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翻譯模式是把外語翻譯為母語,這是因為, 「even years of study and experience do not necessarily enable one to be completely at home with an acquired language,」 (Sofer 1998)(一個人即使學習和使用外語多年,也不一定能夠完全達到自如的程度)。但實際情況是,如果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處於劣勢,學習該國語言的外國人就會很少,其中願意從事該語言翻譯的人更少。而這些弱勢國家出於政治、經貿和文化交流的需要,往往要把大量的文獻譯為外語,依賴外國人翻譯是不現實的,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需要由本國人把文獻資料從母語翻譯為外語。正如Campbell(1998)所說的,「for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ranslation into the second language is a regular and accepted practice」(在世界很多地方,譯為第二語言是一項常規和人們所接受的做法)。
與英語相比,漢語處於劣勢,雖然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但短期內漢譯英的工作由中國人自己做的局面不會有根本性改變。對於十分重要的文件,頂多最後由外國人在語言上把把關。
許多人的研究表明,外語水平難以達到自如,除其他原因外,主要是沒有掌握足夠的英語成語、搭配和句套子(idioms, collocations and sentence stems)。
英語成語經常是比喻性質的,其組成部分不能隨意替換,如bark up the wrong tree, have sticky fingers等。
搭配分為兩類,一是語法搭配(grammatical collocations),二是詞彙搭配(lexical collocations)(Benson等1997)。語法搭配是一個短語,由一個主導詞(dominant word),即名詞、形容詞和動詞,加一個介詞或不定式、從句等語法結構組成,如account for, apathy towards, offer to help, a pleasure to do something, and afraid that it would rain.
詞彙搭配不包括介詞、不定式或從句等,而是由名詞、形容詞、動詞和副詞構成,如strong tea, rough estimates, readily available, sorely needed, deeply absorbed. 詞彙搭配比成語更為靈活(如sorely needed 也可以說badly needed),但比單詞的自由組合更為固定。所謂自由組合,是指只要符合語法規則,就可以幾乎不受限制地進行組合。如,與put搭配的賓語可以是任何物體;run表示「管理」的意思時,其賓語的選擇範圍雖受到一定限制,但仍可以在意思上歸納為任何可以管理的機構,如business, institution等。
句套子是指一個句子的骨架(也叫sentence builders, lexicalized sentence stems),如 at the heart of … is …, demand for … is high, with all the…, it should be no surprise that …, to be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 there’s no doubt that X or my point here is X.
另外,還有一些固定的短語和句子,似乎無法歸入以上各類,如by the way, Can I help you?等。
研究認為,人們在表達思想時, 遵守「成語優先原則」(idiom principle),即首先選用語言中業已存在的表達方式,當找不到現有的表達方式時,再使用自由選擇原則(open-choice principle),即根據語法規則創造新的表達方式。業已存在的表達方式就是指成語、搭配、句套子等。我們在學習外語時,傳統上強調語法規則,按照語法規則造句,沒有遵循成語優先的原則,導致語言不符合習慣。
但現在的問題是,儘管我們知道應當遵循成語優先的原則,我們卻沒有足夠的「成語」(包括成語、搭配和句套子)可供使用,無論在口頭表達、寫作或翻譯時都是如此。
表達和寫作當然要符合英語習慣,翻譯是否一定要符合英語習慣呢?我想這是不言而喻的。從古到今,無論中國的翻譯家,還是外國的翻譯家都提出過很多種翻譯標準,其中都強調了譯文要符合譯入語語言習慣,如「信」、「達」、「雅」中的「達」,「忠實」、「通順」中的「通順」;紐馬克(1988)也說過,在進行交流性翻譯(不是字面翻譯)時,無論翻譯的是信息性文本、通知或廣告,「自然」(naturalness)都是至關重要的。
紐馬克的結論是:「所以,如果目的語不是譯者慣用的語言,就沒有辦法翻譯好。」(That is why you cannot translate properly if the TL is not your language of habitual usage.」)然而,我們面臨的工作恰恰是無法做好的工作。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外語學習者所缺乏的不是語法知識,而是慣用表達方法。語法知識是有限的,容易在短時間內掌握,而慣用表達方法的數量要大得多,短時間內充分掌握有很大困難。為此,一方面我們在外語教學中應充分重視慣用表達方法,另一方面,對於翻譯專業的學生以及廣大從事中英翻譯實踐的人士來說,由於沒有時間專門學習外語,必須學會在翻譯中提高自己的英語表達能力,使我們譯文儘量符合英語習慣。
我在《網際網路在翻譯中的妙用》一文中,向大家介紹了用網際網路查找專有名詞、技術性術語以及回譯的方法,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向大家介紹用什麼手段解決英語表達習慣問題,重點介紹翻譯時如何確定句子骨架和詞語搭配。根據我的實踐和教學,我提出以下幾個操作步驟:
1. 確定句子的關鍵詞
2. 根據漢英詞典查找關鍵詞的英語譯法
3. 根據英英詞典檢驗關鍵詞的英語譯法是否符合特定上下文的意思;如果不符合……
4. 根據英語同義詞詞典尋找更為貼切的譯法
5. 根據英語搭配(用法)詞典、語料庫等電子手段等確定該關鍵詞的語法搭配(句型)、詞彙搭配,從而確定譯入語句子框架
6. 把原文各個組成部分按照語法要求逐項納入該句子框架,注意各成分內部的搭配
當然,並非翻譯每個句子都要遵守以上步驟。如果對各種句子結構、搭配都很熟悉、有把握,當然不需要每個地方都查。這些步驟是遇到問題時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