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寬鬆教育到底有多「寬鬆」

2021-02-19 半月談

有人說,有條件的話一定要送小孩去發達國家讀書,在這些國家,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小,就拿小學生來說,學校就是他們的樂園:功課少、玩得嗨;也有人認為,國外教育沒有想像的那麼寬鬆,他們比國內更強調學習能力的培養,而這種培養是多方面的。那麼真實情況究竟是怎樣呢?

因為駐外將女兒帶到東京上學的半月談記者華義表示,對比日本和中國小學教育情況,日本的公立小學學習明顯寬鬆。

日本的公立小學無需考試,就近入學即可,私立小學入學則需要考試且學費較高,在小學階段選擇公立學校的家庭佔絕大多數,到了中學階段,為了考上好大學,選擇上私立學校的家庭比例大幅提高。

日本的小學規模都不大,華義女兒所在的這個小學每個年級只有2個班,每個班約30個學生,全校只有300多個學生。每天通常有五六節課,包括國語、數學、社會、體育、音樂、理科等。一般下午3點左右就放學,放學後孩子們可以去當地政府機構主辦的「放學後俱樂部」,繳納一定的保險費,就可以在老師照看下自主學習或者自由活動。

日本小學的作業量不大,華義說,女兒每天只用約半小時就可以完成學校的作業。學校也沒有期中、期末考試和班級排名等,更沒有奧數等競賽,學習壓力比較小,夏天經常能看到一些小學生在操場上踢球到天黑。

這已經是日本「脫寬鬆教育」的情況了,早些年日本的公立教育更為寬鬆,當時推行「寬鬆教育」的本意是要減少教學中的死記硬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等。但隨著學校學習時間的減少,日本學生的數學思考和讀解能力排名都大幅下降,同時,因為升學競爭始終存在,於是學生和家長將精力轉向課外補習班,學生在校外的「綜合學習」時間大幅增加。後來,日本政府對「寬鬆教育」進行了糾偏,才再次充實公立學校校內教育的內容。

在洛杉磯阿卡迪亞市的一所運動場上,孩子們放學後在這裡踢球  高山 攝

對於人們關注度較高的美國,常駐洛杉磯的半月談記者高山表示,美國小學生的學業壓力的確比國內要小,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娃就能徹底「放羊」。

高山所居住的洛杉磯阿卡迪亞市屬於阿卡迪亞聯合學區,據調查,該學區2017年的總體排名位列加州的前15名。阿卡迪亞聯合學區的負責人戴維說,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的十二年級,學區對每個年級都有學習目標設定和規劃,學區並不希望學生學習的難度超越其所處的階段,認為這是「拔苗助長」。他認為小學教育階段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教會孩子們如何學習,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二是讓孩子們愛上學習,保持學習的熱情,為其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高山說,學區內的小學放學通常在下午2點45分左右,孩子的家庭作業量不大,放學後有大量的時間可以支配,學區和學校為孩子提供了多種選擇。他們可以參加學校的免費託管,自由活動;也可以參加付少量費的託管班,有專門的老師為孩子做功課提供諮詢;還可以參加興趣班,如西洋棋、功夫、戲劇表演、網球、舞蹈等。阿卡迪亞聯合學區的首席信息官瑞安·福倫表示,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標,學區所做的是儘可能提供幫助和選擇,鼓勵孩子們全面發展。

在阿卡迪亞這樣一個亞裔人口眾多的城市,補習學校在公立學校附近時常可見。當地一位補習學校的校長閻先生介紹,總體而言亞裔族群唯有讀書高的心態更重,他們選擇補習班較多,而補習班也是一種花費較少的選擇。而白人等族裔的孩子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更多是遵循自己的興趣參加各種運動或者藝術俱樂部。在當地學區組織的家長會上,家長們對校方提出的問題很少會與課本學習相關,都是問新學校有哪些運動隊或者藝術、科學類俱樂部。閻先生告訴半月談記者,美國人更注重運動,將其視作一種有利於培養團隊精神的「社交」。

 

在柏林長大的德國小學生蘇菲剛剛被一所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文理中學錄取。半月談記者喬繼紅不久前採訪了她的母親。蘇菲媽媽坦言「小升初」壓力很大,因為德國「小升初」並沒有統一考試,每所中學都有各自的報名和錄取機制,家長和孩子要自己做調研和準備,這個工作需要耗費許多精力。

在德國,小學1至3年級,學校希望最大限度地給孩子以自由成長的空間,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小學是半日制,下午沒有課,老師經常會組織學生踢球、看電影、參觀博物館或到野外郊遊。學生們通過這些活動,掌握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學校很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注重開發小孩的想像力和創意。

到了4年級,學生的課程增加,學習任務加重。因為4年級後學生就要面臨著「小升初」問題。在德國,「小升初」主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平時測試成績、課堂表現和學習態度綜合評判。語文、數學、常識這三門課成績優良的學生,才可能被推薦到文理中學上學。經過從小學1年級到3年級寓教於樂的階段,4年級的學生大多已經懂得應該認真學習的道理,老師也開始布置家庭作業。

進入中學後學習課程大幅增加。通常學生要上德語、數學、英語、拉丁語、化學、生物、地理、宗教、歷史、音樂和體育等課程。前四門是主課,老師會針對主課內容留部分家庭作業。一般學生會在30到40分鐘內做完一門功課的作業。中學生每天大約用兩個小時做作業。如果每門課的作業都想得高分的話,還要加上複習、預習以及整理老師講課內容的時間,這樣要花大約3小時。德國中學沒有期中和期末考試,也沒有中考和高考。老師根據每學期4次閉卷課堂書面作業成績、平時課堂提問和測驗的綜合水平評定得出學生的學期成績。

德國學生的作業雖不多,但他們閱讀量很大。從表面上看,德國學生沒有像中國學生有那麼多作業要完成,也基本沒有考試壓力,但他們內在壓力還是很大的。例如,德國課堂教學方式主要是進行討論。老師出題,學生要為此準備專題報告。這就促使學生必須閱讀大量書籍和資料,提升搜集、歸納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來源:《半月談》2018年第9期

半月談記者: 高山 華義 喬繼紅 |  編輯:趙一鴻

相關焦點

  • 日本「寬鬆教育」——真相與思考
    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結束,日本生產據點轉移到國外,在這個階段,經濟界認為未來需要有能力從事研發新技術的人才和獨立思考的人才。當時中小學課時太多了,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減少課堂內容和時間,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逐漸得到重視。在此背景下,文部科學省提出「寬鬆」教育改革:「精選教育內容,旨在實現學生過上寬裕而又充實的學校生活的目標」(1978年)。
  • 一些中國家長嚮往國外的寬鬆式教育,這真適合中國孩子嗎?
    直到最後,從大多數的英國孩子和英國教師的角度來看,「中國班」也只是贏了比賽,中國式教育卻並沒有被認可。一直以來就有一部分家長羨慕西方的教育模式和體制,甚至有家長不惜重金從小就把孩子送去了國外讀書,讓孩子從小就接受西方教育和西方思想。而西方式教育最典型的特點就是「寬鬆式教育」。那麼這種「寬鬆式教育」到底適不適合我們中國的孩子呢?
  • 日本「寬鬆教育」失敗的啟示
    日本實施寬鬆教育政策時的教育發展階段與我國當前實施的減負政策非常相似,汲取日本的前車之鑑,可以為我國探究科學減負問題提供有效的參考路徑。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曾全面推行「寬鬆教育」,2016年政府發表「去寬鬆化」宣言,承認寬鬆教育失敗。總結起來,其失敗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在政策理念上,沒有形成統一思想。
  • 日本的「寬鬆世代」
    日本對於寬鬆世代的討論從未停息,那麼寬鬆世代是什麼?這代人到底怎麼了?今天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 今天,你給孩子寬鬆教育,明天,社會替你狠狠教育他
    隨著經濟高速增長的結束,日本生產據點轉移到國外,日本政府開始重視培養科研人才和能夠獨立思考人才的培養。但當時中小學課時非常多,奉行的是「填鴨式」教育,學生只會死記硬背,沒有獨立思考意識。因此,日本政府縮減了學生的課程內容,減少了課時,意圖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其他方面的培養。日本在這樣的背景下,寬鬆教育應景而生。
  • 教育 在國內,堅持寬鬆教育有多難?
    四十出頭的Jenny夫婦畢業於北京大學,他倆希望孩子成長在一個寬鬆自由的社會氛圍中。可是從他們的切身體會來看,在北京的學校體系裡尋求寬鬆教育,簡直是一個人與整個體系在作戰。一旦把孩子送進學校,一系列圍繞著分數的評比標準,會不斷改寫家長判斷孩子的體系,家長容易變得焦慮而急躁,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自己認可的教育理念。家長希望堅持寬鬆教育,卻覺得自己和學校主流觀點格格不入。
  • 日本的「填鴨式教育」與「寬鬆教育」
    【三、填鴨教育與寬鬆教育】現在,在網絡上會經常看到國人對國內「填鴨式教育」教育的批評,並同時讚美海外其他國家所施行的「寬鬆教育」。在這兒,我想特別強調一下:海外國家的「寬鬆教育」是分流的。例如日本,「寬鬆教育」主要指公立學校的義務教育而言。而私立學校則不然。當然私立學校也可以「寬鬆教育」為辦學方針,但除非在硬體或是其他方面擁有相當的特色與吸引力,否則很難招收到學生。
  • 寬鬆教育失敗!日本教育重回「填鴨式」
    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馳浩上月在談到將於2020年度之後實施的新學習指導要領時,明確表示日本將和施行已久的「寬鬆教育」政策訣別,但承諾不會削減學習內容,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馳浩的這番言論讓民眾的目光再次投向「寬鬆教育」這一話題,以及圍繞「寬鬆教育」的種種是非爭議。
  • 該不該寬鬆教育?
    該不該寬鬆教育?當前最流行的教育理念,就是寬鬆自由。孩子在童年時有多開心,長大後就會吃多大的虧。教育越寬鬆,孩子越受罪。我認為想要學好英語,必須要做到:多聽、多讀、多寫、多背。我會在學習英語的路上繼續探索,勇往直前。
  • 追劇 寬鬆世代來聊聊寬鬆的人生
    順路科普 「寬鬆世代指日本1987年以後出生的人,這時國家推行教育改革,奉行寬鬆的教育方法。考試不排名,有雙休日,減少課程等等…」(有沒有很似曾相識!!這就我們國家當年的教育減負啊= =)「寬鬆世代長大的孩子,出生就面臨日本經濟發展停滯,就業難,社會老齡化的環境。社會一般有自我意識強烈,不能批評,愛逃避等負面評價。」(相當於我們國家的90後吧)
  • 寬鬆教育下日本的零售業
    輿論普遍認為學生負擔太重所導致,需要減負,呼籲從歐美引入ゆとり教育,中文翻譯為寬鬆教育,ゆとり一詞還有休閒、放鬆和舒適的意思。在中國稱之為素質教育,美國稱之為Liberal education,以前翻譯為自由教育,名聲不好,現在翻譯為通識教育。
  • 日本的寬鬆世代
    修訂後的學習綱領主張「寬鬆教育」,就是摒棄以往的填鴨式教育,減少學習時間,提高學生的動手及知識應用能力。大眾傳媒一開始稱1987年4月2日~1988年4月1日出生的人為「寬鬆第一世代」,慢慢的將其與之後出生的統稱為「寬鬆世代」。    按照1987~1995年度出生的來計算,這一代人現在差不多在19~28歲之間。
  • 寬鬆世代又如何
    視頻裡十元被稱為"ゆとり世代"(寬鬆世代),那麼究竟什麼是日本的寬鬆世代呢?來一起了解一下。
  • 寬鬆教育失敗了?為何日本要與之「訣別」
    日本文部科學大臣馳浩上月在談到將於2020年度之後實施的新學習指導要領時,明確表示日本將和施行已久的「寬鬆教育」政策訣別,但承諾不會削減學習內容,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馳浩的這番言論讓民眾的目光再次投向「寬鬆教育」這一話題,以及圍繞「寬鬆教育」的種種是非爭議。  什麼是日式「寬鬆教育」?
  • 比起中國義務教育,日本寬鬆教育輸在哪?
    [摘要]有理由相信,全面廢除「寬鬆教育」後,日本學生的綜合素質會有極大的恢復。日本的義務教育看似經過反覆折騰一無是處,然而我們也要看到日本大學教育的成功。1982年,改革後的《學習指導要領》正式在日本的高中實施(1980年在小學實施,1981年在初中實施),這被稱之為「寬鬆教育」的開始。改革的主要有以下幾點:1. 教學內容的削減與課時減少;2. 以「寬鬆且充實」和「寬鬆且豐富」為口號;3. 不上課的「寬鬆時間」開始了。第一次《學習指導要領》改革雖然削減了課時和教學內容,但沒有通過在草案時期被提起的「學校五日制」。
  • 當我們倡導教育要寬鬆時,我們把握的度到底在哪?
    我馬上跟女兒道了歉:「剛才媽媽做的不好,但媽媽也會有情緒壞的時候,有說錯話的時候,對不起。」02 寬鬆教育,要注意態度 前段時間劉國梁八歲女兒參加高爾夫比賽途中因為被爸爸訓哭登上了熱搜。寬鬆的態度,適合的情緒是和孩子順暢溝通的必要因素,也是寬鬆教育的重要條件。切不可因為情緒化而產出的嚴格傷害了彼此。03 寬鬆教育的度在哪?
  • 學者有馬朗人去世,他在日本推行「寬鬆教育」結果如何?
    其實教育中的「寬鬆「一詞,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日本教職員工會」(又稱日本教育工會,涵蓋了全日本公私立大中小學校教職員工)有提出過。當時該工會指出日本教育中存在劃一、僵硬等缺陷,他們希望早日能夠實施「學校五日制」(當然這也意味著教職員工上班五日制),將兒童從灌輸式教育中解放出來。
  • 談資| 寬鬆教育失敗了?為何日本要與之「訣別」
    馳浩的這番言論讓民眾的目光再次投向「寬鬆教育」這一話題,以及圍繞「寬鬆教育」的種種是非爭議。  什麼是日式「寬鬆教育」?  據新華社駐東京記者華義介紹,戰後日本在極為重視教育的背景下實現了經濟奇蹟,科技文化等也開始擁有全球影響力。
  • 日本寬鬆教育下的「平成廢物」,原來是這樣養成的,值得深思
    於是一些家長把目光轉向了他國的教育,日本的教育環境就十分寬鬆,日本政府早在2002年的時候就開始實行所謂的寬鬆教育,為了減輕日本孩子的學習壓力,這與中國的填鴨式教育形成顯明的對比,我們一起來看下日本實行寬鬆教育下的後果。從1989年到2019年,被稱為平成時代,留給日本人的不是什麼美好的回憶。
  • 「寬鬆教育」出來的日本年輕人如何讓日本變色……
    現在的年輕人到底怎麼啦?據統計,日本應屆大學畢業生中,一年內辭職的人數佔11.9%,三年內辭職的人數高達31.8%。日本「垮掉的一代」在日本,有一代年輕人的口碑,比中國的90後還慘。職場上司對「寬鬆世代」年輕人的無奈與憤怒2018年4月,有93萬名畢業生踏入社會。在這之中,有相當多的年輕人在參加入社儀式的當天直接辭了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