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南瓜,畢業後一直在國內大學教書,喜歡自己的工作,熱愛文字,熱愛旅行;喜歡攝影,喜歡孩子。有了兩個孩子之後,更加關注教育,希望帶著她們一起去看看世界,用筆記錄下一路的所見所感。初次來德後,感受著這個與中國不一樣的歐洲發達國家,寫下了這一系列的歐洲雜記.
中國的80後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信息日漸開放的時代;我們中很多人從黑色七月的槍林彈雨中血淋淋的穿過;如今當我們為人父人母,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走我們曾經走過的「獨木橋」,我們開始對自身所經歷的教育體制進行反思,於是西方的「快樂教育」就這樣順理成章的進入了我們的視線,和中國的「填鴨教育」開始了歷史性的會面。
從一面倒的批判「填鴨教育」,謳歌「快樂教育」;到BBC錄製「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為中國教育撥亂反正,但是不久又開始質疑其真實性;真恨不得自己能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在這裡,我非三言兩語就能與你理清中國的教育體制;我只能與你分享我在歐洲自己觀察和感受到的「快樂教育」。
如果你有親戚或者朋友在歐洲,他們可能會告訴你:這裡的託班、幼兒園小朋友每天只上30分鐘課程,小學只上半天。那我可以告訴你這是一個事實性的陳述,沒有任何虛假成分。
於是很多的中國父母就會被這樣一句事實性的描述欺騙了雙眼,以為這裡的小朋友在幼兒園和小學都很輕鬆,以為「快樂教育」就是完全尊重孩子愛玩的天性,那我覺得你對「快樂教育」就產生了第一個誤解。
快樂教育就是完全尊重孩子天性?
其實這裡的小朋友也要學習,但是他們人生學習的第一課是如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如何遵守最基本的規則,這是整個學前教育的主要目標。
在中國,三歲以前的孩子還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懷抱裡被寵愛著;這裡很多小朋友已經上託班了。三歲以前在託班,小朋友必須學會自己吃飯、穿衣,自己上廁所洗手,這些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最基本的技能。
三歲進入幼兒園以後,不會有老師再餵你吃飯,幫你穿衣、洗手,甚至上完廁所擦大便都必須自己完成;而想想在中國,你的孩子說不定快上小學了,上完廁所大概還會叫你去擦大便吧。三歲以後在幼兒園不僅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做,還要開始輪流值日,幫助老師收玩具,整理餐桌,把裝滿髒碗的餐車推到廚房這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而中國的小朋友對於這種獨立和勞動技能的培養比這裡的小朋友晚了好幾年,有些甚至在幼兒時代就被父母爺爺奶奶越俎代庖,然後完全忽視啦。
至於一些基本的規則,比如不打架,有禮貌,講衛生,不亂扔垃圾這些和中國學前教育完全一致的地方我就不說了(只不過教的方法會和我們有所差別,有興趣的可以去雜記一中找答案),我只說一個在中國感受頗多、經常出現分歧的問題:上課紀律。
上小學要有紀律,這個家長基本都認同。但是在幼兒園,尤其是年齡比較小的小朋友身上,很多家長就不淡定了;甚至在老師要求小朋友上課不要亂跑,有問題要舉手的時候,喜歡拿西方的快樂教育說事:孩子就是好動,西方國家就會尊重孩子的天性,不會這樣強制孩子這樣坐在那裡,這是不人道的。
不知道這些家長是從哪裡看來或者道聽途說來的西方快樂教育的方法。事實上歐洲的小朋友從託班開始就必須遵守一個基本規定:每天上課的半個小時時間裡必須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允許走動,回答問題請舉手。
我的二女兒18個月,她班級裡最小的小朋友12個月,所有的人都開始訓練這個基本規則;如果上課時間走動,老師一定會去制止,讓他坐下;如果有大一點的小朋友不舉手自己跑上前去回答問題,老師一定不會叫他,而是讓他先回位置。
到了三歲進入幼兒園,所有的小朋友早就學會了上課坐小椅子。我家老大說上課的時候根本不會有人亂跑;甚至吃完午餐都不可以自己隨便走開,必須坐在椅子上等所有小朋友吃完,一起收拾好才能離開。
所以下回要是再有家長在這個問題上拿西方說事,可以理直氣壯的告訴他這就是扯淡,千萬不要誤人子弟。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在人生的第一回合,西方的「快樂教育」把中國的學前教育遠遠甩在了後面。
快樂教育就是什麼知識才藝都不用學習?
那麼關於學習的知識和才藝呢?在託班和幼兒園每天固定的半小時上課時間裡,老師更側重於教會孩子們一些基本的生活知識,而教學的主要方式是參與性的情景教學,這一點上和國內是有很大差別的。比如教孩子們怎樣刷牙,教他們做一個氣象員、觀察氣候預報天氣,教他們什麼是泥瓦工,如何修鞋,園丁是幹什麼的。每個月幼兒園也會定期組織一些外出參觀,比如怎麼上醫院看病,怎樣滅火,怎樣給小動物包紮傷口。這裡無論是學前,還是小學和中學,都非常重視實踐性的教育。
但是,他們也沒有像國內宣傳的那麼妖魔化,簡單的就把「快樂教育」等同於有些知識和才藝就不用學,最典型的就是數學。其實他們從託班,孩子一歲左右也開始教孩子數數,而且每天重複,主要是讓孩子們在當天考勤人數的時候練習;三歲以後開始以遊戲的方式教孩子十以內的加減法;上小學以後,這裡也有各種數學興趣班和數學競賽。當然學的難易程度在學前階段和小學階段與中國有差別,但是這種差別在升入高年級以後是逐步縮小的。
像我家老大在國內幼兒園學過數學,所以她覺得這裡幼兒園的數學遊戲太簡單,沒意思。這裡的小baby有些幾個月也開始上早教,他們的早教班主要就是音樂課;還有一些就是以社區為單位的寶貝媽咪聚會,但是總體來說參與人數比較少,畢竟很多孩子一歲就開始上託班,對早教沒有需求。
但是三歲以後很多小朋友就開始學習鋼琴、音樂,舞蹈、田徑、遊泳、武術等各種興趣班,而且這種興趣的培養往往會延續很長的時間,而不會像國內很多小朋友上學以後會因為學業負擔而放棄。
一方面他們有一個天然的優勢,小學只上半天,所以他們下午可以自主報名參加各種興趣班和專業培訓學校的課程,並非像國內想像的那樣不上學就全部放野馬了;另外一方面這裡的高考有一門課程就是藝術類,所以你要想上大學就得從小培養藝術細胞。
我女兒的幼兒園,雖然每天只有半小時的集中上課時間,但是那位英國園長外聘了專業老師,統一為三歲以前的小朋友安排了每周一次的音樂課,三歲以後的小朋友每周一次音樂課、芭蕾舞課、武術課,還有自願報名的鋼琴課;別以為沒人報名,是根本就報不上,沒報上的小朋友有些就只能自己再另外請老師了。所以西方的「快樂教育」並不是說就是讓孩子什麼也不學,輕輕鬆鬆的天天玩,差別在於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年齡階段而已。
快樂教育會讓孩子永遠輕鬆下去嗎?
那如果你認為」快樂教育」最終難逃「學」,那就讓孩子快快樂樂、輕輕鬆鬆的學吧,那你可能對此又產生了第二個誤解。雖然我女兒的幼兒園每周安排了挺多的文體課程,但是絕大數的幼兒園是沒有的,也就是說除了每天半小時的集中上課時間,幼兒園裡的其他時間都是自由的。
你可以搭積木,可以畫畫、做手工,做遊戲,也可以閱讀,甚至可以抓小動物養昆蟲,但是前提:你必須自己獨立安排時間。在這些時間裡,老師會教你唱歌,陪你搭樂高,和你做遊戲,給你講故事。我家大女兒班上有一個法國的小男孩,特別喜歡閱讀,老師曾經給他連續講過整整4個小時的故事。的確,老師很願意幫助和教育不同興趣的孩子,但是這也有一個前提:你必須自己學會向老師求教,否則沒有老師會像國內那樣統一的安排小朋友畫畫,做手工等。
同樣的,上了小學以後,下午的各種補習、興趣班完全取決於孩子的自主意願,甚至可以說在孩子的早期更多的是家庭的選擇和影響。
所以我們先不要忙著羨慕西方的「差異化教育」,我們先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第一: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能獨立自主的主動學習嗎?
我和我的大女兒之間有過一次這樣的對話。
女兒告訴我:媽媽,我覺得這裡的幼兒園沒有中國的幼兒園好玩?
我很驚異,問她:為什麼?
女兒回答:玩的時間長了,就沒有意思了,不像以前我們天天要上好幾堂課,現在我不知道我要幹什麼,就天天在教室裡這兒晃晃那兒晃晃。
我頭上出了第一根黑線。我接著問她,那你的同學都在幹什麼呢?
她說有些看書,畫畫,拼圖;有些跟我一樣,也很無聊。
然後我問她:那你最喜歡做什麼呢?
女兒回答說:喜歡畫畫。
那你為什麼不畫畫呢?
因為我不會,沒有人教我。
我頭上出了第二根黑線:那你們班其他同學怎麼畫畫呢?
他們會請老師幫忙。
那你為什麼不請教老師呢?
因為我不敢啊!
至此,我額頭布滿黑線。
所以你看中國「填鴨式」的流水線教育忽視了孩子本身的興趣,沒有做到因材施教,甚至磨滅了一些天資聰穎的孩子的靈性,但是它也的確帶領了一些各方面資質平平的孩子。
而西方的「快樂教育」在教育的起始就已經對孩子本身的資質做出了一次優勝選擇。好,你可能會說,這正是中國教育的失敗,把所有的孩子都變成了機器人,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那你可以問自己第二個問題了:你了解你的孩子,知道他有什麼興趣,並且能夠最大限量的挖掘他,培養他嗎?
別以為學校和老師能夠給你答案,能夠幫你培養。我女兒說了他們班也有很多小朋友跟她一樣覺得無聊;而且以這裡學校的總體教育時間而言,你覺得這有可能嗎?你總不會以為只要孩子有了興趣就一定能在這個興趣上學有所成吧。
所以西方的這種「快樂教育」方式對孩子自身以及家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參與度;只有那些受過良好教育,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有智慧、時間甚至金錢的家庭才能更有效的引導孩子,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機會;而中國「填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為家長減負了,他把學習的責任更多的交給了老師和學校。「快樂教育」又悄無聲息的對孩子的出身背景進行了第二次篩選。
這兩個問題你要是都不能肯定,你可能會認為孩子還小,那就讓他先玩玩,再慢慢的發現興趣,慢慢嘗試,慢慢培養吧。的確,孩子還小,教育也不能一蹴而就。但是這種「快樂教育」卻不會讓你和你的孩子快樂多久的。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小朋友主要課程的學習成績就要開始記錄在案,它直接影響了你在讀完小學四年級以後可以選擇哪一類型的中學。不要以為這個選擇像我們國內的初中一樣,其性質完全不同。這個初中基本決定了你未來的出路,因為只有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才能申請讀文理中學,也只有讀了文理中學的學生才有資格參加高考,以後上大學;其他的只能去職業技術性學校學習了。
好了,你現在可以問你自己第三個問題了:你能夠接受你的孩子在小小的十歲的年紀就已經選擇好以後是藍領還是白領,就已經被社會的階層貼好了標籤嗎?
無論中國的高等教育存在怎樣的缺陷,無論現在的大學生失業率有多高,無論現實是寒門再難出貴子,但是中國自從唐朝確立科舉制度,通過考試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傳統早已深入中國人的骨血;世界上應該沒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像我們中國人那樣,不分年齡、不分階層,不分性別,如此這般的重視教育了。
「填鴨教育」起碼給了所有孩子一個奮鬥的念想,而不是在你還是懵懂少年時,就被剝奪了實現屌絲逆襲的機會。所以西方的「快樂教育」其本質是一種「精英教育」,這種精英教育對於一個孩子而言根本沒有太多的選擇和覺悟的機會,然後悄無聲息的就在你的童年時代為你劃好了社會的階層。
而在這樣的社會階層劃分結束以後,西方的「快樂教育」也結束了自由的時間,開始了嚴格和繁忙的學業負擔。
歌德曾說天才就是勤奮,這世界上哪裡會有不努力不付出就能成功的道理呢。如果這時候你還想說社會本來就是要劃分階層的,本來就不需要那麼多人去接受高等教育,這道理沒有錯。但是於個人而言,你真的做好了準備,希望你的孩子不去接受良好的教育,沒有高雅的情趣,就這樣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以自己的勞力來換取基本的生活嗎?
在歐洲,我也能經常看到那些沒有接受過太多教育的人,從事著重複枯燥的勞動;有些華裔的孩子就在超市當搬運工。不要以為他們會很幸福。一般來說,他們對人都不是很友好,很少微笑,他們的臉上也刻滿了生活的艱辛,這個走到全世界任何角落都是一樣的。
所以在你自己都沒有想清楚之前,請不要輕率的對孩子說:沒關係,考試最後一名也沒事。也不要輕率的以為你有經濟能力,有社會能力,以後可以脫離國內教育,直接去西方接受教育,就簡單的對孩子說出你美好的心願:沒關係,你開心就好。西方的「快樂教育」並非輕鬆,他對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孩子成年以後,開心和快樂從來都不會是簡單的。
所以我並不是要讚美中國的「填鴨教育」,它有其存在的很多弊端;但是也不要以為西方的「快樂教育」就是簡單的快樂,就是什麼也不學,就是輕輕鬆鬆的學。
學習一定是一個漫長而孤獨的過程,用龍應臺那句被到處引用的心靈雞湯,但的確字字真知的話來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才能給你快樂。這才是快樂的真諦。」
如果有了這樣的認知,有了這樣的理念,那無論是西方的「快樂教育」,還是中國的「填鴨教育」都只是錦上添花罷了。
點擊左側二維碼
關注南瓜個人微信公號
三知力求為大家奉上原汁原味的德國教育方方面面,勤勤懇懇堅持原創,不博眼球不譁眾取寵。
秉承德國工匠精神
做最有德國範的育兒自媒體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