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們總喜歡逗樂小孩子,看著小天使們「嘿嘿嘿」笑,世界都變可愛了一點。
但杭州盧女士(化名)卻為女兒「傻樂」發愁,因為她常常在不合時宜的時候莫名其妙笑起來,笑的時候神情不大對頭。
最後,女兒在浙大兒院神經內科確診為「痴笑型」癲癇,原來她是被腦子裡的一個瘤子「點了笑穴」,導致大腦異常放電,才會無緣無故傻笑。
女兒不分場合地傻笑
媽媽帶她來到心理科
盧女士的女兒楠楠(化名)今年5歲,從小就是家裡的開心果,特別招人喜歡。但最近1、2個月,她標誌性的笑臉開始發生變化。
盧女士說,以前楠楠都是在看到好玩的視頻、圖畫才大笑,看得出來是發自內心的開心。
但這段時間,她經常不分場合地傻笑,「笑得特別不自然,皮笑肉不笑的,看不出什麼感情。」這種神秘的笑持續一數秒就消失了,一天會出現5、6次。
盧女士以為女兒是精神錯亂,就帶她去看了心理科,但沒查出任何精神方面的問題。在心理科醫生的建議下,她轉到了浙大兒院神經內科。
神經內科高峰主任一聽這種症狀,馬上想到了「痴笑型」癲癇,這種疾病的典型症狀就是像突然被點了笑穴一樣莫名其妙地笑。
磁共振檢查證實了他這個猜測,楠楠的下丘腦部位長了一個一公分左右的腫瘤,下丘腦錯構瘤,「腦內的腫瘤產生異常放電,每次放電持續數秒或數十秒,患者通常會出現發作性假笑。」高峰說。
腫瘤的位置較深,手術難度不低。浙大兒院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放射科、腦電圖等多個科室組織了多學科聯合會診(MDT),為楠楠制定了一個手術方案,隨後順利切除了腫瘤,楠楠的傻笑就消失了。
接連兩個孩子都是癲癇患者
專家提醒家長重視基因檢測
高峰說,楠楠的癲癇是腫瘤引起的,屬於結構性病變引起的癲癇,還有很多癲癇是由遺傳性病因引起的,這時候基因檢測就顯得尤為重要。
曾經有一對奔潰的家長找到高峰,他們兩個孩子都是癲癇患兒,正是因為忽略了基因檢測。
大寶診斷為癲癇後,當地醫院基因檢查發現了致病基因,屬於「新生突變」,也就是孩子自己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產生了自身基因的突變,照理說和家長沒有關係,所以他們決定要第二個孩子。
但二寶生下來,依然是一個癲癇寶寶。這時,家長帶了小孩來到了浙大兒童醫院,醫生讓家長去做了特殊的基因檢測,才發現爸爸存在精子細胞嵌合突變,也就是說基因突變只發生在部分生殖細胞。兩個孩子的癲癇並不是自己基因突變造成的,而是從爸爸的生殖細胞遺傳下來的。
高峰說,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提高,這些比較隱秘的基因突變大都能被檢測到。所以在排除其他癲癇的病因的情況下,最好還是做基因檢測來確定病因,尤其是考慮要二胎的家長。
很多人的概念裡,癲癇就是那種在地上抽搐、口吐白沫的「羊癲瘋」,但其實癲癇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有些還很難察覺。
高峰介紹,癲癇是多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腦功能障礙症候群,由大腦神經元超同步異常放電所致突發、短暫、反覆腦功能紊亂,「它是兒童常見的慢性腦部疾患,我國發病率約千分之四~千分之九,其中5歲以內發病者超過一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嬰兒期:嬰兒期痙攣
嬰兒期痙攣是嬰兒期常見的一種癲癇類型,通常表現為頭部和上半身突然向前屈曲,就像不經意地點頭一樣,瞬間發作,不易察覺。
高峰提醒家長,如果看到小嬰兒頻繁突然點頭、身體抽動,那最好帶到醫院排查。如果發病2-4周內及時確診、治療,80-90%的預後良好,;但如果病情延誤,大腦長期異常放電、反覆發作將會出現不可逆的損傷,影響認知和智力。
兒童期:兒童期失神癲癇、良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BECT)
兒童期失神癲癇和良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BECT)是學齡期兒童常見的癲癇類型,2種癲癇類型如果及時診斷治療,絕大多數預後很好,但前者因表現為反覆發呆,而常被誤診為多動症;後者因表現為睡眠時的面肌、肢體抽動,而常誤認為睡眠障礙,而延誤診斷和治療。
新聞連結——
2020年6月28日是第十四屆「國際癲癇關愛日」, 今年癲癇關愛日主題為:5G時代,癲癇關愛(5G Era, Epilepsy Caring)。
5G時代來臨,信息高速,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正在改變每個人的生活,也改變社會的服務與管理。在醫療變革、萬物互聯、全球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癲癇多學科會診團隊將於2020年6月28日(周日)舉辦「2020年癲癇關愛日義診活動」。
浙大兒院神經內科高峰主任呼籲,兒童癲癇需要社會、醫療機構、家庭的共同重視,需要多學科共同協作,及早診斷治療才能控制發作、保護認知,護佑兒童健康成長。
【來源:錢江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