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教育現狀產生了巨大影響,留學教育受到的衝擊尤其大。疫情結束後,留學教育格局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留學生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海外留學要注意什麼事項?這些都是目前許多家庭和學子關心的問題,也是中國教育界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全球名校長論壇——疫情後的留學教育」期間,著名旅美教育學家,邁阿密大學(牛津)教育學教授黃全愈發表主題演講。
(註:以下根據視頻實錄整理,部分有刪改)
今天,我主要想從教育機制和教育觀念的角度去談:留學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嗎?
首先,留學生能稱自己的師友為「夷」嗎?
今年3月,200多個留美學生家長給駐美崔大使寫信。在信裡,他們把留學目的概括為「師夷長技以制夷」。值得商榷。
教育部6月出的《基礎教育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裡,提到已有「32%畢業生進入世界前50名學科深造,118人進入世界相關學科排名第一的高校深造,40個學生獲得世界一流大學教職……」如果希望這些數據繼續增長,留學目的不能偏頗。
「師夷長技以制夷」出自清代魏源的《海國圖志》,洋務運動受了他的影響。後來,流傳到日本,啟發了明治維新,成為日本天皇和大臣chen的必讀書籍。
魏源提「師夷」,眼光非凡!至於「制夷」,是不是有歷史局限或無奈,不得而知。但是,在改革開放已40多年的今天,留學生還抱著這個觀念,就有些食古不化了。
「夷」字,儘管在上古基本沒有貶義,但後來就很貶義了。特別是在晚清,滿目瘡痍,外辱屢屢,「夷」是帶有既不甘又不屑,甚至怨恨的字眼,以致外國人對這個漢字既敏感也反感。
我們再看「制」字,這個字從刀(刂);有管制、反制、制止的意思。
出國前,就讓孩子把「師」的對象,當作「制」的對象,抱著這種情緒來留學,會有什麼結果呢?
現在,美國的示威和反示威似乎轟轟烈烈,但是呢,參與者充其量不過數十萬人,美國有3.29億人口,沉默的才是大多數。
我們認識的美國一般老百姓都很善良,不太關心外交、時事、政治、關稅(順差或逆差)什麼的。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是關心的,他們甚至關心中國人是不是吃狗肉、喝貓湯(2013年,就有學生在大學城的推特上,發表了攻擊中國人吃貓吃狗的言論);留學生是不是佔著茅坑不幹該幹的活兒(佔據教育資源而不思學習);華人是不是帶有病毒等等。疫情會使這些「夷」更「關心國家大事」。「師夷長技以制夷」不是給這些人「遞刀子」嗎?更何況「制」字還真是從「刀」。
儘管留學生日常相處的是一般的美國學生和老師,但是如果他們知道在這些中國孩子的心目中他們是「夷」,而且學習的目的是「制」他們的,你的「夷」教授們會真心教你去「制」他們嗎?你的「夷」同學們會誠心幫你去「制」他們嗎?雙方何以相處?情何以堪!
其次,何為「長技」?
日本因《海國圖志》的啟發而強盛,晚清儘管有魏源,但是卻衰敗了。原因很多,我們只學「技」忽略「道」,就是原因之一。魏源的「夷之長技三」(戰艦、火器、兵法),注重「技」的層面。有人說:同樣留學英國的劉步蟾和東鄉平八郎的差距,就是雙方海軍的差距。這個鍋甩得有點大,因為差距是多方面的。他們真正的差距,是雙方在留學的目的、態度、認知等方面的差異。
總之,一個半世紀過去了,留學不能僅僅學「技」,而忽略操控「技」的無形軟體——也就是「道」。比如,在科學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以為留學就是學科學知識,而不是培養科學的三要素:一、科學之目的(去發現各種規律);二、科學的精神(質疑、獨立、唯一);三、科學的方法(邏輯化、定量化、實證化)。
雖然有人會認為第三要素是「技」,但是別忘了,三要素是三位一體的;第三要素是為第一和第二要素服務的,沒有第一和第二要素的「道」作為導向,只專注第三要素,充其量能成為高級技術員(這也是很多留學生的前車之鑑),無法成為有創造性的科學家。
今天高鐵遍地,我們是否想到第一批留美的詹天佑?他回國後,成果斐然,很多外國專家都望其項背。他致函耶魯:一切榮譽歸功母校。這才是治學的最高境界。如果留學只學到一些科學知識,卻忽視能引爆核裂變的科學思維,就是丟西瓜撿芝麻!
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只能撿重點的拋磚引玉:
一、 擁抱終點思維
有位院士朋友來參加孩子的畢業典禮,他感慨萬千:為什麼國內開學典禮隆重異常,美國畢業典禮異常隆重?
參加畢業典禮的包括學生的三姑六婆、乃至祖孫三代,校方不惜重金請重量級演講嘉賓。現任校長做畢業典禮的主旨演講是不可思議的,不是自戀就是請不到人。演講嘉賓標誌著學校的聲譽。
為什麼重視畢業典禮?
入學只是起點,畢業才是終點。判斷勝利與否,只能在終點。
其實,畢業也僅僅是人生的「加油站」,把戰略眼光投到畢業後的職場競爭、社會實踐、自我實現,才是真正的終點思維。從哈佛輟學的比爾·蓋茨把終點思維延申到了微軟……
終點思維決定了美國大學是大進小出的結構,是煉鋼爐模式。
留學生是學渣,還是「兩彈一星」的功勳?兩級分化的看法從何而來?
美國大學都設有入學門坎,但是,不管是一流的還是一般院校,進得來不一定出得去。兩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無數的作業,數不清的項目學習、課題研究,長長的閱讀書單,厚厚的學習資料……許多清華北大的研究生都叫苦連天。
當然,也不排除有的學校,因為現在財政窘迫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降低一些標準。
起點思維違背教育規律。學齡前「不要輸在起跑線」,過五關斬六將衝過高考——這道高等教育的起跑線。問題是,我們恰恰又在這個起跑線上判斷了輸贏,誰還衝刺呢?於是,大學成了進什麼出什麼,進多少出多少的「傳送帶」,而不是除渣成鋼的「冶煉爐」。所以,留學就要有煉鋼的終點思維。
二、變考生為學生
應北大某機構的邀請,我寫了一份138頁的研究報告《美國一流大學選拔優秀學生的標準及選拔途徑與方法》。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就是兩個字的差異:「考」生:「學」生。考生:Exam-taker;學生:Learning explorer.英文的「學生」概念,是我造出來的。
辨別「考生」和「學生」是個世界難題。
「考」和「錄」是不同的概念。要區分「考生」和「學生」,就要「考」「錄」分開。「考」好了,不等於「錄取」了。更何況,現在很多大學已經不強求標準化考分了。
美國一流大學採取「三合一」的錄取方式:高考成績+高中成績+綜合素質。
SAT和ACT俗稱美國「高考」。SAT每年舉辦七次,ACT四到六次。學生可以考多次。並且允許考生選取兩次最高的SAT單科成績(例如,元月的數學和七月的英語)申報大學。
「高中成績」是所有學業的總評:考試、作業、實驗、項目研究,課堂討論,甚至連遲到早退都算分。
在我報告中,這部分佔32頁,含5個計算公式、13個表格。
一位大學校長說:他們更看重高中成績,因為,SAT只考四小時,高中歷時四年;四小時考的是一時,四年看的是一貫;四小時有偶然性,四年反映了必然性;四小時主要考智商,四年則看情商多於智商;四小時考速度,四年看深度和廣度;四小時看臨場發揮,四年講持之以恆……
至於「綜合素質」就更微妙了。就像談戀愛,哪個更來電?能量化嗎?但是,越是高水平的學校,越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
哈佛招辦主任McGrath說:每年都有大約500個SAT滿分者申請哈佛。比如2015年,哈佛錄取率僅5%,「這意味著差不多每5個滿分者中有4名被拒絕(這個比例的邏輯推斷有瑕疵——作者注)。這也說明了其實成績並不是我們最為看重的部分,它僅僅從學術方面反映一個學生的表現。」
既然哈佛不「最看重」成績;那看重什麼呢?就是綜合素質中能「來電」的特質!
1996年全美有545個SAT滿分者。其中365人申請哈佛,但165個被拒之門外,拒收率達45%。2000名新生,容不下這165。原因何在?因為他們乾巴巴的考分後面,沒有活生生的綜合素質。
有一年,在北大作報告,一個女生說:「我不喜歡美國的錄取方式,因為不僅高中成績很重要,還得參加很多活動。而我呢,只要高考成績突出,其他統統不用顧慮……」
申請留學,千萬不能掉進「考」的坑裡;去留學,一定要實現「考生」到「學生」的轉變。
三、要創造性地「漁」。
留學必須打破thinking inside the box的「框內思維」。
任正非說得好:如果我們不想死,就得向最優秀的人(美國)學習。即使人家(美國)反對我,也要學習。華為要生存下來,唯一的措施就是向最優秀的老師(美國)學習……狹隘的民族主義,會使我們落後。
嘆為觀止的thinking outside the box(越框思維)。
創造性地「漁」,表現在多方面,比如,打破知識的桎梏去探索創新。
學習知識不過是 「知道答案」,探索創新則是「提出問題」。留學必須反省「能知道答案」和「能提出問題」是不同的。儘管前者可能很高深,後者可能很淺薄,前者很正確,後者很荒謬;但是,前者再正確,也是重複已知的知識,後者再可笑也是在探索未知的答案。前者是原地踏步,後者是蹣跚panshan前行。
有一次,我在中學作報告,講到「利用氣壓計測量一棟樓的高度」,我突然改變主意,不講故事,先讓同學們思考自己的答案。結果,他們的創新思維異常活躍,很多答案比故事裡的還精彩……突然,一位老師舉手:「黃教授,今天我們的座位是按年級安排的,前面是初一,後面是高三。坐在越前面的越活躍,越後面的越沉悶。如果孩子接受教育越少越具有創造性,接受教育越多越沒有創造性,這是什麼現象?」
其實,在美國也一樣,接受(流於一般的)教育越多創造性越低。否則,在地攤都能買到諾貝爾獎了。
《紐約時報》有篇文章《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創造力哪去了》,介紹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實驗論文:參試者有學齡前兒童、小學生、中學生、成年人。他們面前有一臺會發光的機器,只有放上適當的積木,才會發光。實驗結果令人吃驚:年齡越大,越傾向選擇一塊積木;年齡越小,越喜歡用複雜的積木組合。
有兩種思維,一是「探索」型(exploration),還有是「利用」型(exploitation)。一遇到新問題,成年人通常利用已知的知識進行思考。探索型思維則會嘗試新的、不尋常的想法。
總之,越有知識,越想到利用現有知識;越沒有知識,越想探索。因此,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比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突破知識的桎梏去探究問題,去學習科學思維,去創造性地「漁」。
四、培養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很複雜,時間關係,不詳談了。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很多人以為:批判性思維就是處處作對,事事唱反調。其實,批判性思維不是處處唱反調。關鍵是獨立思考,只要經過自己理性的獨立思考,即使全盤接受,也是批判性思維。
留學生表達自己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不是簡單地說NO,臉紅脖子粗地與教授爭執不休,而是要有智慧、有理、有利、有節地表達自己獨到之處——等待你的就是A,甚至A+。
五、培養自立、自強的精神。
美國建國200多年,產生不少富翁,但「富不過三代」的現象不多見。我兒子有個高中同學,祖母去世,留給他2600萬美元遺產。一夜之間成為富甲一方的土壕「富三代」。
儘管他開豪華大奔,但每周都到一家洗車店打工。每次都把車停得老遠。洗車店小老闆絕對不知道:這小子帳戶的月息足夠買下洗車店。這孩子不缺錢,缺危機感! 他需要的是從打工中去認識:錢為何物?去體驗自立自強的精神歷練。這樣,他才能真正擁有銀行裡的2600萬巨款,否則,隨時會化為烏有。
許多留學生的簡歷都很漂亮,但就找不到工作。
因為缺了打工經歷。我們那代留學生沒有不打工的,現在許多留學生給人的印象是揮金如土、不尚自立、不屑自強。其實,打工不是錢的問題;表現的是自立自強的奮發精神,同時又是交美國朋友,接觸美國社會,了解美國文化的最好機會。再說,誰願意把工作給一個不願打工的人呢?誰又願意把工作給一個,把東家看作需要「制夷」的人呢?
最後,談一談「下半場」
前面談到《公開信》,那是上半場。我在與校長們對談時,引用了社會學的一個理論,叫「Fight or Flight」(原來指動物的「搏鬥或飛離」)——如果留學生在這裡學不下去,就會飛走。希望學校也能Fight(也就是,通過「鬥爭」)去改善留學生的學習生態環境……
其實,這也是我想對留學生和家長們說的:Fight不是「制夷」是「治學」,Flight不是逃離,而是有胸懷、有情懷地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