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者不罪?

2020-09-22 有理兒有面

本文作者:香港資深媒體人 屈穎妍


中國人常說:「不知者不罪」, 現在才知道,這句話不是隨口說的。原來,無知,或者扮無知,真的可以成脫罪理由。

今年元旦,有便衣警員在旺角拍攝黑衣人活動時,遭暴徒喝止及追打,遇襲便衣警被毆至昏迷,不省人事,送院後證實頭顱內出血,傷勢嚴重,記憶力受損。一名19歲男學生當場被捕,另有三名分別是20、22、25歲的男子事後被捕,四人同就一項襲警罪受審。案件日前在西九龍法院裁決,裁判官林子勤指受襲警員因記憶受損,忘記關鍵證供,講不清楚遇襲情況。法官又認為增援的女警作供誇大供詞,故疑點歸於被告,判當場被捕的19歲學生李俊賢及事後被捕的20歲地盤工鍾兆濠脫罪,而在旁負責把風、通知施襲者增援警正趕到、速速逃逸的兩名被告李炳希及利子恆,林官指他們雖無出手打人,但份屬同謀,故判罪成。考慮兩被告對法律無知,「以為自己無動手就無犯法」,輕判他們各囚三個月。

不知者果真不罪,那麼警察、律師犯法豈非死定了?知法犯法就要罪加一等,無知犯法反而格外開恩,如此判罪標準,公平嗎?科學嗎?

我記得我考到車牌沒多久,有次在小路出大路的雙白線前,看到大路沒車,便慢駛而過,當時立即被交通警截停抄牌,我問他:「我犯了什麼法?」

交通警說:「雙白線出大路一定要停車。」

「我開得好慢啊!」

「但你沒有停。」

「我不知道要停。」

「不知不是犯法的藉口!」

從此,我牢牢記住兩件事:一,小路出大路見雙白線一定要剎車;二,無知不是犯法的藉口。根據普通法,一個人不能以對某一條香港法例無知而作為辯護理由,以求脫罪。舉個例:隨地吐痰罰款港幣1500,如果不知這法例就不用罰,可以想像後果如何。

法官林子勤「考慮兩被告對法律的無知」而輕判,那就是歧視所有知法的人。當無知可以獲輕判,聰穎就要受重罰,那法律面前還是人人平等嗎?以後每個上庭的人一定打死都扮無知。

至於那個當場逮捕的施襲者,他把便衣警打到頭顱內出血昏倒,竟因受襲者說不清襲擊情況及拘捕細節而讓疑犯脫罪,那就更莫名其妙了。能把這疑犯送上庭,證據肯定是多方面的,除了現場警察口供,還有閉路電視影像,警察暈倒了說不清,難道錄像也信不過?

以林官的邏輯,如果這是一宗謀殺案,受害人已不在人世,上不了庭,作不了供,那即使當場逮捕了殺人犯,即使閉路電視拍下殺人經過,也會因為受害者說不出受害情況,定不了罪,對嗎?官字豈只兩個口,黃官更有7個口呢!


本文轉自:港人講地

相關焦點

  • 有一種惡,叫不知者不罪
    他們說,正所謂「不知者不罪」,既然事先這些村民並不知道,那麼就不能把道德板子往他們身上招呼了。不知者不罪,意思是,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這個詞出自《說嶽全傳》第六十三回。起鳳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 不知者不罪?對於觸犯法律的人,不知就是無知
    時常說一句話「不知者不罪」,但對於法律來說,即使你是不知,但觸犯了就得受到懲罰。鄭州一女子在高鐵廁所吸菸觸發警報差點導致列車緊急停車,還拒絕合作出示身份證,質疑「這觸犯法律了嗎?」不知者不罪也有一定的道理,像你不知道某個人內心很脆弱,不小心開了他一個玩笑,導致這個人情緒控制不住,這可以說是不知者不罪。反觀高鐵女子,即使不知道高鐵上禁止吸菸,但後果非常嚴重,已經觸犯法律,這不能叫不知者,而是叫無知者。該名女子甚至提出疑問我犯法了嗎?顯而易見這就是無知者,隨後車長與女子說了一通道理。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知者不罪?」
    不知者不罪  「不知者不罪」很常見,多用於表現人們心胸寬廣,在人際交往中可以哈哈一笑而過。不過,「不知法」就不需要追究法律責任嗎?  現代法律是通過長期實踐、反覆探討擬定的,符合多數人價值觀和認識。任何有責任能力的現代人均應知道法律。現實中,為了公共利益、法律的有效實施,「不知法」不免責。
  • 「不知者不罪」不能成為傳謠的免責傘
    不知者不罪,不知謠傳謠,有沒有罪?上面這起案例告訴了我們答案—— 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 75歲老太種罌粟獲刑5年,「不知者不罪」行不通?
    除此之外,認定老太的罪行的其中一項關鍵因素就是考慮其是否主觀方面為故意,老太聲稱只是為了好看而進行種植,但如此大的種植量、工作量,老太當真不知是在製造毒品嗎?法院在認定主觀要件方面,還考慮到無論其目的是盈利還是滿足個人享用,都是為法律所禁止的。
  • 如何看待法律上的「不知者無罪」?
    「不知者無罪」可能包含兩種情況,一是對事實理解錯誤或者沒有意識到存在違法事實,二是對法律理解錯誤或者不知道存在相關法律。後者一般不能被作為刑事案件辯護理由,但在美國的判例中的確存在極少數的例外。先說第一種情形:例如,1952年的Morissette v. United States, 342 U.S. 246一案。
  • 不知者不罪:長途騎行等於盲目冒險?
    一路上碰到的大多數人都對我一個人長途騎行表示不解,也有一些人帶有色眼鏡看待長途騎行者,甚至把長途騎行跟一些驢友盲目冒險進入未經開發的山區劃為一類。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認識的長途騎行,好讓大家更加了解這一運動。長途單車騎行就是騎著自行車進行長距離行進,通常在幾百到數千公裡不等。有的人甚至一次出門就騎行上萬公裡,因此騎行路上根本不缺大神。
  • 不知者不罪?我們被這句話騙了多少年!
    作者 | 柚子中國有句老話,叫「不知者不罪」。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我什麼都不知道,這件事不能怪我。久而久之,這句話成為犯錯時的萬能句。
  • 不知者無罪?
    『若有人犯罪,行了耶和華所吩咐不可行的什麼事,他雖然不知道,還是有了罪,就要擔當他的罪孽』(利5:17)很多人都以為『不知者無罪當我們拿不知者無罪這種世俗常見觀念,來閱讀聖經時,當然很容易會和上帝真理產生衝突。這時,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理性過不去了。接下來,要不就是讓上帝真理降服在人類面前,要不就是破碎自己降服在上帝面前。
  • 不知者真的無罪嗎?什麼人才是不知者?
    平時,我們總是聽到「不知者無罪」這句話,有許多犯了錯誤的人會以這句話自行開脫,也會有些人以這句話為由原諒或者要求別人原諒犯了錯誤的人。對於這句話,大家都習以為常了,可是不知大家是否深思過這句話真的對嗎?法律對此又是怎麼規定的?到底什麼樣的人才能算是不知者?首先,對於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肯定不是所有的不知者都無罪。
  • 不知者無罪,是不是真的?
    一天,釋迦牟尼佛說法後,有個弟子向他請教「不知者無罪」是不是真的。對於這個問題,佛陀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做了一個比喻。人們就是因為不明真理,所以才會在苦海裡翻騰,在輪迴裡沉淪。
  • 【每日一習話】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
    他在講話中引用古語「病有標本」「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指出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需要找準導致深度貧困的主要原因,採取有針對性的脫貧攻堅舉措。&nbsp&nbsp&nbsp&nbsp「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出自《黃帝內經·素問·標本病傳論》,這句話大意是說,疾病有「標」與「本」之分,知道了二者之間的關係,就能夠正確治療、不犯錯誤;如果不了解疾病的標本關係,就是胡亂診治、盲目行事。
  • 天天學習|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
    天天學習|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 【釋義】「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是《黃帝內經》中岐伯對黃帝所提問題的回答。
  • 什麼是「不知者不為罪」?
    不知者不為罪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但這句話怎麼理解還是有講究的。刑法中有一句著名的法諺:不知法律不免責,不知事實可辯護。這句話說的是刑法理論中的認識錯誤的問題。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後果和有關的事實情況發生了誤解。
  • 【周末下午茶】 如何看待法律上的「不知者無罪」?
    『本期話題』 如何看待法律上的「不知者無罪」?在不了解對方法律的情況下,觸犯了當地法律,比如家住一個人深山老林的農民,第一次去新加坡,習慣性吐痰了,就遭遇罰款或其他處罰,事先又無人告知他新加坡不許吐痰這件事,不知者無罪,還是要正常追求他的責任嗎?關於這個問題,有沒有典型的案例?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文】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註解】知我者:了解我的心情的人;謂我何求:認為我有什麼要求【釋義】了解我心情的人,知道我心中的惆悵;不了解我心情的於是你在朋友圈發一條微信曰: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為你們的健康著想難道有錯嗎?
  • 不知者無罪,你信嗎?別天真了!
    我們非常熟知的一句話「不知者無罪」,「不只法者不為罪」。實際上,是不是這樣的呢?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認為自己不知道有這條法律規定、不知道這樣做是違法犯罪行為,所以無罪。這樣的辯解,能成立嗎?能被法律認可嗎? 不知者真的無罪嗎? 然而,你錯了。
  • 「不知者無罪」在詐騙犯罪案件中如何成立?
    所以,「不知者無罪」能否成立,取決於「不知」的內容到底是什麼?我一直喜歡拿自己辦理過的一個案件舉例,想要說明當事人對自身行為定性理解的偏差,與不構成犯罪的「不知」是兩回事。一個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第一次會見當事人的時候,當事人跟我說他已經在訊問筆錄裡面作了無罪辯解,並且辦案人員已經記錄。
  • 刑事案件中,不知者無罪嗎?不
    特別是在一些非法集資類犯罪案件中,很多行為和普通的銷售和民間借貸沒有表面區別,很多人的確難以區分,這種違法犯罪和偷盜拐騙有著明顯的界限,很多人並不了解哪種行為到底是非法集資犯罪,這種不知道法律規定而犯法,算不算「不知者無罪?」但是實際上,如果僅僅是以不了解法律規定來證明自己沒有犯罪故意,根本不會得到法官的認可。
  • 自貢一男子自稱「不知者無罪」,民警:想得美!
    在執法民警告知違法事實後,又開始辯稱自己沒讀過書,年紀大了,不知道自己行為違法,都說「不知者無罪」,自己不應該受到處罰。經了解,郭某為圖出行方便,借其弟弟的報廢摩託車無證駕駛上街買菜,直到被民警攔下時,郭某仍對自己的違法事實毫無認識。其後民警對其進行普法宣傳教育,告誡郭某「不知者無罪」的觀念錯誤,每個公民都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法律不會因為你「不知道」就「不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