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精英教育還是快樂教育?

2020-12-14 騰訊網

[摘要]電視劇中,「虎媽」,逼迫孩子吃昂貴的有機蔬菜,拉伸手指學習鋼琴,為了讓孩子升入重點小學,賣房賣車,搭進自己的事業,還讓適齡的女兒在家輟學一年……,生活中這都不是危言聳聽。

生活中,你是「虎媽」還是「貓爸」?或者反過來,你是「虎爸」還是「貓媽」?「貓式」「虎式」觸及到了國內家庭教育子女問題的命門。

電視劇《虎媽貓爸》熱播並引發家長們的熱烈討論,趙薇和佟大為飾演的一對父母為女兒上小學的事情操碎了心,市裡最好的小學入學需要面試,想去國際學校奈何拿中國護照卻不能上,聽說買了學區房可以不用面試,花了大價錢購房後又被告知要住滿兩年才能入學……,這一系列問題是對當下國內子女教育問題生動真實的寫照,每一個有孩子的家庭都要實實在在面對這些問題。

現實

有多少父母,是「虎媽貓爸」混合體

14歲少年陸小遠的母親是「虎媽貓爸」兼而有之的混合體。這個學期,上初二的青春少年陸小遠終於上了課外輔導班。

他的母親一直是快樂教育的倡導者,為兒子快樂生活一直扛著不讓孩子上課外任何輔導班。從小學到初中,陸小遠的成績一直在班上倒數10名以內。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母親沒少和孩子起爭執,雖然沒有棍棒教育,但是也經常是狠話一籮筐,母親一年比一年焦慮的同時,仍然頑強堅持讓孩子慢慢長大,不讓兒子上補習班也能學習成績好的理念。無論兒子的分數如何落後,陸小遠的成長中基本還是以玩為主,自由發展。

上了初二,馬上要面臨嚴峻的中考,時不我待,家長會上,老師多次「敲邊敲沿」的提醒,應該課外補習,才有可能考上未來的優質高中,母親和陸小遠多次商量,終於把兒子送進了課外輔導班,14歲的年紀已經懂得了什麼是自己的未來,當媽媽尊重他的意見,給他報了課外輔導班,陸小遠也聽從內心的小聲音,在周末走進輔導班的課堂。由於是孩子內心的覺醒和需求,陸小遠的成績一下子在全年級進步了100名,在班上進了前5名。

像陸小遠的母親一樣,「虎媽貓爸」們,恐怕不少家庭的父母更多是「虎媽貓爸」的混合體,虎媽有時也會成貓媽,貓爸有時也會是虎爸,中國教育的問題由來已久,造就混合了不少「虎媽貓爸」的異性體,現在大多數80後都「家有兒女」,少部分生孩子晚的60後、70後,也同樣「家有兒女」在上學,父母們都曾經歷過中考、高考的無情碾壓,再加上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中來自各方面的生活壓力,他們多麼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無憂無慮的健康成長。

電視劇中,「虎媽」,不允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逼迫孩子吃昂貴的有機蔬菜,拉伸手指學習鋼琴,為了讓孩子升入重點小學,賣房賣車,搭進自己的事業,還讓適齡的女兒在家輟學一年……,生活中這都不是危言聳聽。

思考

教育失衡,父母其中扮演何種角色

常常聽周圍家長們感嘆:當父母真難。折射出現代家庭教育的複雜。

最近,一篇由某個小學生寫的作文《父母那些事》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瘋傳。

「做作業慢了,打!吃飯慢了,打!晚點睡覺,打!不和朋友玩,打!……」在孩子稚嫩的文筆表達中,折射出家長們起急焦躁的心理狀態,和潛藏在家長心裡對孩子未來過度的渴望。

在教育上,家長們都喜歡言必稱國外,可我們的家長可曾做到這些:在美國,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託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謀生路。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往往讓孩子半天勞動,半天學習,鍛鍊勞動能力,尋求獨立,懂得謀生之道。在德國,家長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從不包辦代替。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掙自己的學費。

中國的家長們對孩子的教育大多走在了失衡的軌道上,過分看重孩子的學習分數,而忽略孩子心理、自我能力的成長,而一個孩子的全面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不管你是不擇手段「精英教育」式的虎媽,還是更傾向於「快樂教育」的貓爸,還是「虎媽貓爸」的混合體,在「孩子應該怎麼教」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上,家長們都需張弛有度,給孩子自我發展的空間。無論精英養育還是自由散養,是公主教育還是棍棒教育,其實都是非常極端的教育,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家長們探索更健康更優質的理念與方法,所以,虎媽貓爸們,任重而道遠。

觀點

教育失衡怎麼辦

劉薇薇:我家的經濟條件還不錯,我是公務員,丈夫是一家企業的高管,所以,一開始對孩子的學習抓得不緊,沒有那些家長的焦慮感,總覺得實在不行可以送孩子到國外去上學。就這樣,孩子今年已經上了中學,孩子上的區重點中學,學習成績基本在下遊的水平,我們父母開始真的苦惱了,送到國外,家裡有這個經濟條件,但是,家庭就要面臨著分離,只能犧牲我帶孩子出國讀書,父親在國內掙錢,因為孩子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能力,把孩子一個人送到國外讀書實在不放心,最重要的是,我們感到孩子自己並沒有一個很強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送到國外去,也許家長輕鬆了,但是對孩子就真的適合嗎?現在反思我們平時對孩子的教育,才感到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總覺得孩子早晚要出國,孩子自己也能從家長的日常言談中感到這些,所以,孩子自以為自己出國是自己的靠山,根本就從心裡不認真學習,再加上日常生活中家長包辦太多,孩子自己做主的機會很少,所以這樣的孩子怎麼能放心送出國呢?很多家長反對中國的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確實有很大弊端,但是,現在我們面對一個既不適應應試教育,又不能獨立走自己路的孩子,這才是真正的兩難境地呀。

先應試,後調整

盧可:我的女兒11歲,現在讀5年級,從孩子上一年級開始,孩子每天的課餘時間和周末都被安排得滿滿的,周一至周五的放學時間是用來補習功課的,周末則要上舞蹈課、鋼琴課,孩子累自己也累,但都是被逼無奈,小區裡別家的孩子都在這麼努力,如果自己的孩子落後別人,等於是害了她。現在我的孩子似乎看起來很適應這個節奏了,我們很欣喜,我對孩子的目標就是一路讀重點,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我們都為她制定的學習目標。我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有差異的,教育也要具體而行,這種生活目前我女兒很適應,我們的原則是教育要因孩子而定,也許有一天孩子大了,她不願意這麼緊張忙碌,我們家長也達成了共識,會隨著孩子的意願做出適當的調整。

黎舒:太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堅定的價值觀,所以,都擠名校,都課外奔波於各類補習班上……家長的隨波逐流,讓孩子很容易就不知所以,或者一切聽從指揮做乖乖兒女,或者冒險反抗成叛逆孩子。無論虎式家長還是貓式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據孩子的特質制定可行的目標,否則,再多的心血付出,都難有預期的收效。(文/陳濱)

相關焦點

  • 「快樂教育」不適合「精英」培養
    他們知道學習是一種習慣,有良好學習習慣的人,有人管、沒人管都不會放鬆自己,學習不存在「快樂」,只有成功後的享受。你學生時代,選擇輕鬆、快樂,長大了就賺錢受阻,到時候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快樂教育是英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最早提出來的。斯賓塞指出:「教育的目的其實就是讓孩子過得幸福快樂,那麼在這個教育的過程中,也應該讓孩子感到快樂。」。
  • 快樂教育≠精英教育!別讓你的努力因為一次選擇跌落谷底
    、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但美國的教育就真的這麼好嗎?>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 表面上,中國教育是高壓、唯分數論,而美國教育是快樂自由、輕鬆愉快。但美國教育是在快樂、素質的表象下,通過看起來快樂又寬鬆的公立教育和價格不菲的私立教育,已經實際上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
  • 美國「快樂教育」騙人的,「全民精英教育」在中國
    不管是教體育,樂器,文學還是繪畫,最終都要經過選拔,而只要有選拔,就會演變為應試教育。那麼美國名校為什麼要搞素質教育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精英家庭的學生篩選出來,正如美國常青藤,他就強調入學要考拉丁文或希臘語,為啥呢?因為公立學校不教這兩門語言。專門去學習的學生都是可以上私立學校的精英家庭的孩子。
  • 教育是最好的投資,精英家庭不相信快樂教育,分層的歐美教育
    在當今全球階層固化,各個國家教育參差不齊的現狀中,歐美國家的教育本質和特徵有哪些呢,快樂教育真的快樂嗎?是否具有絕對優勢嗎?在這些孩子的快樂學習和精英家庭孩子的壓力學習之間社會分層就悄然地完成了所以快樂教育本質上是精英階層維持自身的優勢地位保持社會階層固化的一個手段。3、 歐美國家教育的分層,讓資質普通的學生隨波逐流,只需掌握最基本的知識。但是他有辦法把天才型的學生甄別和選拔出來。美國的SAT就是高考,中學還有AP也就是大學預科課程考試。
  • 快樂童年VS精英教育——小學前的幼兒時光如何選擇
    大學同學J和M分別是快樂童年和精英教育的踐行者。J事業有成,育有一女一兒,大女兒剛上一年級,讀的是國內排名前三,號稱注重素質教育的外國語學校。快樂童年或者精英教育,這不僅僅是幼兒教育方式,這種價值觀勢必將貫穿整個家庭教育中。我是個快樂童年的支持者。如果硬要把人生比作賽道,那賽程很長很長,起跑的優勢未必有我們想像中重要。相反地,如果起跑階段用力過猛,剩下的漫長的賽程就有可能力不從心。
  • 體驗了美國精英教育後,才知道西方「快樂教育」都是愚民宣傳
    確實也沒錯,那個年代的美國公立系統還是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這一點我們在「公立還是私立?告訴你真實的美國K-12的基礎教育現狀」一文中也探討了美國K-12教育的歷史。 02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 中式「填鴨教育」與西方「快樂教育」相遇,如何選擇???
    所以你看中國「填鴨式」的流水線教育忽視了孩子本身的興趣,沒有做到因材施教,甚至磨滅了一些天資聰穎的孩子的靈性,但是它也的確帶領了一些各方面資質平平的孩子。而西方的「快樂教育」在教育的起始就已經對孩子本身的資質做出了一次優勝選擇。好,你可能會說,這正是中國教育的失敗,把所有的孩子都變成了機器人,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 博雅教育是通往精英教育的正確選擇
    這正是中國當下精英發揮社會影響力改變世界的一個縮影。在當下的中國,許許多多我們知道的不知道的、看見的看不見的精英都在以他們的方式在改變我們的世界。精英作為社會的意見領袖、潮流引領和規則制定者或顛覆者,以他們獨有的方式來推動社會發展。
  • 快樂教育出傻子?還是傻子教育瞎快樂?
    西方大多數學校提倡的「快樂教育」,和放養式純開心色的所謂「快樂教育」是不同的。真正的「快樂教育」,是可以啟發孩子的內心,並滿足孩子自身價值的實現的。換言之,中國的很多家長僅僅看到了「快樂教育」的表象,但並沒有深入了解到快樂教育的本質。今天,我們就先從「快樂教育」的具體表現說起,結合廣大家長的需求,好好地扒一扒到底什麼才是「快樂教育」。
  • 面對好吃懶做的大腦,我們到底該選擇快樂教育還是挫折教育?
    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這樣的一些教育機理,至於快樂教育還是挫折教育,我們倒是很少考慮。快樂教育遵循的是自己的本性,特別是大腦的本性,如果做好了,確實可以讓人能夠比較輕鬆地完成學習和工作任務。但是有一點,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就沒有其他事物了嗎?在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開篇就提到人生的一大限制——人的外部資源是有限的,所以人生來就是不自由的,是會受到各種限制的,你不可能要什麼有什麼,無論是小時候還是長大成人,所以挫敗感從來都不缺失,人生的底色就是苦的。
  • 美國教育好還是中國教育好?西瓜視頻揭秘美國教育三大殘酷真相
    導語:很多父母內心肯定會有這麼一個疑問,美國教育好還是中國教育好呢?到底該不該送孩子出國留學呢?不管孩子是學習體育、音樂、文字還是繪畫,最終都要經過選拔,而只要有選拔就會演變成應試教育。3、美國真正的精英教育其實並不快樂美國真正的精英教育其實並不快樂,甚至比我們的教育更苦,我們所知道的快樂教育是留給窮苦孩子的。
  • 自由放養好還是精英教育好?適合的早期教育,讓每個孩子更優秀
    可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教養類別被大家熟知以後,到底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孩子的又成了一個新的問題。比如「窮養兒子富養女」這個理念中的「窮養」和「富養」的概念。再比如「自由放養」和「精英早教」兩種不同的教養聲音。
  • 精英教育很殘酷,快樂學習是偽命題,高考是寒門跨越階層的捷徑!
    但是,暑假過去了,女的來驗收學習成果時發現,兒子還是不會寫自己名字,原來這個爸爸並沒有教過。於是,夫妻兩大吵一架,女的著急,說:「你明明知道孩子頑皮好動,名字都不會寫,等到上小學了,怎麼跟得上?」男的頓時發怒了:「你不要給我講應試教育那一套!應試教育下培養出來的都是書呆子,以後適應社會都困難!你這是在扼殺孩子的天性!你在剝奪他的童年!
  • 「快樂教育」真的快樂嗎?來看看歐美快樂教育背後的真相
    這樣學生快樂學習、老師快樂教學,合起來就是所謂的快樂教育。而私立學校呢,BBC曾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裡面真實地記錄了私立學校學生們的生活,他們通常每天6點半就起床,下午5點放學。放學後還有上不完的補習班、大量的練習題。晚上八到十點也有晚自習,有時候下了晚自習還要寫作業,考前熬夜也是常事。
  • 「快樂教育」的口號喊早了,歐美小精英們都在私立學校吃苦呢
    不知道從哪年開始,「歐美」的「快樂教育」理念被別有用心的人拿來與中國的學生做對比,得出的結論就是中國教育有缺陷,不人性快樂教育就是歐美在忽悠為什麼快樂教育是從歐美那邊傳來的呢?的確,他們的公立學校的教育的確很快樂,但是基本學不到什麼東西。這就造成歐內很多國家「反智」主義盛行,就像英國有說5G基站會傳播病毒一樣,在中國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會相信,但是在英國這樣的謠言卻很有市場。這你敢信?雖然公立學校的學習很快樂,但是收費高昂的私立學校學習並不那麼快樂。
  • 現在教育越來越快樂,是好事還是赤裸裸的騙局?聰明的你別掉陷阱
    其實,在他們心裡,真正想吐槽的還是中式教育。尤其是近兩年,隨著西方快樂教育思潮的日漸風靡,有些父母也慢慢變得佛系起來。從整天焦慮孩子不如別人,到現在隨便養養,給孩子一個完整快樂的童年。在他們看來,報培訓班,壓縮玩耍的時間,那樣的孩子太可憐啦,簡直是在抹殺天性。
  • 你以為的美國快樂教育,其實是在毀掉每個美國年輕人
    美國接受快樂教育的是底層大宗。而取得輝煌的是上層精英,這就好比,你家裡人聚餐,提起的一定的有成就的人,你沒聽說過你七大姑八大姨說,嘿,你看,我的誰誰誰親戚考上了專科吧。所以你認為的快樂教育是對大眾的教育,但是精英的教育,高中生活可一點都不快樂,準確來說他們介紹的也是中國類似的苦逼教育,Edward Humes 在《School of dreams》書中說到,美國精英階層的高中有三個四:4小時睡眠+4杯咖啡=4.0分GPA。美國精英學生中流傳著一個不可能三角定律:學習、社交、睡覺。
  • 高三寫作指導:關於快樂教育
    ④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任何國家都一樣,精英教育從來就不是放養出來的!」⑤清華教授就曾憤慨地說:「中國教育最大的騙局就是,快樂救育,釋放天性和學習無用論。」請結合材料內容,在班內以「快樂教育真的是騙局嗎?」
  • 所謂快樂教育,其實是麻痺窮人最大的謊言
    那麼素質教育孩子就真的會快樂,都會成為精英嗎?世界上哪有那麼容易的事,唱著歌就把知識給學了?快樂著就成了人才?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勝出,必須吃苦,這是個歷史久遠的樸素道理。快樂教育如何來的?美國的教育自動完成社會分層。窮人覺得是在享受「快樂教育」,也不錯,放飛天性。中產階級以上的社會,不信這一套,仍然實行的是精英教育,大家不僅要在應試上搞軍備競賽,還要在素質教育上搞軍備競賽。快樂教育絕不是精英教育快樂教育,在理論上聽著特別有道理:快樂才能學的進去嘛。不要強制孩子。
  • 出國留學 ≠ 精英教育嗎?!
    那麼,在你想出國留學或者正在準備出國留學的時候,你在關注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排名,一定要重視精英教育體系。因為精英教育體系或許才是最適合你的選擇。精英教育體系源自歐洲,與公立大學進行大眾化教育的理念不同,精英教育最初可以說是為了社會精英階層的子女而設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