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填鴨式教育」與「寬鬆教育」

2020-12-15 騰訊網

[摘要]「填鴨式教育」固然是不可取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寬鬆教育」就值得提倡讚美,否則,英國人也不會想到要找中國老師取經,探討中國模式教育了。

作者:唐辛子(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旅日華人作家)

BBC拍攝的場景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AreOurKidsToughEnough?ChineseSchool),通過5名中國老師花一個月時間,在英國的中學實踐中國式教學,來對比東西方的不同教育模式。這種文化對比並發生衝撞摩擦的節目,通常容易吸引眼球,引人關注。看到網上討論熱烈,我也忍不住將這部三集紀錄片從網上翻出來全部看過一遍。說實話,還挺好看的。就連我家正上中學二年級的中學生,也跟著我一起看得很起勁。

作為一個電視節目,BBC的這三集場景紀錄片,並無法科學地說明中式或英式教育孰優孰劣。但它的確可以啟發人們對於現代教育模式的思考。作為一名母親,教育一直是我所關注的話題。在此結合自己所觀察到的日本教育,記錄一些個人的感想與看法。

【一、日本的公立與私立】

BBC這部紀錄片一開始就刻意渲染中式教育的特點:老師權威、課堂規矩、分數競爭,甚至連體育也要算分數——這些「中式教育理念」都令英國學生感覺不可理喻。但我家小朋友、一個從小在日本出生成長、並接受日本教育的中學二年級學生,卻對「中式教育」表示了深切的理解:因為她現在日本的私立學校所接受的教學方式,除了沒有愛國升旗之類的政治思想教育,其他許多地方,與5名中國老師的中國式教學大同小異。甚至在禮節禮貌、體能訓練、規矩紀律方面,日式教育比起中式教育,完全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同之處,可能在於她的學校除了理論課外,還有手工課、實踐課,以及日本學校最具特色的各種俱樂部活動。

日本學校主要分為公立與私立兩大類。公立學校負責為國家提供義務教育。目前日本國家規定義務教育為從小學到中學共9年,但實際上有不少地方自治體為義務教育提供補貼,將義務教育一直包攬到高中,達到了12年。

關於義務教育的目的,日本文部科學省是這樣說明的:

1.作為國家、社會的構成者,培養能夠尋求共通性的最低限度的基礎資質;

2.是國民接受教育權利的最小限度的社會性保障。

從這兩條濃縮的要約說明,可以看出:所謂「義務教育」其實就是「基礎教育」。每個日本國民都有接受基礎教育的權利與義務,以便將來可以自食其力,最低限度地養活自己,不因為自己的無能而給他人添麻煩,給社會添亂。

因此,在日本的中小學公立學校,孩子們可以學習到成為社會人的基礎知識與社會常識。但是除此以外,日本的義務教育不提供精英教育服務。對於熱衷於教育的父母而言,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超越基礎教育之上的更多文化教育,就必須選擇另外的教育方式:送孩子去學校之外的私塾接受更深入的學習與強化訓練,或是讓孩子考入有名的私立中小學就讀。

與負責義務教育的公立學校不同,日本的私立學校各有各的辦學特色。是校風自由還是紀律森嚴,依各所學校自己的辦學方針而定。如果要給日本的私立學校做個分類的話,可以根據其背後的辦學團體,將學校分為基督教系、佛教系、非宗教系三大類。佛教系私立學校主要集中在京都、奈良、大阪等歷史悠久的城市,因為這些地方是日本佛教傳播發展的重鎮,有不少佛教系私立學校都是從上百年前寺廟裡的私塾起步,沿革至今成為現代化私立學校的。

(日劇《對不起青春》劇照,講述了佛教男校和天主教女校間發生的故事)

【二、教育的自由與不自由】

相比基督教系源自西方的開明、自由的辦學風氣,佛教系私立學校顯得規矩繁多紀律嚴明。如我家中學生就讀的佛教系的女子中學:女學生們至今身穿幾十年不變的、保守而傳統的校服,裙子長度必須不多不少在膝蓋以下三公分(負責風紀檢查的老師會手執尺子檢查丈量);從內衣到襪子到書包皮鞋運動鞋,所有通學物品一律均由學校指定;頭髮超過肩膀時必須紮起來,且只能使用黑色、棕色、藏青這三種素色橡皮筋;放學後必須直接回家,不允許繞道更不允許身穿校服在外逗留或購物;每天進出入校門時,都必須朝學校大門口的觀音像合掌鞠躬行禮;每天上課前須朝禮、須冥想;每天放學回家前亦須終禮、須冥想;僅僅這些還不夠,所有學生還必須如流背誦《般若心經》。當然,除此之外,還有相當分量的家庭作業……這所紀律嚴明的佛教系女子學校不培養「卡娃伊」女生,而是將女孩子們一個個培養成「女漢子」:她們的桌球和圍棋可以連續幾年蟬聯日本高中之首,甚至曾經風靡世界的排球女將「東洋魔女」也出自這所女校。去參加學校的運動會,聽到會場上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以及女學生們矯健的雄姿,你真會懷疑自己進入了一所男校。

雖然各種規矩繁多,但我家中學生很喜歡她的學校。作為一名立志將來要自食其力的未來「女漢子」,她喜歡「卡可伊」(帥)而不是「卡娃伊」(可愛)。與「可愛就是正義」的口號相比,對她而言,「帥,才是人間正義」。

而對於學校的規矩,她也認為有必要認真遵守。理由是「正因為大家都講規矩,才能獲得自由」。規矩是自由的前提。關於這個「自由」,我將其理解為「物理上的自由」:如在公共場所的著裝、言行舉止等,都須遵循禮節禮儀,服從社會秩序,才能做到既不妨礙他人,也不讓他人妨礙自己。互相尊重、互相守規矩,才能彼此保留各自的隱私空間,從而獲得「物理上的自由」。

而與「物理的自由」相對的,是「思考的自由、表達的自由」——這些屬於精神層面的自由,我想才是現代教育需要強調「自由」。規矩只能用來維護公共空間的社會秩序,但不能禁錮人的思想。實現「物理上的不自由」,是在公共場所作為文明人的教養;而與此同時擁有「思考的自由、表達的自由」,才能免於成為文明的精神奴隸。

【三、填鴨教育與寬鬆教育】

現在,在網絡上會經常看到國人對國內「填鴨式教育」教育的批評,並同時讚美海外其他國家所施行的「寬鬆教育」。在這兒,我想特別強調一下:海外國家的「寬鬆教育」是分流的。例如日本,「寬鬆教育」主要指公立學校的義務教育而言。而私立學校則不然。當然私立學校也可以「寬鬆教育」為辦學方針,但除非在硬體或是其他方面擁有相當的特色與吸引力,否則很難招收到學生。

就像文章前面介紹過的那樣,因為公立學校只負責義務教育中的基礎教育,目標只是「最低限」或「最小限」,學生們沒有分數壓力,考試也不排名次,老師屬於公務員編制,獎金不與教學成績掛鈎,所以,日本的公立學校有實施「寬鬆教育」的條件。

另外還有一個事實是:一直到70年代末,日本實施的都是「填鴨式教育」,這種和目前中國的教育方式相近的、注重知識教育忽視經驗教育的填鴨式教育方法,在當時因為受到來自各界的指責批判,才有了從1980年開始實施「寬鬆教育」。但日本的教育學者發現:「寬鬆教育」帶給日本不少社會問題:日本年輕人的學歷低下、閱讀量不足、意欲衰退、能力萎縮、不再擁有對於學問的追求與敬畏……於是,當年批判「填鴨式教育」的各界人士,又看到了「寬鬆教育」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因此,幾年前開始日本政府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教育計劃,叫「脫寬鬆教育」,目前正每年逐步增加公立學校課時,要讓日本孩子從過於寬鬆的教育中脫離出來。

「填鴨式教育」固然是不可取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寬鬆教育」就值得提倡讚美,否則,英國人也不會想到要找中國老師取經,探討中國模式教育了。可以說:「寬鬆教育」帶來的種種弊端,是發達國家面臨的一個頭痛問題。這點包括美國在內也毫無例外。現代日本的教育模式曾經是向美國學來的,但是美國教育改革中的全美教育標準(CCSS),則是以日本和新加坡為範本的。

關於「中國模式」教育,日本媒體也一度有過熱烈報導。在2009年和2012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世界65個國家與地區所進行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中國上海在閱讀、數學等方面都排名第一,超過了日本、芬蘭等國家。不過日本人並沒有因此倡議「中國模式教育」。因為首先是各國學者對於PISA的評估方式,是否會破壞各地域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已經頗有質疑之聲;此外曾經也有過「填鴨式教育」經驗的日本,已經認識到一元化、絕對化的單一價值觀的教育模式,帶給整個社會的傾斜與弊病。因此,對於日本的教育研究者而言,日本教育今後所面臨的課題,是在價值多元化社會中,培養對於不同價值觀以及文化差異的寬容與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反覆交涉尋求共通的構建,以實現多樣性中的統一。

我想,這應該也將同樣是中國教育未來所要面對的課題吧。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日媒對比中日高等教育:中國開始反思填鴨式教育,日式「寬鬆教育...
    《日本經濟新聞》6月27日文章,原題:中國高考和日本寬鬆教育6月7日-9日,中國2018年高考,有的地方甚至出動了裝甲車。廣東省因為遭遇颱風,江門市出動特警裝甲車護送考生前往考場。安徽省也出現了警車為考生乘坐的大巴開道的場景。
  • 寬鬆教育失敗!日本教育重回「填鴨式」
    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馳浩上月在談到將於2020年度之後實施的新學習指導要領時,明確表示日本將和施行已久的「寬鬆教育」政策訣別,但承諾不會削減學習內容,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馳浩的這番言論讓民眾的目光再次投向「寬鬆教育」這一話題,以及圍繞「寬鬆教育」的種種是非爭議。
  • 日本「寬鬆教育」失敗的啟示
    日本實施寬鬆教育政策時的教育發展階段與我國當前實施的減負政策非常相似,汲取日本的前車之鑑,可以為我國探究科學減負問題提供有效的參考路徑。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曾全面推行「寬鬆教育」,2016年政府發表「去寬鬆化」宣言,承認寬鬆教育失敗。總結起來,其失敗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在政策理念上,沒有形成統一思想。
  • 日本「寬鬆教育」——真相與思考
    6月6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舉辦日本「寬鬆教育」主題沙龍。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香港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成功政策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借鑑。但是去年日本文部省對「寬鬆教育」政策的改革,引起了國內對這一問題的熱議,在傳播較為廣泛的觀點中,認為日本的「寬鬆教育」對日本造成了種種惡果,是失敗的教育改革政策,這也成為了部分人反對「減負」的理由。事實如何呢?這篇文章將為你理清。背景:日本為什麼要提出「寬鬆教育」?
  • 中國的填鴨式教育
    我們似乎從小接受的就是「填鴨式教育」,我們也從小被灌輸中國學生缺乏創造力的觀點。
  • 蘭迪少兒英語:日本寬鬆教育給中國素質教育的啟發
    近年來,我國開展了一系列「減負」運動,推行素質教育,引發了公眾的熱議。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也進行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推行的「寬鬆教育」,和減負運動相似,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借鑑。
  • 填鴨式教育的興衰史
    填鴨式教育是我們家長聽到最多也擔心最多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那到底什麼是填鴨式教育呢?它是由誰創造出來的呢?它為什麼在中國教育界統治了這麼久呢?它的利與弊、功與過是什麼樣的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填鴨式教育的概念。
  • 填鴨式教育是教育的最優選擇
    由來填鴨式教育是蘇聯一位教育家凱洛夫發明的,他發明這種教育後就被蘇聯人民唾棄,當時中國沒有完善的教育體系,結果撿了人家失敗的發明(中國人當時比較保守)。在中國全部都是這種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把知識一味灌輸給學生,給了文章,就死背,全都不明白意思。「反正完成任務就得了」學生如實說。與之相對的是啟發式教育。相對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方式當然是啟發的好。在教育界有一句話:「我聽,我忘記;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記住。」填鴨式教育前兩項都佔全了,就是沒有「做」這一環節。而啟發式教育就充分考慮到了做的重要性。
  • 聊聊「填鴨式教育」
    我想聊一下所謂的「填鴨式」教育。首先,我自己就是填鴨式教育的產物,從學前班的「阿波次得鵝佛鴿」,到大學求解麥克斯韋方程組,我接受的一直都是灌輸式的教育,哪個階段應該學習什麼層次的知識,早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很多時候我甚至不需要真正理解某一個知識點,只需要記住出題的模式,就可以給出很多問題的答案。
  • 有聲中日雙語 丨「填鴨式教育」用日語怎麼說?
    填鴨式教育有什麼優點和缺點?詰め込み教育は、1970年代ごろまでは日本教育のスタンダードとして、日本の教育現場で取り入れられていました。詰め込み教育とは、膨大な勉強によって基礎學力の早期取得を目指す教育や、短期間の間にどれだけの情報をインプットし、応用できるのかを目指す教育を指すことがあります。直到70年代前後,在日本的教育環境中,填鴨式教育還是日本的標準教育方式。填鴨式教育是指為了在早期獲得基本學習能力而大量學習的教育,也是指為了應試在短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攝入知識的教育。
  • 建議:有遠見的家長,要懂得將教育從「填鴨式」轉變為「個體式」
    和「填鴨式教育」一樣,富士康的這種代工路線表面簡單又安全,但隨著時代變更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哪怕應試教育一直在做著不痛不癢的改革,可根本仍然以考試成績為考核標準,孩子被灌輸了此類思想,為了拼命向前衝,最終仍然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廢物」。
  • 填鴨式教育培養的是「奴隸」?
    最近讀萬維鋼的《智識分子:做個複雜的現代人》,其中「流水線時代的英雄」這一章讓我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我們所謂的填鴨式教育,其實培養的就是奴隸,無怪乎那些叛逆分子(成績不好的學生),很多反而卻是具備企業家精神的「有智」之人。不信?那麼請詳細看看如下內容。
  • 填鴨式教育,或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談起填鴨式教育,很多80後的父母會深惡痛絕,認為填鴨式教育抹殺了孩子的創造力,破壞了成長中的快樂,是不人道的教育方法,對此全盤否定。難道填鴨式教育真的這麼不堪嗎?這要從什麼是「填鴨教育」了解起:填鴨是因為鴨子這麼小,他的胃很小,吃的很少就飽了,但是賣鴨子的人,想要讓鴨子重一點,就灌食物,比胃大兩三倍的食物,不管他吸收和消化,這種狀況叫做填鴨。所以填鴨是不人道的,奉勸天下賣鴨子的人都不要填鴨,鴨子是很痛苦的。
  • 日本寬鬆教育下的「平成廢物」,原來是這樣養成的,值得深思
    很多人都在議論填鴨式的教育。很多家長認為學校只會硬性的灌輸孩子知識。認為如今教育只會把孩子培養為一個考試的機器。一無是處的平庸人。於是一些家長把目光轉向了他國的教育,日本的教育環境就十分寬鬆,日本政府早在2002年的時候就開始實行所謂的寬鬆教育,為了減輕日本孩子的學習壓力,這與中國的填鴨式教育形成顯明的對比,我們一起來看下日本實行寬鬆教育下的後果。從1989年到2019年,被稱為平成時代,留給日本人的不是什麼美好的回憶。
  • 告別 「填鴨式教育」
    什麼是填鴨式教育?
  • 日本已不再是日本?「寬鬆教育」出來的日本年輕人如何讓日本變色……
    據統計,日本應屆大學畢業生中,一年內辭職的人數佔11.9%,三年內辭職的人數高達31.8%。日本「垮掉的一代」在日本,有一代年輕人的口碑,比中國的90後還慘。2002年,一項名為「寬鬆教育」的革新,改寫了全日本兒童的命運:周六日放假,課外作業驟減,連成績排名也取消了。
  • 請留下口德,張桂梅不是填鴨式教育代言人,而是悲壯英雄
    就是因為張桂梅校長的這一句話,很多人像撿到了寶貝,忙不迭地掐頭去尾、改頭換面,來為填鴨式教育搖旗吶喊,同時不忘抹黑素質教育。其觀點綜合起來大致就是這樣:素質教育只是精英階層的遊戲,填壓式教育才是提高分數的王道。
  • 「填鴨式教育」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這種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只能培養出背答案的機器,怎麼算得上是培養人才?」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這個填鴨式的教育,我們真的是填鴨式的教育,問題她理解不了,她那個基礎太差了。實際上我很可憐這幫姑娘,我也佩服這幫姑娘,但是你必須這麼做,你不這麼做,是把她救不出來的。」不這麼做,就沒有辦法讓這群姑娘走出大山。
  • 《三傻大鬧寶萊塢》:填鴨式教育、逼迫式教育帶來的危害
    《三傻大鬧寶萊塢》影片採用插敘的手法,以搞笑的風格、幽默諷刺的手法批判當下教育中存在的填鴨式教育、逼迫式教育、同時也探討了一些典型的問題,如:學生自殺、以成績名次排座位、貧富差距等等。讓觀影者笑中有淚,淚中有笑,同時帶動觀影者自發、自覺的思考和探討意義。
  • 比起中國義務教育,日本寬鬆教育輸在哪?
    [摘要]有理由相信,全面廢除「寬鬆教育」後,日本學生的綜合素質會有極大的恢復。日本的義務教育看似經過反覆折騰一無是處,然而我們也要看到日本大學教育的成功。當時,日本也遵照歐洲諸國加大高中數學的難度,然而很快社會開始對這種「填鴨式教育」展開批判。在全世界範圍轟轟烈烈的數理化科目加強難度運動後,日本社會開始反思這樣的教育是否只能培育出考試機器,而不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材。於是,日本社會又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比「增負」運動更加轟轟烈烈的「減負」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