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新聞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那就是陝西省西安某醫院的醫生鄭某在做完一個長時間的手術以後,拿著葡萄糖水「豪飲」的事情。據鄭某本人表示,他當時剛剛完成了一臺手術,當時已經是凌晨四點左右了,由於長時間做手術他也沒來得及喝一口水,因此當時嗓子非常幹,情急之下就拿起旁邊的葡萄糖水喝起來了。
按理來說喝個葡萄糖水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可是視頻一經曝光以後便有許多網友紛紛質疑,質疑這位醫生喝的葡萄糖水到底由誰來買單,難道是患者嗎?事後該陳姓醫生不得不出來解釋,表示該葡萄糖水是由科室來承擔費用的,自己並沒有佔患者的便宜。
雖然該事件的主人翁已經出來闢謠了,但是從他身上反映出的醫學生之痛卻引發了很多人的深思。在我國,醫生是一個很偉大的職業,它起著救死扶傷的作用,比如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當中,許多醫生前赴後繼奔赴一線,有些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值得大家去尊敬。
但是醫學生的培養和他們就業路上的坎坷確實也需要引起大家的關注,首先醫學生的培養時間特別長,臨床醫學一般是五年制本科學制。可是一個本科醫學生能夠幹什麼,覺大部分都是去藥房賣藥或者當醫藥代表,要說沾邊確實也是有一點關係,可是我國的醫學生培養難道是為了培養賣藥的人嗎?那肯定不是,由於各大醫院對於招聘醫生的要求非常高,因此絕大部分醫學生只能選擇讀研或者讀博才能在正規醫學謀得一個醫生的職位。
相比於其他專業的學生,醫學生要學習的東西真的太多太多,什麼生物學、內科學、外科學等課程都有一本厚厚的書本等著你摸搜。而且醫學生基本上一個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都會選擇考研,畢竟本科畢業還得需要三年規培,還不如考個研究生實在。
可是你以為讀完研究生去醫院當醫生就會高枕無憂了嗎?那你可就錯了,醫生這個行業比較特殊,那就是需要根據病人的需求來調整上班時間。護士就不用說了,需要白班夜班顛倒,畢竟有些病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需要你對她進行護理。而醫生其實也不輕鬆,如果有病重的病人送來,醫生也可能得半夜起來搶治病人,就像前面所所說的鄭醫生一樣,做完一個手術可能就凌晨了,這樣又累又餓的情形又有幾個人能夠長期忍受?
而且醫學生是要救死扶傷,是要對人的生命負責的,因此他們身上背負的壓力也很大。很多時候並不是由醫生的失誤導致的病人傷殘或者死亡,但是家屬會把一切都怪在你的頭上,有的家屬甚至在醫院外面搞橫幅醫鬧,更有甚者直接對醫生進行攻擊導致醫生的死亡。去年北京殺醫案仍然歷歷在目,一些不明事理的家屬也是讓許多醫生感到害怕。
在多重壓力之下,很多醫學生選擇了轉行離開這個行業,據2019年統計結果顯示,我國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而且規模還在不斷擴大,但是卻只有10萬人還留在醫學行業,而另外大部分人都由於各種原因離開了醫學事業。
因此醫學生之痛是需要我們去關注的問題,也是需要廣大社會共同去「拯救」醫學生。首先是要提高醫生工作待遇,因為醫學生畢竟關係到人的生命,培養時間長也可以理解,但是在長時間的培養以後應該給到它們相應的待遇。其次就是對於醫生的管理體系需要更加健全,能夠做到保護他們的權益,人才儲備更充足,也能使每個人身上的壓力更小。相信做到這幾點,我國的醫學培養事業才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