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SFW活動小分隊一行人來到了活動的第五站——成都樹德中學博瑞實驗學校。
樹德中學(即原成都市第九中學)由孫震將軍創辦於1929年4月4日,以「忠、勇、勤」為校箴,以「樹德樹人」為辦學宗旨而得名。1944年,學校被當時最權威的《大公報》評為「全國最好的四所私立中學之一」。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為成都市第九中學,1989年恢復現名。
作為樹德中學旗下唯一民辦性質學校,樹德中學博瑞實驗學校是樹德教育集團的核心成員校。學校於2003年2003年由上市公司成都博瑞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和樹德中學聯合創辦,由樹德中學直接進行教育教學管理。目前,已發展成為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和家長口碑的優質民辦學校。
來到教室,樹德中學博瑞實驗學校的同學們的表現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次授課老師楊老師拋出相應問題,同學們就如同展開了競賽一般不斷地翻動書本,積極回答。伴隨著這樣一場又一場的「小競賽」,通過同學們自己概括、總結、討論,同學們對《帶上她的眼睛》這篇科幻課文有了更深的了解。
課上,當有好奇的同學提問:「為什麼會起名叫『落日工程』呢?」
正好,在大劉之前錄製的視頻中就有相關回答,下面就來看看大劉是如何回答同學們的這個問題的吧:
接下來,科幻世界雜誌社圖書部主任魏映雪登上講臺。與上節課的認真的學習氛圍不同,這節課就顯得輕鬆了許多。
從科幻作品是什麼到科幻作品的發展簡史,魏映雪將流行的科幻作品融入到自己的講解中,讓同學們更好地熟悉了科幻作品。
在課堂的最後,魏映雪向同學們拋出了「人工智慧」的話題讓同學們討論,讓我們來看看樹德中學博瑞實驗學校的同學們都有哪些精彩的觀點和想法吧。
「如果機器人真的有『人性』,那麼我們作為人類,生命期限沒有機器人久;智能處理沒有機器人快;肉體沒有機器人強壯……那麼,為什麼各方面都不如機器人的人類能當『統治者』,而機器人卻不能呢,我覺得人工智慧會和人類有矛盾和衝突。」
「我覺得機器人能夠和人類和平相處。因為我們人類也是有先進性的,我們都會考慮到人工智慧反叛這樣一個話題,所以我覺得在製作人工智慧的時候,我們會對它們的能力、思想等做出一定限制。」
「我覺得如果真的有了那種更高級的、有人類思維想法的機器人,它們為什麼非要執著於和我們爭同一個地球呢?他們完全可以去外太空尋找自己的家園。」
聽完樹德中學博瑞實驗學校同學們的想法,我們在場的大人們無不為同學們精彩的想像力鼓掌,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小幻迷的影子,也看到了中國科幻的希望。
課程最後,我們為同學們送上了《帶上她的眼睛》和《科幻世界》雜誌,希望同學們好好學習,朝著未來勇敢前進。
課後與同學們的交流中,同學們也表示通過魏映雪老師的這堂科幻閱讀課,自己對科幻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以後自己也會多多去閱讀一些老師課上推薦的科幻名著。
那麼,同學們如此喜愛的科幻,老師們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接下來,我們帶來樹德中學博瑞實驗學校初中語文教研組長唐老師的採訪。
《科幻世界》小編:作為老師對於科幻作品進入教材的看法是什麼?
唐老師:我很欣喜。我覺得這是我們學生自己喜歡或者說是現代國人喜歡的文學,這樣「接地氣」的作品納入教材讓孩子們接受是很好的。
其次,我覺得也是對老師的一種激勵。首先是要拓展自己的閱讀,其次如何用自己有限的課程資源和設備,以及自己的能力上出一堂好的科幻課,這是一種考驗,也是我認為的激勵。
《科幻世界》小編:在您看來閱讀科幻文學對學生有哪些幫助?
唐老師:首先,科幻小說也是文字,它能夠提升學生閱讀小說、文學的能力。對學生來說,這也能激發他們的想像力,我們不是常說「天才源於想像」嗎,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一個豐富想像力的途徑。
其次,閱讀科幻小說也會激發學生關注當下科學。因為關注科學,所以熱愛科學;因為熱愛科學,所以更加熱愛學習,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最後我覺得,這樣的閱讀也能激發學生自己的一些創作,咱們說的「科幻界的文化自信」說不定就能從這些孩子們身上找到。
《科幻世界》小編:您認為科幻中的哪些方面最吸引學生或你自己?
唐老師:我覺得最吸引學生的應該是它豐富的想像和跌宕的情節,也可能是科學元素,還可能是某個人物形象。
但是更吸引我的還是它深邃的主題。比如,以前教材上有一篇星新一的《餵——出來》,這篇科幻小說裡面就有一個宏大的主題——環保。
《科幻世界》小編:老師讀過哪些科幻作品,印象深刻的是哪些呢?
唐老師:先說一個中篇吧,郝景芳的《北京摺疊》,我很喜歡她裡面那種對未來深邃的思索。
另外就是《三體》了。現在想來,《三體》起碼還有兩個情節依然打動我。一個是史強與汪淼的對話,大概是說:遠古的人也會煉製物質,但他們不可能創造出原子彈。這是因為他們的思想水平已經限制了他們創作。我在課上常常用這段對話來激勵學生讀更多的書,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
另一個就是最後,三體人快要席捲地球的時候,史強帶汪淼去看蝗蟲,重燃了汪淼的鬥志。在絕境之中,人依然能能有鬥志,能懷抱希望,我覺得這很觸動我。(獨家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