔高產業地標、完善要素保障,驅動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高質量發展「提速增效」。  創新策源「再升級」 夯實基礎研究「支撐力」  科技創新全鏈條中,基礎研究是源頭和基石。我國面臨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源在於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研究亟待加強。
  • 科技改變生活 創新引領未來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5G發展正駛入快車道,加速開啟萬物互聯、人機互動的時代。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採樣,「深海勇士」第300次下潛,掀開深海4000米瑰麗面紗,人類的一生不過短短一瞬,科技卻能向我們述說5億年前的生物奧秘。為營造濃鬱的科技活動氛圍,普及科學知識,開闊科學眼界,培養探究精神,激發學生從小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熱情,武漢經開外國語學校開展了「立探索之心 逐科學之夢」首屆科技文化節活動。科技支撐文明,科技創造未來,而未來在我們手中。
  • 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發展掃描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事實上,作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和首個以城市為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深圳堅持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深化體制機制創新,打造高水平創新平臺,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提供科技支撐。
  • 你好2021|創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
    除此之外,明月創新坊即將揭幕、明月湖環湖步道初步建成、明月湖旁栽種了百萬株鬱金香和洋水仙……從偏郊之地到智慧之城、創新之城的漸趨崛起,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高品質生活示範區的美好圖景正徐徐展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中,首先提出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也把『更大力度推進科技創新』放在今年經濟工作任務的首位。」
  • 萬興科技:直擊數字創意時代痛點 全球化發展戰略駛入快車道
    原標題:萬興科技:直擊數字創意時代痛點,全球化發展戰略駛入快車道   12月10日,
  • 安徽再下創新「先手棋」,全國首座創新主題館開館
    近年來,全省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放百年眼光,集創新之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參與研發一批標誌性大國重器,領先全球的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湧現;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積極搭建一批引領性高端平臺,形成了由點到面、由中心到全域的創新網絡格局;面向經濟主戰場,培育形成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了科技創新「領先一步」、產業創新「領先一路」;面向高質量發展,廣泛集聚一批領軍性創新人才,形成了既「頂天立地
  • 創新驅動的「長江之歌」
    創新驅動的「長江之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推進一年間系列報導之三光明日報記者 鍾超 張翼上海崇明島,萬裡長江奔騰入海的門戶。在這個長江與東海的交匯點上,千年衝積平原堆壘起肥沃的土壤,造就了林木蔥蘢的旖旎風光。
  • 多元合力驅動 協同創新引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對於民族院校而言,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既是服務國家戰略布局和民族工作大局的需要,也是踐行辦學宗旨、履行特殊使命的需要,還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而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系統謀劃,多元協同,融會創新,全面推進。
  • 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布局科技創新策源地!濟南這樣抓發展的...
    一個「新」字,讓「澎湃動能」遍布大河南北——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精神解讀之三創新驅動發展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除了技術創新,還需要組織創新、制度創新,涉及企業、人才、研發機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強省會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為濟南今後的創新之路謀篇布局:強化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建設人才強市,營造優良創新生態,打造科技創新重要策源地。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 長沙崛起人工智慧中心
    長沙崛起人工智慧中心 1-4月,人工智慧及機器人(含傳感器)產業鏈產值31億元,同比增長19% 「未來可能會有許多人工智慧中心在世界各個城市崛起,長沙的起步不算早,但是發展卻很快,我認為長沙很有機會成為中心之一。」歐洲科學院院士、德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聯合創始人漢斯·烏斯科爾特這樣說。
  • 陝西「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
    其中,陝西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將建設國家(西部)科技創新中心。而中部省份湖北也明確,「十四五」期間要初步建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濟南提出要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四川和重慶也均把「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寫入其中……一場關於「科創中心」的競備賽發力在即。
  • 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湖北之問
    原標題: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湖北之問   創新能力不強,科技
  • 科技成就經典 創新引領未來!盈峰環境第一屆科技創新總結表彰大會...
    北極星固廢網訊:11月28日,盈峰環境第一屆科技創新總結表彰大會在盈峰環境長沙產業園隆重舉行。美的控股總裁、盈峰集團董事長何劍鋒和盈峰環境董事長兼總裁馬剛等公司主要領導共同出席,見證公司科技人才激勵舉措和創新成果。
  • 南華大學長沙創新研究院揭牌啟動
    &nbsp&nbsp&nbsp&nbsp華聲在線5月6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徐德榮 通訊員 夏文輝)近日,南華大學長沙創新研究院揭牌啟動。該研究院將依託南華大學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實驗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助力推進科研項目產業化,孵化高科技企業,並為政府、企業提供各類技術諮詢和業務培訓服務。
  • 這個研究院建設駛入「快車道」
    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自主創新先導區、長三角現代產業集聚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和長江經濟帶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臺」高質量建設,打造全省全市的發展熱土和重要增長極。其中,健康產業更是新區「基因之城」建設的核心內容。此次籤約則是在發揮南京大學和新區在科研、教育和產業化等方面的創新優勢基礎上,推動南京大學-倫敦國王學院聯合醫學研究院建設,開展生命健康領域重大技術攻關、科研成果轉化與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