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項產品或技術開始談論商業化,這是它開始邁向成熟的標誌之一。在這個過程中,通常也伴隨著陣營分化與路線對抗。在區塊鏈領域,主要表現在公有鏈與聯盟鏈/許可鏈之爭。公有鏈的擁護者強調區塊鏈帶來的新商業思維——去中心、去控制、去壟斷。而在2015、2016兩年快速發展起來的聯盟鏈支持者看來,商業活動的參與方合作記帳、身份透明可見、更易於監管和協作的聯盟鏈更符合當下商業社會的邏輯,在承載商業應用創新上更有優勢。
雖然到目前為止,最終的結論仍然還是莫衷一是,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聯盟鏈的出現吸引了眾多金融機構、傳統行業企業和網際網路公司加入區塊鏈熱潮,也推動了區塊鏈走向主流商業世界。
其中,IBM是區塊鏈商用領域的一位先行者。它是當下最有影響力之一的區塊鏈開源項目——超級帳本(Hyperledger)的發起方和最具影響力的核心代碼貢獻機構之一。超級帳本由Linux基金會於2015年12月發起,是其託管的眾多開源項目中增長速度最快、發展最迅猛的項目。初創時的創始會員有17家,目前會員數已經超過200家,涵蓋全球主流金融機構、技術廠商、傳統行業巨頭和眾多的區塊鏈創業公司。其中,中國會員數量超過30家。
在近日蘇州同濟金融科技研究院舉辦的鏈谷沙龍上,IBM中國開發中心區塊鏈高級架構師陳劍與雷鋒網AI金融評論進行了一次深入對話。此次訪談的內容僅代表陳劍個人對區塊鏈行業發展和開源社區的個人看法,並不代表IBM官方觀點。
「Fabric1.2正式版本,才算比較完善」
Hyperledger採用模塊化傘性項目組織管理形式,最知名的子項目Fabric 是超級帳本旗下多個區塊鏈技術框架之一,此外還有數字身份工具Indy、分布式帳本平臺Sawtooth Lake 與Iroha、兼容以太坊智能合約虛擬機的Burrow 等項目,工具層應用則包括瀏覽器Blockchain Explorer、應用部署工具Cello、應用建模和開發工具Composer等。
其中,Fabric是目前超級帳本中人氣最旺,是應用最廣泛的區塊鏈底層技術方案,從2016年3月開始孵化。它主要用於運行智能合約,利用可靠的技術以及可插拔方式來實現各種商業應用場景。
從孵化至今近兩年的時間裡,Fabric已經發布了多個版本,其中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0.6開發版與1.0生產版本。
據雷鋒網了解,此前銀聯與京東合作的聯盟鏈平臺正是構建在Fabric 0.6上。0.6版本結構簡單,主要業務功能全部集中於Peer節點,擴展性、可維護性、安全性存在較多問題,並未得到大規模商業應用,更多是用於業務驗證。而2017年7月發布的1.0版本,分離Peer節點,支持多通道、可插拔,更貼近商用需求。
目前,IBM的區塊鏈方案均已支持Fabric 1.0版本,但陳劍也指出,有少部分企業並不願意立即放棄0.6版本,
「一方面就是有些公司在0.6版本上的研究已經很深,另一方面是新版本還未完全『ready』。舊版本的亮點之一在於提供了PBFT(實用拜佔庭容錯算法)共識算法支持,而在已發布的1.0和1.1測試版中均還無法支持,也會有人質疑新版本還稱不上是『真正的區塊鏈』。」
「至少要等到1.2正式版本的推出,Fabric才會變得比較完善和穩定。」陳劍表示,未來的改進方向包括共識算法、性能、可管理性、可測試性等方面,「當然,我們也歡迎社區提出更多的需求。Hyperledger技術委員會會根據人力和需求的強烈去安排工作,比如目前對BFT類共識算法的支持問題,就是社區呼籲得比較多的,目前的計劃是在1.2版本中實現對BFT的支持。而且,Hyperledger Fabric也正在積極計劃,從1.2.0版本起採用長期支持(LTS)策略。」
除了研發區塊鏈的底層技術和架構,IBM還在持續打造和提供一個企業級的商用區塊鏈平臺(IBM Blockchain Platform),幫助企業客戶整合企業服務和流程。據透露,該商用系統的代碼量是開源版本的3倍。目前,IBM也已經獲得了不少客戶,它曾聯手沃爾瑪打造食品供應鏈追溯項目,攜手丹麥航運巨頭馬士基推動跨境供應鏈項目,聯合中國銀聯開發區塊鏈積分交易平臺。
陳劍介紹說,IBM區塊鏈平臺託管在IBM雲平臺上,通過一套直觀的操作和管理工具對基於Fabric開發的區塊鏈網絡和帳本進行開發、治理和運營操作,也就是IBM總結的區塊鏈「Develop,Governance,Operate」流程。而在加入和參與區塊鏈網絡之前,陳劍提醒說,客戶需要明確自身在區塊鏈網絡和對應的產業鏈生態中的角色定位。
未來,區塊鏈作為IT平臺,更作為業務平臺存在。區塊鏈平臺與企業既有的服務和流程的整合涉及三個層次:數據層、業務應用層、表現層。
數據層的工作除了區塊鏈系統,還包含原有系統資料庫和多種企業數據源。業務的應用邏輯可以部分在區塊鏈的智能合約中實現,也可以在中間的應用層中開發完成,這個需要根據具體的業務場景和需求進行設計。表現層面向最終用戶,提供用戶操作界面,本質上跟底層的區塊鏈沒有必然的聯繫。
「技術穩定的後期,業務和資源能力更加重要」
2018年,世界對區塊鏈的熱情和憧憬更加高漲,大小公司跑步入場。據國際數據公司 IDC報告預計,2018 年全球區塊鏈解決方案的支出將達到 21 億美元,比 2017 年的9.45 億美元增長一倍多。美國、西歐、中國和亞太地區(不含日本和中國)將是前三大支出區域。
作為區塊鏈解決方案的先行者,在技術到業務實踐的這條必經之路上,IBM又有哪些思考和認知呢?下為雷鋒網與陳劍的對話,雷鋒網作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雷鋒網:目前區塊鏈技術在商用環境中還不夠成熟,如何看待現在的POC或者實踐項目的意義?可以理解為簡單地趟水嗎?
陳劍:一個項目的落地可以分為多個階段:概念驗證POC、技術驗證POT、試點、商業化。嚴格來說,我們大部分接觸的案例,包括IBM的很多項目都是在試點階段或者商業化落地的前期。不過,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情況開始變得越來越好,我們觀察到全球範圍內不少項目已經向真正的落地和商業化運行方面前進了一大步。
所有的項目落地都需要一個過程,比如金融場景的應用需要驗證,這包括業務和技術驗證兩個方面。然後在驗證的基礎上,不斷地拓展應用範圍。我們與一家國內銀行有所合作,大家知道銀行的業務非常多,可以肯定的是,並非所有的業務場景都適合用區塊鏈實現或改造。而且,這個驗證和開發的過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
其實,IBM區塊鏈的發展和推進在國外相對走得更快一些。比如我們與馬士基已經開始籌建合資公司,準備真金白銀砸錢來做平臺和生態。我們認為,區塊鏈必須要與產業深度結合,相關的基於區塊鏈的產業生態需要我們去建立和拓展。這個時候,IBM就不再只是一個技術提供商,還要參與業務創新,創造、培育這個生態。我認為國內很快也將看到這個趨勢,區塊鏈相關的生態會越來越豐富。
當然,還有一些公司和參與方的心態可能是,因為近期比特幣和區塊鏈的相關炒作過於火爆,出於不能錯過這班車的心態,總得先參與這個遊戲。
雷鋒網:在進行項目實踐時,強調業務,有人詬病是假的區塊鏈;而強調技術,又會被指責「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那麼應該是技術服務業務,還是業務適配技術?
陳劍:很多投資人也在問這個問題,區塊鏈本身是種技術,可以應用到不同的領域和業務場景。這就帶來一個問題,拿著錘子(區塊鏈)四處找釘子。我們的建議是,儘量從客戶的業務需求和使用場景出發考慮問題,在合適的地方使用區塊鏈。而且一個真正合格的解決方案並不是只有區塊鏈這一種技術,區塊鏈可能只是作為核心存在,而圍繞這個核心還需要很多其它的技術和平臺的配合,也還有很多其它的工作要做。也不僅只有一個區塊鏈技術平臺,還有底層雲平臺,配套系統等。
所以,我們需要從兩方面來考慮問題,在業務驅動的情況下,挖掘區塊鏈在一些場景或某些問題的應用潛力,一個自下而上,一個自上而下,從兩邊向中間靠攏。
雷鋒網:在項目落地過程中,您提到技術提供商涉及兩個層面的工作:數據和基礎設施層、業務應用層,這兩部分工作各自的難點是什麼?
陳劍:傳統專注技術開發的公司對業務、行業的把握是比較弱的,這是一般中小型公司的通病。所以我個人建議兩部分都要關注,而且在技術平臺發展相對穩定的後期,業務的重要性會越來越高,你在產業中所處的位置、擁有的資源會影響真正的落地進程。
雖然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區塊鏈確實帶來很大的想像空間,但是我們不要神話和特殊化區塊鏈。區塊鏈的本質是一種分布式資料庫,現在的大部分區塊鏈項目都是以開源的方式存在的。從區塊鏈應用的開發角度看,大家使用的底層技術可以說相差無幾,最終比拼的還是綜合實力和執行力。這就好比,目前業界廣泛使用開源的MySQL關係型資料庫,但用什麼技術什麼框架並非最為重要的因素。成敗的關鍵是你對技術的理解掌握,是否能為我所用、甚至有能力對其消化吸收做進一步的改進優化。最終,一定是有核心技術競爭力,有資源、有場景的公司,才更容易勝出。
雷鋒網:那可以理解為,大部分公司的技術實力差別不大嗎?
陳劍:差別還是很大的,能夠為區塊鏈核心技術平臺貢獻代碼的並沒有幾家,可能是有小改進,但不意味著能夠整體把控。打個比方,就比如能做移動APP開發的公司不計其數,但能做出安卓和iOS系統的就只是谷歌和蘋果了。
技術公司應該先認清自身在生態中的位置,發揮自己的優勢。這其實是兩種維度的競爭,業務層拼理解和資源,技術架構看技術深度。大公司可能可以兩者兼顧,但是中小公司最好是專注於一方面,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競爭優勢。
雷鋒網:我們注意到一些網際網路公司宣布研發區塊鏈,但基本是原有產品運營團隊,如何評價這些項目的成功可能性?
陳劍:主要看相關網際網路公司的背景和核心業務。
如果是純網際網路業務,可以考慮利用區塊鏈技術對核心業務進行補充或者改造。例如視頻網站可能會想要利用區塊鏈來解決版權和分帳問題,目前不少公司已經在做類似的嘗試,但是現下還不好預測其發展前景。
而那些掌握著產業鏈、非純粹的完全線上的網際網路公司應該更加合適使用區塊鏈技術,比如深度切入物流、供應鏈領域的京東,有足夠複雜的業務生態、業務規模和數據量,優勢會更為明顯。
「開源社區,更需要大家一起來貢獻」
雷鋒網:關於底層架構的研發,現在有一種情況,一些鏈的代碼可以說是複製粘貼他人的。但也有人認為這不是重點,您的看法是什麼?
陳劍:抄不抄,可能要看能抄到哪個層次。如果一個公司對開源系統進行了改造,實實在在做一個真正的業務,我覺得沒有問題,甚至值得鼓勵。當然儘量不要據為己有,號稱原創,最終搞成了閉源系統,而更應該多回饋開源社區。在超級帳本社區中,我們也觀察到一個開源社區常見的現象——對社區索取過多,實質參與和貢獻相對較少。比如他可能開發了某些社區急需的新功能,或者由於在垂直行業扎得很深,對某場景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從理論上講都是基於開源版本開發的,那麼理應或多或少要反饋到社區中來,但是一些公司基本上就是單方面的索取而相對貢獻不足。
雷鋒網:針對這種情況有什麼應對措施或獎懲制度嗎?
陳劍:這個問題比較難解決,開源社區的宗旨就是基於自願的原則,開放原始碼、自由使用,但是如果長期大家都不貢獻,只是一兩家公司或幾家的核心公司在貢獻,這對社區的長遠健康發展肯定是不太好的。一句話,開源社區,更需要大家一起來貢獻!
從社區的角度,我們更多是進行宣傳引導,給予精神激勵。作為一個技術人員,為開源社區貢獻代碼和聰明才智,成為社區公認的「技術大牛」,可以塑造個人和公司的形象。這最終也有可能變成物質方面的激勵,比如通過承接項目、引領技術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