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後疫情時代變局與新局——前瞻2021總量論壇」,別開生面地以直播方式在雲端召開。此次論壇邀請到宏觀經濟、國際政治領域的重磅專家,與廣發證券總量團隊的首席分析師,一起分析後疫情時代變局的特點,展望中長期可以把握的確定性機會。
廣發證券副總經理楊龍在致辭中表示,當所有國家遭受疫情的巨大衝擊時,中國以獨有的韌性,成為今年經濟增速實現正增長的國家。中國新舊動能轉化的趨勢仍在繼續,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速顯著快於整體,可預見會有更多「硬科技」優秀上市公司不斷崛起。隨著疫苗上市,市場對全球經濟復甦懷有更多信心。
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博士發布題為《2021宏觀變局五問》的主題演講。他認為,展望2021以及更長時間,需要把握住五個問題:第一,2021全球經濟復甦力度將不如預期,短期需關注結構性通脹,長期需警惕高通脹甚至惡性通脹;第二,全球總需求復甦,短期看有賴於發達國家的消費,長期看中國消費增長確定性更高;第三,如果通脹遲到,主要央行大概率繼續選擇債務貨幣化,邊際變化取決於國與國之間的利差和本幣幣值;第四,國內經濟不斷升級,將帶動外貿結構優化,「雙循環」經濟的暢通,很可能讓中國從淨出口國轉為淨進口國;第五,中美兩國能否形成G2新格局,取決於美國經濟修復能力,及中國「雙循環」。大選之後,中美角力將從「貿易戰」「科技戰」轉向「規則戰」。
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原所長、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餘永定,在《雙循環和中國發展戰略調整》的演講中強調,在國際市場容納能力有限,產業體系地域受外部衝擊,自主創新動力不足,地緣政治環境惡化等諸多挑戰之下,當前以「雙循環戰略」取代「以加工貿易和FDI為特徵的出口導向戰略」,是中國必須要做出的調整。中國應該全面評估自身產業體系的脆弱性,及時加以彌補。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優化國內分工、建立跨省際的國內產業鏈,加強「基礎廣泛的應變能力」。在制定和執行產業政策的過程中,防止腐敗和尋租行為,防止政策被利益集團所俘獲。在高科技產業搶佔制高點和發現制高點,後者需要從基礎教育、基礎研究、探索精神培養做起,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研體系改革。調整海外資產負債結構,減少美國國債持有,減少高成本債務,充分利用好本國儲蓄。只要深化國內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經濟結構,中國仍有望在相當時間內維持較高經濟增速,最終實現「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百年夢想。
國際關係學院校長助理達巍教授在《回到未來:拜登勝選與中美關係》主題分享中謹慎預期,中美關係困難短期內難以改觀,但是兩國之間仍有「或可期待的未來」。他分析,美國總統拜登及團隊最大的特點是專業,這代表美國未來政策可預測性較強,這對中國而言有利有弊。和前任川普相比,拜登想保持美國霸權,但兩國並不必然進入全面競爭。拜登上任第一年,對華貿易政策估計會延續目前狀況,再過1-2年則可能有意願通過談判,把中美關稅降下來。估計科技政策明年不會有太大調整,後期會做評估和調整,與美國安全關係不大的或者與美國經濟長遠競爭力關係不強的行業或有機會鬆動。對中國而言,應當努力在高層政治對話機制、軍事互信機制、雙方互相可以接受的經貿關係、雙方可以接受的人文交流等方面,和美國建立穩定的關係,盡最大努力抓住機遇。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發展研究中心董事總經理郭磊博士在題為《尋找確定性:2021年宏觀環境展望》的演講中提到,不能將「疫後經濟」與傳統復甦相比,它在全球經濟共振性,驅動力量多元化,出口需求剛性,場景變化對產業鏈的影響,以及疫苗作為最終打破疫情影響的變量上,有更多獨特性。郭磊博士預測,2021年有七種力量帶動著中國經濟,即未來逐步減速的基建、地產,繼續加速的是出口、製造業、服務業。他判斷,2021年政策收斂主要為預防應急寬鬆的溢出效應,主線將變成「穩槓桿」,金融政策的三個傳統敏感領域(房地產、地方融資和影子銀行)都將比2020年更謹慎。從中長期看,十四五的「雙循環」將影響深遠,兩個重要支點是都市圈建設和產業鏈高級化。
廣發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戴康在年度報告《逆水行舟—2021年A股年度策略展望》中表示,2020年「金融供給側慢牛」延續,2021年A股核心矛盾切換至「盈利修復 VS 信用緊縮」,金融條件收斂使A股連續兩年擴張的估值大概率轉向收縮,降低預期收益率。結構上,順周期板塊將延續「相對業績」優勢,「出口鏈」順周期有望開啟新一輪結構性「擴產」。2021年信用主線將是「縮量穩價」,監管環境將更重視「穩槓桿」以及風險的防範和化解。貨幣政策將「穩健」為主,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
廣發證券金融工程首席分析師、發展研究中心執行董事羅軍發表題為《量化角度展望市場》的主題演講。資產配置方面,根據宏觀指標量化分析,目前繼續看好權益、工業品,看空債券;根據交易數據量化分析,短期沒有過度樂觀及超買信號。風格方面,宏觀事件、分化度以及資金流模型繼續看多低估值風格,日曆模型建議年底逐漸布局小盤風格迎接春季躁動。行業方面,多數模型繼續看多周期、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社服,擇機布局電子等科技板塊迎接春節躁動。
廣發證券海外首席分析師張靜靜在《經濟過熱,貨幣轉向—2021年海外經濟展望》的報告中提到,2021年海外經濟有三點增長動能:疫後全球地產銷售熱推動的地產投資加速、疫苗接種後的報復性消費與投資以及RCEP等因素催化下的強資本開支周期啟動。加上通脹中樞上移,2021年海外經濟將切換至過熱階段。與此同時,由於政府槓桿率回落、2021H2美聯儲或減少購債並推動美債收益率曲線加速陡峭化。從資產端來看,2021H1美股及大宗商品仍有上行空間,2021Q2黃金也有望迎來一波反彈,但2021H2在美債曲線加速陡峭化的過程中美股等高估值資產或面臨調整。
廣發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劉鬱在《2021年信用債市場違約展望》中表示,2021年,國企產業債整體到期壓力增大,且弱資質國企到期壓力更大。疊加2020年4季度國企違約額攀升,市場對弱國企的避險情緒增強,弱國企再融資難度增大,違約風險將上升。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民企,國企債券違約的不確定性較大,還取決於企業、政府、金融機構等相關方的博弈。
廣發證券銀行首席分析師倪軍在《2021年流動性與利率環境展望》中提到,經濟繼續修復,實體融資需求抬升,區域經濟復甦分化值得關注。貨幣寬鬆退出,財政回歸常態,信用供給收斂。資產增速緩慢回落,終端利率上行驅動息差走闊。資產質量總體平穩,區域和大小銀行間有所分化。在息差與不良雙拐點之下,盈利上行周期開啟。
廣發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陳福在《價值與彈性的相得益彰》中判斷,保險板塊具有較為確定性的投資機會。一方面,國務院常委會再次重申,大力發展商業保險,負債端2021年有望開啟新一輪的成長周期,近期各家公司的開門紅數據較為樂觀;另一方面,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長端利率仍處於上升態勢,利好險企的資產配置。他認為,證券板塊具有向上彈性。一是未來3個月短期流動性環境相對寬鬆,有利於成交量放大;二是資本市場正處於深化改革,行業利好有望不斷落地。
此次總量論壇在新浪財經、Wind 3C以及進門財經等三個平臺同步播出,當天活動吸引了過萬名機構投資者、上市公司高管、行業專家等專業機構客戶在線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