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陵水的新村潟湖、黎安潟湖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海岸潟湖,曾一度陷入開發過度、汙染突出、生態退化的困境。近年來,陵水縣以藍色海灣整治為切入點,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努力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互促互進的有效路徑。
陵水黎族自治縣位於海南省東南部,海岸線全長118.57公裡。新村潟湖和黎安潟湖就像兩顆鑲嵌在海岸線上閃亮明珠,堪稱陵水的「雙眸」。
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居民缺乏生態保護意識,魚蝦養殖排放汙水問題突出,導致附近海域汙染嚴重,海水水質不斷惡化,兩個潟湖的生態整治修復已是刻不容緩。
「雙眸」蒙塵
陵水新村潟湖、黎安潟湖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海岸潟湖,周邊多山,口門狹小,湖內無浪,自然環境優美、資源豐富。新村潟湖面積約22平方公裡,建有國家中心漁港;黎安潟湖面積約10平方公裡,建有省級海草保護區,是海南省典型的潟湖生態景區和漁業生產基地。
在當地村民的記憶中,上世紀90年代,新村潟湖內水質清澈澄透,紅樹林叢生,是各類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原生態樂土。
然而曾有一度,由於紅樹林生長區域多為淺灘適宜養殖,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越來越多的漁民在潟湖內養殖魚蝦,未經處理的養殖汙水直排大海,海洋環境質量每況愈下。
數據顯示,高峰時兩個潟湖漁排養殖戶超過1000戶,面積達3800多畝,養殖面積的擴張,對海洋生態造成極大影響。
陵水黎族自治縣海洋與漁業局海域室主任劉志飛說:「長期以來,伴隨著潟湖口門處淺灘和攔門沙的不斷發育,兩個潟湖潮汐通道受到泥沙淤積影響,水體交換能力持續變差。再加上,養殖廢水和沿岸生活汙水的無度排放,附近海域生態環境已經不堪重負。」
生態警報頻頻拉響。受人為因素和養殖業汙染影響,兩湖海水水質富營養化嚴重,曾經茂盛的紅樹林逐年減少,所剩面積僅為上世紀80年代的20%左右。同時,新村潟湖獨特的海草床生態系統也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海草平均密度、底棲生物量等指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傳統漁業的興起在超越了環境的承載力後,發展模式勢必難以為繼。2016年年初,新村潟湖就曾發生網箱養殖魚類因缺氧大量死亡的現象,部分養殖戶損失慘重。「這其實是一個惡循環,養殖業的無序發展,造成海水水質變差、溶氧率降低,以致魚類養殖缺氧事故頻發,漁民的收益必然受到影響。」劉志飛坦言。
警醒之後齊發力
蒙塵的「雙眸」讓陵水人痛定思痛,下決心還兩個潟湖的美好景象。
劉志飛告訴記者,2016年5月,中央財政支持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的通知印發,為兩個潟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帶來了契機。
當年,《海南省陵水縣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獲得國家批覆,要求把新村潟湖和黎安潟湖打造成為生態環境優良、開發利用有序、人海和諧共處的生態、生活、生產共榮的藍色海灣。
2017年,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新村鎮汙水收集管網及集中處理、口門淺灘和攔門沙整治、紅樹林補種、海灣環境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岸灘和海上垃圾的收集與清理、沿岸部分人工構築物拆除與親水平臺建設、新村潟湖貝類底播增殖放流、土福灣赤嶺漁村岸線修復整治等8項重點治理工程正式啟動。
陵水縣藍色海灣整治項目採取代建模式,由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簡稱中交四航院)提供代建管理服務。「潟湖治理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陵水堅持科學論證、規劃先行,對潟湖的生態環境和綜合整治進行壓力分析與反覆論證。這8項重點工程從源頭治理、汙染預防、生態修復、動態監測等方面入手,全方位、立體性地保障了整治行動科學合理、不留死角。」中交四航院工程師楊全武對記者說。
紅樹林溼地生態系統,對於維護海洋生態平衡,有效保護海岸潮間帶的動植物資源,提高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們用了近一年,完成了2009畝的紅樹林補種和2100萬尾貝類底播增殖放流,以此達到海洋生態修復的目的。」楊全武說。
如今,漫步在新村港大墩段灘涂,近40萬株人工種植的紅樹林猶如一塊綠毯鬱鬱蔥蔥的鋪展在海岸上,築起一道綠色長城。遠處白色的海浪拍打著岸灘,成群的鳥兒空中翻飛,整齊的房屋隱藏在藍天綠樹間,儼然一副風光旖旎的生態畫卷。
尋找治本之策
「藍色海灣整治不僅要恢復潟湖的生態環境,更要以此為契機建立一套長效治理機制,這才是治本之策。」劉志飛說。
針對潟湖養殖業無序發展等問題,陵水縣制訂了《新村港、黎安港養殖漁排和海上餐廳綜合整治工作方案》,根據《陵水黎族自治縣海洋功能區劃》,合理確定兩個潟湖養殖漁排存量,消減不符合要求的養殖漁排,並規劃建設深水網箱養殖,引導向潟湖外拓展,促進漁民轉產轉業。
新村鎮汙水處理廠及配套工程建設目前也在強力推進之中。記者在現場看到,烈日下,工人們正忙著清理場地,密密麻麻的水泥立柱等建築材料已運抵工地。
楊全武說:「該項目佔地面積約61.54畝,一期處理規模為2萬噸/天。屆時,來自沿岸地區的生活汙水將全部匯集於此,經過處理後實現達標排放。
陵水縣在實施藍色海灣整治過程中還不斷強化對沿岸部分構築物的清理,截至目前共拆除違規人工構築物1414平方米,潟湖沿岸環境得到大幅提升。
「為了增加潟湖的納潮量,我們還專門實施了口門淺灘和欄門沙整治工程,增強水體交換能力。同時,還布放了5套監測浮標,實現對潟湖海洋環境的實時監控。」楊全武說,這些監測設備可以在無人操作狀態下自動對海洋水質、氣象、波浪等多要素進行長期在線監測,有助於科學把握潟湖生態系統變化,從而形成科學的治理方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藍色海灣整治只是陵水向海洋要經濟效益與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項目實施之初,我們就注重將藍色海灣整治與鄉村振興戰略和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結合起來,旨在持續推進傳統漁業轉型升級,壯大濱海旅遊產業,實現海洋經濟更有質量的發展。」劉志飛說,下一步,陵水縣將積極抓好項目後續建設,將新村鎮和黎安鎮打造成集海水養殖、觀光、度假於一體的海洋經濟全域旅遊區,探索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互促互進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