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的第一張披薩,來自必勝客?
1990年,必勝客在北京開了第一家店,披薩文化正式進入中國。
因為披薩啟蒙是必勝客的緣故,後來見到薄餅披薩和最近的網紅「切八塊」,都覺得蠻新奇。但仔細查來才知道,它們只是不同派系的披薩而已
披薩真是個蠻神奇的存在,一張大餅就是一頓飯,什麼食材都可以放,怎麼做都不會難吃。大概和火鍋殊途同歸,都是難以拒絕的大融合文化吧~
關於披薩的原型,眾說紛紜,但現代披薩起源於十八世紀的那不勒斯。
最早,披薩只是一種廉價的街頭小食,可能就和咱在路邊買個大餅啃似的。
▲ 19世紀的披薩師
By Civica Raccolta delle Stampe
« Achille Bertarelli » 1830
後來瑪格麗特皇后到那不勒斯旅遊,當地披薩師為皇后特製了水牛馬蘇裡拉奶酪披薩,皇后對此十分喜愛,這才讓披薩的地位漸漸高了起來。
那不勒斯為保證自己披薩原產地的地位,建立了那不勒斯正宗披薩協會(簡稱AVPN),只認可兩種披薩為「那不勒斯披薩」:
● 瑪格麗特披薩 pizza Margherita:由番茄、馬蘇裡拉芝士、橄欖油和羅勒葉等組成;
● 瑪麗娜拉披薩pizza Marinara:由番茄、小葉薄荷、橄欖油和大蒜組成。
瑪格麗特披薩
瑪麗娜拉披薩
圖:www.silviocicchi.com
除了材料種類,也對材料的品質(用酸度偏低的番茄,奶酪要水奶牛的等等)及製作工藝(用果木、明火壁爐、中間溫度高於500℃等等)做了要求。
正宗的那不勒斯披薩製作時是要將麵餅拋向空中,也是披薩師的絕技。
By Arthur Mouratidis
commons.wikimedia.org
我們在必勝客、達美樂等快餐店吃到的披薩,大多屬於鐵盤披薩(現在一般用鋁盤)或者手拍披薩。
披薩在美國人手中發揚光大,並成為流行世界的美食。我們熟悉的幾家披薩快餐店,就都來自美國。
美式披薩風格迥異,不過跟傳統意式披薩相比還是有一些共同點。精神上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放飛自我。
什麼好吃加什麼,多多地加,豪!不管你是肉食愛好者,還是芝士愛好者,都能得到完全滿足。
譬如芝加哥深盤披薩,厚厚的蕃茄醬下面都是芝士。
咬一口,嗯,好吃,是卡路裡的味道。
我們吃到的北京烤鴨披薩、土家掉渣餅、榴槤披薩、摩卡爆珠披薩、芝士芒果披薩、小龍蝦披薩,甚至魚香肉絲披薩,都是改良過的中式披薩。
中式披薩從麵餅到醬料都....沒什麼規律,秘訣在於:大餅放一切,完全沒有派別和原材料的限制,好吃最重要。
而在世界其他地區,也有當地特色的披薩,比如冬陰功湯口味、沙爹味、咖喱味、海苔味……
也許像天津人對煎餅果子的執念一樣(夾生菜的不正宗,加香腸的是邪教),義大利人看到全世界人民的改良披薩,也是拒絕承認的吧。
披薩種類那麼多,很難用一句話來回答胖不胖、健不健康之類的問題。
肉多、芝士多,脂肪和熱量自然高很多;如果喜歡芝士,肉就少放點吧,多放點彩椒也很好吃。
想要披薩熱量低,就選傳統的番茄醬披薩;同尺寸薄脆餅底的披薩,比普通厚底披薩熱量也少很多;美式披薩的餅底中,油脂含量也不低的。
微波爐裡叮一下的就能吃的冷凍披薩,絕大多數屬於超加工食品,還是少吃吧。喜歡披薩,就吃點好的。
光說不做,可不是食慄派的作風。
最後分享我們顏值官柚子自製的兩款披薩,食譜和美圖都在這裡啦~~
● 配料 ●
中筋麵粉 100g
鹽 0.8g
橄欖油 5g
水 70g
酵母 0.5g
甜味沙拉
馬蘇裡拉奶酪
● 步驟 ●
1.將酵母用水化開。
2.把所有配料放在一起,揉至形成麵團,室溫放20分鐘。
3.揉面3分鐘,然後在整個麵團表面刷上一層薄薄的橄欖油。
4.室溫發酵4小時(發酵時間久了麵團會酸)。
5.現在麵團已經膨脹了,來給它揉一揉排排氣。
6.用手將麵團扯啊扯,扯成麵餅(不要用擀麵杖或用手壓,粘手的話撒點乾麵粉)。加上甜味沙拉和馬蘇裡拉奶酪,烤箱預熱至200℃烤12分鐘。
7.完成,趁熱吃!
● 配料 ●
花菜 ×1
雞蛋 ×1
澱粉 30g
鹽 1g
蘑菇、彩椒、菠菜、培根、披薩醬
● 步驟 ●
1.將花菜碾碎成類似豆腐渣的狀態,放入微波爐中大火加熱15分鐘,放涼後把水分擠幹。
2.加入雞蛋、澱粉、鹽,拌勻後鋪平成為麵餅。
3.烤箱預熱至215℃烤15分鐘,取出放涼。
4.鋪上一層披薩醬,擺上蘑菇、彩椒、培根、菠菜,放入烤箱215℃烤10分鐘。
5.完成,開吃~
不妨自己下手試一試~
#沒有烤箱的朋友也可以學酸奶,煎一張花菜餅試試,比土豆餅還好吃耶~~#
喜歡就加⭐點在看~
編輯 | 山楂
設計 | 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