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鬆教育下日本的零售業

2021-02-19 孕嬰童微報

本文作者:沈宇清,CBME創始人,孕嬰童行業「教父」

《日本零售業經歷的寒冬》發布後收到不少私信,多數表示會思考自己面臨的處境,會研讀兩位日本同行的傳記。有三個問題討論的比較普遍,因此我把討論的內容整理出來,增補一篇導讀,供大家參考。

日本真的那麼慘嗎?2017年人均收入458萬日元,將近30萬人民幣,這還慘??

數字確實沒錯,不過要從以下三方面解讀。

人均收入的數字有意義,但意義不大,還要看收入分布。各位家裡都有鐘點工,你們的收入一平均,鐘點工馬上年入百萬。各位和馬雲的收入一平均,各位立即進入富豪榜前十。下圖顯示日本2018年人均收入更高,達到551萬日元,但62.4%的人低於平均數。近20%的人收入在100萬日元左右,約6萬人民幣一年。

                                             

日本企業至今仍把產業轉移稱為海外擴張,很正面的表述方式。松下在亞洲四小龍、在中國、在越南設廠,統計時合併報表,數字依然很亮眼,利潤更高,只是這些數字和日本工人沒關係,他們是被平均。

除了看收入還要看支出。日本人口1.26億,東京都會區人口3739萬,佔29.6%,接近三分之一。

以臺東區為例,不算東京繁華的中心。這樣一間沒有客廳的公寓面積25平方米,月租金11.2萬日元,約7100人民幣,一年僅房租就需要134萬日元。兩個人住勉強,如果有孩子就不可能了。

來源:網絡

室內有個料理臺,只能加熱,不可能煎炸蒸煮。因此711、超市、百貨公司紛紛做熟食生意,比餐廳的堂食、外賣便宜,日語叫惣菜,市場規模越來越大。

不是日本年輕人有多忙,有多懶,是沒地方自己做飯。每月支出中,食物在各個年齡段都是第一大支出項,2018年日本勞工運動研究所發布數據表明日本恩格爾係數為24.4,即食物消費佔總消費24.4%。服裝鞋帽等支出被壓縮到最低。堂吉訶德因此而崛起。

橫向比較,2019年人均所得在經合組織(OCED)36個成員國中排名第19,低於平均水準。在主要發達國家中墊底,即將被韓國超越。

來源:經合組織(OCED)

縱向比較,日本人均所得曾經排名第二,一路下滑到現在。中國有兩句老話:人比人,氣死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比較能說明當今日本人的心境。日本人很不開心,在聯合國幸福度指數排名第62。

聯合國幸福度指數包括教育、健康、環境、政府治理、時間、文化、社區活力、內心幸福感、生活水平等9大項33小項。

1990年以前日本人去海外旅行人數快速增長,1990年以後,幾乎沒有增長(藍線),其中商務旅行為主,普通遊客不多。

2011年後赴日旅行的外國遊客急速增長(橘線),主要是中國遊客。2019年3188萬外國遊客中,近1/3是中國人。

世界那麼大,日本年輕人不想去看看嗎?想,沒錢。

日本可是出了阿信的民族,怎麼就爬不起來呢?除了製造業轉移,還有其他原因嗎?

的確有,就是日本的教育。因為篇幅關係和話題過於宏大,我向來不喜歡說大詞,談大事,所以前一篇導讀中沒有提。阿信歷經艱難,從小攤起步創立八佰伴公司,這是1990年以前的故事。1998年八佰伴倒閉。

1970年代日本中小學校園霸凌事件增多、課堂紀律變差、青少年自殺率上升。輿論普遍認為學生負擔太重所導致,需要減負,呼籲從歐美引入ゆとり教育,中文翻譯為寬鬆教育,ゆとり一詞還有休閒、放鬆和舒適的意思。在中國稱之為素質教育,美國稱之為Liberal education,以前翻譯為自由教育,名聲不好,現在翻譯為通識教育。

自由教育雖然在各國的名稱不同,內涵也有差異,但核心都差不多,就是自由教育的先驅羅伯特·哈欽斯所說的這段話: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年輕人習得謀生技能,而是成為負責任的公民。

The object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aken as a whole, is not to produce hands for industry or to teach the young how to make a living. It is to produce responsible citizens.

1977年寬鬆教育成為日本教育部指導方針,1989年按照寬鬆教育修改從幼兒園到大學的課綱,比歐美速度更快,更徹底。新課綱的主要特點是縮短上課時間,增加有趣的內容,降低學習難度,降低考試難度,頗受學生歡迎。從小學到大學都降低考試難度,大學生數量增加,2018年大學申請人數竟然低於招生人數。換言之日本高中生只要願意,都可以上大學,和成績無關。

來源:Education Career

遺憾的是日本教育部可以控制日本學校的考試難度,卻無法控制國際考試的難度。實施寬鬆教育後,日本學生的英語能力大幅下降,以託福考試成績為例,日本學生的成績在亞洲和阿富汗並列倒數第三,僅比塔吉克斯坦和寮國高一點。1980年代日本是美國第一大留學生來源國,現在難得看到日本留學生的蹤影。

我在日本雅虎問答裡看到這樣一個問題,開始以為是玩笑,但仔細看問者答者都挺認真,應該不是玩笑。

來源:雅虎

這則問答不僅反映了日本年輕人的英文水平,還反映出兩代人的消費水平,這位年輕人的生活中已經和奢侈品絕緣。香奈兒在日本有門店,有專櫃,有廣告。這不是個案,在一些日本年輕人中「媽媽的衣櫃」一詞特指好衣服,因為裡面有香奈兒。1980年代香奈兒、LV等奢侈品已在日本開始流行,成為普通白領女性的制服,成為街包。尤其是特徵明顯,Logo偏大,30米外就能辨識的款式。

2000年以後流行的是H&M、GAP和本土的優衣庫。從奢侈品牌轉為廉價品牌,不是口味發生變化,是可支配收入發生變化。日本有不少好產品,在歐美的口碑也好,歐美的年輕人也很喜歡日漫和周邊,日本年輕人又缺錢,但在歐美兩大C2C網站上幾乎沒有日本賣家。

eBay賣家國家分布,中國賣家佔12%,列第四位:

來源:Statista

ETSY國際賣家分布:

來源:Statista

ETSY上中國賣家不如eBay上多,但很活躍。有這樣一家名為xiaolizi的店,小李子,來自中國河南焦作,2009年開店,11年賣出41713件衣服,平均單價100美元以上,銷售額應該超過500萬美元。

來源:小李子官網

小李子的店被85871位用戶收藏,10600位用戶寫評論,好評度5星,這樣的人數,這樣的好評,幾乎是不可能的,是極其出色的優質賣家。直接輸入店名,自動產生搜索結果如下,可見很多人搜索。它家的大衣和裙子最受歡迎。

小李子的網店界面是純英文,歐美風格。外國人一定不明白xiaolizi是什麼意思,也不會知道焦作具體在中國什麼地方,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位店主會英語。

日本賣家不活躍的直接原因是英語不好,他們小時候是寬鬆教育,他們自己、老師和家長都認為英語不重要。給學生減負,首先要減的就是大家認為沒用的課程。直到2011年才列入小學5年級課綱,課時少,每周只有一節課,是中國的1/4。這已是日本教育部意識到問題嚴重,再次修改課綱後的結果,

實施寬鬆教育後,日本中小學校園霸凌事件並沒有減少,課堂紀律更差。在公立學校的課堂上,學生吃便當、嬉鬧、化妝、玩手機,幹什麼的都有,就是不聽課。老師不會制止,老師被要求不準給學生壓力,老師只管自己對著空氣講課就好,反正考試難度不大,不學也會通過,不學也會考進大學。

青少年自殺率確實下降了,但1991年後繼續上升。

日本整體自殺率和失業率曲線重合。

後來日本學者檢討認為1970年代後青少年自殺率高,和父母忙於工作,疏於關心孩子心理狀態有關。和日本逐漸富裕,父母過度寵愛孩子有關,在物質上予取予求,缺少挫折教育。實施寬鬆教育的學校和老師自然也不會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

就這樣多數日本孩子一路被寵到大學畢業,進入社會,進入職場。老闆和同事不會寵,只會給一年一籤的合同,或者隨時可以解僱的臨時工合同。被寵慣的,被寵了20年的日本年輕人當然無法適應。自殺是少數,多數年輕人寧願做臨時工、兼職工,也不會自學英語,去eBay上賣貨。他們也沒有能力自學,20年的寬鬆教育,已經讓他們喪失學習能力,喪失鬥志。阿信是傳統教育的產物,他們不是。

日本父母並不都認可寬鬆教育,紛紛把孩子送進不實施寬鬆教育的私立學校。學生是私立學校的客戶,學生畢業以後的成就是私立學校的業績,私立學校沒有空間寬鬆。

日本私立小學人數變化:

日本公立小學人數變化:

日本私立初中人數變化:

日本公立初中人數變化:

公立學校免費,私立學校收費高昂,並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能力負擔。2019年公立小學有600餘萬學生,私立小學只有不到8萬學生。這些孩子多來自精英家庭,這8萬位孩子的英語不會差,和中國各地的外國語學校學生一樣,還會第二外語。他們長大後不需要,也不屑於在ETSY上賣貨。而需要英語的普通孩子,卻不重視英語。英語好,不僅可以在ETSY上賣貨,即便是在餐館、商店打工,也能更好地服務海外遊客,創造更高的銷售業績,至少不會被老闆炒掉。

有好友推薦我一款日本的止痛貼,很管用。我發現從淘寶的海外購上買,轉寄到美國是最方便,最直接的購買方式。美國網站上沒有,日本商家官網不賣,日本樂天有售,但最近日本政府為了促進電商,進行補貼,外國人註冊極其麻煩。

日本輿論終於意識到寬鬆教育是有問題的。2011年日本中小學實施新的課綱,增加語文、數學、科學的課時,增加英語課程。新的教育理念名稱很直接:脫ゆとり教育,直譯為消除寬鬆教育或者不寬鬆教育。寬鬆教育從1989年到2011年實施22年,老師、學校都已適應,想要消除,不容易。

這22年整整影響了一代人,他們除了被稱為平成廢物,還被稱為草莓一族,脆弱到不能碰。現在的日本還有老一輩在支撐,但草莓族終將會成為日本各行各業的支柱,失去的20年還會持續多久?不知道。

日本的寬鬆教育以失敗告終,但美國、德國等歐美國家也實施寬鬆教育,不是很好嗎?前面這張圖就是證明,這又作何解釋?

來源:OECD National Accounts Statistics

的確,日本支持寬鬆教育的專家們也這麼說。他們認為寬鬆教育的理論是對的,是部分學校和老師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

我們回溯羅伯特·哈欽斯的這段話: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年輕人習得謀生技能,而是成為負責任的公民, 「負責任的公民」六個字,似乎擲地有聲。但是學校不教學生謀生技能,學生畢業以後不能謀生,養活不了自己,連對自己都不能負責,怎麼可能對他人負責?更不可能成為對社會負責的公民。

面對這樣的質疑,羅伯特的答案是大學生畢業以後去社會,去工廠學習謀生技能,終身學習。他不知道的是日本小孩在學校沒有養成學習的習慣,不學習,到了社會更不學習,終身不學習。上課時間吃便當,進入社會吃便當,終身吃便當。

當時羅伯特·哈欽斯在芝加哥大學擔任校長,1951年他離任後,自由教育的實驗隨即終止。直到1970年代自由派逐漸在美國教育界成為主流,自由教育換了招牌,換了口號重新出發,並擴大到中小學。

他們認為傳統教育是不平等的,學習和考試難度那麼高,高到孩子們無法企及。有些孩子學得好,是因為運氣好,天資聰明。

來源:網絡

因此需要降低學習和考試難度,這樣才是平等。

但這樣還不夠,有些孩子因為先天原因、家庭原因,即便降低了難度,還是學不好。需要給這些孩子特殊的待遇,讓他們的難度更低,這樣才是公平。

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自1995年以來,哈佛大學錄取亞裔小孩的分數線是最高的,平均767分,滿分800。白小孩分數線為745分,西裔小孩718分,黑小孩704分。

即使這樣,數據表明黑小孩在哈佛大學本科學生的比例只有6.3%,低於黑人佔美國人口的比例13.4%。亞裔佔美國人口的5.9%,亞裔小孩卻佔哈佛大學學生的17.1%,不包括12.3%外國人中的亞裔。

亞裔小孩成績好不是靠什麼資源,是刻苦讀書的結果,中國媽媽在美國有虎媽之稱,韓國媽媽、印度媽媽要求更嚴。但在自由派眼裡,黑小孩在哈佛的比例低,是不正義的,是種族歧視,僅僅給黑小孩降低分數線還是不夠的。需要改造整個教育體系和社會體系。所以近些年正義這個詞是美國社會中被提及最多的詞。

2020年,NBA中81.1%的球員是黑人,17.9%的白人,1.1%的其他族裔。按照符合正義的邏輯推斷,這個比例也是不正義的。白人應該佔NBA球員的73%,亞裔應該佔5.9%,這樣才符合正義。而且亞裔天生個頭矮小,不能被撞,否則犯規;投籃時籃框應自動下降50釐米,確保亞裔球員可以扣籃。

對於這個所謂的正義邏輯,部分黑人也不認可,認為這是反向歧視,明晃晃地認為黑人天生愚笨。本.卡森就不認同,他是世界頂級腦外科醫生,世界首例連體嬰兒分離手術就是他做的。他媽媽是女傭,本.卡森小時候在媽媽的嚴厲管教下,很少出去玩,用功讀書,考進大學。他讀書的時候黑人沒有特別優待,黑白同校才剛剛開始。他認為無論什麼族裔只有自製才能自治,才能自立。

部分自由派覺得改造體系爭議太大,太麻煩,不如推到簡單,在教育領域就是取消所有考試,這才是解放,去掉枷鎖,解放孩子的天性。

來源:網絡

加州議會已經有這樣的提案了。在加州舊金山法律規定盜竊900美元以下免於處罰,在街上打碎車窗,盜竊財物,只要不超過900美元就沒事。這樣的提案都能通過成為法律,取消考試的提案一定也能通過,只是時間問題。推動盜竊900美元免罪法案的是卡馬拉.哈裡斯,中文名叫賀錦麗,拜登的副手,也許就會是下任美國副總統。

美國雖然自由教育盛行,但沒有像日本那樣失敗,大致有以下3個原因。

美國憲法第十修正案只有一句話,但明確界定了聯邦和州的權力範圍:憲法未授予聯邦、也未禁止各州的權力,由各州保留,或由人民保留。

屬於聯邦的主要權力大致包括:外交、國防、造幣、移民和貿易等5項,除此以外均屬各州,各個州事實上是權力有限的獨立國家。

例如防疫,防疫是公共衛生,屬於公共安全的範疇,是各州的權力,這次疫情期間關閉酒吧的命令由各州決定,各州發布。川普在疫情期間除了可以關閉海外航班,這個算他的外交權力範圍,剩下也只能跟各州州長問:要不要呼吸機?要不要口罩?紐約州州長藏了1500臺呼吸機不用,還跟聯邦要,川普也就能在推特上發發牢騷。像歐洲國家那樣全境封鎖的情形,在美國無法發生,否則就是違憲,是重罪。

各州的權力當然也包括教育,聯邦政府無權管理各州的教育,美國教育部1979年才成立。國會在通過成立教育部的法案中還加了很多禁止:

當然美國教育部也有事做,如果一個學校來了殘疾學生,校車需要加裝殘疾車裝置,就可以向美國教育部申請經費。

美國教育部和各州教育部的關係大致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各國教育部的關係一樣。同時每個州的縣市也是獨立自治,居民每年繳的房產稅大部分用於本縣、本市的公立學校,州教育部也沒有太大權力要求各個公立學校必須統一步調。

美國聯邦教育部、各州教育部不可能像日本那樣,一紙命令就可以修改全國、全州課綱,覺得不妥,再改回來。這是美國政體所決定的。所以當談到美國公立學校時,如果想要表述精確,就得一個很長的表格,不能一概而論說好或者不好。就像不能說中國人都愛吃甜粽子一樣。

來源:中國天氣網用戶調查統計

下文有一張今年發布的2016年到2028年美國各州公立學校入學人數變化的預測。學校教育質量好,家長認可的州,學生人數就增長,反之就下降。加州的公立學校胡天胡地,不意味著德州的公立學校必須跟著。德州一個縣的公立學校胡鬧,也不意味著其他縣會跟著。主要看各個縣市當地的民情民風,畢竟納稅人才是金主。

美國公立學校的數學教學普遍不好,但2019年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前三名有兩位來自公立學校,他們所在的學校甚至有數學中心,數學中心的孩子每年SAT考試數學滿分。

2019年美國公立學校學生人數約5000萬,從幼兒園到高中。

來源:Statista

除了公立學校,美國父母還有3個選擇,比日本父母多兩個選擇。

美國私立學校比日本多很多,70%以上由天主教和基督教教會創辦,和日本私立學校一樣要求嚴格,教學質量很高,是美國精英家庭孩子的首選。學費雖有各種減免,但多數普通家庭同樣無法負擔。近20年來學生人數變化不大,穩定在580萬左右,是公立學校學生人數的11.6%,比日本高出近8倍。

在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之間,還有一種公辦民營的特許學校,和公立學校一樣免費,但老師有績效考核,學生SAT成績下降,學校會關門。相當於中國的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學生的高考上線率決定了學校和老師的命運,沒辦法像公立學校那樣胡鬧。自30年前開辦出第一所後,深受家長歡迎,2020年已在44個州建立7400多所學校,學生人數增長很快,2018學年超過300萬。

這類學校收到的捐款很多,1997年以來沃爾瑪家族基金已給2000多所特許學校捐款4.24億美元。但受到的阻力也很大,加州、紐約的公立學校就遊說政府,試圖關閉州內所有特許學校,當然不會說特許學校辦得好,搶了他們的生源,而是列舉特許學校的種族比例如何不符合社會正義等。

如果看不上本地公立學校,又無力負擔私立學校學費,家附近也沒有特許學校,美國父母還可以選擇家庭學校,就是父母自己教孩子,或者同一個教會、同一個社區的父母聯合起來教孩子。只要考試合格,國家承認學歷。學生人數增長也很快,2020年達230萬人。

美國私校、特許學校和家庭學校的學生加起來超過1100萬,比日本要多很多,但和美國公立學校5000萬學生比,還是少數。大多數公立學校推行自由教育,雖然有不少數學天才,但美國學生數學普遍差是公認的。

有次購物我嫌找錢太多,隨手在收銀臺拿了幾件東西,湊了整數,好讓找錢少一點。結果收銀員把錢攤在收銀臺上,來來回回算了4次,都算錯,滿臉歉意,滿頭大汗。我也記住了一個教訓,以後儘量不要現金付帳,現金付帳時一定不要節外生枝,打擾收銀員心算,他們會很緊張。

美國學校有乘法表,還是12乘12,只是不用背,更多是裝飾,表明這是數學教室。多數老師和家長自己都不會背,自然不會要求孩子背。

來源:網絡

在自由派教育家看來,像中國、印度學校那樣重視數學,背誦乘法表,是為難孩子,是死記硬背,是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在歷次給學生減負的過程中,乘法表就漸漸淪為裝飾。

然而任何技藝的習得都是漫長和艱難的,不然就不會有1萬小時定律,即便是打電玩也不例外。除了創造力和想像力,死記硬背是其中必然的過程。日本文部省把這樣一張小朋友的塗鴉作為2020年科學白皮書的封面。

來源:網絡

作為對小朋友塗鴉的鼓勵,當然無可厚非。但還得告訴小朋友,如果真有心朝繪畫藝術方向發展,還需要刻苦臨摹、素描、寫生,這樣才有可能成為畫家,否則小時候塗鴉,長大還是塗鴉。畫得還不如動物畫得好看。

自由派同樣修改規則,已經把塗鴉列入藝術,也許過幾年大英博物館會收藏幾幅塗鴉,但這不能改變塗鴉不好看的事實。歷史上以醜為美的時代也有,中世紀,西方文明退化到黑暗的年代。

我有次在紐約坐網約車,司機20多歲,白人,大學畢業,非常友善。開始大家開開心心的聊東聊西,後來他說他是藝術家,哦?你是什麼藝術家?我問。音樂家,他說。你出唱片了嗎?在Youtube上有嗎?我又問。我想馬上搜索,聽聽他的歌聲,給他點讚。但他沉默了,一直到下車,都沒再理我。我才意識到好心做了錯事,戳到了他的傷心處,頗感歉意。不過連網上發布免費歌曲的門檻都沒過,就敢自稱是藝術家,這份自信心也太強大了吧。這樣水準的藝術家每晚在中國的卡拉OK廳有幾千萬。別把藝術當作遊手好閒的藉口。

因為數學難學,多數美國孩子大學就不選和數學相關的專業。2017-18學年美國大學一共授出100萬個副學士學位,69%是人文藝術,網約車小哥大概率拿的就是這種學位。和數學相關的計算機專業只有3%。

來源: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17-18學年美國大學一共授出200萬個學士學位。商科19%,醫療健康12%,社會科學8%,工程學6%,生物技術6%,心理學6%,傳播5%,視覺和表演藝術4%,教育學4%,計算機4%。

來源: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專業學士學位中亞裔佔35%,外國留學生佔32%,白人19%,西班牙裔16%,黑人13%。

來源: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因此亞裔在矽谷的高科技公司是僅次於白人的第二大族群。下圖是所有部門的統計,包括人事、行政、銷售、後勤、物流。如果只統計技術部門,亞裔的比例還會高得多。

2015年墨西哥裔和亞裔是美國移民最大的兩個族群,接近60%。亞裔支撐了高科技產業,墨西哥裔充實了勞動力市場。

來源:Tangelo

從2019年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前三名的族裔也可以得出上述結論,左一是Allison. Jia 來自加州聖何塞,中文名叫賈佳佳,中國裔 。中間這位是克裡希克·拉梅什Krithik.Ramesh,來自科羅拉多州丹佛,印度裔。

源源不斷的移民,給美國注入了活力,是美國歷經製造業轉移,自由教育盛行,經濟依然能保持增長的原因之一。

加拿大、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法國也大體如此,差別是移民的族群不太一樣。日本不是移民國家,只有以研修生為名招聘外勞,數量還不多,是為了彌補日本勞動力市場的不足。因為沒有新血補充,自己又不爭氣,日本的高科技產業日漸衰落,精密設備龍頭東芝瀕臨倒閉,電子大廠夏普賣給富士康,網購弱到需要政府補貼。

羅馬帝國後期的文明是靠蠻族來守護,歷史總是這樣相似。

2021年1月18日。

資料來源:

[1]食品産業新聞.惣菜市場が10年連続のプラス成長、今年は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の影響が鍵となる[EB/OL].https://www.ssnp.co.jp/news/frozen/2020/07/2020-0714-1135-16.html,2020年7月13日.

[2]DropsMic.UN: Top 10 Happiest (and Saddest) Countries In Africa (2020)[EB/OL].https://www.nairaland.com/5747888/un-top-10-happiest-saddest,Mar 21, 2020.

[3]ガジェット通信 GetNews.20代の自殺率はどの世代より高く就活自殺と學生自殺は最多-先進國で日本だけ若者の死因トップが自殺[EB/OL].https://getnews.jp/archives/226667,2012/06/20.

[4]日経サイエンス.データで見る日本の自殺[EB/OL].https://www.nikkei-science.com/page/magazine/0305/sp3.html,2003年5月號.

[5]Education Career.【2020年最新版】小學校の児童數の推移に関する統計まとめ![EB/OL].https://education-career.jp/magazine/data-report/2019/primaryschool-transition/,2020-01-27.

[6]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2019.Private School Enrollment[EB/OL].https://nces.ed.gov/programs/coe/pdf/Indicator_CGC/coe_cgc_2019_05.pdf,2019.

[7]Brian D. Ray, Ph.D..Homeschooling Growing: Multiple Data Points Show Increase 2012 to 2016 and Later[EB/OL].https://www.nheri.org/homeschool-population-size-growing/fig01-growthofhomeschoolinguswithlabel-1/,/by Brian D. Ray, Ph.D.   Share this entry.

[8]Education Career.【2020年最新版】小學校の児童數の推移に関する統計まとめ![EB/OL].https://education-career.jp/magazine/data-report/2019/primaryschool-transition/,2020-01-27.

微信公眾號改版後將不再按照時間流排序,推送順序被打亂,希望大家看完可以順手點個「在看」,不讓我們被「淹沒」。謝謝大家的關愛~

相關焦點

  • 日本「寬鬆教育」——真相與思考
    6月6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舉辦日本「寬鬆教育」主題沙龍。日本、韓國、臺灣、新加坡、香港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成功政策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借鑑。但是去年日本文部省對「寬鬆教育」政策的改革,引起了國內對這一問題的熱議,在傳播較為廣泛的觀點中,認為日本的「寬鬆教育」對日本造成了種種惡果,是失敗的教育改革政策,這也成為了部分人反對「減負」的理由。事實如何呢?這篇文章將為你理清。背景:日本為什麼要提出「寬鬆教育」?
  • 日本寬鬆教育下的「平成廢物」,原來是這樣養成的,值得深思
    於是一些家長把目光轉向了他國的教育,日本的教育環境就十分寬鬆,日本政府早在2002年的時候就開始實行所謂的寬鬆教育,為了減輕日本孩子的學習壓力,這與中國的填鴨式教育形成顯明的對比,我們一起來看下日本實行寬鬆教育下的後果。從1989年到2019年,被稱為平成時代,留給日本人的不是什麼美好的回憶。
  • 寬鬆教育失敗!日本教育重回「填鴨式」
    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馳浩上月在談到將於2020年度之後實施的新學習指導要領時,明確表示日本將和施行已久的「寬鬆教育」政策訣別,但承諾不會削減學習內容,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馳浩的這番言論讓民眾的目光再次投向「寬鬆教育」這一話題,以及圍繞「寬鬆教育」的種種是非爭議。
  • 日本的「填鴨式教育」與「寬鬆教育」
    【三、填鴨教育與寬鬆教育】現在,在網絡上會經常看到國人對國內「填鴨式教育」教育的批評,並同時讚美海外其他國家所施行的「寬鬆教育」。在這兒,我想特別強調一下:海外國家的「寬鬆教育」是分流的。例如日本,「寬鬆教育」主要指公立學校的義務教育而言。而私立學校則不然。當然私立學校也可以「寬鬆教育」為辦學方針,但除非在硬體或是其他方面擁有相當的特色與吸引力,否則很難招收到學生。
  • 日本「寬鬆教育」失敗的啟示
    日本實施寬鬆教育政策時的教育發展階段與我國當前實施的減負政策非常相似,汲取日本的前車之鑑,可以為我國探究科學減負問題提供有效的參考路徑。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曾全面推行「寬鬆教育」,2016年政府發表「去寬鬆化」宣言,承認寬鬆教育失敗。總結起來,其失敗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在政策理念上,沒有形成統一思想。
  • 寬鬆教育失敗了?為何日本要與之「訣別」
    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馳浩上月在談到將於2020年度之後實施的新學習指導要領時,明確表示日本將和施行已久的「寬鬆教育」政策訣別,但承諾不會削減學習內容,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馳浩的這番言論讓民眾的目光再次投向「寬鬆教育」這一話題,以及圍繞「寬鬆教育」的種種是非爭議。  什麼是日式「寬鬆教育」?
  • 日本已不再是日本?「寬鬆教育」出來的日本年輕人如何讓日本變色……
    據統計,日本應屆大學畢業生中,一年內辭職的人數佔11.9%,三年內辭職的人數高達31.8%。日本「垮掉的一代」在日本,有一代年輕人的口碑,比中國的90後還慘。2002年,一項名為「寬鬆教育」的革新,改寫了全日本兒童的命運:周六日放假,課外作業驟減,連成績排名也取消了。
  • 談資| 寬鬆教育失敗了?為何日本要與之「訣別」
    馳浩的這番言論讓民眾的目光再次投向「寬鬆教育」這一話題,以及圍繞「寬鬆教育」的種種是非爭議。  什麼是日式「寬鬆教育」?  據新華社駐東京記者華義介紹,戰後日本在極為重視教育的背景下實現了經濟奇蹟,科技文化等也開始擁有全球影響力。
  • 日本的寬鬆世代
    ●寬鬆世代的定義    寬鬆世代,廣義上指2002年「學習指導要領」修訂實施至2011年綱領再度修改期間,就讀小、中學以及2003年進入大學,在主張寬鬆教育的綱領下培育起來的一代人(出生於1987年4月2日~2004年4月1日)。
  • 比起中國義務教育,日本寬鬆教育輸在哪?
    [摘要]有理由相信,全面廢除「寬鬆教育」後,日本學生的綜合素質會有極大的恢復。日本的義務教育看似經過反覆折騰一無是處,然而我們也要看到日本大學教育的成功。另外,1987年出生的人所接受的「寬鬆教育」不是完全版的「寬鬆教育」,因為還是第一年實施,所以有許多地方沒有完全按照《學習指導要領》貫徹,這更加造成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接受過「寬鬆教育」的。然而,他們大學畢業時,日本剛經歷過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起的全球性經融危機,此時迎來就業的超級冰河期。日本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完全變成買方市場,根本就不是像前輩所講的「就職非常輕鬆簡單」。
  • 日本的「寬鬆世代」
    日本對於寬鬆世代的討論從未停息,那麼寬鬆世代是什麼?這代人到底怎麼了?今天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 蘭迪少兒英語:日本寬鬆教育給中國素質教育的啟發
    近年來,我國開展了一系列「減負」運動,推行素質教育,引發了公眾的熱議。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也進行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推行的「寬鬆教育」,和減負運動相似,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借鑑。
  • 大學生不會小學四位數加減法 日本反思寬鬆教育
    寬鬆教育亟待改革  前面提到的不會做小學數學題的大學生們是在文部科學省頒發的《學習指導要領》指導下成長起來的。從2002年開始,現行教學大綱的修正方案大大削減了授課時間與教科書內容,按照日本文部科學省的說法,這叫做「寬鬆教育」。
  • 學者有馬朗人去世,他在日本推行「寬鬆教育」結果如何?
    其實教育中的「寬鬆「一詞,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日本教職員工會」(又稱日本教育工會,涵蓋了全日本公私立大中小學校教職員工)有提出過。當時該工會指出日本教育中存在劃一、僵硬等缺陷,他們希望早日能夠實施「學校五日制」(當然這也意味著教職員工上班五日制),將兒童從灌輸式教育中解放出來。
  • 【薊門決策】潘妮妮:「寬鬆教育」變「格差教育」,日本是否早已淪為階級社會?
    我認為「寬鬆世代」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稱之為一種甩鍋行為。日本今天的問題不是「寬鬆教育」造成的,「寬鬆教育」國家政策啟動的時間段正是戰後日本從巔峰衰落的過程。這一政策的啟動和發展伴隨著日本社會的結構性分化(「格差化」),它只是加劇了社會分化的問題。
  • 日本「寬鬆教育」令人反思,別忽視「教育雞湯」反作用,會害了娃
    「寬鬆教育」令人反思在日本,「快樂教育」被稱為:寬鬆教育。2002年日本開始全面推行「寬鬆教育」,內容包括減少孩子的課後作業,降低課程的難度,上課的時間也相對減少,不僅如此,對於學生的排名也不僅統計,只為發展其個性。
  • 國外寬鬆教育到底有多「寬鬆」
    有人說,有條件的話一定要送小孩去發達國家讀書,在這些國家,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小,就拿小學生來說,學校就是他們的樂園:功課少、玩得嗨;也有人認為,國外教育沒有想像的那麼寬鬆
  • 日本寬鬆教育造就了「平成廢物」,西方早已推崇精英化教育
    在日本,一直存在兩種極端化的教育方式,寬鬆教育和精英化教育,其實不僅僅是日本,歐美也都是如此,出身社會中上階層家庭的孩子,從一出生就接受了精英化教育,他們無論是上升到哪一個階段,家長都會不惜血本為他們搜索與之匹配的教育師資和資源,各種家庭教師教育和課外補習班教育多到讓人踹不過氣來。
  • 日本「寬鬆教育」真的是一場徹底的失敗嗎?| 一周精讀
    1日本「寬鬆教育」真的是一場徹底的失敗嗎?日本「寬鬆教育」的理念和中國的「素質教育」不乏相同之處。在中國,反對應試教育、呼喚素質教育的討論持續了七八年;日本「寬鬆教育」中對「德、知、體」的要求,也和素質教育「德、智、體、美、勞」的口號高度相似。素質教育的核心,首先是「減負」。然而,「減負」措施帶來的實際效果卻一直為人非議。
  • 日本前車之鑑:倡導「寬鬆」的公辦教育, 釀成「廢柴」的一代
    「平成」是日本明仁天皇的年號,「豚」在日語裡是豬,翻譯過來,就是在平成年代(1989年至今)成長起來的人,是一幫混吃等死的傢伙,和豬差不多。但這個鍋不該天皇背,事實上,同期出生的年輕人還有一個外號,叫「寬鬆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