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馳浩上月在談到將於2020年度之後實施的新學習指導要領時,明確表示日本將和施行已久的「寬鬆教育」政策訣別,但承諾不會削減學習內容,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馳浩的這番言論讓民眾的目光再次投向「寬鬆教育」這一話題,以及圍繞「寬鬆教育」的種種是非爭議。
《墊底辣妹》劇照
什麼是日式「寬鬆教育」?
據新華社駐東京記者介紹,戰後日本在極為重視教育的背景下實現了經濟奇蹟,科技文化等也開始擁有全球影響力。
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填鴨式應試教育之後,日本的教育界和經濟界等開始反思填鴨式應試教育的弊端,例如厭學,逃課,校園暴力等,試圖向一種更注重學生身心健康和綜合能力的教育方式轉變,這就是所謂的「寬鬆教育」。
廣義上「寬鬆教育」時期指上個世紀80年代到2010年左右,狹義上「寬鬆教育」始於2002年左右,也是從那時起,學校開始實行每周5天學制,並且正式採用重視「寬鬆教育」的學習指導要領。
日本推行「寬鬆教育」的本意是要減少教學中的死記硬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等。
「寬鬆教育」的一大特徵就是學校學習時間的減少,中小學生平均每周課時減少兩小時,小學六年期間國語授課時間減少200多個小時,而教學以外的「綜合學習」時間增加約400個小時。「綜合學習時間」可以搞各種課外活動和社區活動,而不是教授課本知識。
《墊底辣妹》劇照
「寬鬆教育」真的輕鬆嗎?
其實不然。據華義了解,雖然日本政府在公立學校的教學學習中降低考試和成績的重要性、不以成績「排座次」,但在重視名校出身的社會氛圍中,學生們競爭升入名校的「暗戰」卻始終存在。
對於想要進入更好大學出人頭地的學生及家長來說,「寬鬆教育」並不輕鬆,日本的補習班「塾」成為重視教育的家庭的課外戰場。新華社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有許多在日華人都將自己的孩子送入課後補習班「塾」,以便在日後的升學考試中佔得先機。
訣別「寬鬆教育」傷了誰?
記者說,和中國的「80後」曾被認為是垮掉的獨生子女小皇帝一代一樣,日本社會也有「寬鬆一代」這樣的稱呼。馳浩宣稱要和「寬鬆教育」訣別,讓有些「寬鬆一代」感到「很受傷」,訣別似乎意味著自己是國家政策的敗筆,而「寬鬆一代」則變成了帶有歧視性的詞語。
實際上,所謂的「脫寬鬆教育」幾年前就已經開始施行。自從「寬鬆教育」在日本開展,由於課時明顯減少,學生學習能力下降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國際學習能力調查顯示,在實施寬鬆教育期間,日本學生的數學思考和讀解能力排名都大幅下降。
許多日本人認為「寬鬆教育」是學生學習能力下降的罪魁禍首,而學生的學習能力下降將影響到日本的國際競爭力。因此日本政府從2008年到2010年開始逐步施行「脫寬鬆教育」,相應增加了學校學習時間,而日本學生在國際學習能力調查中的排名隨著也取得了一定的回升。
不過,也有持相反意見的人覺得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日本學生學習能力排名的下滑是因為參加調查的國家和地區大幅度增加,對這樣的排名變動沒有必要大肆渲染,日本應該對自己的教育方針保持自信。
而自由記者前屋毅則認為,歸根究底文部科學省(相當於中國的教育部)才是對「寬鬆教育」的最大誤解者。由於社會上存在對「寬鬆教育」帶來學習能力下降的批評,文部科學省便轉而否定「寬鬆教育」,從根源上造成民眾心中對「寬鬆教育」政策失敗的印象。
實際上文部科學省並沒有正確充分地向民眾解釋「寬鬆教育」原本的目的,如果從一開始貫徹落實好,就不會形成現在對學習能力下降的批評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