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寬鬆教育」——真相與思考

2020-12-25 芥末堆看教育

6月6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舉辦日本「寬鬆教育」主題沙龍。日本大使館參事官藤岡謙一、北京日本人學校校長慄本和明、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高益民、21世紀教育研究院RISE青年學者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三友陽子參加了沙龍,和來到現場的教育學者、家長等一起探討了日本「寬鬆教育」的發展脈絡及其社會影響,共同交流義務教育的基礎價值觀和教育理想。

沙龍現場,從左至右:三友陽子、慄本和明、楊傑川(後)、藤岡謙一、高益民、楊東平

自2017年起,我國各地各級政府實施了整治課外培訓機構和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香港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成功政策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借鑑。但是去年日本文部省對「寬鬆教育」政策的改革,引起了國內對這一問題的熱議,在傳播較為廣泛的觀點中,認為日本的「寬鬆教育」對日本造成了種種惡果,是失敗的教育改革政策,這也成為了部分人反對「減負」的理由。事實如何呢?這篇文章將為你理清。

背景:日本為什麼要提出「寬鬆教育」?

「寬鬆教育」單單從文字上很容易讓公眾認為是一種輕鬆的、低要求、低學習質量的教育取向,但事實或許並非如此。

日本「寬鬆教育」政策出臺和當時經濟有著密切關係,日本大使館參事官藤岡謙一表示,日本的教育一直受到經濟界的影響。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經濟的發展需要大批化學工業領域優秀的工廠工人。從而推動了理工科人才的培養,日本政府逐步加強學校理科學習的內容和實踐。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結束,日本生產據點轉移到國外,在這個階段,經濟界認為未來需要有能力從事研發新技術的人才和獨立思考的人才。當時中小學課時太多了,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減少課堂內容和時間,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逐漸得到重視。在此背景下,文部科學省提出「寬鬆」教育改革:「精選教育內容,旨在實現學生過上寬裕而又充實的學校生活的目標」(1978年)。

沙龍現場

實質:日本的「寬鬆教育」到底是什麼?

「寬鬆教育」這個詞,其實是一個政策語言,不是一個嚴格的學術語言,有點相當於中國的素質教育:過去是應試教育,而後提出素質教育是為了應對應試教育。 北京師範大學的高益民教授解釋到。「寬鬆教育」這個詞怎麼提出來的?是因為過去叫做「灌輸式教育」、「填鴨式教育」。一個箱子一個容器給它灌滿滿的,一點縫都不留!這是日本填鴨式教育。所以不是嚴格的學術詞彙,而是為了讓大家理解起來容易的政策語言。

所以在日本,「寬鬆教育」的提出是糾正越來越嚴重的「填鴨式」教育傾向,「寬鬆教育」重視的是生存能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以及體驗式學習。填鴨式學習是重視基礎,系統化學習。

所以「寬鬆教育」 精簡學習內容的主要出發點是給學生適當的「留白」,為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與學習能力流出空間,並非為了降低學習難度與教學質量。

發展:「寬鬆教育」的主要發展歷程

日本的中小學教學有一個綱領性文件,即《學習指導要領》,它的制定是為了讓全日本所有地區保持一定的教育水準,由文部科學省頒布、制定的課程要求。根據田輝教授的研究,日本戰後的《學習指導要領》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戰後新教育時期(1947年、1951年版)第二,學科中心時期(1958年、1968年版)第三,寬鬆教育時期(1977年、1989年、1998年版)第四,培養紮實的學力(2008年、2017年版)

日本中小學課時變化

其中,1998年修改、2002正式實施的《學習指導要領》是修改幅度最大的一次,學習內容減少了約3成,上課時間減少了約1成。對「寬鬆教育」的批評主要集中在這次修訂中減少的教學內容過多。

沙龍現場

澄清:幾個關於「寬鬆教育」的關鍵事實

「寬鬆教育」有沒有造成「學力下降」?

「寬鬆教育」為什麼和學力下降聯合起來討論?三友陽子了一個例子:在日本實施「寬鬆教育」後,校外教育機構出了一張很有代表性的海報。

海報的大意是說「寬鬆教育」的教學內容中,圓周率可以用「3」計算,但是實際上文部省從來沒有規定圓周率用「3」來計算,但是校外的教育機構集中起來做這樣的海報,很多家長覺得這個是有問題的,他們教的是什麼?不斷的討論後,公眾就認為「寬鬆教育」有損國家教育。

但現在日本的問題不是兒童的學力下降,更重要的是關注其背後那些根本性的巨大變化。學力下降的原因不是因為文部科學省的「寬鬆」教育,而是因為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與日本整體上發生了變化。

慄本和明校長發言

慄本和明校長也表達了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他以大家熟悉的PISA調查結果說明。紅框是所謂的實施「寬鬆教育」的PISA結果,然後日本開始實行 「脫寬鬆教育」,結果2015年,日本的PISA成績就上漲了,仿佛說明了 「寬鬆教育」引起了日本PISA成績的下降或者上漲,但實際上並不是。

高益民教授做了說明:首先,日本1998年制定的《學習指導要領》,2002年才正式實施,2003年進行的PISA測試成績怎麼能歸因到1998年減少學習內容?

其次,2006年日本PISA成績相比2003成績下降的原因很多,比如:臺灣參加了,拿了第一,韓國參加了,香港也參加了,亞洲國家都特別會考試,日本相對的名次就下來了。

「寬鬆教育」某種程度上成了經濟泡沫破裂後的「替罪羊」

然而日本社會對「寬鬆教育」問題沒有展開冷靜討論。泡沫經濟破滅之後,當時的日本在經濟不景氣中掙扎,日本社會充滿了不安。認為這樣下去,經濟遲早會破產,在這樣的背景下, 「寬鬆教育」導致學習能力低下,這一批評使得日本人更加不安,很多人從感情上反對「寬鬆教育」。沒有對「寬鬆教育」是否真的造成學習能力底下的認證,就被強烈的反對意見所壓倒,「寬鬆教育」在實施後僅僅一年就轉換了方向。在「寬鬆教育」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接受「寬鬆教育」成長起來的孩子們,到現在也被認為學習不好的一代。藤岡謙一補充道。

藤岡謙一

日本「寬鬆教育」的大方向變了麼?

在日本,「寬鬆教育」這個話題不是那麼新了,因為03年和06年兩次PISA日本成績都不好,那時候大家對「寬鬆教育」表達了一種擔心。最近幾年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寬鬆教育一代畢業工作了,有用人單位對寬鬆一代的評價不太好,不大像以前日本人那樣守規矩,懂禮貌,勤懇了,相當於中國現在的「90後」,比較自由。當然這一點也沒有嚴格的調查,但似乎成為了一種「共識」:寬鬆一代在行為舉止、思想的觀念上,跟以前的老派日本人不一樣。

高益民教授認為,把這個問題歸到寬鬆教育也有點牽強,因為現在日本的大公司、企業曾經的終身僱傭制都變化了。泡沫經濟破裂以後,失業人口的增多,工作方式開始多樣化,家庭收入差距的加大,整個社會的不安定性加大人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著變化。老一輩年輕人說我要找一個穩定的,一乾乾一輩子的工作,但年輕一代表示我只要在小店裡打零工也可以。社會的因素變動比較大,如果說單純的由寬鬆教育帶來的,似乎不是一個理性的思考。

高益民教授發言

同時,現在很多中國媒體上的觀點認為日本「寬鬆教育」的大方向改了,全盤否定了之前的教育理念與價值觀,這個觀點不完全對。像生存力、深度的學習、主體的對話與學習這些理念與價值觀,是沒有變化的。日本的「去寬鬆教育」改革不過是把過去減的過多的學習標準又加回去了,從表面量的角度來說是加回去的,但並不是像國內某些媒體宣傳的,仿佛日本在走向「應試教育」,在不斷加大學生負擔。

「減負」的中國PK「脫寬鬆教育」的日本

三友陽子的女兒現在在北京讀小學二年級,每個寒暑假,她會把女兒送到日本的公立學校學習一段時間。她描繪了中日兩國小學教育的不同:

三友陽子(左)與楊東平(右)

這幾年中國特別推動「減負」,女兒的學校也很推崇自由教育,表面上看比較寬鬆教育的。但和日本學校「脫寬鬆」的教育比起來,這種『寬鬆』表現並不明顯。在日本,女兒回來做作業,一個小時做完了,而在宣揚「寬鬆教育」的北京的小學,女兒每天睡覺的時間是11點到12點。另一個感觸是關於中國學校裡的家長微信群,教師會在群裡公布今天某項測試的成績優異者,如果沒有自己小孩的圖片家長就很難受。或者在群裡發布夏令營班的信息,價格特別貴,家長看到了心裡就會很焦慮。而在日本,學校和家長的溝通是非常簡單的,比如哪天開運動會,就是一個簡單的通知由學生帶回家,沒有過多的信息,日本的教師也不會在私下與家長保持過於親密的關係。

思考:「寬鬆教育」真正值得反思的問題

關於「寬鬆教育」政策,真正值得我們借鑑的是它作為一項教育政策在制定與實施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寬鬆教育」政策的制定並非出於對孩子的考慮。決定實施怎麼樣的教育是以成人的情況決定的,去解決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並不是出於對孩子們的考慮。 另外,政策在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存在「鐘擺現象」——日本的教育就像鐘擺一樣搖擺不定,缺乏穩定目標,也沒有給相關政策呈現效果的時間。

日本教育政策的鐘擺現象

同時,政策制定中還存在目的和手段不相符的問題, 「寬鬆教育」的出發點是1978年提出培養獨立思考、創造新事物人才的目標,這是正確的想法,但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並非簡單減少機械學習內容就可以實現,還需要配套的課程與教學方法。

最後,藤岡謙一的一個觀點值得思考與借鑑:鑑於日本「寬鬆教育」政策改革的時間,他認為社會不穩定期,不是推進教育改革的恰當時機。中國也在推進教育改革,衷心建議,教育政策的制定應著眼孩子們的未來,經過仔細的研究,然後推進改革,形成清晰穩定的教育價值理想。

本文轉自21世紀教育研究院。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相關焦點

  • 日本的「填鴨式教育」與「寬鬆教育」
    作為一個電視節目,BBC的這三集場景紀錄片,並無法科學地說明中式或英式教育孰優孰劣。但它的確可以啟發人們對於現代教育模式的思考。作為一名母親,教育一直是我所關注的話題。在此結合自己所觀察到的日本教育,記錄一些個人的感想與看法。
  • 寬鬆教育失敗!日本教育重回「填鴨式」
    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馳浩上月在談到將於2020年度之後實施的新學習指導要領時,明確表示日本將和施行已久的「寬鬆教育」政策訣別,但承諾不會削減學習內容,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馳浩的這番言論讓民眾的目光再次投向「寬鬆教育」這一話題,以及圍繞「寬鬆教育」的種種是非爭議。
  • 蘭迪少兒英語:日本寬鬆教育給中國素質教育的啟發
    近年來,我國開展了一系列「減負」運動,推行素質教育,引發了公眾的熱議。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也進行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推行的「寬鬆教育」,和減負運動相似,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借鑑。
  • 寬鬆教育失敗了?為何日本要與之「訣別」
    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馳浩上月在談到將於2020年度之後實施的新學習指導要領時,明確表示日本將和施行已久的「寬鬆教育」政策訣別,但承諾不會削減學習內容,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馳浩的這番言論讓民眾的目光再次投向「寬鬆教育」這一話題,以及圍繞「寬鬆教育」的種種是非爭議。  什麼是日式「寬鬆教育」?
  • 談資| 寬鬆教育失敗了?為何日本要與之「訣別」
    馳浩的這番言論讓民眾的目光再次投向「寬鬆教育」這一話題,以及圍繞「寬鬆教育」的種種是非爭議。  什麼是日式「寬鬆教育」?  據新華社駐東京記者華義介紹,戰後日本在極為重視教育的背景下實現了經濟奇蹟,科技文化等也開始擁有全球影響力。
  • 日本的「寬鬆世代」
    日本對於寬鬆世代的討論從未停息,那麼寬鬆世代是什麼?這代人到底怎麼了?今天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 日本已不再是日本?「寬鬆教育」出來的日本年輕人如何讓日本變色……
    據統計,日本應屆大學畢業生中,一年內辭職的人數佔11.9%,三年內辭職的人數高達31.8%。日本「垮掉的一代」在日本,有一代年輕人的口碑,比中國的90後還慘。2002年,一項名為「寬鬆教育」的革新,改寫了全日本兒童的命運:周六日放假,課外作業驟減,連成績排名也取消了。
  • 日本「寬鬆教育」失敗的啟示
    日本實施寬鬆教育政策時的教育發展階段與我國當前實施的減負政策非常相似,汲取日本的前車之鑑,可以為我國探究科學減負問題提供有效的參考路徑。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曾全面推行「寬鬆教育」,2016年政府發表「去寬鬆化」宣言,承認寬鬆教育失敗。總結起來,其失敗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在政策理念上,沒有形成統一思想。
  • 寬鬆教育下日本的零售業
    本文作者:沈宇清,CBME創始人,孕嬰童行業「教父」《日本零售業經歷的寒冬》發布後收到不少私信,多數表示會思考自己面臨的處境,會研讀兩位日本同行的傳記。有三個問題討論的比較普遍,因此我把討論的內容整理出來,增補一篇導讀,供大家參考。日本真的那麼慘嗎?2017年人均收入458萬日元,將近30萬人民幣,這還慘??
  • 學者有馬朗人去世,他在日本推行「寬鬆教育」結果如何?
    其實教育中的「寬鬆「一詞,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日本教職員工會」(又稱日本教育工會,涵蓋了全日本公私立大中小學校教職員工)有提出過。當時該工會指出日本教育中存在劃一、僵硬等缺陷,他們希望早日能夠實施「學校五日制」(當然這也意味著教職員工上班五日制),將兒童從灌輸式教育中解放出來。
  • 日本的寬鬆世代
    狹義上指接受寬鬆教育的世代中,具有一定共同特徵的一類人(出生於1987年4月2日~1996年4月1日)。●寬鬆世代的背景    日本在2002年的時候對「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了修訂並在中小學校中予以實施,大學從2003屆開始實施。
  • 國外寬鬆教育到底有多「寬鬆」
    有人說,有條件的話一定要送小孩去發達國家讀書,在這些國家,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小,就拿小學生來說,學校就是他們的樂園:功課少、玩得嗨;也有人認為,國外教育沒有想像的那麼寬鬆
  • 比起中國義務教育,日本寬鬆教育輸在哪?
    [摘要]有理由相信,全面廢除「寬鬆教育」後,日本學生的綜合素質會有極大的恢復。日本的義務教育看似經過反覆折騰一無是處,然而我們也要看到日本大學教育的成功。另外,1987年出生的人所接受的「寬鬆教育」不是完全版的「寬鬆教育」,因為還是第一年實施,所以有許多地方沒有完全按照《學習指導要領》貫徹,這更加造成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接受過「寬鬆教育」的。然而,他們大學畢業時,日本剛經歷過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起的全球性經融危機,此時迎來就業的超級冰河期。日本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完全變成買方市場,根本就不是像前輩所講的「就職非常輕鬆簡單」。
  • 日本寬鬆教育下的「平成廢物」,原來是這樣養成的,值得深思
    於是一些家長把目光轉向了他國的教育,日本的教育環境就十分寬鬆,日本政府早在2002年的時候就開始實行所謂的寬鬆教育,為了減輕日本孩子的學習壓力,這與中國的填鴨式教育形成顯明的對比,我們一起來看下日本實行寬鬆教育下的後果。從1989年到2019年,被稱為平成時代,留給日本人的不是什麼美好的回憶。
  • 大學生不會小學四位數加減法 日本反思寬鬆教育
    寬鬆教育亟待改革  前面提到的不會做小學數學題的大學生們是在文部科學省頒發的《學習指導要領》指導下成長起來的。從2002年開始,現行教學大綱的修正方案大大削減了授課時間與教科書內容,按照日本文部科學省的說法,這叫做「寬鬆教育」。
  • 蘭迪少兒英語引入同伴學習理念 崇尚「寬鬆+素質」教育
    近年來,我國開展了一系列「減負」運動,推行素質教育,引發了公眾的熱議。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也進行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推行的「寬鬆教育」,和減負運動相似,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借鑑。
  • 《寬鬆世代又如何》——日本版的減負為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思考?
    日本人已經發現不對了,他們不只在電視劇裡吐槽,早在05年就開始著手修改基礎教育指導意見:2005年,文部科學大臣要求中央教育審議會重新審視學習指導要領;2006年,曾經因為難度被刪掉的「發展性內容」重新編入教科書。2007年,在首相安倍晉三主導下,以「教育再生」之名,開始著手改革寬鬆教育。
  • 今天,你給孩子寬鬆教育,明天,社會替你狠狠教育他
    現在的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投資越來越大,而對孩子的管教反而越來越寬鬆。教育孩子「寬」了尺度卻「松」了力度。日本曾推行過寬鬆教育。上世紀50年代,日本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經濟的高速增長需要大批工業領域的工廠工人。為了推動理工科人才的培養,日本政府逐步加強了學校理工科人才的學習內容。
  • 中國教材進入英國課堂 西式「寬鬆教育」顯弊端
    同樣,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馳浩在談到2020年度之後所實施的新學習指導要領時,明確表示日本將和施行已久的「寬鬆教育」政策訣別。但中國近年來一直在學習西方的教育制度,推行素質教育,為學生減負。由此看來,當中國試圖擺脫應試教育「帽子」的同時,英國和日本卻在思考「寬鬆教育」的弊端。
  • 【薊門決策】潘妮妮:「寬鬆教育」變「格差教育」,日本是否早已淪為階級社會?
    我認為「寬鬆世代」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稱之為一種甩鍋行為。日本今天的問題不是「寬鬆教育」造成的,「寬鬆教育」國家政策啟動的時間段正是戰後日本從巔峰衰落的過程。這一政策的啟動和發展伴隨著日本社會的結構性分化(「格差化」),它只是加劇了社會分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