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還是「中體西用」思想,都是從器物乃至制度層面對西方的學習,仍帶有相當的局限性,未能促成中國走向現代化。真正社會變革的到來,還需要民主、自由思想的培育。其中,為中國早期現代化啟蒙思想做出重大貢獻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嚴復。嚴復14歲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海軍知識,19歲畢業,先後在建威帆船及揚威軍艦上實習。光緒元年(1875),23歲的嚴復赴英留學。在此期間,嚴復主要學習的是自然科學和軍事科學。據郭嵩燾記載,光緒四年(1878)四月,他前往格林尼治遊覽。在留學生寓所,嚴復拿出幾種測量儀器給客人們看,又拿出兩個薄銅圓片,以及松香片、獸皮毛,為客人們做了一個摩擦起電的實驗。他告訴郭嵩燾,無論乾電、溼電,都有陰陽之分,剛才實驗中產生的則是陽電。
據郭嵩燾記載,這一天嚴復講解了許多自然科學知識,如數學對數表、萬有引力、西方人利用鐵槓的熱脹冷縮加固危牆、物質有三態、水的各種特性及其利用,等等。郭嵩燾聽後十分讚賞。儘管學習以自然科學為主,但嚴復更傾慕於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成就,並開始接觸亞當·斯密、邊沁、穆勒、盧梭、孟德斯鳩、達爾文、赫胥黎斯賓塞等人的著作,並深受影響。這為他日後從事翻譯西方思想文化名著奠定了基礎。光緒五年(1879),嚴復27歲時卒業歸國,任教於福州船政學堂。
次年,調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達20年之久。為尋求救亡強國的道路,嚴復開始大量而又統地引進西學著述。西方的八大思想名著都由他先後譯述。其中《天演論》是嚴復最著名的譯,對中國思想界的影響巨大。《天演論》是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一本論文集,原名譯是《進化論與倫理學》,在甲午戰爭失敗的刺激下,嚴復以數月之力翻譯了《天演論》,主要闡述生物是進化的,不是不變的,而變的原因是物競天擇。
嚴復在譯文之後都加以按語來闡明自己的觀點,這些按語都有意結合中國急需救亡圖存的現實問題而加以發揮。他把「物競天擇」的學說從生物引申到人類,並在《自序》中強調此與強國保種之事」有關,直接面向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嚴重的社會現實,因此引起全民族的震驚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物競天擇」幾乎成為當時救亡圖存的警示語,進而演化成「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天演進化」等口傳箴言。嚴復的翻譯西書活動,不僅傳播了西方科學知,更重要的是傳播了西方的科學精神、民主原則和自由平等觀念。在嚴復看來,科學精神和民主原則是實現國家富強的根本所在《天演論》正式出版時,青年魯迅(周樹人)正在南京的洋務學堂裡讀書。只因校長提倡讀新書,他便去買了一部《天演論》。剛剛翻開扉頁,被書中內容所吸引:「噢!原來世界上竟還有一個赫胥黎坐在書房裡那麼想,而且想得那麼新鮮?一口氣讀下去,『物競天擇也出來了,蘇格拉第、柏拉圖也出來了,斯多噶也出來了……」
那時有位本家老輩反對閱讀《天演論》,甚至強迫魯迅抄閱頑固派許應參劾康有為的奏章,可是魯迅卻毫不在乎,「一有閒空,就照例地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光緒三十一年(1905),少年胡適在上海進了澄衷學堂,遇上一位「思想很新」的國文教員楊千裡。「有一次,他教我們班上買吳汝綸刪節的嚴復譯本《天演論》來作讀本,這是我第一次讀《天演論》,高興得很。他出的作文題目也很特別,有一次的題目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試申其義這種題目自然不是我們十幾歲小孩子能發揮的,但讀《天演論》,做物競天擇』的文章,都可以代表那個時代的風氣。」胡適的學名本來胡洪,有一天早晨他請二哥代想一個表字,二哥建議用「適者生存」中的「適」字,後來他便用「胡適」作筆名,宣統二年(1910)開始就用「胡適」作名字,由此可見《天演論》在當時的影響力是多麼巨大。
有清一代,朝廷為穩固統治的需要,嚴厲控制江南知識分子,對於挑戰統治權威的狂人更是絕不手軟。狂士金聖歎便是這一政策的犧牲品。金聖歎生於明萬曆年間,幼年生活優裕,父母去世後家道中落。因為從小體弱多病,10歲的時候才被家人送進私塾,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但金聖歎對這些都不感興趣,對於《西廂記》之類的閒書卻如饑似渴,經常在塾讀書時偷看,看到精彩處,不思茶飯,不言不語。
有一次還被塾師抓住,金聖歎如實相告,塾師沒有責備,說道:「孺子真是世間讀書種子。金聖歎蔑視權貴,對仕途不屑一顧,以貧寒之身對朝廷的招攬無動於衷,這份傲骨真是難能可貴。他的舅父錢謙益本是禮部尚書,南明光時投靠了權臣馬士英,清兵南下,他又變節屈膝。在清朝不但反清思想要被鎮壓,就算反思明亡、追憶故國,也要慎之又慎。
康熙三十八年(1699),孔尚任所著《桃花扇》在京城走紅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他最終卻因《桃花扇》而被罷官飾孔尚任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孫,他雖是孔聖人之後,但要想躋身仕途,依然須沿科舉取士的階梯拾級而上。和封建時代的多數讀書人一樣,孔尚任是熱衷於功名的。他青年時多次科考都名落孫山,為此還納粟捐了監生的科名,然而並未達到目的,此時他已經3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