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漢芬 張婷 陳煥嫻
2019-11-28 16:38 來源:澎湃新聞
從繁華的淮海中路出發,沿著馬當路向南深入,成片的舊式裡弄分布在合肥路、建國東路一帶,合二、復三、建四、順六這些社區分塊排布在道路兩側,取「合肥路第二社區」、「順昌路第六社區」等簡稱為名。這裡是老上海的根底,穿行在弄堂間,聽得一耳朵的地道滬語,但這裡的居住條件十分簡陋,空間逼仄,不到三米寬的弄堂兩旁都停著電瓶車,頭頂是從二樓伸出的晾衣杆,滿噹噹地掛著溼衣服。
合二社區是一片二級舊裡,坐落於黃陂南路東側,小小的社區內居住著2000餘人,其中接近半數是外來人口。1980年代,合二社區裡居住條件最差的平板房完成了改造,這些房屋的居民住上了三層小房,脫離了沒有獨立衛生間的生活。但大部分居民依然生活在簡陋的房屋中,一些住戶的人均居住面積不足十平方米,甚至僅有五個平方米。
但在合二,有一間不足十平米的閱覽室是居民們共同的小天地。項堅崗是這間「悅蘭坊」的發起者和負責人。
今年66歲的項堅崗曾是一名教師,他曾在江西省景德鎮做了三十餘年的班主任。退休後回到上海,住進了合二社區,後成為社區黨總支委員。
有居民提出想要有個地方能讀書看報,項萌生了開辦閱覽室的念頭,但場地、書籍和後續的管理都存在問題。
實際上,街道一層有相應的服務。比如,淮海中路街道就在轄區內的20個服務點開展「五送服務」,即送圖書、送演出、送服務、送講座、送輔導,但這些服務往往不能真正到達居民手中。和城市公共運輸系統裡的「最後一公裡」問題類似,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務有時也存在斷裂,無法觸及居民。
僅合二社區就有幾百本街道配送的書籍,但都雜亂堆放在社區活動室內,沒有專門的閱覽場所,很多居民甚至都不知道有這些圖書。但對項堅崗們而言,這些書成為項目啟動的寶貴資源。後來他們騰出一間小房間,開辦起了「悅蘭坊」。
閱覽室有了,如何管理,誰來管理又成了一個問題。項堅崗與社區裡那些有參與熱情的居民聯繫,專門成立了一個11人的「超齡」志願者團隊,最年輕的也有六十多歲,輪班管理。
工作中的項堅崗 作者供圖2017年12月28日,志願者們召開了第一次工作會議,會議討論確定了閱覽室的開放時間、借閱制度、值班制度,項堅崗被推選為志願者的負責人。2018年1月2日,元旦假期後第一天,閱覽室如期開放。如今,悅蘭坊周一至周五每天兩人值班,上午和下午各兩小時對居民開放。
合二社區閱覽室很小,兩三步就能從一邊走到另一邊,兩排書櫃、兩張桌子、四張椅子和八百多冊書籍幾乎已經佔滿了這個簡單的小房間,在室內站下三個人已經顯得有些擁擠。但閱覽室十分整潔,藏書全部分類編排,登記在冊,時政類、歷史類、文學類、健康類一目了然,報刊雜誌則布置在牆壁和門邊的空當處。原先街道配送的書目以養生、健康為主,在項堅崗的提議下,閱覽室一直在持續購進不同類目的書,現在的藏書更為大眾向,唐詩宋詞、科技文化,兒童書籍,一應俱全。
合二社區還生活了不少外地人口和他們的子女。項堅崗還發起了一個名為「漂流空間」的項目。希望打破地域和年齡的界限。2018年暑期,他聯繫擅長毛筆書法的志願者王忠興,共同確定了教學計劃,在悅蘭坊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書法學習班,吸收了十幾名合二社區的「小候鳥」。
如今,悅蘭坊不足十平米的空間已經漸漸「捉襟見肘」,項堅崗曾與社區黨總支書記討論,有沒有必要增加空間。但他們還面臨另一個不確定因素,黃浦區的舊區改造規劃,合二這樣的二級舊裡何去何從仍然未知。
(本文由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系研17社會工作黨支部第一黨小組共同參與調研,許亮,李璐丹,李菲對本文亦有貢獻)(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黃浦,社區達人,最後一公裡,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