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人,出生名醫世家,卻選擇三尺講臺,甘當孩子王;有這樣一個人,抗戰初期艱苦維持南通教育,組織開展敵後抗日民族教育,為革命與建設培養了眾多人才;有這樣一個人,首倡民辦初中教育,且不計個人名利,回鄉創校興學。南通教育因為有他的大愛情懷而蕩漾出暖暖春意,因為有他的一股鐵血之氣而給後人一種奮進的力量。他,就是迄今仙逝四十周年,仍被後人追念的南通教育先賢吳浦雲。
吳浦雲小像(攝於1955年10月)
一、著意杏壇蜚聲遠
吳浦雲,名維棟,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四月九日生於通州四安一戶世代業醫的家庭——「吳氏小兒科」。清末民初,吳聘卿、吳益新伯侄之醫術尤蜚聲遐邇。
吳聘卿,名思訓,以字行,人稱「大先生」,系吳浦雲生父,有「吳半仙」之譽。清光緒年間,通州牧汪樹堂曾親贈「著手成春」匾額以褒獎。其侄為南通「清末民初杏林三鼎甲」之一的吳益新,吳益新通城懸壺,譽滿州裡,連滬上聞人杜月笙子輩患疾亦慕名派專人來通請診。
吳浦雲四叔吳思慎(冠民),人稱「四先生」,有女無子,按鄉間習俗領養親侄吳浦云為嗣子。吳思慎乃清末秀才,肄業於南菁書院,思想開明,1905年倡導、參與創建四安小學,並得到張謇資助,後由「州牧王公,委慎長校事」。
民國初年,吳冠民、吳浦雲父子蕩舟西湖
1904年,天資聰穎的吳浦雲就讀於陳家酒店(四安鎮舊稱)附近王家橋的徐家祠堂私塾,三年後入學四安第一國民學校。吳氏子孫多學醫,而吳浦雲卻選擇從事教育事業,於1912年報考併入學江蘇省立第一代用師範學校(今南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1917年通師第十一屆本科畢業。吳浦雲的這一職業選擇一是受其養父熱心於地方教育的影響,二是他年少時目睹國弱民窮,早就立下了教育救國之志。
1916年,吳浦雲就讀通師期間的日記
1917 年夏,一艘從通城輪船碼頭開出、向北沿古運鹽河而行的小火輪上乘載著一位風華正茂、心懷教育的青年,學成歸來的吳浦雲回到母校四安市第一國民學校從事教育工作。他關心愛護學生,對教學充滿熱情,他刻苦鑽研,積極宣傳和倡導用新思想辦學,很快成為最受歡迎的「吳先生」。兩年後,吳調任唐閘實業私立小學教師,並一度兼任唐閘工人夜校主任;1921年,教學有成的吳浦雲又調入江蘇省立第一代用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同時自修英語與數學,矢志深造;次年8月,吳入學南京東南大學教育特科;1924年1月,走出東南大學校門的吳浦雲受聘至銅山縣立師範學校任教;數月後回通出任唐閘實業私立小學校長職。短短幾年時間,樂教愛生的吳浦雲贏得了學生及其家長的信賴,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迅速成長為南通教育界的一顆新星。這期間,他於1927年加入國民黨。
1925年,時任唐閘實業小學校長的吳浦雲(第二排中、戴眼鏡者)
1928年2月,聲譽雀起的吳浦雲獲拔擢,任南通縣教育局督學,剛過而立之年的他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在完成好兼任的南通縣中校長各項工作的同時,對視導工作也從不懈怠。
吳浦雲名維棟,以字行,為此由學校為其出具證明書
在他的日記裡,從大量視察農村學校的記載中,就知道他是一位稱職的教育官員。此外,其日記中還有在南通聽梁啓超、杜威演講和在南京聽胡適、黃炎培演講,與佛學家、教育家江謙,與同學、後來的美籍華人作家蔣希曾交往等記載。一九三二年,時任省教育廳廳長的周佛海到南通視察,他全程陪同,所記最詳……可以說,吳浦雲與南通近現代教育不可分割,作為地方教育家,他的工作業績及個人影響,使其聲名遠揚,成為南通教育界的一位重量級人物。
二、烽火路上育桃李
1937年3月,工作出色的吳浦雲接任南通縣(轄今南通市各區及如皋、海門、啟東、蘇州張家港部分鄉鎮)教育局局長一職,並一度兼任張嗇公慈善事業總管理處常務董事。其時,正值抗戰爆發前,面對日本軍國主義日益膨脹的侵略野心,他推動全縣各區以中心民眾學校的形式,組織壯丁,進行軍事訓練。
1937年2月,江蘇省政府委員會關於吳浦雲升任南通縣教育局長的訓令(原件現藏省檔案館)
1938年3月17日,日軍飯冢旅團從長江北岸姚港附近登陸,南通縣城隨即淪陷。未雨綢繆的吳浦雲此時早已將教育局的文書檔案與《萬有文庫》等重要圖書資料轉移,又將教育局遷至金沙鎮辦公,繼遷四安徐家橋小學,三遷二窵曹保長宅堅持辦公,並動員全縣各中心小學校和教育界人士堅持抗日民族教育,在困難中維持課業,或設法遷校複課,在其組織與號召下,通師遷海復,女師遷豐利,商益遷潮橋,崇敬遷馬塘……
1938年下半年,日寇數犯金沙,南通縣政府撤往北興橋,南通縣中(時稱金沙初中)幾乎陷入停課狀態……
歷史記下了志士仁人在危急時刻的可貴貢獻:時任教育局長吳浦雲於1939年2月給金沙初中校長李伯平寫信,建議遷校至四安鎮西北的溫家橋,因為那裡河溝縱橫,夾車路較多,交通不便,是日寇暫時難以染指的淨土。3月初,南通縣教育局作出遷校決定。3月9日,吳浦雲約李伯平、司夢九攜四安地方士紳吳質夫等前往察看了廟宇和民宅,擬作臨時校舍……不久,學校更名為「南通縣中」並遷往溫家橋南三官殿複課,時有初中三個班,四年制鄉村師範1個班,學生數約百人。1941年,縣中增設高中部。
遷校之初,南三官殿殿屋「勉可敷用」,但由於四方淪陷區失學或進步學生不斷前來求學(如南通女師等校也到此複課,初高中俱全時學生數近500人),學校面臨校舍缺少等諸多困難,吳浦雲利用自己在當地的威望及其吳氏家族的社會影響,奔走遊說,四安區許多士紳和民眾煥發出極大的熱情,積極參與建校。人們紛紛集資,獻工,參與開荒移墳,拆除酒店街西的四安遊民習藝所舊房用於建造新校舍,學校師生也參加了搬磚運瓦等義務勞動。不到半年時間,在四面環繞小河的南三官殿後的老墳地上新建了三排28間房屋,除了教室、辦公室、寢室,還建有圖書室和實驗儀器室等功能教室。他又聯繫周邊群眾,安排師生借住在校鄰民舍。
1942年6月,南通縣中普通科師生合影(二排左8為吳浦雲)
綠樹叢中,紅牆古廟,在民族危亡的艱難關頭,縣中師生們背負著民族的希望,開始了全新的學習生活。烽火硝煙裡的南通縣中,也為革命培養了大量人才,以至解放後,溫橋縣中學生劉光(邱守訓)、朱劍都曾先後擔任中共南通市委書記。
抗戰時期,南通縣中操場,吳浦雲(左)在運動會上與同事一起參賽。
對於因日偽進犯而無法正常上課的小學,吳則動員組織其教師分地區以戰時農村服務團或抗敵流動學校的形式,進行遊擊教學。身穿粗布大褂、瘦小精幹的吳浦云為抗戰教育奔波而呼號,烽火硝煙中,其辦學不輟之舉,被傳為戰時佳話。
溫橋南通縣中畢業證書
1940年11月,共產黨領導的南通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北興橋成立,教育局改為教育科。吳浦雲不計個人毀譽,欣然移交工作,並接受教育科調派,赴南通縣中任訓育主任,直至抗戰勝利。如此高風亮節,實為難能可貴。時任南通縣縣長、後任輕工業部部長、廣東省委書記、省長的梁靈光在其1996年出版的回憶錄中也不忘稱頌這位老朋友。
1942年冬,吳浦雲負責接待了鄒韜奮先生,並親自主持了歡迎鄒韜奮先生的大會,就是在這次歡迎會上,鄒韜奮在學校操場那棵高大的銀杏樹下發表了著名的演說,號召人們「團結、進步、抗日」,吳浦雲更是對抗戰勝利充滿信心,積極號召知識分子投身抗戰。如今,憶及吳浦雲老先生與自己抗日戰火中的風雨歷程和青春年華,從溫橋縣中走出的南通市原市長、市委書記朱劍自言「刻骨銘心,終生難忘!」
但就在抗戰即將勝利之時,1945年7月,吳浦雲因勞累過度而中風,幸經及時搶救而漸愈。
三、返鄉興教辦學塾
當選代表聘書
1949年2月,南通解放。任教於南通市立中學的吳浦雲在參加南通專區文教會時政學習期間,首倡開辦民辦中學,並萌生了「辦一家中醫院或學校」的想法。同年8月,經南通專署文教處同意,他騰出位於陳家酒店南的自家祖屋,創建了初中水平的新民學塾(四安中學前身),並自擬聯語:「講許多或中或外的時事,教幾個不大不小的兒童」「工作要手腦並用,學習宜知能兼修」。學塾教室內,「毛主席像兩邊寫『這是群眾最好的先生,也是群眾最好的學生』,專署文教處及區政府函件原文亦抄錄,使學生共知」。1951年秋季開學時,吳浦雲「買來毛主席、孫中山畫像六張,張貼於中堂,取下觀音像藏起來,以示本宅已經學校化,而非家庭化了」。
1950年4月,吳浦雲(主席臺左六)在南通縣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上當選副主席。
吳知識淵博,辦學第一年,由他講授包括英語學科在內的全部初一課程。第二年聘請了教師2人,但他仍時常替病、事假老師代課。在吳浦雲的苦心經營下,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校第一年招生25人,第二年招初一學生54人,第三年全校學生數達為166人(初三此前已離校,分別錄取師範或分流至金沙、南通各校)。但在如此快速發展的背後,我們讀到的是「餘以全力處理校事,對醫治病者無暇兼顧」「上午連上三課,頭暈腦脹,說話無力」「凌宗芸應付不了,餘轉教化學」「張甫田借餘粯子飯一碗泡食」 「今借米下鍋」「體重115斤」「秋收後(平整)黃豆田,解決運動場地問題」「餘願以犧牲精神辦教育,施醫施藥救濟失學與貧病,且看將來效果,不顧目前困難矣」等記述,其日記中諸如此類工作辛勞、生活困難的記載有許多,當年辦校之艱難,今天讀來,仍不免令人為之動容。但在繁忙之餘,他會彈一曲三弦,抄幾頁醫書,享受其中,以此自我調節緊張的生活。
新民初中白銅校徽
新民初中補習班初二同學錄(封面)
1951年秋季開學後,面對無力接納更多學生入學這一困難,吳「與蔡區長談遷建中學」,得到首肯。1952年春,吳宅難以容納激增的學生,以至「一年級學生不能再容,多三人同座」,無奈之下他將自家牛車棚臨時改為教室,學生戲稱為「牛棚中學」。
四安初中鐵質琺瑯校徽
在四安區委、區公所的支持下,同年7月,他拆除了自家東西廂房和正屋東側耳房,遷建至陳家酒店街北運鹽河東(四安中學現址),又拆除了顯應庵、送子觀音堂等三處廢廟的磚木門窗,運來改建為校舍。為建好學校,除了要處理「德義和尚來談」宗教政策、「與尼姑和平解決」等問題,他還將自家方桌、碗櫥等物品搬到新校作為學具;將家中的廣玉蘭、紫薇、羅漢松等樹木花草移栽到新校;學桌不夠,他親自到鄰居家商借方桌;面對離校40多裡的嚴家灶等地的學生,他出面聯繫民宅安排住宿;他還請來瓦匠,到校趕做水泥黑板;又是他,將祖先建於酒店北街的「節孝牌坊」下的一對石獅子移至新校南大門,作為鎮校之物並裝飾著校門……其辦學之熱忱,建新校之艱辛,由此可見。
1956年1月22日,吳浦雲六十歲生日時與妻子(前左)在北京
這年暑期,一直為新校建設奔走的吳浦雲從縣政府文教科獲悉,南通縣初級中學正在籌建,並初定將校址設於四安,校長由縣長趙洪程兼任,吳浦雲任副校長。熟料,此後改變方案,南通縣初級中學(後改名西亭初中,今西亭高級中學)於1952年10月在瀾平橋建校。1953年秋季開學,原四安新民初中補習班6個班調整為公辦班,被劃作西亭初中分部。吳浦雲再次不計個人名利,奉命擔任分部主任。此時,全校學生數已達220人,1954年,全校學生數增加到330人。1956年,四安中學獨立建校,身為縣政協副主席的吳浦雲在短暫任職校長後奉調至金沙,駐會主持南通縣政協工作。
吳浦云為辦學而調換土地、製作黑板與田主和漆匠籤訂的協議書
(陶國梁、張國寶、張國林、凌紹賢、蔣錫山、姜順等後人如有閱讀本文,請通過文末郵箱聯繫作者)
吳浦雲擔任四安初中校長的任命書內頁
1959年4月,南通縣常務副縣長王安國、副縣長徐仰高、縣政協副主席吳浦雲(左二)三人率南通縣慰問團赴九圩港建閘工地慰問
吳浦雲先生一生熱心於地方教育事業,竭盡心力,積勞成疾,1964年春離任療疾休養。文革中也難逃被迫害的命運。1976年4月8日,這位可歌可泣的老園丁病逝於南通市中醫院,享年79歲。
晚年吳浦雲
歲月飛歌,時光流詩。吳浦雲當年主張遷校的南通縣中舊址溫橋小學早在1991年更名為「韜奮小學」,並被列為南通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曾先後兩次親筆題寫校名。而今,由他親手創建的四安中學現有師生數近1500人,在通州區初中教學質量考核中連年名列前茅,歷年來,以斐然的辦學業績成為通州的熱點初中之一,並早已躋身江蘇省示範初中行列。
2003年,吳次孫吳之和與家人在四安中學參加吳浦雲半身銅像落成儀式
如今,先賢吳浦雲那清輝音容的半身塑像,迎著朝陽端坐於四安中學校園內,讓後人欽仰,那明澈的雙眸透過圓圓的鏡框,依然凝視著他曾經嘔心瀝血過的校園。雖然早已離開了我們,但他對杏壇育人的懿德奉獻,對教育事業的不朽豐功,宛如高山流水,滋潤紅塵,撫育桃李,他的愛國興教的砥柱精神與丰采形象,永遠銘刻在家鄉百姓的心中!
約300餘萬字、反映南通近代歷史、特別是教育史的《吳浦雲日記》,成為通州檔案館的鎮館之寶
——發表於《南通畫報》2016第11期
感謝吳之和、黃為人等提供資料!
本公眾號關注四安(陳家酒店),兼及原南通縣、市。誠與關心本地歷史文化、風俗民情者交流學習。拋磚引玉,接納指教。切盼各界人士批評指導,以利勘誤完善。
同時懇請知情人士能提供與地方歷史文化有關的信息或圖片、實物。對選用的信息或材料,發稿時將註明提供人姓名,亦可付費使用。
電子郵箱:497587099@qq.com
關注公眾號 請長按掃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