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滑板車很潮但也很危險 既違交規又有隱患

2020-12-19 網易手機

(原標題:電動滑板車很潮但也很危險 既違交規又有隱患)

電動滑板車便捷方便,成了不少「潮人」出行的代步工具,但使用電動滑板車在道路上穿梭,既有違交通法規,更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據了解,目前市面上銷售的一些電動滑板車,比電動車等非機動車的速度更快。沒有剎車,具有較大危險性,不能作為交通工具使用等都是電動滑板車不具備「路權」的原因。

法官提示

國家相關部門應儘快制定電動滑板車、電動獨輪車、雙翼滑板車、魔輪車等新式代步工具的國家標準,對整車質量、車速以及制動能力等作出明確規範,明確界定上述代步工具屬於非機動車還是機動車。在沒有明確車型界定的情況下,行人儘量不要使用上述代步工具在道路上行駛,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的同時還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使用人將對自身的損失承擔一部分責任。公安交通管理部門要加強對上述代步工具使用的管理,對於使用者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行為及時予以制止,以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

本文來源:cnbeta網站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電動滑板車,別出來害人害己了
    儘管如此,電動滑板車的創業潮卻方興未艾,進入2019年以後,電動滑板車正在接盤共享單車,成為又一個風口。儘管如此,電動滑板車的創業潮卻方興未艾,進入2019年以後,共享電動滑板車正在接盤共享單車,成為又一個風口。01 電動滑板車為何越來越多電動滑板車,其實就是一種體積非常小巧的電動自行車,但它的行駛速度超過了電動自行車。
  • 撞死行人、車胎爆炸、充電起火……電動滑板車:帶著隱患「裸奔」
    近年來,電動滑板車可謂風波不斷:撞死行人、車頭斷裂、剎車失靈、車胎爆炸、減速斷電等事故和投訴屢見報端——  電動滑板車:帶著隱患「裸奔」一位代駕司機告訴記者,有了電動滑板車以後,節省了不少時間,「以前接單以後,需要坐公交、趕地鐵過去,把人送到目的地後,自己再想辦法回家,那時候地鐵早停了,現在我可以踩著滑板車回家。」
  • 電動滑板車選購陷阱:速度越快越好?
    根據「新交規」的具體規定,目前電動車的時速必須在20km以下,且重量不可超過40kg,超過的則會被納入機動車範疇,在管理上更加嚴格。對於電動滑板車來說,最佳的速度應為18~20km/h之間,小於這個速度難以起到代步的實際作用,大於這個速度反而會帶來安全隱患,畢竟對於一個小輪徑的電動滑板車來說,對於路面的適應能力較差,需要一個相對平穩的行駛狀態,在行駛過程中也需要選擇路況較好的道路,同時速度不宜過快,以保障自身的騎行安全。
  • 共享電動滑板車泛濫導致投訴不斷,電動滑板車上路,你看好嗎?
    在中國城市,共享單車十分流行,而在美國的一些城市,近來掀起了共享電動滑板車(以下簡稱「共享滑板車」)的熱潮,據外媒最新消息,兩大網約車巨頭之一的Lyft,也準備進入共享滑板車領域。共享滑板車其實就是一輛體積十分小巧的電動自行車,用戶需要全程站立,行駛速度超過了自行車。
  • 電動滑板車、平衡車仍遊走在「灰色地帶」
    電動滑板車、平衡車作為近幾年興起的「另類」車型,上手簡單、不佔空間、幾乎不需要維護,且無需使用資質,成為一部分人用來通勤的交通工具。為何這類車型頗受歡迎?使用者是否意識到這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這些車輛遊走於怎樣的「灰色地帶」?對此,人民網記者進行了相關調查。
  • 想體驗輕便拉風的代步感,浙江老漢騎電動滑板車上路,被公交撞成...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用電動滑板車、電動平衡車等進行代步,但是有一點你必須知道,電動滑板車、電動平衡車等代步工具是不能隨便上路的!圖片來源網絡,並非本案事故車老人騎電動滑板車上路被撞成八級傷殘劉老伯原是舟山定海西碼頭一家企業的門衛。2018年初,他買了輛電動滑板車,在廠區裡體驗滑板車輕便拉風的代步感覺。
  • 電動滑板車撞人致死 被告人獲刑三年
    電動滑板車相信很多人都見過,它外觀看起來像滑板,接上電卻跑得飛快。有些人覺得這種車輕巧方便,哪裡都可以鑽,卻不知無視交規,隨便把它騎上路,也可能引發事故,導致嚴重的後果。   馬路上騎電動滑板車撞人致死 男子獲刑三年   今年6月11日上午7點過,陳某騎一輛無號牌的電動滑板車在青羊區光耀三路上前行。7點48分許,當他行至某小區門口附近路段時,一名老人突然從右側街沿衝上馬路準備過街,陳某發現後立即剎車閃避,但電動滑板車的右側把手還是把老人掛倒在地。
  • @海南人,電動滑板車、平衡車禁止上路!
    @海南人,電動滑板車、平衡車禁止上路!近年來,外形小巧、價格實惠、可摺疊、便於攜帶的電動滑板車、電動平衡車,越來越受上班族及學生黨的歡迎,他們將這類「車」作為交通工具騎上了路。日前,記者走訪海口多個路段發現,部分市民騎著電動滑板車、電動平衡車上路。受訪市民表示,這類「車」上路存在一定安全隱患。交警部門表示,根據相關規定,電動滑板車、平衡車等滑行工具不能上路,違者罰款20元。
  • 美國共享滑板車引發受傷潮 比單車步行更危險
    在249名因滑板車受傷而接受治療的患者中,近28%的患者發生了挫傷、扭傷和撕裂。研究發現,約30%的人有骨折,40%多的人頭部受傷。幾乎所有患者都已從急症室出院,但有15人住進了醫院,其中包括兩名頭部嚴重受傷的患者,他們被安置在重症監護室。
  • 嚴查不是兒戲 電動滑板車&平衡車上路罰款200元
    《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於11月1日起正式實施,北京市交通管理部門開始嚴查電動滑板車、平衡車、獨輪車的違法上路行為。電動滑板車、平衡車、獨輪車違法上路將面臨扣車和罰款200元的處罰。交管部門表示,這一類代步工具,既不屬於機動車,也不屬於非機動車,在路上行駛非常危險。
  • 真開罰單了 平衡車、電動滑板車真的不要上路了
    今天上午,北京市交管局在朝陽門橋以及廠橋路口對路過的電動滑板車、平衡車等進行集中整治。記者在朝陽門橋看到,從上午9:00開始,僅僅半個小時,就有6輛電動滑板車被民警攔下。民警對攔下的電動滑板車駕駛人處現金罰款10元,並且要求駕駛人立即改正,推行滑板車前行。
  • 老鐵,你還敢騎電動滑板車上路嗎?北京已經開查了!
    記者從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獲悉,11月1日起,北京交管部門開始嚴查電動滑板車、平衡車、獨輪車違法上路,違法者將面臨扣留器械,處200元罰款的處罰。交管部門表示,包括電動滑板車、獨輪車、平衡車等代步工具,既不屬於機動車,也不屬於非機動車。
  • 人民觀察:電動滑板車、平衡車仍遊走在「灰色地帶」
    電動滑板車、平衡車作為近幾年興起的「另類」車型,上手簡單、不佔空間、幾乎不需要維護,且無需使用資質,成為一部分人用來通勤的交通工具。為何這類車型頗受歡迎?使用者是否意識到這其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這些車輛遊走於怎樣的「灰色地帶」?對此,人民網記者進行了相關調查。
  • 20個品牌19個「剎車不靈」 電動滑板車存嚴重安全隱患
    有的電動滑板車沒有附說明書,不能給消費者做出使用和安全性提示;有的說明書未按照相關標準規定的內容進行明示,不能起到提示消費者的作用,為使用帶來安全隱患。  在測試中,電動滑板車還存在蓄電池容量明示與實測差距較大的問題。蓄電池容量是衡量蓄電池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若蓄電池容量不夠易導致續行裡程達不到標準規定的要求,給消費者在騎行過程中帶來較大的不便。此項指標有兩個樣品差距較大。
  • 多地叫停電動滑板車、平衡車,仍有不少人冒險上路
    速度快剎車難,質量存隱患,抽查20個樣品僅1個過檢  近日,北京市交管局明確表示,對於電動滑板車、平衡車等滑行工具上道路行駛的,將依據《北京市實施〈道路交通安全法〉辦法》第八十一條相關規定,處10元罰款。民警在執法過程中,對違法行為人作出處罰後,將責令其立即改正,不得繼續在道路上使用此類滑行工具。
  • 騎電動滑板車上路撞傷他人 賠10萬!
    卻令很多司機和行人感到頭疼,因為路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與速度飛快的電動滑板車相撞,引發交通事故,甚至造成生命危險近日,榮成法院受理了首起電動滑板車交通事故案,也為正在使用中的你提個醒,時刻注意:安全第一,減速慢行!對於追求個性化、智能化的千禧一代來說,騎著電動滑板車穿梭在人群中,簡直就是整條街上最靚的仔,但這卻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
  • 【問答】代步工具「電動滑板車」,是不能上路的嗎?
    市民範先生: 前幾天,我在非機動車道騎電動滑板車,被交警攔下,罰款20元。我諮詢交警,這種滑板車有沒有上牌的地方?交警說沒有。我想問:電動滑板車上路,有沒有相關規定?是不是違反了交通法規?如果不能上路,為何還會有生產和銷售?
  • 電動滑板車、平衡車違法上路將被罰款200元
    新京報快訊(記者 裴劍飛)從11月1日起,《北京市非機動車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北京市交管部門也將開始嚴查電動滑板車、平衡車、獨輪車的違法上路問題,據介紹,違法者將面臨扣留器械,同時罰款200元的處罰。交管部門表示,包括電動滑板車、獨輪車、平衡車等代步工具,既不屬於機動車,也不屬於非機動車。
  • 小米推電動滑板車Pro2,可是有路權了嗎?
    而且,小米參股和投資了很多居家周邊泛電子領域的產品,都有不錯的表現,比如插線板、雨傘、空氣淨化器、無線充電等等小眾產品,都有一定的用戶基礎。近日,我們看到小米宣布與傳奇梅賽德斯-AMG Petronas F1車隊合作推出了特別版的小米米家電動滑板車Pro 2。
  • 北京上海禁止「電動滑板車」上路
    北京、上海警方近日對電動滑板車等進行集中整治。根據媒體報導,電動滑板車、平衡車不得上路行駛,否則北京罰款10元,上海罰款20元或50元。時下,不少年輕人開始使用電動滑板車、平衡車代步。表面上看,挺有「科技感」,實際上卻隱藏了很大的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