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 產品附加價值不高 能源消耗大汙染...

2020-12-20 中國廢舊物資網

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王喜文博士曾在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實踐工作10多年,他如此剖析中國製造業的劣勢: 

中國雖然已經是製造大國,但製造業「大而不強」,與製造強國仍有較大差距,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有些還是根本性的,最主要的有三大問題: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 

從生產角度來看,中國製造業產業結構的不合理表現為低水平下的結構性、地區性生產過剩,又表現為企業生產的高消耗、高成本。具體而言,許多重要產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高,自主開發能力弱,難以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很多行業產能嚴重過剩,2013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9%,落後產能佔15%至20%。 

隨著中國外貿規模的迅速擴大,外部市場需求的約束力顯著上升,低檔產品、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從長期來看呈不斷惡化的趨勢,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出口格局在今後不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二、產品附加價值不高 

一直以來,中國企業大都採用貼牌生產方式,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產品設計、關鍵零部件和工藝裝備主要依賴進口。即使是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定份額的產品,中國生產廠商也更多地處於組裝和製造環節,普遍未掌握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關鍵技術主要依賴進口。 

由於附加值低,中國產品獲利甚微。2011年底,美國學者發布了一份名為《捕捉蘋果全球供應網絡利潤》的報告,其中針對iPhone手機利潤分配的研究顯示,2010年,蘋果公司每賣出一臺iPhone,就獨佔其中58.5%的利潤,而中國大陸勞工獲得的利潤僅佔1.8%。正因為在價值鏈中沒有技術優勢可言,儘管付出強勞動,獲得的卻是最底層的、少之又少的微薄利潤。 

三、能源消耗大,汙染嚴重 

中國是世界第一製造大國,2013年,全國一次能源消耗近37.5億噸標準煤,用佔世界21.3%的能源消耗量,創造了佔世界11.6%的GDP。當前,中國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氮等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均居世界首位,霧霾、水汙染、土壤重金屬超標已成為社會公害。 

在世界產業的分工鏈條中,屬於中國的環節是製造業,這本身就是一個對自然資源需求量極大的產業,再加上利用效率低,導致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自然資源的消耗過快。國際初級產品市場價格的不斷上漲給中國以低成本取勝的製造業市場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本文出處:http://www.feijiu.net/

相關焦點

  • 由投入產出表看江蘇製造業結構的調整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這六個產品部門既是其他產品部門的中間消耗原材料的主要供應者,另一方面,在生產過程中又要大量消耗其他產品部門的產品。這表明上述六個產品部門對整個經濟體系具有輻射性、制約性雙重性質,已經成為江蘇國民經濟體系中重要的產業部門,它們的發展將直接決定江蘇製造業及國民經濟的整體質量。
  • 「中部主要問題是產業結構層次不高」
    但總的來看發展潛力和空間還是比較大的。  中部的問題主要還是產業結構層次不高,其發展的壓力一是產業轉型升級,原有的低層次、低附加值產業要往高端發展;其次重工業的比重相對較大,節能減排的壓力也很大。2011年的數據是,中部萬元GDP能耗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3%,萬元工業產值能耗差不多高出40%。
  • 目前江蘇省能源生產、供應情況與存在問題分析
    江蘇是能源消耗大省,又是能源資源小省,是典型的能源輸入型地區,能源供需問題解決的好不好直接影響當前江蘇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是江蘇國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搞清楚我省能源資源與消費現狀與結構,了解能源需求與存在的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 【專題探究】我國有哪些能源問題?能源結構統計圖如何判讀?高考地理如何考新能源的開發及利用?一文給你總結全了,地理考神都收藏列印了
    在區域能源、礦產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傳統工業區,如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中國東北老工業基地大多有過衰落經歷,原因大體相同,即產業結構單一、傳統產品成本上升或市場需求量下降,或技術落後、設備老化、環境汙染嚴重,再加上新技術革命的衝擊等因素。(4)分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 《中國的能源政策(2012)》白皮書(中文)
    中國能源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能源資源稟賦不高,煤炭、石油、天然氣人均擁有量較低。能源消費總量近年來增長過快,保障能源供應壓力增大。化石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為減少對能源資源的過度消耗,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國不斷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逐年下降。
  • 從投入產出表看湖南經濟結構調整
    流入流出結構反映了湖南產業結構特徵和產品的競爭優勢。2007年湖南產品由2002年的淨流出5.46億元轉變為淨流入168.73億元,2007年湖南流出的產品價值總量4910.65億元,流入產品的價值總量5079.38億元,對外需求規模略大於省外需求。在省外貿易額中,貨物貿易額佔92%,服務貿易額佔8%。
  • 淺談中國城市大氣汙染現狀及其對策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大氣汙染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最嚴峻的環境問題,如何防止大氣汙染已被各國政府高度重視。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加劇,能源消耗迅速增加,大氣汙染日益嚴重。通過分析中國大氣汙染現狀、主要危害、造成汙染的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預防治理對策。
  • 能源大數據:浙江省能源生產與消費情況
    本報告使用datafocus系統,對浙江省統計局發布的包括能源生產量、能源消費量等能源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果:全省能源生產量年增率波動幅度大,能源消費量連年增加;歷年來浙江省能源消費彈性係數基本小於1;第二產業的用電量最大,新能源「熱力」在工業企業能源消費佔大比例等。
  • 新中國產業結構演變述論(1949-2016)
    可以看出,經過20世紀60年代前期的調整,產業結構基本趨於協調。其次是1966-1978年,十年「文化大革命」、1970年和1978年的經濟過熱,導致產業結構嚴重失調。三次產業產值比重1965年為38∶35∶27,1978年為28∶48∶24,⑩農輕重比例嚴重不合理;工業內部結構不合理,能源動力緊張使大批企業經常停工半停工,鐵路運輸和港口裝卸能力嚴重不足,機械加工能力卻超過了鋼材數量的三四倍。
  • 蘇偉: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推動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
    蘇偉指出,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鄭重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充分體現了我國堅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定力和戰略抉擇,展現了全力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巨大勇氣和堅定信心,充分詮釋了中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的大國風範和責任擔當。
  • 西方無權指責中國過度消耗能源
    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對中國的研究開始於1981年,當時主要從事對石油開採的研究,後來又逐漸深入到中國的經濟、環境、能源等方面的問題。我對於西方媒體這種製造轟動效應、譁眾取寵的行為很是不滿。我認為國際能源署的統計方法已經過時。首先,太陽能、水能和風能同樣被計入能源消耗,和其它汙染環境的化石燃料一樣,以多少噸油當量(在中國通常被稱為「標準油」)來計算。
  • 江蘇能源消費與工業經濟發展關係研究
    工業經濟發展與環境汙染之間矛盾問題越來越突出。   江蘇的能源利用效率較低,關鍵在於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能耗的產業如鋼鐵、化工、水泥等比重過高,而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產業如電子信息、精密製造和第三產業比重仍然過低
  • 大力發展比較優勢產業 提升湖北製造業綜合競爭力
    3、產業結構與市場擬合度越來越高,八大產業構成製造業框架   (1)門類齊全,形成了以汽車、鋼鐵、化學原料製造、菸草、紡織、建材、農產品加工業和通用設備製造業為主體的產業集群。   (二)湖北省製造業面臨的問題透視   1、產業結構不合理,層次不高   (1)附加值率低,產業鏈條短,高附加值產品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夠。
  • 第三屆能源、環境和產業經濟與政策研討會在津舉行
    本站訊 2018年11月10日至11日,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與國家能源、環境和產業經濟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三屆能源、環境和產業經濟與政策研討會在天津大學舉行。開幕式由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院長、國家能源、環境和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張中祥主持。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產業經濟學與發展經濟學理論」、「產業政策、經濟增長與轉型升級以及社會影響」以及「公共物品、能源與環境經濟學」三個專題展開深入研討。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助理王弟海教授主持了「產業經濟學與發展經濟學理論」專題研討環節。
  • 生態環境部莊國泰:推動清潔低碳能源成為能源消耗增量主體
    12月22日,國新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在談到在「十四五」期間,如何推動綠色發展方面有哪些基本的路徑和措施是,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莊國泰稱,能源結構調整方面,推動清潔低碳能源成為能源消耗增量主體、降低煤炭消費總量。在運輸結構調整方面,鼓勵新能源汽車使用,包括在遠距離運輸中加快形成以鐵路,我們常說的叫「公轉鐵」和水路為主的新格局。
  • 權威解析:我國碳酸鈣產業、產品和生產裝備發展趨勢
    >中國碳酸鈣產業長期處於要素驅動、外延增長發展模式,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汙染嚴重,與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新型工業化要求差距較大。通過能量梯級利用、採用清潔能源減少能耗和環境汙染。通過優化園區布局、產品結構、工藝技裝、調度管理,實現碳酸鈣企業內部、碳酸鈣企業之間以及與碳酸鈣企業與礦山、建材等相關企業在能源、物流上的銜接、匹配,減少物、能消耗,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新型工業化之路。
  • 儲能產業春天已來,今年電儲能增量或超1吉瓦
    3月16日,科華恆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科華恆盛」)副總裁林儀在福建廈門舉辦的「全國首屆儲能技術與綜合能源服務高層研討會」現場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採訪時說:「保守估計,今年我國電儲能增量將至少超過1吉瓦。」儲能是綜合能源系統的紐帶近年來,綜合能源服務在國內工業園區和大型建築等領域大受歡迎。
  • 江澤民:《對中國能源問題的思考 》
    而第一篇論文,就是江澤民的《對中國能源問題的思考》。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當今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關注的焦點。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離不開有力的能源保障。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中國現代化加快推進的大背景下,如何認識能源發展趨勢,選擇什麼樣的能源發展戰略,採取什麼樣的政策措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需要認真加以思考。
  • 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居世界首位!2020年中國能源大數據報告出爐!
    中國能源大數據報告(2020)第一章我國能源發展概述一、宏觀經濟形勢1。產業發展水平繼續提升,新動能保持較快發展2019年,三次產業發展水平繼續提升,製造業增加值有望連續10年位居世界第一,主要產品產量穩居世界前列,新動能保持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