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駐外將女兒帶到東京上學的半月談記者華義表示,對比日本和中國小學教育情況,日本的公立小學學習明顯寬鬆。
日本的公立小學無需考試,就近入學即可,私立小學入學則需要考試且學費較高,在小學階段選擇公立學校的家庭佔絕大多數,到了中學階段,為了考上好大學,選擇上私立學校的家庭比例大幅提高。
日本的小學規模都不大,華義女兒所在的這個小學每個年級只有2個班,每個班約30個學生,全校只有300多個學生。每天通常有五六節課,包括國語、數學、社會、體育、音樂、理科等。一般下午3點左右就放學,放學後孩子們可以去當地政府機構主辦的「放學後俱樂部」,繳納一定的保險費,就可以在老師照看下自主學習或者自由活動。
日本小學的作業量不大,華義說,女兒每天只用約半小時就可以完成學校的作業。學校也沒有期中、期末考試和班級排名等,更沒有奧數等競賽,學習壓力比較小,夏天經常能看到一些小學生在操場上踢球到天黑。
這已經是日本「脫寬鬆教育」的情況了,早些年日本的公立教育更為寬鬆,當時推行「寬鬆教育」的本意是要減少教學中的死記硬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等。但隨著學校學習時間的減少,日本學生的數學思考和讀解能力排名都大幅下降,同時,因為升學競爭始終存在,於是學生和家長將精力轉向課外補習班,學生在校外的「綜合學習」時間大幅增加。後來,日本政府對「寬鬆教育」進行了糾偏,才再次充實公立學校校內教育的內容。
在洛杉磯阿卡迪亞市的一所運動場上,孩子們放學後在這裡踢球 高山 攝
對於人們關注度較高的美國,常駐洛杉磯的半月談記者高山表示,美國小學生的學業壓力的確比國內要小,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娃就能徹底「放羊」。
高山所居住的洛杉磯阿卡迪亞市屬於阿卡迪亞聯合學區,據調查,該學區2017年的總體排名位列加州的前15名。阿卡迪亞聯合學區的負責人戴維說,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的十二年級,學區對每個年級都有學習目標設定和規劃,學區並不希望學生學習的難度超越其所處的階段,認為這是「拔苗助長」。他認為小學教育階段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教會孩子們如何學習,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二是讓孩子們愛上學習,保持學習的熱情,為其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高山說,學區內的小學放學通常在下午2點45分左右,孩子的家庭作業量不大,放學後有大量的時間可以支配,學區和學校為孩子提供了多種選擇。他們可以參加學校的免費託管,自由活動;也可以參加付少量費的託管班,有專門的老師為孩子做功課提供諮詢;還可以參加興趣班,如西洋棋、功夫、戲劇表演、網球、舞蹈等。阿卡迪亞聯合學區的首席信息官瑞安·福倫表示,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標,學區所做的是儘可能提供幫助和選擇,鼓勵孩子們全面發展。
在阿卡迪亞這樣一個亞裔人口眾多的城市,補習學校在公立學校附近時常可見。當地一位補習學校的校長閻先生介紹,總體而言亞裔族群唯有讀書高的心態更重,他們選擇補習班較多,而補習班也是一種花費較少的選擇。而白人等族裔的孩子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更多是遵循自己的興趣參加各種運動或者藝術俱樂部。在當地學區組織的家長會上,家長們對校方提出的問題很少會與課本學習相關,都是問新學校有哪些運動隊或者藝術、科學類俱樂部。閻先生告訴半月談記者,美國人更注重運動,將其視作一種有利於培養團隊精神的「社交」。
在柏林長大的德國小學生蘇菲剛剛被一所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文理中學錄取。半月談記者喬繼紅不久前採訪了她的母親。蘇菲媽媽坦言「小升初」壓力很大,因為德國「小升初」並沒有統一考試,每所中學都有各自的報名和錄取機制,家長和孩子要自己做調研和準備,這個工作需要耗費許多精力。
在德國,小學1至3年級,學校希望最大限度地給孩子以自由成長的空間,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小學是半日制,下午沒有課,老師經常會組織學生踢球、看電影、參觀博物館或到野外郊遊。學生們通過這些活動,掌握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學校很注重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注重開發小孩的想像力和創意。
到了4年級,學生的課程增加,學習任務加重。因為4年級後學生就要面臨著「小升初」問題。在德國,「小升初」主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平時測試成績、課堂表現和學習態度綜合評判。語文、數學、常識這三門課成績優良的學生,才可能被推薦到文理中學上學。經過從小學1年級到3年級寓教於樂的階段,4年級的學生大多已經懂得應該認真學習的道理,老師也開始布置家庭作業。
進入中學後學習課程大幅增加。通常學生要上德語、數學、英語、拉丁語、化學、生物、地理、宗教、歷史、音樂和體育等課程。前四門是主課,老師會針對主課內容留部分家庭作業。一般學生會在30到40分鐘內做完一門功課的作業。中學生每天大約用兩個小時做作業。如果每門課的作業都想得高分的話,還要加上複習、預習以及整理老師講課內容的時間,這樣要花大約3小時。德國中學沒有期中和期末考試,也沒有中考和高考。老師根據每學期4次閉卷課堂書面作業成績、平時課堂提問和測驗的綜合水平評定得出學生的學期成績。
德國學生的作業雖不多,但他們閱讀量很大。從表面上看,德國學生沒有像中國學生有那麼多作業要完成,也基本沒有考試壓力,但他們內在壓力還是很大的。例如,德國課堂教學方式主要是進行討論。老師出題,學生要為此準備專題報告。這就促使學生必須閱讀大量書籍和資料,提升搜集、歸納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來源:《半月談》2018年第9期
半月談記者: 高山 華義 喬繼紅 | 編輯:趙一鴻