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高考中,歷屆滿分作文都會成為社會社熱話題,無數網友都爭相拜讀滿分"神作",其實在古代"高考"科舉考試中,也有備受讚譽的"滿分作文";例如很多網友都熟悉這一句名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其實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就是出自一篇科舉"滿分作文"《省試湘靈鼓瑟》,乃是唐朝詩人錢起所作。
提起錢起,可能很多人沒有聽過這個名字,但是對於那句名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錢起也是因此而得名,被譽為"大曆十才子之一";錢起生於公元722年,早年屢試不中,不過他並沒有放棄讀書入仕的理想,數十載寒窗苦讀,終於在唐天寶十年中了進士;做官後的錢起,憑著超高的文學造詣水平,坐上了"主考官"考功郎中的位置,名聲在外的錢起,在當時的唐朝文壇,有著不可忽視的巨大影響力。
說回錢起這篇"滿分作文",它到底好在哪裡呢?其實在唐代科舉考試中,有著很多限制規則,並不是想怎麼寫就如何作;錢起這篇作文的名字叫《省試湘靈鼓瑟》,"省試"指的是尚書省考試類別,均是通過縣、州兩級考試的鄉貢參加;在唐代科舉中,要考試的項目頗多,綜合來說一共有五種方法,即口試、詩賦、墨義、策論與帖經;其中考生在考試中所作的詩,名字就叫應試、試帖詩。
錢起這篇通過省試的試帖詩,被稱為省試詩,它有特殊的格式規定,首先限定了題目和內容,對於聲韻的要求也及其嚴格;所以錢起憑著這首《省試湘靈鼓瑟》,拿了滿分實在頗為不易,也能看出他本人的才氣;本文不再貼出原詩,感興趣的網友可自行查閱,"湘靈鼓瑟"出自屈原的《遠遊》,講了一個哀婉的民間傳說,當時所有的考生都對這個傳說很熟悉,解起題來都是大同小異,用故事中舜妃對舜帝的忠誠,來比擬臣子對君王的忠心。
而錢起深知要拿高分,就必須推陳出新,所以他在第一句就開門見山,概括了全文的主題;第二句引用傳說中的河神與旅人,描述了如屈原一樣的"楚客",對被謫的哀怨,但錢起表示卻並不理解,"楚客"自比"湘靈",這種悲哀的情緒;接著錢起用四句詩,渲染了琴瑟之聲的強烈感染力,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將湘靈的哀怨,用自己的獨特理解表達得淋漓盡致。
最後用那句流傳千古的名句作為結語,堪稱是"神來之筆",讓人出乎意料,又將讀者從虛幻的浪漫故事中,猛然拉回到無情的現實世界;而且"曲終人散",與詩文開頭的女神互相對應,後以景物結尾,給人留下無限沉思的餘地,可謂是"餘量繞梁,三日不絕";這首詩文緊扣主題,開門見山引經據典,並且首尾完美呼應,寫舜帝與妃子的愛情故事不落俗套,營造了一個迷茫空靈的音樂世界,結尾又留下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靈感。
讀罷全文使人深有"恍如隔世"之感,作成之後當即被考官評為"滿分作文",傳到文壇之後,更是被讀書人尊為"範本",錢起也以此奠定了自己不朽的文壇名聲;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還在這首詩中,悟得了"靜穆"的理想境界,表示錢起有一種超越、泯滅世間一切憂喜的淡然博大胸懷;如此一講,各位網友是不是都在拜讀這篇"神作"了呢?快來一起沾沾"仙氣"。
【參考資料:《省試湘靈鼓瑟》,《錢起詩歌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