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王喜文博士曾在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實踐工作10多年,他如此剖析中國製造業的劣勢:
中國雖然已經是製造大國,但製造業「大而不強」,與製造強國仍有較大差距,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有些還是根本性的,最主要的有三大問題: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
從生產角度來看,中國製造業產業結構的不合理表現為低水平下的結構性、地區性生產過剩,又表現為企業生產的高消耗、高成本。具體而言,許多重要產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高,自主開發能力弱,難以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很多行業產能嚴重過剩,2013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9%,落後產能佔15%至20%。
隨著中國外貿規模的迅速擴大,外部市場需求的約束力顯著上升,低檔產品、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從長期來看呈不斷惡化的趨勢,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出口格局在今後不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二、產品附加價值不高
一直以來,中國企業大都採用貼牌生產方式,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產品設計、關鍵零部件和工藝裝備主要依賴進口。即使是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定份額的產品,中國生產廠商也更多地處於組裝和製造環節,普遍未掌握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關鍵技術主要依賴進口。
由於附加值低,中國產品獲利甚微。2011年底,美國學者發布了一份名為《捕捉蘋果全球供應網絡利潤》的報告,其中針對iPhone手機利潤分配的研究顯示,2010年,蘋果公司每賣出一臺iPhone,就獨佔其中58.5%的利潤,而中國大陸勞工獲得的利潤僅佔1.8%。正因為在價值鏈中沒有技術優勢可言,儘管付出強勞動,獲得的卻是最底層的、少之又少的微薄利潤。
三、能源消耗大,汙染嚴重
中國是世界第一製造大國,2013年,全國一次能源消耗近37.5億噸標準煤,用佔世界21.3%的能源消耗量,創造了佔世界11.6%的GDP。當前,中國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氮等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均居世界首位,霧霾、水汙染、土壤重金屬超標已成為社會公害。
在世界產業的分工鏈條中,屬於中國的環節是製造業,這本身就是一個對自然資源需求量極大的產業,再加上利用效率低,導致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自然資源的消耗過快。國際初級產品市場價格的不斷上漲給中國以低成本取勝的製造業市場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本文出處:http://www.feiji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