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師夷長技以制夷——嚴復翻譯《天演論》

2020-12-17 子萌視角

無論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還是「中體西用」思想,都是從器物乃至制度層面對西方的學習,仍帶有相當的局限性,未能促成中國走向現代化。真正社會變革的到來,還需要民主、自由思想的培育。其中,為中國早期現代化啟蒙思想做出重大貢獻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嚴復。嚴復14歲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海軍知識,19歲畢業,先後在建威帆船及揚威軍艦上實習。光緒元年(1875),23歲的嚴復赴英留學。在此期間,嚴復主要學習的是自然科學和軍事科學。據郭嵩燾記載,光緒四年(1878)四月,他前往格林尼治遊覽。在留學生寓所,嚴復拿出幾種測量儀器給客人們看,又拿出兩個薄銅圓片,以及松香片、獸皮毛,為客人們做了一個摩擦起電的實驗。他告訴郭嵩燾,無論乾電、溼電,都有陰陽之分,剛才實驗中產生的則是陽電。

據郭嵩燾記載,這一天嚴復講解了許多自然科學知識,如數學對數表、萬有引力、西方人利用鐵槓的熱脹冷縮加固危牆、物質有三態、水的各種特性及其利用,等等。郭嵩燾聽後十分讚賞。儘管學習以自然科學為主,但嚴復更傾慕於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成就,並開始接觸亞當·斯密、邊沁、穆勒、盧梭、孟德斯鳩、達爾文、赫胥黎斯賓塞等人的著作,並深受影響。這為他日後從事翻譯西方思想文化名著奠定了基礎。光緒五年(1879),嚴復27歲時卒業歸國,任教於福州船政學堂。

次年,調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達20年之久。為尋求救亡強國的道路,嚴復開始大量而又統地引進西學著述。西方的八大思想名著都由他先後譯述。其中《天演論》是嚴復最著名的譯,對中國思想界的影響巨大。《天演論》是英國生物學家赫胥黎的一本論文集,原名譯是《進化論與倫理學》,在甲午戰爭失敗的刺激下,嚴復以數月之力翻譯了《天演論》,主要闡述生物是進化的,不是不變的,而變的原因是物競天擇。

嚴復在譯文之後都加以按語來闡明自己的觀點,這些按語都有意結合中國急需救亡圖存的現實問題而加以發揮。他把「物競天擇」的學說從生物引申到人類,並在《自序》中強調此與強國保種之事」有關,直接面向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嚴重的社會現實,因此引起全民族的震驚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物競天擇」幾乎成為當時救亡圖存的警示語,進而演化成「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天演進化」等口傳箴言。嚴復的翻譯西書活動,不僅傳播了西方科學知,更重要的是傳播了西方的科學精神、民主原則和自由平等觀念。在嚴復看來,科學精神和民主原則是實現國家富強的根本所在《天演論》正式出版時,青年魯迅(周樹人)正在南京的洋務學堂裡讀書。只因校長提倡讀新書,他便去買了一部《天演論》。剛剛翻開扉頁,被書中內容所吸引:「噢!原來世界上竟還有一個赫胥黎坐在書房裡那麼想,而且想得那麼新鮮?一口氣讀下去,『物競天擇也出來了,蘇格拉第、柏拉圖也出來了,斯多噶也出來了……」

那時有位本家老輩反對閱讀《天演論》,甚至強迫魯迅抄閱頑固派許應參劾康有為的奏章,可是魯迅卻毫不在乎,「一有閒空,就照例地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論》。光緒三十一年(1905),少年胡適在上海進了澄衷學堂,遇上一位「思想很新」的國文教員楊千裡。「有一次,他教我們班上買吳汝綸刪節的嚴復譯本《天演論》來作讀本,這是我第一次讀《天演論》,高興得很。他出的作文題目也很特別,有一次的題目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試申其義這種題目自然不是我們十幾歲小孩子能發揮的,但讀《天演論》,做物競天擇』的文章,都可以代表那個時代的風氣。」胡適的學名本來胡洪,有一天早晨他請二哥代想一個表字,二哥建議用「適者生存」中的「適」字,後來他便用「胡適」作筆名,宣統二年(1910)開始就用「胡適」作名字,由此可見《天演論》在當時的影響力是多麼巨大。

有清一代,朝廷為穩固統治的需要,嚴厲控制江南知識分子,對於挑戰統治權威的狂人更是絕不手軟。狂士金聖歎便是這一政策的犧牲品。金聖歎生於明萬曆年間,幼年生活優裕,父母去世後家道中落。因為從小體弱多病,10歲的時候才被家人送進私塾,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但金聖歎對這些都不感興趣,對於《西廂記》之類的閒書卻如饑似渴,經常在塾讀書時偷看,看到精彩處,不思茶飯,不言不語。

有一次還被塾師抓住,金聖歎如實相告,塾師沒有責備,說道:「孺子真是世間讀書種子。金聖歎蔑視權貴,對仕途不屑一顧,以貧寒之身對朝廷的招攬無動於衷,這份傲骨真是難能可貴。他的舅父錢謙益本是禮部尚書,南明光時投靠了權臣馬士英,清兵南下,他又變節屈膝。在清朝不但反清思想要被鎮壓,就算反思明亡、追憶故國,也要慎之又慎。

康熙三十八年(1699),孔尚任所著《桃花扇》在京城走紅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他最終卻因《桃花扇》而被罷官飾孔尚任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孫,他雖是孔聖人之後,但要想躋身仕途,依然須沿科舉取士的階梯拾級而上。和封建時代的多數讀書人一樣,孔尚任是熱衷於功名的。他青年時多次科考都名落孫山,為此還納粟捐了監生的科名,然而並未達到目的,此時他已經34歲。

相關焦點

  • 天朝新兵法丨師夷長技以制夷
    在帝王學裡,制夷,與其說是愛國主義,而毋寧說是王權主義。魏源的《海國圖志》擴充了天下觀,儘可能搜羅海國,把它們都搬到天下觀裡去,治國平天下的視野,從西北邊疆轉向東南沿海,由此而發展出一套新天下觀—以經營海國為目標的天下觀,其經營之道,除了攻夷、治夷、制夷,此外,他喊出了新的口號:「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 從「師夷長技以制夷」——看魏源「經世致用」思想的超越和局限
    他在《海國圖志》一書中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體現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近代新學萌生的契機。他的《海國圖志》一書及其「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就是在這種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下寫作和提出來的。然而,「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把學習西方的長技同振奮民族精神和開啟國民的智慧結合起來,並且滿懷信心地預見未來。這是它對近代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最突出的一個方面。
  • 黃全愈:留學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嗎?
    (註:以下根據視頻實錄整理,部分有刪改)今天,我主要想從教育機制和教育觀念的角度去談:留學的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首先,留學生能稱自己的師友為「夷」嗎?今年3月,200多個留美學生家長給駐美崔大使寫信。在信裡,他們把留學目的概括為「師夷長技以制夷」。值得商榷。
  • 翻譯天演論,嚴復為何執著於譯詞?
    如今,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和成熟,使得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翻譯市場再度迎來新的變化。而回顧中國以往的翻譯歷史,嚴復提出的「信雅達」翻譯標準,直到如今依舊指導著翻譯人員的工作。
  • 嚴復在《天演論》中提出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對中國人的利弊幾何?
    嚴復翻譯《天演論》,對原文進行了大幅度的裁剪,而後提出了一種思想—即現在慣稱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下文簡稱社達)。此後,社達成為了清季民國人們口中的圭臬,這個理念幫我們走進了殘酷的叢林,迎來了相當的富強,可也讓許多中國人忘了一些東西。
  • 魯迅為何不認可嚴復的《天演論》?
    「天演論」令魯迅腦洞大開嚴復的「天演」思想,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其中最為佼佼者就是魯迅。《天演論》使正在南京礦路學堂就讀的魯迅腦竇洞開,開始強力吮吸「物競天擇」、社會進化等新鮮理論。魯迅不僅自己一氣把全書讀了,而且馬上帶給弟弟周作人閱讀,還很快將首篇「察變」背誦一過。
  • 嚴復的翻譯及世紀之交的語言困境
    ,林紓翻譯小說,嚴復則側重人文社科類著作,如《天演論》《原富》《穆勒名學》等,與林紓相比,嚴復翻譯的目的及所處語言環境有何不同?接下來嚴復翻譯了《天演論》。在《天演論》的譯例言裡嚴復談到了「信達雅」,現在「信達雅」被當做翻譯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但是,我想也可以當做《天演論》翻譯的個案來看,說的是1895到1896年間嚴復所處的翻譯環境。當時的翻譯環境如何?用傅蘭雅的話來說就是中國既無其學又無其語。這也是嚴復譯科學書和林紓譯小說的重大區別。今天我們讀《天演論》,感到譯文和原文有很大的差距。
  • 沈國威談嚴復的翻譯及世紀之交的語言困境
    在《天演論》的譯例言裡嚴復談到了「信達雅」,現在「信達雅」被當做翻譯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但是,我想也可以當做《天演論》翻譯的個案來看,說的是1895到1896年間嚴復所處的翻譯環境。當時的翻譯環境如何?用傅蘭雅的話來說就是中國既無其學又無其語。這也是嚴復譯科學書和林紓譯小說的重大區別。今天我們讀《天演論》,感到譯文和原文有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是究竟是嚴復取捨的結果,還是一種語言上的無奈?
  • 【漲姿勢】嚴復是誰?《天演論》又是本什麼書?
    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近代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在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任教期間,培養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海軍人才,並翻譯了《天演論》、創辦了《國聞報》,系統地介紹西方民主和科學,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後世的翻譯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是清末極具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 嚴復《天演論》當西方科學遇見東方文化,科學論文變成了諸子百家
    嚴復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教育家、翻譯家和啟蒙思想家。作為翻譯家的嚴復,關注西方科學著作,翻譯了《天演論》《原富》《社會通詮》等名著。《天演論》是嚴復最早的翻譯作品,給當時混沌的中國社會帶來巨大的思想衝擊,讓更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以及「自強保種」的重要性,也讓更多民眾行動起來改變中國當時落後挨打的被動局面。
  • 翻譯大師嚴復
    嚴復還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範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等職。 回國後,嚴復從海軍界轉入思想界,積極倡導西學的啟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論》的翻譯工作。他的譯著既區別與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於斯賓塞的普遍進化觀。
  • 啟蒙思想家嚴復 :一個有價值的普通人
    他在第一卷《籌海篇》寫道:「攻夷之策二:曰調夷之仇國以攻夷,師夷之長技以攻夷。」[2]啥意思呢?他說,攻打洋人的策略有兩種,一個是調動洋人的仇敵攻打洋人(這些仇敵還是洋人,比如讓美國佬打德國佬),另一個是學會用洋人先進的技術去攻打洋人,這就是後來大家都知道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著名段子。
  • 從"師夷長技以制夷"談起:近代中國如何理解科學概念
    所以,從1861年開始,清政府中的開明勢力在全國掀起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社會改良運動,史稱「洋務運動」。林則徐在1842年的一封信中談到西人之所以戰勝的原因是兵器先進:「彼之大炮遠及十裡以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內地之放排炮,連聲不斷,我放一炮之後,須輾轉移時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魏源於1844年出版《海國圖志》,書中說:「是書何以作?
  • 法律術語,如何追求翻譯的信和達
    在中國,關於法律術語翻譯的出現時間,大多認為在19世紀中葉。那時候的中國處於「閉關鎖國」的封閉狀態,與整個世界脫軌,直到塵封已久的國門被堅船利炮強行打開後,一些開明的官僚們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其中「長技」就包括法律制度。
  • 嚴復的進化與保守
    1898年《天演論》的翻譯出版,更是風行一時。一此時,維新變法正處關鍵時刻,《天演論》的正式出版,猶如狂飆突起,使人驚心動魄,深受震撼,以致近代中國思想界的風潮竟為之一變。一本不過幾萬字的譯作,居然能引起如此巨大的社會反響和思潮劇變,的確令人嘆為觀止。
  • (原創)學日語是該 「師夷長技」還是成為「夷粉」?
    和平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但現在的世界並不和平,中國與日本的關係持續在一種鬥爭中,可以說,對於現在的國際形勢,現在我們仍然可拿一百年前先哲們學習日語、去日留學的初衷來自勉,即魏源在《海國圖志》中說到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當然,這也是國家在我們外語學生身上寄託的希望。
  • 嚴復翻譯出版實踐活動與思想的當代價值
    他翻譯、出版了以《天演論》為代表的多部著作,提出並倡議版權、版稅等理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翻譯出版思想,對後世乃至當今社會具有深遠影響。一、嚴復的主要翻譯和出版活動嚴復的翻譯和出版活動主要體現在其參與翻譯了一些曠世名著,編輯出版了這些名著的中文版。1.
  • 他在光緒年就翻譯《國富論》《天演論》,字也讓人佩服
    嚴復,大家很熟悉的一個人,在初中學習歷史繞不開的一個人。翻譯了英國人赫胥黎所著《天演論》,給國人宣傳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常識。他還翻譯了亞當·斯密《原富》(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國富論》)嚴復天資聰穎,在《天演論》序言裡面,創造性的借鑑佛經的翻譯技巧,提出「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和標準。這個原則,所有高中生都會熟悉,因為英語翻譯題,好像講的那一套就是「信雅達」。天資這麼高的一個人,書法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