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劇中,「虎媽」,逼迫孩子吃昂貴的有機蔬菜,拉伸手指學習鋼琴,為了讓孩子升入重點小學,賣房賣車,搭進自己的事業,還讓適齡的女兒在家輟學一年……,生活中這都不是危言聳聽。
生活中,你是「虎媽」還是「貓爸」?或者反過來,你是「虎爸」還是「貓媽」?「貓式」「虎式」觸及到了國內家庭教育子女問題的命門。
電視劇《虎媽貓爸》熱播並引發家長們的熱烈討論,趙薇和佟大為飾演的一對父母為女兒上小學的事情操碎了心,市裡最好的小學入學需要面試,想去國際學校奈何拿中國護照卻不能上,聽說買了學區房可以不用面試,花了大價錢購房後又被告知要住滿兩年才能入學……,這一系列問題是對當下國內子女教育問題生動真實的寫照,每一個有孩子的家庭都要實實在在面對這些問題。
現實
有多少父母,是「虎媽貓爸」混合體
14歲少年陸小遠的母親是「虎媽貓爸」兼而有之的混合體。這個學期,上初二的青春少年陸小遠終於上了課外輔導班。
他的母親一直是快樂教育的倡導者,為兒子快樂生活一直扛著不讓孩子上課外任何輔導班。從小學到初中,陸小遠的成績一直在班上倒數10名以內。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母親沒少和孩子起爭執,雖然沒有棍棒教育,但是也經常是狠話一籮筐,母親一年比一年焦慮的同時,仍然頑強堅持讓孩子慢慢長大,不讓兒子上補習班也能學習成績好的理念。無論兒子的分數如何落後,陸小遠的成長中基本還是以玩為主,自由發展。
上了初二,馬上要面臨嚴峻的中考,時不我待,家長會上,老師多次「敲邊敲沿」的提醒,應該課外補習,才有可能考上未來的優質高中,母親和陸小遠多次商量,終於把兒子送進了課外輔導班,14歲的年紀已經懂得了什麼是自己的未來,當媽媽尊重他的意見,給他報了課外輔導班,陸小遠也聽從內心的小聲音,在周末走進輔導班的課堂。由於是孩子內心的覺醒和需求,陸小遠的成績一下子在全年級進步了100名,在班上進了前5名。
像陸小遠的母親一樣,「虎媽貓爸」們,恐怕不少家庭的父母更多是「虎媽貓爸」的混合體,虎媽有時也會成貓媽,貓爸有時也會是虎爸,中國教育的問題由來已久,造就混合了不少「虎媽貓爸」的異性體,現在大多數80後都「家有兒女」,少部分生孩子晚的60後、70後,也同樣「家有兒女」在上學,父母們都曾經歷過中考、高考的無情碾壓,再加上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中來自各方面的生活壓力,他們多麼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無憂無慮的健康成長。
電視劇中,「虎媽」,不允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逼迫孩子吃昂貴的有機蔬菜,拉伸手指學習鋼琴,為了讓孩子升入重點小學,賣房賣車,搭進自己的事業,還讓適齡的女兒在家輟學一年……,生活中這都不是危言聳聽。
思考
教育失衡,父母其中扮演何種角色
常常聽周圍家長們感嘆:當父母真難。折射出現代家庭教育的複雜。
最近,一篇由某個小學生寫的作文《父母那些事》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瘋傳。
「做作業慢了,打!吃飯慢了,打!晚點睡覺,打!不和朋友玩,打!……」在孩子稚嫩的文筆表達中,折射出家長們起急焦躁的心理狀態,和潛藏在家長心裡對孩子未來過度的渴望。
在教育上,家長們都喜歡言必稱國外,可我們的家長可曾做到這些:在美國,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託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謀生路。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往往讓孩子半天勞動,半天學習,鍛鍊勞動能力,尋求獨立,懂得謀生之道。在德國,家長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從不包辦代替。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掙自己的學費。
中國的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大多走在了失衡的軌道上,過分看重孩子的學習分數,而忽略孩子心理、自我能力的成長,而一個孩子的全面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不管你是不擇手段「精英教育」式的虎媽,還是更傾向於「快樂教育」的貓爸,還是「虎媽貓爸」的混合體,在「孩子應該怎麼教」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上,家長們都需張弛有度,給孩子自我發展的空間。無論精英養育還是自由散養,是公主教育還是棍棒教育,其實都是非常極端的教育,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家長們探索更健康更優質的理念與方法,所以,虎媽貓爸們,任重而道遠。
觀點
教育失衡怎麼辦
劉薇薇:我家的經濟條件還不錯,我是公務員,丈夫是一家企業的高管,所以,一開始對孩子的學習抓得不緊,沒有那些家長的焦慮感,總覺得實在不行可以送孩子到國外去上學。就這樣,孩子今年已經上了中學,孩子上的區重點中學,學習成績基本在下遊的水平,我們父母開始真的苦惱了,送到國外,家裡有這個經濟條件,但是,家庭就要面臨著分離,只能犧牲我帶孩子出國讀書,父親在國內掙錢,因為孩子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能力,把孩子一個人送到國外讀書實在不放心,最重要的是,我們感到孩子自己並沒有一個很強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送到國外去,也許家長輕鬆了,但是對孩子就真的適合嗎?現在反思我們平時對孩子的教育,才感到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總覺得孩子早晚要出國,孩子自己也能從家長的日常言談中感到這些,所以,孩子自以為自己出國是自己的靠山,根本就從心裡不認真學習,再加上日常生活中家長包辦太多,孩子自己做主的機會很少,所以這樣的孩子怎麼能放心送出國呢?很多家長反對中國的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確實有很大弊端,但是,現在我們面對一個既不適應應試教育,又不能獨立走自己路的孩子,這才是真正的兩難境地呀。
先應試,後調整
盧可:我的女兒11歲,現在讀5年級,從孩子上一年級開始,孩子每天的課餘時間和周末都被安排得滿滿的,周一至周五的放學時間是用來補習功課的,周末則要上舞蹈課、鋼琴課,孩子累自己也累,但都是被逼無奈,小區裡別家的孩子都在這麼努力,如果自己的孩子落後別人,等於是害了她。現在我的孩子似乎看起來很適應這個節奏了,我們很欣喜,我對孩子的目標就是一路讀重點,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我們都為她制定的學習目標。我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有差異的,教育也要具體而行,這種生活目前我女兒很適應,我們的原則是教育要因孩子而定,也許有一天孩子大了,她不願意這麼緊張忙碌,我們家長也達成了共識,會隨著孩子的意願做出適當的調整。
黎舒:太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堅定的價值觀,所以,都擠名校,都課外奔波於各類補習班上……家長的隨波逐流,讓孩子很容易就不知所以,或者一切聽從指揮做乖乖兒女,或者冒險反抗成叛逆孩子。無論虎式家長還是貓式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據孩子的特質制定可行的目標,否則,再多的心血付出,都難有預期的收效。(文/陳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